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教你一招立消氣?湯匙撥筋學到賺到!足底筋膜炎上身嗎?走對方式救骨鬆?名醫也媽媽手怎自救?女神臀腿運動!191103【聚焦2.0】第295集
腳底洩天機? 按對地方防病、抗老、消疲勞
文|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雖然說台灣的腳底按摩風潮,是由瑞士吳神父從國外引進、推廣,才猛然爆紅超過30年,迄今人氣不墜。其實,腳底按摩並不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而是古老民族傳統醫學的一部分,宋人羅泌在《路史》中記載:「陰康氏時,腠理滯著多重隨,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至為之舞,叫人引舞以利導之,是謂大舞」。
中醫師張家蓓表示,腳底按摩是利用反射區的概念,等於將人體縮小倒臥在足底,按壓到腳底哪一部位疼痛,就對應到身體的該部位有問題。
不過,中醫沒有反射區,中醫足底穴位只有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前1/3的地方,是腎經的穴位。因此,腳底按摩和穴位按摩無關,也和中醫的經絡穴位沒有關聯性,更何況湧泉穴位於腳底深部,無法單純靠手部按壓來刺激穴位,必須透過針灸才能達到穴位刺激的效果。
和吳神父一起研究超過37年的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運保系兼任教授鄭英吉表示,腳底按摩是運用反射區區塊,不是穴位定點的概念。他們發現,腳趾是頸部以上的器官如腦、五官等,大拇趾是頭部;以腳掌底部的蹠骨(中足骨)基節畫一連線,上方是人體的上半身,下方是人體的下半身。
依據他的經驗,患有巴金森氏症者,按壓腳大拇趾中心的硬塊反應物,並將其推散後,對睡眠、行動力很有幫助。心臟部位就在左腳第三、四蹠骨基節上方;蹠骨的一半是橫膈膜,上半部是胸腔,下半部是上腹腔。胰臟在蹠骨底部、靠近內側的部位有腫塊,按壓會痛,可能有糖尿病。
就中醫的觀點,張家蓓認為,腳底按摩不能說是對疾病有治療的效果,除非病症很輕微,但差距仍大。可當成輔助性治療手法,對於身體保養效果應比治病明顯。
鄭英吉指出,有腸胃不適、腦神經疾病者,在西醫療法之外,搭配腳底按摩最好,特別是發育中的小孩,經由腳底按摩,長得高壯、情緒穩定;另外,他的病人中有不少癌症等重症病患,經由腳底按摩,精神好,體力好,可減輕化療、放療的副作用,可樂觀對抗病魔。
身體健康的人,進行腳底按摩,可以保持年輕,有保養的作用。有些人長期自行腳底按摩,可達到臉色紅潤,臉上、脖子較少皺紋。但在進行腳底按摩前,記得要清潔雙腳,也可適度泡腳或是以熱毛巾熱敷,暖腳、鬆弛筋骨之後,再進行按摩,效果加乘。
在按摩後,可以喝杯水,補充按摩時因新陳代謝加速導致體內流失的津液。鄭英吉補充,腳底按摩時間1次約25~30分鐘,從腳大拇趾到腳掌內側、腳背、腳掌外側、腳底,為了方便按摩,可使用身體乳液、按摩油等,配合按摩棒使用、按摩球可以免用油膏。
至於公園內的腳底按摩健康步道,則不建議。鄭英吉說,當初的設計是細沙加上鵝卵石,可惜後來施工變成現在的水泥石頭,一旦赤腳踩踏很容易傷及骨膜,因此建議找個適合自己足弓形狀的圓滑石頭,才可以達到安全按摩腳底的效果。
另外,張家蓓提醒,足底肌膜炎、糖尿病患、患有凝血障礙疾病者、足部有傷口或感染者如香港腳、嚴重貧血,最好不要進行腳底按摩;而本身血液循環差、手腳容易冰冷者,平日進行腳底按摩,則可促進血液循環。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港大研究】高強度運動協助治療糖尿病前期病患者,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決定防治成效。
Nov 29, 2019
