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轉貼文章 ~ 【止凡:升市中觀感突變(一)滙控與建行】

近期股市高位,觀察到一些有趣印象,就是同一隻股票,同一家公司,股民或資金對它的觀感突然有180度轉變,故引用例子來討論一下。
先談滙控(00005.HK),相信大家還記得它自金融海嘯出事後股價一直低迷,低迷期之中也有高有低,就早三兩年,它就經歷了谷底。
當時有不少對滙控不利的消息,包括低息、息差收窄、資金氾濫時它的優勢出不來、狂被監管機構罰款,還有巴塞爾協定將會提高標準。差不多壞消息集於一身,經歷漫長的股價低潮,還說買滙控會被人笑。
不過,這幾個月出現不少好消息,例如憧憬加息週期有望把息差拉闊,將會有利一眾銀行股,還有熱錢南下,滙控成為追捧對象之一,資金湧至,北水焦點有運行了。看見不少推介現在是買入滙控的時候,因為它將會受惠今次升浪。
前者不利消息纏身,後者全城追捧,作為投資者,定必買入後者而避開前者吧,對不?難道投資者不是買「會升的」,而是買「會跌的」嗎?
前者與後者也是同一家公司,基本面沒多大改變,大概只是大環境的變化。前者股價是40多元,後者股價是80多元,我反而想買前者,想賣後者。
另一隻是建行(00939.HK),這三兩年光景特別大對比。股價經歷頗長的低迷,一直估值不高(其實如今也不算太高),主因眾所周知的問題,包括壞帳、假數、中國債務水平嚴重、增長減慢、中國經濟硬著陸等,一眾內銀賺多少也是阿爺控制,國家機器,想飛也飛不起,不是基金大戶竉兒。
近期的建行似變了另一家公司似的,搖身一變成為資金熱追的對象。報道提出不少理據,包括加息令息差拉闊、北水南下追捧、中央降準、估值夠平、息率吸引、中國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分析指內地經濟明顯有好轉,內銀是首先受惠的一群。
突然之間,壞帳問題無人提,假數問題無人提,國家機器無人理,其增長仍未有從前般強勁,但中國經濟問題好似消失了。
同樣一家建行,在前者壞消息不斷時,你會買嗎?到後者開始變成基金大戶竉兒,才是追逐對象嗎?大眾對投資理念又會是買「會升的」吧。
前者股價是4元多,後者股價卻是9元多了,計一計,這是一個兩年賺一倍的機會,還未計股息。若倒轉來操作,4元多沽,9元多追買,我不清楚這些追潮、趁勢的理念如何可令投資者累積財富。
趁勢、找勢頭、追熱錢、買「會升的」,這都是投資方法之一,但細心一點看,出來的結果是低買高賣,還是高買低賣,則要好好探討。依這些概念作投資,從以上的例子中多會選擇投資後者的股票公司,於2015、2016年更不會買股票,今天則會走來買股。
追潮這個操作頗危險,危險在自己危險也不知道,買貴貨還以為自己精明,今天積極考慮入市,問一眾blogger應買什麼股票的網友,在2015、2016年時有否問過這問題?有否想過買股票?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林少陽 : 一股都冇如何是好

周二港股再創歷史新高,恒指升幅逾500點,月初至今累計升逾3,000點,日均成交金額已貼近2,000億元,的確是有點熱鬧過正常的水平。

翻查過往多年港股紀錄,每逢港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月份,下個月的低位,有很大機會起碼較當月高位低超過1,000點。由於本月(及本年)首日開市是裂口高開,而且至今仍未填補年線圖上的裂口,本月至今波幅是2,902點。本月尚餘5個交易日,如無意外,本月波幅超過3,000點幾乎成為定局。

讀者有所不知,2009年初至今為止,每逢港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日子,下個月的低點較當月高點低至少1,121點(20098月),最多更是翌月低位較當月高位大跌5,809點(20119月),平均跌幅3,487點。

筆者做完統計之後,自己都被這麼大的下月跌幅嚇了一跳。畢竟,統計數字不是真正的科學,不過是歷史紀錄而已。何況,筆者引用的數據,亦只不過得11個數據點而已。如果再將數據往前推,1990年初至今,歷史上曾出現過24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月份,翌月的低位平均波幅高達3,924點,惟當中曾有兩次是翌月低位跌幅少於1,000點的,分別是2007年的9月及10月,而該兩個月的最後一個月,正好是港股過去十年屢攻不破,剛剛被衝破的31958點前歷史高位所在。

