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季,新股市場突然熱鬧起來。霎時間,凍資王、超額王以及賺錢王,成為財經版形容新股「幾咁巴閉」的標題。對上市公司來講,獲得凍資王及超額王(超額認購)的美譽,可能覺得飄飄然,散戶捧場,股價升可能是理所當然,但股榮翻查過去6年新股凍資及超額王,得出的結論是:「玩吓就算,認真就輸了。」
新股王多虎頭蛇尾
米蘭站(1150)上周宣佈可能賣盤,貴為2011年新股三料冠軍:凍資王、超額王及賺錢王,股價自上市的1.67元跌至目前0.96元,跌幅42%,證明買袋同買股一樣,最終要睇食力。本月上市、有機會成為今年凍資王的博雅(434),靠手機app德州撲克及鬥地主闖出一片天,老闆預言可以紅足100年,但真的可以嗎?
過去6年共11隻凍資王及超購王,上市至今仍錄得正回報的,只有四隻,比率不足四成,尤其以超購王最慘情,只有去年的中國機械(1829)有一成回報,其餘全軍覆沒,今年暫時的超購王靄華押業(1319),同樣是虎頭蛇尾,暫時要潛水。
「響朵」新股王都有一個賣點,就是概念。科網熱帶起相關概念股,花無百日紅,阿里巴巴急於來港上市,就是要以最高的估值去吸錢,過去數季阿里以超高速、盈利按年以倍計增長,但步速總有一天會慢下來,在最好的時刻追逐最大的回報,馬雲已經試過一次。
馬雲要求以合夥人制度上市,討論區上人人聲討,但我相信明年真的招股時,群眾還是一邊鬧,一邊抽,驚死蝕底。阿里巴巴2007年將b2b業務分拆在港上市,當年凍結資金逾4,000億元,有56萬人認購,結果一上市沽出每手可賺逾萬元。人們總是善忘的,有幾多好像青姐般有心人,死揸五年得個桔,卻忘了去年以招股價私有化。
統計完新股數據,發現越來越好的新股,上市時通常被忽略,2008年的澳博(880)、2009年的金沙(1928)、2010年的友邦(1299)、2011年的PRADA(1913),大大隻卻被厭棄,部份甫上市就跌穿招股價。當然並非大隻就好,中鐵建(1186)及中冶(1618)等一樣輸得慘烈。
由facebook、twitter以至Snapchat及Spotify,後兩者沒有盈利下仍可享數百億元的估值,靠的只是近年由智能手機帶起的熱潮,如何將新概念轉化為利潤才是關鍵。對於這類新股,我們沒有水晶球,只能靠管理層「老吹」,大家可以做的,可能只是如經典廣告對白般「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股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