運動一直被視為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環,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就再次印證這一點。他們的研究發現,運動對防治糖尿病有一定成效。經過高強度運動治療後,七成參與者的腸道菌群在合成短鏈脂肪酸、分解支鏈氨基酸等功能上均顯著增強。有關研究已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細胞代謝》。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港大運動中心、德國漢斯諾爾研究所以及中國廣東藥科大學。研究團隊招募了771名志願者,對其中39名超重且糖耐量受損的參與者(糖尿病前期)展開為期十二周的強度運動介入治療。
研究結果
在沒有藥物和膳食調節之下,雖然所有參與者的體重和體脂比例均有大致相同程度下降,但糖代謝指標的改善程度卻有巨大差異。當中七成參與者血糖水平顯著下降,稱為「運動有效者」;其餘三成參與者血糖水平則幾乎沒有變化,稱為「運動無效者」。研究團隊發現,運動有效者和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變化存在顯著差異。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決定運動對防治糖尿病成效
經過高強度運動治療後,「運動有效者」的腸道菌群在合成短鏈脂肪酸、分解支鏈氨基酸等功能上均有顯著增強;而「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則會合成大量不利於糖代謝的產物,如支鏈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等。
此外,研究團隊透過將「運動有效者」的腸道菌群移植到肥胖的小鼠中進行測試,小鼠的胰島素敏感性顯著提升,而如果將「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移植至小鼠身上,則無法改善小鼠的血糖水平。另外,如果向移植了「運動抵抗」菌群的小鼠提供額外的短鏈脂肪酸,小鼠糖代謝紊亂的狀態則會得到有效的逆轉。這項小鼠模型的研究,首次為腸道菌群對於運動治療在改善人體代謝機能的情況,提供了直接因果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列研究的意義在於發現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對於運動治療在改善代謝情況的成效有重大影響,並揭示了部分糖尿病前期病人在接受運動治療後,於改善代謝情況成效不佳的原因,是由於腸道菌群適應不良所引致。
Source:
Cell Metabolism
Texy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腰痛查不出原因,竟是「拇指外翻」造成的!三招改善讓腳不變形 健康2.0
拇趾外翻非常的常見,特別是年輕穿高跟鞋上班的女性,搭配久站久走,更容易發生。
對於一般人,通常都是大拇指的關節、滑囊開始疼痛時,才發現自己有拇指外翻的情形而就診。
一般而言,拇指外翻的角度須小於15-20度屬於正常範圍。一但開始有拇指外翻,就會隨著年齡而變得嚴重,角度變得更大。
如果你有扁平足、拇指外翻的問題,可以開始穿五指襪來改善。
五指襪可以放鬆筋膜,防止拇指外翻惡化。馬上來看 五指襪的優點~
拇趾外翻嚴重程度
拇趾外翻3個根本原因
1. 遺傳體質-不可改變
媽媽有拇指外翻者,自己也容易有拇趾外翻。常常家中大小一起來,鞋子脫下來都有拇趾外翻~~
女生拇指外翻機率>>男生。 韌帶鬆弛、體重過重者,也易有拇趾外翻。
高跟鞋無疑問容易造成足底壓力過大,大腳趾往內抓,就會造成拇趾外翻。
若是社交場合、開會,短期穿就好。不要穿著走很遠或穿著運動。
有些朋友長期穿楦頭太小的鞋子,鞋面長期往內擠,易造成拇趾外翻。
最常被忽略的是「扁平足」,也比較難理解。因此要特別提出。
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因此體重往下時,會因力學關係,造成姆指側有向外的應力,造成姆指外翻。
因此,需積極矯正扁平足。可使用
特製鞋墊加強內側足弓支撐。
多做腳趾的活動操,增加腳趾肌力,可減緩症狀。
如上,比較正常足與扁平足。綠色表示行走時的身體重心變化。扁平足行走時重心會更偏向大拇指側,因此大拇指關節長期壓力較大。而且行走時需要大拇指需擔任向前用力推進,因此就會形成拇指外翻。
拇趾外翻矯正器有效嗎?