入市不應急於一時

因此,除非港股現正處於異常瘋狂的大牛市末段,否則至今仍然未入市的投資者,本欄當下的忠告是:既然連續兩年的升市都錯過了,那就不要在目前牛氣衝天的市況之下,才來趁這趟渾水了,如果下個月仍未能出現一個較為像樣的調整,即使錯過了,只要能多忍受兩三個月,就會知道,那其實一點也不會覺得太過可惜。多年投資經驗告訴我,對於滿手現金,一股都沒有持貨的投資者來說,現在肯定不應急於一時大舉入市。

假如讀者仍然(或者是終於)認同筆者過去近兩年的市況觀察,相信這個牛市仍然有排都未game over,又同時仍然一股未買的話,頂多亦只能在現水平淺嘗一口(例如投入原來打算入市資金的10-20%)。


投資是沒有捷徑的,新手亦不免要交一點學費,最好的學車時間是大市交投低迷估值便宜的時候。如果仍然抵受不住升市的誘惑,最好是有紀律地設定一個最高的試盤金額,即使在這輪升市中賺大錢,亦不要貿然加注,直至下個熊市,股票乏人問津之時,才大舉入市。這樣的話,相對在今次牛市所學到的寶貴經驗,新手所交的學費,應該會是物超所值的。當然,最好的經驗,仍然是新手在第一次大牛市中,狠狠地輸一鋪,這樣才能在下一個牛市中,真正的成長。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嚴浩 ~心臟病突發自救寶笈

心臟病突發並不是罕有的病,不幸突然去世的人中有我的親人和朋友,都是本來好好的,但突然就倒下了。心臟病突發可以發生在一天中任何時候,這個病的由來並非一朝一夕,大部分都是因為飲食、壓力,再加上生活方式積累成疾,三條血管可能早就被血脂所塞滿了。

收到一個心臟病突發的自救方法,作者是心臟病專科醫生Dr. N Siva,從1999年開始,這篇文章已傳遍半個世界。有批評這個方法不正統,也有證明這個方法真的有用,爭論圍繞在採用這個方法的患者必須「神志仍然清醒」,而且「必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其實Dr. N Siva本來的文章就是指引在醫院以外的患者在「神志仍然清醒」、但無法及時得到醫務人員搶救的情況下做終極自救,所以還是有可能救自己一命。

許多人都是在獨處時心臟病突發,無人在旁給予救援。在出事前,本來就不注意飲食和生活健康的你,可能長期以來已感到疲倦、心律不規則、呼吸困難、覺得噁心、腹痛、拉肚子、背痛、懊惱和沮喪。到出事前一刻,突然你感覺到心臟跳動失常,伴隨胸部劇烈疼痛,頭暈、胸部疼痛延伸至手臂甚至到下巴。從這些徵狀開始,離開患者失去意識只有大約10秒而已。根據Dr. N Siva,患者可以通過反覆大力的咳嗽自救。方法︰

一、每次咳嗽前必須深深呼吸;
二、每次咳嗽一定要深和長,恍如從胸膛深處咳出痰一樣;
三、必須約每兩秒重複深呼吸和深長咳嗽,一刻都不可鬆懈,直到感覺心臟跳動恢復正常。


原理︰深呼吸可以讓氧氣進入肺部,咳嗽可以擠壓心臟,幫助心臟恢復正常的節奏,讓血液保持循環。過程中保持鎮定,打電話報警求救。平時定期請醫生檢查。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Mr. Tregunter : 這個牛市不簡單