拇趾外翻矯正器,使用塑膠PP版等外力,將外翻的拇指往內拉。期待可以把拇指拉回來。
然而根據足弓的理論,拇趾外翻是大拇指下方的足弓支撐無力,而腳底行走時的壓力線通過大腳趾。大腳趾承受壓力下,才導致拇指往外發展。 因此是下方足弓無力導致拇指外翻,所以需要內足弓、橫足弓支撐。
拇趾外翻可能自行恢復嗎?根據力學原理,嚴重的拇趾外翻不可能自行恢復。因此預防勝於治療。
五指襪可使每根指頭分開,個別腳趾自由活動,有效舒緩拇趾外翻。
五指襪的好處全文可看此
前面提過扁平足會造成拇趾外翻,因此鞋墊可有效減緩拇指外翻的角度。
扁平足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全文可看此
如何正確選擇路跑鞋 全文可看此
真的很嚴重時,只好手術把拇趾接回來。但記得,開刀完一定一定要穿鞋墊。
絕對不是開刀完就沒事了~~~~
有許多人開刀完沒穿鞋墊,過了半年馬上拇指就歪回去> 囧nz
不管你是不是拇趾外翻受不了,或是嚴重到要開刀,最好都穿 鞋墊/五指襪 來保持你的足部健康。
D. 保養運動
泡熱水、腳趾活動度、踮腳尖練足弓、用腳指頭抓東西、縮足運動等訓練。
千萬不要穿夾腳拖跑步
拇指外翻的居家保養運動,可參考我之前健康2.0 節目的錄影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How Massive is the U.S. Stock Market Compared to the World?
Stock markets bring wealth and woes to investors around the world. It’s hard to imagine anything more exciting and fearful. Icons like Warren Buffet made billions of dollars investing in corporate stocks. Yet, we all remember the collapse of the market a decade ago. Even with the global market whipping around, the U.S. still dominates the world stage. But where do all the rest come in?
- The U.S. stock market is 5x the size of the closest competitor.
- In fact, the U.S. is so large it accounts for just under half of global equity value.
- China makes up the largest emerging stock market with $6.32 trillion.
- Hong Kong, being one city, matches half the equity value of China at $3.82 trillion.
- Small established economies like Switzerland have enormous markets relative to their population.
It’s worth noting the World Bank data does not include the U.K. and Italy.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s estimated size is $4.7 trillion. The Italian markets are estimated at $0.65 trillion.
The global stock markets remain volatile as we enter a historically difficult month for equities. Investors worry the global trade war and continue to pile into bonds and gold for safety. Central banks continue to drive down interest rates to keep global growth alive.
Despite the massive changes in the global landscape, the major players remain the same. The U.S. accounts for nearly half of all the stock market value globally. The closest competitor, China, remains only 1/5th the value of the U.S.
So where do all the other countries we hear about stand? Our visualization lays out the equity value for each stock market by country.
Top 10 Stock Markets Around the Globe
1. United States - $30.44 trillion
2. China - $6.32 trillion
3. Japan – $5.3 trillion
4. Hong Kong - $3.82 trillion
5. France - $2.37 trillion
6. India - $2.08 trillion
7. Canada - $1.94 trillion
8. Germany - $1.76 trillion
9. Switzerland - $1.44 trillion
10. South Korea - $1.41 trillion
2. China - $6.32 trillion
3. Japan – $5.3 trillion
4. Hong Kong - $3.82 trillion
5. France - $2.37 trillion
6. India - $2.08 trillion
7. Canada - $1.94 trillion
8. Germany - $1.76 trillion
9. Switzerland - $1.44 trillion
10. South Korea - $1.41 trillion
It’s astonishing that many established European markets only make up 1%-3% of the global stock market value. The U.S. domination of the global marketplace explains why the U.S. Federal Reserve remains the focus of investors around the globe. Despite this, many central banks around the world have embarked on historic rate cuts into negative yields.
Yet, given the size of the U.S. market, if it heads into a recession, how could it not impact the global markets? Trade wars with China add to uncertainty and have already hurt their global equity values. Their economy has been racked by the tariff escalations. But notice the potential regional powers that exist. Shoul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band together, they present a formidable presen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One thing remains certain. Based on the visualization, we know that the U.S. stock market drives other markets. That creates leverage in the trade wars, as well as ties the global markets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what do you think? Does the graphic represent the stock market or does it speak to the global economic influence?