一個奇怪現象,聯儲局已開始加息及縮減資產負債表,歐洲央行露口風QE即將結束,日本央行表面話保持寬鬆又被人捉到靜靜雞減少買債,全世界都知貨幣寬鬆盛宴即將落幕,股市卻越升越有當央行透明。特朗普多次在Twitter宣揚股市上升功勞在己,好似道瓊斯工業指數代表佢嘅政績。如果今次牛市係由政府主導就不容小覷。
今次牛市的領頭羊美國股市,有兩大特徵。
其一,炒所謂EPS行情。由於美國稅改通過,預期公司盈利會改善,加上估計美元回流上市公司會回購股票,因此股價要上,即係賭預期。
其二,炒數字貨幣概念。柯達,一家幾乎破產的百年老店,因為跟唔上時代而委靡,近日宣佈推出自家虛擬貨幣,股價馬上一日爆升120%,即係賭潮流。
上述兩點有主次之分,賭預期係主,賭潮流係副。由於縮表會造成貨幣緊縮,因此需要美元回流對沖。在這個意義上,賭預期並非純粹炒概念,而係政府會落手落腳去做,有冇炒突係另一回事。

香港成中美大戰戰場


至於賭潮流,已經有2000年科網泡沫味道,當年一間公司擺幾部伺服器就話係科網公司炒一轉,今日間公司話自己搞虛擬貨幣、搞區域鏈又炒一轉,只係順勢炒概念。但由於大背景是全球QE盛宴落幕,要美元回流,就代表要其他國家嘅銀紙流向美國。QE時代是增量,大家一齊印銀紙,大家齊齊升;縮表時代是存量,在現有資金池內鬥搶,即塘水滾塘魚。
既然美國要搶美元回流,中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
留意港股近期動向,港交所(388)想修改規則畀阿里巴巴下半年來港上市;平保(2318)旗下的陸金所,估值達600億美元又要嚟香港上市;小米要嚟香港上市;史上最大規模IPO沙特亞美石油公司,傳中資有意入股,香港力爭其來港上市。全部都係牛龜咁大隻嘅股票,成交量少啲都接唔住。於是放北水南下,港股現時每日成交都1,000億以上。中國的手影很明顯,當美元回流成勢之際,要將錢留在香港再搬上去。
上海即將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用意一樣,只係內地資金進出有限制,無咁快成事。香港係食四方飯之地,利用香港獨特優勢快靚正。所以今次會係一場美國萬劍歸宗VS中國吸星大法,而戰場就在香港,這是主軸。期間會有各種賭潮流的股票炒一轉,這是側支。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朱遠婷醫師 :正視多屁問題

女神不會放屁?一句話道出了放屁之尷尬,足以破壞女神的形象,無論你是男神、女神或普通人,適量放屁乃人之常情,但經常放屁過多,不但影響形象,更可能是脾胃出了問題。
放屁中醫又稱「矢氣」、「濁氣」。正常情況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化為精微和糟粕,過程期間產生的濁氣從肛門而出,成為屁,適量放屁是氣機通暢的表現。但放屁太多則不等於氣機很通暢,反而是氣機失常的表現。原因例如飲食不節,如多食肉類、辛辣油膩,導致脾胃積熱,就會形成頻密而臭的屁,並見口乾口臭、肛門灼熱、大便秘結等症狀,可服炒山楂、炒麥芽等消食化積。
有些人或因脾虛運化失常,飲食不化,影響氣機暢通,而成多屁,需健脾理氣,可服淮山、白朮、陳皮等。情緒抑鬱也可導致放屁多,影響肝氣調達,肝脾氣滯,腑氣不通,導致多屁,還會並見噯氣,腹脹等氣滯症狀。要治療放屁多的問題,除了食中藥以外,應從生活習慣入手,少食辛辣油膩甜食,飲食均衡,以減輕脾胃負擔,進食速度也不宜過快,並要保持大便通暢,每天定時排便,使氣機得暢,亦要多做運動,運動能疏通經絡,調理身體氣機。
放屁令人尷尬,很多人會選擇忍屁,但忍屁後往往會出現腹脹腹痛不適感,這是因為忍屁導致腑氣不通,穢濁之氣逆行而上,影響脾胃氣機。長期忍屁影響健康,若情況允許,還是建議不要刻意忍屁,放下男神女神的「偶像包袱」,給脾胃順順氣吧,若多屁問題頑固,建議盡早就醫查因。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朱遠婷醫師

另~~~~

心情差 易放屁

日本有醫學界人士指,如果經常放屁、味道惡臭,可能與腸道出現問題或壓力過大有關。屁的主要成分有70%是人體吸入的空氣,30%是腸道內好菌與壞菌互動的產物。

人體進食後食物會被消化酵素分解,再被小腸吸收,當消化酵素分泌量不足時,未能消化的蛋白質會流進大腸;當便秘的時候,由於糞便在大腸裏滯留過久,壞菌不斷增生,屁愈來愈臭。壓力過大或心情鬱悶時,容易無意識的咬牙切齒、吞口水,多餘空氣會隨該些唾液進入體內,也會增加放屁頻率。

「止脹」即「止屁」!「少放屁五招」從每天多喝「一杯水」做起!