About the article
Published: 18 September 2019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糖質カット炊飯器 匠】 −サンコーレアモノショップ公式チャンネル− (減糖電飯煲 )
https://www.thanko.jp/shopdetail/000000003232/
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1940?fbclid=IwAR11JR0UW8KFLavg2dSuSVWLH4oLVs8sdt8u8X8LUiC3hU4FOG08OZLomSc
低升糖指數食物,是糖尿病患者及減肥人士的朋友?
近年,一個營養學用詞逐漸多人認識,就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 GI 值),對注重健康的人士這成了新的追求目標,現在就來看看這到底是甚麼來頭。
先來弄清楚血糖上升是甚麼一回事。當人體吸收醣類(碳水化合物)後,會轉化成葡萄糖,令血糖值上升,這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這種荷爾蒙,將糖分送進細胞。而假如糖分太多的話,胰島素會把它變成中性脂肪囤積在脂肪細胞中,這就是其中一種形成脂肪的過程。至於血糖會上升多少,就是取決於吸收的食物的升糖指數水平。
簡單而言,低 GI 值的食物引致血糖上升的升幅會較高 GI 值的食物低,如此胰島素的分泌亦會減少,就不會出現囤積脂肪的情況。所以減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都會傾向選擇低 GI 值的食物,前者是為了避免增加脂肪,後者則是為了控制好血糖水平。
GI 值的計算是將攝取碳水化合物五十公克後的血糖值上升狀況,以攝取葡萄糖後的血糖增加值100為基準,所對比出來的數值。數字上,55或更少為低;56-69為中等水平;70或更高為高。一般而言,天然不經過加工的食物的 GI 值都普遍較低。
那麼,選擇低 GI 值的食物就代表健康嗎?答案絕對是不。因為 GI 值限制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來計算,忽略食物的實際食用份量,更忽略了食物中的其他營養。例如薯片的 GI 值是低於燕麥片的,但燕麥片所含的營養價值比薯片要高。
而且,高 GI 值的食物在生活中亦是相當重要,高 GI 值的食物可讓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於一些因血糖低而感到不適的人,或在運動過後,都是重要的能量補充來源。
因此,GI 值僅作某程度上的參考,想要維持體態健康的人,單單計算 GI 值是不行的,還需要評估其他的營養,以及運動量等等。而且現在更為主流使用的是 GL 值(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這是以「各食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公克)×GI值÷100」計算,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與 GI 值相乘而得出的數值,從這個數值,能夠得知通常一人份的飲食量會讓血糖值上升到什麼程度,可說比較合乎現實。一般認為,GL 值在10以內為低、11至19為中等、20以上為高。
Source by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科學家發明避孕微針貼片,保護期長達一個月。
Nov 19, 2019
《Science Advances》科學期刊月初發布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避孕微針貼片,可保護女性不懷孕長達一個月,貼上後又可以快速分離,不會像“膏藥”一樣長久,目前在老鼠實驗中獲得成功。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院Mark R. Prausnitz教授介紹。全球人口超過75億,普及避孕方法對個人和社會至關重要。目前有多種避孕方法,讓夫婦能夠決定懷孕的時間和間隔,但是,2012年全球仍有8500萬次意外懷孕,佔所有懷孕的40%。因此,開發好的避孕方法對於減少意外懷孕有重大必要。
Prausnitz指,更優質的避孕方法需要安全性高、療效好、副作用小、長效等。口服避孕藥使用廣泛,但要求女性每天按時服用,依從性低、比較麻煩。而避孕套、子宮帽不能提供長久保護,使用者如沒正確使用效果也有限。注射長效激素避孕更是一種侵入式療法,接受度較低,對專業醫療要求更高。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避孕微針貼片」,每個貼片約有水樽蓋大小,下面貼有大量微針,可貼在皮膚一側,針頭很細,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和長效避孕藥混合製成的,使用時不會引起疼痛或不適。
當貼片貼在皮膚上時,微針會刺破皮膚,表皮體液與微針固定在貼片上的碳酸氫鈉和檸檬酸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泡,可以減弱微針與貼片的貼附,並產生促進貼片溶解的水。過程約一分鐘,貼片就可以被移除,不需要將其保持原位。進入皮膚內的微針會緩慢分解,在血液中釋放少量的避孕藥,防止懷孕。
目前,研究人員於老鼠身上測試這種貼片,有效性符合預期;也對10名女性參加者進行測試,發現貼片如預期般有效脫離、緩慢釋放避孕藥。惟使用微針貼片時,會產生輕微疼痛,有機會產生輕微皮膚紅斑但數小時後可消退。
Source:Science Advances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http://bit.ly/2Fd1JPu
轉貼文章 ~ 急步行可屬中等強度運動,平均每日行20至30分鐘對健康已有莫大好處。
上班族工作好繁忙,常慨嘆無時間做運動強身健體,不需要場地與設備的步行運動是一個好選擇。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步行是最簡單及最安全的運動,如達到急步行速度,即一分鐘內行100米距離,更屬中等強度體能活動,每星期做150分鐘,平均每日行20至30分鐘,對健康已有莫大好處。很多人喜歡做「假日運動戰士」,原來拉均一星期計算,運動量其實未必足夠,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急步行,就能拉上補下做夠目標,但要留意每次急步行起碼要行夠10分鐘。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周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相等於混合兩種活動模式的時間。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不過,衞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15歲或以上香港人中,13%人未有做夠世衞建議的體能活動量。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數據則顯示,在2015/16學年,中小學生體能活動不足率高達93%。
衞生防護中心醫生(疾病預防)吳珏翹表示,除了跑步、踢波、游水等帶氧運動,步行亦是其中一種體能活動,而且步行更不需特地抽時間或找地方進行,由家中步行到車站都可計算在內。急步行更為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進行超過10分鐘已對健康有好處,每周行足150分鐘則能達到世衞建議的運動標準,「每日除開都係20至30分鐘,其實唔難去累積」。
步速每分鐘100米即可做到急步行的效果,即「追巴士」的速度也可。市民有恆常體能活動包括急步行,對健康有莫大益處,多個研究已證實,能減低患上冠心病、中風機率20至35%,降低患二型糖尿病風險30至40%,癌症如大腸癌及乳癌亦分別可減低30至50%及20%患病風險。
以往醫學界經常建議每日行8000步或10000步,吳稱,其實不一定要以步數計算,用時間及步速計也可以,「步數或者會規範咗自己,用時間可以配合其他運動做一個總計算」。不少人做運動會計算心跳率,但其實世衞未有就心跳率有特別建議,心跳率的概念較複雜,急步行最簡單行足時間就可以。至於年輕人想加強運動量,則可行斜路或加快步速,但長者或有慢性疾病人士,宜先諮詢醫生意見,視乎心肺功能,由醫生建議急步行時間及速度。
資料:衛生署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https://medicalinspire.com/web/posts/19318?fbclid=IwAR3UWFP4Ut7HutZd-EqgvG8eXlDb613_M72VLkpvK376skg6HTfVj0egj0o
這種"微信運動"掀起了不少人的走路"攀比風"。
現代都市人的繁忙生活和緊張節奏讓人沒時間上健身房,因此走路成了最簡單易行的鍛煉方式,而且還可以隨時用手機軟件下載自己每日走步記錄,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健康忠告:你中年了嗎?還不走快點
碳酸飲料中的氣泡也會增加你的腰圍?
2018:給你的大腦和身體充電,你凖備好了嗎?
每天10,000步有助減低心血管疾病血險,教你10個增加走路機會的方法,使你每天更健康。
為了改善整體的心血管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最少進行150分鐘適度的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或中等和劇烈活動的組合)。較新的研究顯示,每天步行10,000步,可以幫助控制體重。散步是鍛煉身體的一個好方法。
怎樣計算步數?