止脹就是止屁!
      在電梯裏頭最尷尬的事,放屁大概是其中之一。根據國外健康網站「Today」指出,是肚子裏頭有著太多的氣,脹氣需要排放所造成,事實上放屁是很正常的事──都說得挺明白了。如果想避開這件糗事,可以從這五個方法下手!
擒賊先擒王 止屁先止脹!
      從這五個方法來止住脹氣,進而截斷放屁的次數:
1.  保持體內水分
水分不足是脹氣的罪魁禍首之一,它影響到身體鹽分與水分的平衡。可以一早就先喝一大杯水,起床、早餐、溫水、熱水、冷水……都可以!
(但是避開氣泡水──壓入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讓更脹氣更嚴重。)
2.  避開「脹氣食物」
也與水分、鹽分有關,但鹽分過多的食物、難消化的食物都有可能促成脹氣。每個人腸胃不同,可能會引發脹氣的食物也各有差異,但「Today」指出可以盡量避免獲少量攝取的食物有:
l   生十字花科蔬菜(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
l   生菠菜
l   玉米
l   精緻(醃製)肉類
l   罐頭裝湯品
l   醬油
l   蘋果、水梨
l   水果乾
l   碳酸飲料
3.  多吃「消脹食物」
除了消極地避開「脹氣食物」,採取積極吃食「消脹食物」也是一個辦法。這些食物,加入早餐的清單中,可以降低脹氣的機率!
「消脹食物」的名單有……
l   優格
l   泡菜
l   味噌湯
l   德國酸菜
l   小黃瓜
l   
4.  常吃「益菌生食物」
與「益生菌」不同,上則提到的「消脹食物」可以直接補充腸胃中的益生菌,而「益菌生食物」可以提供益生菌在腸胃更好更有益的生存環境,間接幫助益生菌的生長。
「益菌生食物」的名單有:
l   蘆薈
l   洋蔥
l   大蒜
l   韭蔥
l   鷹嘴豆
5.  減少壞習慣
包括嚼食口香糖、用吸管喝飲料、狼吞虎嚥,等會把空氣在不經意情況下吞下肚內的壞習慣,都是會促進脹氣的因素,如果不想要脹氣進而放屁,就放下它們吧!
原文出自  Today


轉貼文章 ~ 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嗎?

20、30年來,在商場上屹立不搖的葡萄糖胺(Glucosamine)相關產品引發很多有趣的社會現象:相關單位在藥品與營養補充製劑歸類上的舉棋不定、醫師面對它的複雜心理、民眾對用與不用的疑惑、相關製劑在國內如火如荼的廣告戰、在大賣場所見成堆促銷的產品、子女在購回以表孝心後的心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有些保健文宣還刻意強調35歲的年輕女性為好發族群,高度建議提早使用這些關節軟骨營養補充製劑。
事實上,在葡萄糖胺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效方面,有幾篇可信度相當高的研究報告:第一篇是刊登在美國《家庭醫師》雜誌的綜論性文章 ,作者提到,葡萄糖胺是美國使用最多的營養補充製劑之一,目前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它能減緩或阻止關節「退化」,卻也沒有嚴重副作用的報告。因此,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導之大型研究計畫的結果出爐前,醫師並沒有理由反對它的使用。較適合的原則是:讓病人嘗試服用兩個月,之後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繼續使用,醫師的責任是觀察治療效果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
沒想到,NIH大型研究計畫的第一篇報告兩個月後就出爐了,結果竟是無法證明接受葡萄糖胺、軟骨素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等治療方式,能減緩膝關節的「退化」
這篇NIH的報告,是針對葡萄糖胺的臨床使用療效大型研究計畫的首篇研究結果。由位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猶他州立大學醫學院主導,聯合9家醫學中心的一群學者,針對572名患有第二或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隨機分成五組,分別施予不同的治療方式(第一組:每天服用葡萄糖胺1500毫克;第二組:每天服用軟骨素(Chondroitin)1200毫克;第三組:合併服用以上兩種製劑;第四組:每天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Celebrex 200毫克;第五組:使用安慰劑Placebo 當對照組)。
治療滿兩年後,比較治療前後的關節腔間隙變化情形。結果顯示,第五組(即對照組)的關節腔間隙平均減少了0.166毫米,相較之下,並未發現任何一組治療方式得到比對照組較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於中度「退化」的膝關節,並無證據顯示接受前面所提各種方式治療兩年的過程中,能減緩關節的「退化」
兩年後,同一系列的另一篇報告也出爐了,這次是針對662位病患,同樣隨機分成如上所述的五組。治療滿兩年後,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後的疼痛及功能改善程度。結果發現,與使用安慰劑的第五組比較,前四組都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療效。
同年,瑞士伯恩大學發表另一篇結論類似的報告在針對3803名病患的使用結果做了分析後發現,與安慰劑比較,無論是葡萄糖胺、軟骨素、或是其混和製劑,對關節疼痛及軟骨增生都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治療效果。因此,他們建議醫療專業人員及醫療保險提供者停止使用或補助這方面的治療。
其實,葡萄糖胺及相關口服營養補充製劑(如軟骨素)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除了傳統的「吃啥補啥」的心理作用外,主要是這些產品具有類似消炎止痛藥物的速效,可抗發炎以緩解疼痛症狀,能在短短幾天就讓使用者感受到效果。不過,迄今仍無足可採信的研究報告證實長期服用這些營養補充製劑,能改變膝關節持續「退化」的自然病程。
(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都是軟骨的成分。圖片由時報出版提供。)
(原文刊載於呂紹睿《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時報出版)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3085.html


Should I buy glucosamine for my joints?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articles/4M2NbJSh7VtR0SvyQCwTX8T/should-i-buy-glucosamine-for-my-joints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水果甜度不等於升糖指數!這些水果可以安心吃

寶島水果種類多又甜,想要減重的民眾及糖尿病友經常為了吃什麼水果而傷腦筋。營養師建議,可從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下手,如奇異果、蘋果、柳橙等;炎夏民眾愛吃西瓜,但西瓜的升糖指數不低,有水果之王之稱的榴槤也不容小覷,如果一次吃下一整顆,熱量相當於六碗白飯。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布「水果甜度與血糖高低認知自我評量」調查,六成受訪民眾誤以為水果甜度是影響血糖升降的判斷標準,其中七成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攝取量不到衛福部建議的兩份,有一成糖友平日不敢吃太甜的水果,水果選擇單調且重複性高。
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容易有飢餓感,減重或想穩定控糖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挑選低升糖指數(GI)水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水果的升糖指數並非取決甜度及含糖量,計算方式是與進食50公克的葡萄糖比較,食用50公克受試食物在2小時後的血糖增加比值,小於55為低GI;介於55到70間為中GI;大於70則屬於高GI水果。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指出,許多民眾和糖尿病患者以為甜度高的水果、GI值就一定高,其實不盡然。奇異果口感雖甜,但GI值僅38、39,和芭樂、柳橙、櫻桃、藍莓等屬於低GI水果。
蘇秀悅說,荔枝、龍眼、鳳梨,屬於高升糖指數水果,一般建議糖友,荔枝一次不要超過4顆,龍眼則是8顆,鳳梨則一天不要超過一片,以免影響血糖控制。
蘇秀悅說,影響升糖反應的原因,包含澱粉組成、含醣總量、加工和烹調方式,與膳食纖維質及種類等,無法單從食物決定。
她建議,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每日總醣量攝取,挑選營養密度高且低GI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蘋果等,內含水溶性纖維可延緩胃排空,防止血糖急遽上升,有助控制飯後血糖;對減重來說,也不會因血糖起伏變化大,容易感到飢餓。
蘇秀悅表示,大部分民眾習慣於晚餐後吃水果,如果想穩定血糖,建議改在餐前食用高營養、低GI水果。不過,若本身胃腸不佳,容易不舒服,不必勉強餐前吃水果,可嘗試自我調配,做好一日總熱量控制。
補水果GI值比一比
低GI組(GI值55以下)
奇異果、聖女小番茄、芭樂、蘋果、柳橙、葡萄柚、櫻桃、藍莓
中GI組(GI值55-70)
葡萄、木瓜、草莓、香蕉、芒果、鳳梨、桃子、西洋梨
高GI組(GI值70以上)
西瓜、榴槤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製表/黃安琪)
(本文轉載自2017.6.27「元氣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糖尿病第六大併發症,牙周病勿輕忽!  27/5/2016