一般久坐不動的人,每天大約行走1,000-3,000步。步行2,000步等於行走約1英里。這是由於一般人的步幅約2-1/2尺。步行10,000步等於行了5英里。每步行2,000步或1英里,將消耗約100卡路里。換句話說,當步行了10,000步,將可消耗500卡路里的熱量。如持續每天消耗500個卡路里,每星期將可減掉1磅的體重。
怎樣開始?
首先用數天時間紀錄你每天行走的距離或時間,然後將當中最遠或時間最長的紀錄作為你未來一至兩星期的每日目標。當你覺得身體適應了,請以每500步作為單位,提高目標,直至達到10,000步。大部份健康但久坐不動的成年人,開始首星期都能每天安全地步行2,000步。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快或減慢步速,但如果行走時感到不適或痛楚,請諮詢你的醫護人員。
怎樣計算步數?
一般久坐不動的人,每天大約行走1,000-3,000步。步行2,000步等於行走約1英里。這是由於一般人的步幅約2-1/2尺。步行10,000步等於行了5英里。每步行2,000步或1英里,將消耗約100卡路里。換句話說,當步行了10,000步,將可消耗500卡路里的熱量。如持續每天消耗500個卡路里,每星期將可減掉1磅的體重。
怎樣開始?
首先用數天時間紀錄你每天行走的距離或時間,然後將當中最遠或時間最長的紀錄作為你未來一至兩星期的每日目標。當你覺得身體適應了,請以每500步作為單位,提高目標,直至達到10,000步。大部份健康但久坐不動的成年人,開始首星期都能每天安全地步行2,000步。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快或減慢步速,但如果行走時感到不適或痛楚,請諮詢你的醫護人員。
助你達成目標
・設定短期目標來建立自己的推動力,例如設定這星期每天步行3,000步或這星期共達到21,000步。
・如果有一天無法完成目標,應盡快回復正軌,第二天繼續,並在接下來的數天多走幾分鐘來彌補。
・當你的身體活動愈多,會愈容易持續下去。
・請朋友陪伴,將有助提升你的推動力。
・於步行時聆聽輕快的音樂,可獲得額外的耐力。
・設定自己的節奏,讓身體活動改變生活方式。
提升每日步行的方法
1.請朋友陪伴
2.設立一個目的地,如朋友的家、圖書館、教堂等。回程可以乘坐朋友的汽車或交通工具。
3.跑步或慢跑亦會計算在內。
4.使用樓梯代替電梯。
5.帶狗隻散步。
6.提早一個站下車或將車子泊遠一點。
7.帶備運動鞋上班,當有時間可換上運動鞋走走。
8.在家進行清潔,做家務。
9.到商場閒逛,或步行到附近的商店。
10.進行跳舞活動。
Source by Cleveland Clinic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最近幾年,許多中國人喜歡在微信朋友圈"曬步數",展示自己每天的運動量。
現代都市人的繁忙生活和緊張節奏讓人沒時間上健身房,因此走路成了最簡單易行的鍛煉方式,而且還可以隨時用手機軟件下載自己每日走步記錄,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健康忠告:你中年了嗎?還不走快點
碳酸飲料中的氣泡也會增加你的腰圍?
2018:給你的大腦和身體充電,你凖備好了嗎?
一時間,中國人掀起了走步大潮,看誰走得多,每日萬步對許多人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但走得多就一定好嗎?
最近,以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Michael
Mosley)為首的節目製作組,對每日萬步走進行了測試,發現一味追求走步數量未必就能達到健身的最佳效果。
起源何處?
Image
caption
莫斯利(左)與志願者們
在西方,也有許多人加入每天行走一萬步的行列。但日行一萬步到底是從哪裏興起的呢?
其實,它起源於1960年代日本的一個營銷運動。在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前,日本一家公司發明了一個讓人們健身的裝置。
這個裝置的名稱叫做Manpo-Kei,翻譯成中文相當於一萬步的意思。它是現代記步器的早期形式。
研究:周末集中鍛煉一次足以強體健身
研究:賺得多不如睡得好 睡不好覺傷大腦
研究顯示缺乏運動比肥胖更致命
據說,當時日本的一位年輕學者擔心日本人越來越效仿美國人懶散的生活方式,希望幫助他們能積極活動起來。
於是一場讓日本人每天增加走步數量,燃燒更多卡路里的運動在日本興起。顯然,那場運動當時在日本非常成功。
Image
caption
快走有益健康
BBC試驗
BBC團隊做了一個試驗,比較一下走一萬步與10分鐘快步走(Active 10)到底哪一個對健身更有利?