糖尿病會造成很多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心臟病變、血管病變、腎臟病變;此外,連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原來,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就是牙周病,糖尿病人可別輕忽口腔清潔衛生的重要性;否則,有可能因為牙周病而導致全口無牙。
牙周病與糖尿病關係密切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賴弘明表示,糖尿病人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低下時,牙周病就容易上身,而且牙周病也不好控制;此外,嚴重的牙周病與糖尿病也有著密切關係,因為糖尿病與牙周病有共同的發炎機制,兩者也都顯示前列腺素較多。
乒乓球效應互相影響
臨床上,有很多嚴重的牙周病人,全口無牙了,大多是有著糖尿病史;賴弘明理事長指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而且兩者就像乒乓球效應般,會互相影響,因為牙齒不好,會影響飲食,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會使代謝變差,糖尿病也會更加嚴重,身體會日漸衰退。
牙根面整平術改善病況
所以,賴弘明理事長呼籲,平常就要注意口腔衛生,預防牙周病上身,三餐飯後潔牙,使用牙線及定期洗牙;此外,由於牙菌斑會長在深部,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因為牙周病往往沒有自覺症狀,必須要以X光檢測,才能發現病灶,如果發現有牙周病,就要及早接受治療,進行牙根面整平術,才能改善病況。
糖尿病就吃藥一輩子?中醫建議日常保健    28/6/2016
夏日午後,平常笑臉迎人的張太太愁眉苦臉的進來,她是看更年期的,潮熱、盜汗、失眠的症狀也都調理得不錯,今天怎麼神情不太對了?
張太太一開口就說,早上陪她先生看醫生,竟然被診斷為糖尿病!她先生才剛50歲,醫生說要開始吃降糖藥,而且要持續吃一輩子,不然會中風、心肌梗死、眼睛會瞎掉、腳會爛掉、還要洗腎…說著說著她都快哭出來了…
我跟她要了檢查單一看,糖化血色素(HbA1c)7.1,的確是高了點,但還不至於不可逆轉…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特徵是患者血糖長期超過標準值。血糖的來源很多,最主要是吃飯後,從腸道吸收的葡萄糖。糖另一個路徑是從身上的脂類,經過重重化學反應,轉化過來。所以不是只有多吃米、麵等醣類才會得糖尿病,吃太油、吃太肥,也會得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等典型「三多一少」症狀。2型糖尿病剛開始時只有三多,沒有一少,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所以沒有健康檢查,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糖尿病!甚至是到嗜睡、昏迷送醫院時,才檢查出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或高血糖高滲昏迷,這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當你罹患糖尿病之後,醫生會要求持續檢查餐前、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餐前、餐後血糖容易了解,什麼是糖化血色素呢?平常葡萄糖雖然是漂浮在血漿中,但有些會黏在紅血球的血紅蛋白上,當血糖越高時,黏的越多,糖化血色素就是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佔全體血紅蛋白的比例。紅血球的生命週期是120天,測到的糖化血色素,代表這120天血糖的平均濃度。餐前、餐後血糖跟進食量關係很大,有的病人平常大吃大喝,看醫生前兩天才節制飲食,測出的餐前、餐後血糖不太準,但是糖化血色素是騙不了人的,這也是醫生喜歡看糖化的原因。
健康人的糖化血色素是4~6%,當糖化血色素>6.5%時,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研究顯示,若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內,就不容易有併發症。糖尿病慢性的併發症,主要是因為血糖太高,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受損所以導致。當腎絲球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腎病;視網膜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眼病,最嚴重會失明;當大血管受累,就引起心絞痛、心梗、中風等;足部末梢神經的損害,引起糖尿病足;這幾個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可怕吧!所以張太太的醫師說得真的沒錯,但難道張先生現在就得開始吃藥,吃一輩子嗎?有沒有別的方法呢?
我們的老祖宗兩千年前,就觀察到糖尿病了,黃帝內經中「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講的就是吃得太好,營養太過,導致糖尿病足的例子。但是古代沒有血糖檢測,也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古代的病名,叫做「消渴」。
古代醫家認為消渴的病因是過食肥甘、五臟虛弱、情志失調,病機是陰虛內熱津虧,並把消渴分成上消、中消、下消。《醫方集解》說:「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也。皆火盛而水衰也。上輕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則不傳下,腎消小便甜者為重。」上、中、下消對應的是糖尿病從輕到重的進程,先是多喝、然後多吃,到「飲一升、溲一升」多尿症的下消期,就是已經糖尿病腎病了。
西醫則認為2型糖尿病的病因複雜,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吃太多,體態肥胖。雖然西藥有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但對糖化血色素6.5 %以下,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西醫開的第一張藥方是:飲食、運動、減重。而認真運動、調整生活型態的病人,糖化血色素的確可以恢復正常!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有的病人反映,不是他們特愛吃,而是不吃消夜,常常會胃熱熱的,甚至翻來覆去睡不著。有的病人則反映,不是他們不運動,而是一動就喘,很難堅持。針對這種胃熱、濕阻、氣虛的狀態,很多中藥很有幫助!中醫講究藥食同源,提供幾個食療方,來幫大家節食與運動!
黃精玉竹飯
材料:黃精三兩、玉竹二兩,米兩杯。
作法:將黃精洗淨切片,跟玉竹一起放入一升半水中,大火煮開,小火煮30分鐘,取藥汁。將米洗好,與藥汁一起放入電鍋蒸,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黃精:「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是補腎填精的要藥。古代還有個故事,說吃黃精的人不容易餓,似乎補陰的同時還補到脾胃。玉竹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可以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糖尿病人病人常常覺得餓,我的經驗是,當病人同時服用黃精、玉竹時,餓得發慌的機率就大大降低,食量也跟著變小。
生山藥拌秋葵
作法:將生山藥削皮,切成長條狀。秋葵用鹽揉搓,除去表面細毛,清燙一下,不要過熟。沾薄鹽醬油。
功效:生山藥、秋葵吃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只要飲食中加入黏稠滑溜的食品,會包住碳水化合物等醣類,減慢醣類的吸收,抑制餐後血糖急遽上升,黏液還可保護胃壁。山藥塊莖中含皂甙、黏液質、膽鹼、尿囊素、多巴胺、山藥鹼、多酚氧化酶等;秋葵還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還有鈣、鎂、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都有益身體健康。
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特別是糖尿病前期,糖化血色素還不高,沒有血管、神經病變的患者。建議已患糖尿病,或是被醫師「提醒」的患者,每三個月測一次糖化血色素。平日在家買個血糖機,常常量血糖,正常人的標準是餐前血糖在70~100毫克/分升,餐後兩小時,血糖在血糖 ≤ 120毫克/分升。隨著你認真的調整飲食、運動,血糖真的會慢慢降下來喔!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助理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低熱量飲食八週,有效逆轉糖尿病    22/5/2016