什麼是10分快步走(或是健步走)?
這個理念是你不必每天走一萬步,所以無需數步數。
但是,你要每天完成3組10分鐘的快步走。
研究人員把志願者分成兩個小組,每個人都佩戴上運動監視器,它會記錄佩戴者的活動量以及劇烈程度。
一組的目標是每天要走完一萬步(大約5英里),另外一組每天完成3個10分鐘的快步走,加在一起的步數大約為3000步,即1.5英里。
研究人員告訴快步走的志願者,步數不重要,關鍵是要快走;速度要達到能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這一運動旨在調動心肺功能。
走得快走得多身體好?英研究稱步速快可降低24%早死機率?
最近《英國運動醫藥期刊》特別號刊登了一份有關步速與早死機率的研究,研究發現,步速快的早死率較慢速低24%,換言之,步速慢竟然會較高機會早死。
研究團隊分析了11份來自英國和蘇格蘭,於1994至2008年期間的人口調查,以了解並驗證步速快慢與全因早死、患癌或心血管疾病致早死的關係。
研究中將步速分為四種速度:慢、平均、輕快、快,而當中「快」的定義是每小時至少達6.4公里的速度(每小時4英哩)並出現輕微喘氣與流汗的情況,至於其他速度則沒有列明實際速率。而研究中的其他考慮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等等。
結果發現,步速「平均」比步速「慢」低20%的全因早死機率;步速「輕快」及「快」則比「慢」低24%。至於步速與心血管疾病致早死的關係,數字上亦相差不多,步速「平均」比「慢」低24%,「輕快」及「快」則低21%。而因癌症早死則與步速沒有可見的關係。
在較年長的組別中,步速快的好處更加明顯。同樣與步速「慢」相比, 60 歲以上以「平均」步速行路的長者能減少 46% 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早死機會,步速「快」的同齡長者更多減 7% 至 53% 。不過,步速與患癌早死風險在這組別中依然沒有可見關係。
報告最後建議,因步速與降低早死機率有明顯的關係,固在增加步行量或步行頻率並不可行的情況,就應該在公眾健康信息中加入步速的重要性。
Source
b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s://medicalinspire.com/web/posts/15736
【港大研究】高強度運動協助治療糖尿病前期病患者,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決定防治成效。
運動一直被視為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環,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就再次印證這一點。他們的研究發現,運動對防治糖尿病有一定成效。經過高強度運動治療後,七成參與者的腸道菌群在合成短鏈脂肪酸、分解支鏈氨基酸等功能上均顯著增強。有關研究已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細胞代謝》。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港大運動中心、德國漢斯諾爾研究所以及中國廣東藥科大學。研究團隊招募了771名志願者,對其中39名超重且糖耐量受損的參與者(糖尿病前期)展開為期十二周的強度運動介入治療。
研究結果
在沒有藥物和膳食調節之下,雖然所有參與者的體重和體脂比例均有大致相同程度下降,但糖代謝指標的改善程度卻有巨大差異。當中七成參與者血糖水平顯著下降,稱為「運動有效者」;其餘三成參與者血糖水平則幾乎沒有變化,稱為「運動無效者」。研究團隊發現,運動有效者和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變化存在顯著差異。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決定運動對防治糖尿病成效
經過高強度運動治療後,「運動有效者」的腸道菌群在合成短鏈脂肪酸、分解支鏈氨基酸等功能上均有顯著增強;而「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則會合成大量不利於糖代謝的產物,如支鏈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等。
此外,研究團隊透過將「運動有效者」的腸道菌群移植到肥胖的小鼠中進行測試,小鼠的胰島素敏感性顯著提升,而如果將「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移植至小鼠身上,則無法改善小鼠的血糖水平。另外,如果向移植了「運動抵抗」菌群的小鼠提供額外的短鏈脂肪酸,小鼠糖代謝紊亂的狀態則會得到有效的逆轉。這項小鼠模型的研究,首次為腸道菌群對於運動治療在改善人體代謝機能的情況,提供了直接因果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列研究的意義在於發現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對於運動治療在改善代謝情況的成效有重大影響,並揭示了部分糖尿病前期病人在接受運動治療後,於改善代謝情況成效不佳的原因,是由於腸道菌群適應不良所引致。
Source:
Cell Metabolism
Texy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2. 預防糖尿病 – 左手大拇指第二個關節
可以刺激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消化」糖類,降低糖尿病的發病。
糖尿病患者可透過運動調節血糖,改善血脂比例。
運動可促進健康,改善身體機能,相信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而對於糖尿病患者,運動亦是非常的重要,甚至可稱得上是治療的重要一環。透過運動,可使身體維持血糖於一個較貼近正常的水平,並改善血脂比例,從而舒緩病情及延遲各種與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出現。
運動好處
在運動期間,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增加,肌肉吸收血糖的速度亦會加快。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的血糖會在運動期間降低。糖尿病患者若服用胰島素或磺脲藥物,有機會在運動期間,甚至運動後12-16小時出現低血糖情況。
血糖的控制是和運動量是成正比的,所以運動越多,身體吸收及應用血糖的能力會越好。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需要每週進行能積累消耗至少1,000卡路里 (kcal)熱量單位的有氧運動。如要認真地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就應該建立一個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種類
耐力性(有氧或帶氧)訓練及抗阻(重量或舉重)訓練是現時被確定為對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運動方法。患者是利用運動時肌肉活動來改善和刺激身體對血糖的吸收,改善胰島素抗拒性,從而減低血糖。
耐力訓練
耐力運動或有氧運動是指一些利用大肌肉群的重複性運動,並持續超過15分鐘或以上,期間會令呼吸頻率和心跳率增加。任何的活動如果能滿足以上的條件,便是鍛鍊耐力的運動,例子包括:步行、跑步、踏單車、游泳和球類運動等。對於一些體能較弱、初接觸運動或不太喜好運動的人士來說,步行是較佳的選擇,並獲不少臨床醫學報告所推薦。
抗阻訓練
研究證明當糖尿病患者完成一次抗阻訓練(包括全身主要的大肌肉群組,力度達85%-90%)後,身體對血糖的吸收及應用效果會近似完成一次的耐力運動。雖然,科學家至今對抗阻訓練和血糖控制的生理反應的原因仍未達成共識,但一般相信,經過3個月的抗阻訓練後,肌肉會增生,並會自然地強化血糖的控制。較瘦弱的患者肌肉普遍細小,以致血糖的控制會比強壯的患者為差,故此特別需要抗阻訓練。
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亦需衡量自身的情況和顧及安全的考量。糖尿病患者切勿「空肚」做運動,運動前應先簡單進食。每約半小時的運動後,亦應有少量的小食,以補充消耗的血糖。運動前亦應先檢測血糖,並養成定時自我檢測的習慣,了解身體狀況。
如運動前發現血糖指數不在4-14度之內,就不應該進行運動,太高或太低的血糖都反映身體當刻不能正常運用血糖。如有其他身體不適,亦應停止運動,因為血糖的控制亦可能因而受到影響。
另外,部份患者會因為腳部感覺神經受損而喪失痛楚的感覺,減低患者對腳部創傷的警惕,從而增加腳部受感染的機會。故此,糖尿病患者切勿赤腳做運動,做運動時應穿着棉襪和透氣的密頭鞋保護腳部,減低損傷的機會。另外,亦應養成檢查腳部的習慣,如發現腳部皮膚有任何損傷,應及早處理。
運動頻率
因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於運動後48-72小時逐漸減弱,固此若期望達致控制血糖效果,應起碼隔天進行運動。最理想模式是每星期進行運動五次,每次30-45分鐘,中度耐力性訓練,每週運動約150分鐘。
Source by Diabetes Honk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