目前全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人口約有4億2,200萬人,而台灣糖尿病罹患人數也飆破17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持續上揚,必須高度重視。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它所導致的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最終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此外,高血糖還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糖尿病患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長久以來,不管是醫界或一般人的觀念裡,第二型糖尿病一旦確診,便屬於終生性的疾病,無法治癒,只能經由注意飲食和持續用藥來控制病情。但是2016年3月底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患者如果接受兩個月低熱量飲食,竟然可以逆轉糖尿病病情,刷新大家的眼睛。
一般成年人,每日應該攝取約1,800~2,000大卡熱量,在泰勒教授的實驗中30名糖尿病患者,被要求每天僅能攝取約600~700大卡熱量,飲食內容包含3餐低糖的減重奶昔(diet shakes)與240公克不含澱粉的蔬菜,約莫等於一份午餐的熱量,對一般人而言,確實不容易做到,而且還要顧及營養均衡,以及病人有無身體不適,當然,若有使用藥物的人,也要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藥量。
在歷經兩個月低卡飲食後,接下來的2週雖然恢復正常飲食,受試患者仍被建議攝取健康食物與適當份量,攝食總熱量比實驗前減少約1/3。研究結果發現,30名受試患者中,其中有12名糖尿病病史少於10年的受試者糖尿病情出現逆轉,持續半年後再次評估,所有受試患者的體重並沒有復胖,且之前糖尿病情逆轉者,也都沒有再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此研究結果亦足以與泰勒教授在2011年的研究報告相互輝映,這項研究結果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喜悅!
泰勒教授目前已開始更進一步的大型臨床研究計畫,共有280人一起參與,而此研究報告的結果,即將於2018年發布,潘老師也會緊盯著,為大家報導最新的醫療資訊,請放心。
上面所提到的,2011年6月泰勒教授發表在《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的研究報告是:剛被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透過2個月低熱量飲食(Low-calorie diet),也就是每天僅攝食600大卡的熱量,可以降低胰臟和肝臟內的不正常脂肪含量(也就是脂肪胰和脂肪肝),進而使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
在持續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糖尿病症狀竟然可以痊癒,即糖尿病的病情是可以逆轉消失,甚至往後都不再需要服用任何降血糖藥物。顯然,脂肪胰是可以造成胰臟功能出現不正常,就像脂肪肝可以造成肝硬化及肝壞死一樣(雖然只是少數),看來內臟脂肪堆積,對人體是非常不好的。
這項2011年的小型研究,共有11名第二型糖尿病初期患者,其病史均未超過四年,他們平均BMI值約為33.6。低熱量飲食食譜,包括液態減重配方飲品(約含510大卡熱量),內含46.4%的碳水化合物、32.5%蛋白質及20.1%脂肪,還有維生素、礦物質和一些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其他則是3份不含澱粉的蔬菜,加起來每日總攝取熱量約600大卡。此外,參與試驗者被要求每天都要喝下至少2公升的水分或不含熱量的飲料,也被研究人員要求必須每天維持運動的習慣。
潘老師針對泰勒教授這兩次試驗的受試樣本,製表作一比較,讓讀者們更能一目了然:
(點圖放大)
實驗數據分別於低熱量飲食攝取1週、4週及8週後測得,而在低熱量飲食第一週後,受試者的空腹血糖濃度就已經全部回復正常。8週後胰臟的核磁共振造影(MRI)結果也發現,他們胰臟內脂肪含量從8%降至6.2%;肝臟脂肪量也從12.8%降至2.9%,成效相當顯著。結束兩個月低熱量飲食後,受試者隨即恢復正常飲食,但三個月過後,11人中已有7人不再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症狀。於是泰勒教授才接著進行第二步實驗,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30人實驗,結果依然令人喜悅與振奮。
除泰勒教授外,2015年11月由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納森(David M. Nathan)醫師,發表在《糖尿病與內分泌學》(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期刊,一篇長達15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對於預防糖尿病高風險群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節食與運動的生活型態(lifestyle intervention),其降低血糖的功效,更勝於傳統降血糖藥物metformin。
該研究調查分析1996年至2001年間共有2,776名受試者,包含體重過重、肥胖、血糖偏高的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並隨機分為3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每日服用兩次850 mg metformin組及對照組。試驗3年的期間,相較於對照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最後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大幅下降了58%,而服用metformin組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則是降低了31%;而15年後,和對照組比較,生活型態介入組和metformin組的糖尿病發生率分別降低了27%與18%。
那一定有人會問,除了少吃、多動,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要怎麼做,才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呢?潘老師有以下幾點建議:
1.  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加工肉品與食品,調整生活壓力、避免高壓環境,保持良好運動習慣。
2.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豆類含有更多的纖維素和蛋白質,且升糖指數(GI)也比白米飯低,故可用豆類取代部分米飯做為主食。
3.  2012年4月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多吃蘋果、藍莓和梨子等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水果,能夠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4.  2012年7月的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報告則顯示,食物中攝取較多硒(selenium)的民眾會比攝取較少硒的民眾減少24%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含硒的食物有海鮮、堅果、大蒜與海帶。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