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痔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痔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健康大便論....「槐花散」

大便的顏色未必人人會注意,但大便忽然變色就要小心,變黑色或大便帶血,更可能是健康響起警號。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表示,大便顏色反映健康,尤其「芝麻糊狀」的黑色大便,可能是由腸胃出血或結腸癌引起。但日常亦有很多食物可令大便變色,如豬紅、牛肉、紅肉火龍果、紅菜頭,如停食2、3天大便仍然異常便要盡快求診,市民宜每星期觀察大便狀態。

記者:梁麗兒

血便或因瘜肉 直腸癌


臨床上間中會有市民因為大便顏色異常,感到憂慮所以求診,其中黑色大便較令人關注,尤其是芝麻糊狀、未能成為固體的黑色大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如胃或十二指腸出血,或患上結腸癌,通常都會帶血腥味。不過,臨床上最常見的大便出血個案是由痔瘡或瘜肉所引起。
血便也有可能與便秘引起的肛裂,或嚴重疾病如直腸癌、乙狀結腸癌有關。胰臟頭癌、膽管癌則可能會影響到膽汁的分泌,而引致白色大便。大便帶有黏液亦是常見的現象,成因可能與腸道發炎,例如受病菌感染、生瘜肉、痔瘡,甚或是大腸癌有關,如果市民持續出現有關症狀,應該立即求醫。

牛雜豬紅令大便色變


正常及健康的大便是啡色或黃色,但飲食可令大便變色,常見包括吃太多高鐵質食物,造成大便變黑,例如豬紅、牛肉、牛雜等,但大便多數形狀像香腸,不會是芝麻糊狀,「臨床上問番病人,通常會話早一兩日食過呢啲食物」。
此外,進食紅色食物後,大便呈紅色都屬正常,如紅肉火龍果、紅菜頭、飲紅酒或番茄皮等。一般停食上述食物數日後,大便便會回復正常,毋須太恐慌。
不少人見到綠色大便都會感到疑惑,在消化過程中,身體會分泌綠色的膽汁,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大腸細菌其後會再分解膽汁,最後令大便由綠色變黃色或啡色。若腸道蠕動過程太快,未能完全分解膽汁,大便就會是綠色了。這情況也屬正常現象,不是患病先兆。

羊咩屎可致肛裂


除了大便顏色外,大便形狀都是另一關注點。當中「香蕉形」的大便最理想,為條狀及表面平滑,排出暢順,顯示大便有充足水份及纖維,較少造成排便痛楚。
最差為粒狀兼較硬的大便,俗稱「羊咩屎」,多數由便秘造成,可造成肛裂或生痔瘡。排便時間也較長,過程可能會產生腹痛。
不少人誤解有便秘就要狂食菜,但小心隨時弄巧反拙,因為纖維主要幫助大便成形,但長期排便困難而大便非常硬的人,若狂食菜,只會不斷吸收非水溶性纖維,令大便變得更大和更難排出,建議應該多飲水,毋須大量吃菜。至於相對較軟身或呈糊狀的大便,顯示日常飲食中缺乏纖維,令大便不成形或「爛身」,宜多攝取纖維如蔬菜。

洗腸可致電解質失衡


便秘問題困擾都市人,不少人更會想盡辦法清除宿便,其中包括洗腸,希望保持腸道健康。西醫並無宿便的概念,而洗腸亦對腸道健康無特別幫助,反而會有穿腸或電解質失衡的風險,所以不建議市民胡亂洗腸,或可以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宜起床飲水刺激腸道


肝臟腸胃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表示,要緩解便秘,需要適量飲水及攝取纖維,包括在早上起床後可飲1杯室溫的清水,有助刺激腸道蠕動,猶如「叫醒腸道」。
另外,培養定時排便習慣亦相當重要。臨床上便秘病人最常見的是「沒有時間去廁所」,例如因為工作太忙碌,或與工作性質有關,例如從事司機、保安、售貨員等職業,較難安排如廁的時間。
便秘一族要解決生理困擾,吳嘉恩建議要定下一個最佳的排便時間,可以是早上起床後,或回家晚飯後,關鍵為排便時間應要是最放鬆的一刻,切忌在大便過程中,仍用手機辦公,如回覆電郵或覆短訊,令身心無法放鬆。
大便時玩手機有機會延長排便時間,也會令人容易患上痔瘡,應盡量避免。

中醫師:推拿按穴助排泄消脹痛


剛過完年,大多數人都吃了不少糕點及應節小食。吃得過量,容易出現飽滯、腸胃不適的情況。除了吃腸胃藥,還可以怎樣解決腸胃脹痛?身體推拿、點按穴道可帶動腸道蠕動、減輕消化不良和腸胃問題,註冊中醫師徐思濠分享幾招推拿和穴道按摩,以便應付這些狀況。

兩招身體推拿

1. 推運八卦法(按摩腹部)

做法:將手掌放於肚臍以上,於上腹部位置,作逆時針旋轉,做2030下,每秒一下,帶動中間的小腸;再沿整個腹部的外周,作順時針打圈推動,每秒一下,做3060下,帶動外圍的大腸。
作用:帶動皮肉和肌肉活動,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和通便。調和消化系統,有助消食導滯、清腸通便。
可配合少量按摩油,用點力道去推。躺下、曲膝而坐的姿勢都可以。躺下時雙腳應微微曲起,腹肌收合拉緊,即能推得較深層,效果更佳。

2. 路路暢通法(腳底按摩)

於腳底中部,緊握拳頭,以關節由上而下刮,持續5分鐘,每秒一下。可使用按摩棒輔助,每隻腳均按5分鐘。
可刺激小腸和大腸的神經反射區,透過腳底的神經傳導反射,刺激大腦,促使腸道蠕動,幫助排泄。

5個穴道點按

所有穴道按壓方式,均為先點按穴位約30秒,直至產生痠脹的感覺,再在穴道上輕輕打圈約10秒。每日可做3組,每組3次。

1. 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直下3吋。3吋的定義為4隻手指闊度,此穴位為中醫所講的胃經。
作用:幫助消化功能、解脹氣。

2 中腕穴(腹部)

位置:肚臍對上4吋,於正中的任脈之間的穴位稱為中腕穴。
作用:幫助解決消化不良、胃氣脹和吃滯等問題。沒食慾時按壓,都有助帶旺胃口。

3. 關元穴(腹部)

位置:肚臍對下3吋為關元穴。
作用:有些人會出現腹脹、腹瀉的情況。由積滯引起的腸胃不適,關元穴可以紓緩和改善,有增強身體功能之效。

4. 天樞穴(腹部)

位置:肚臍旁開2吋,兩邊均為天樞穴。
作用:對腸胃不適、胃脹飽滯有幫助。

5. 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穴位為大腸經。
作用:有助治療便秘、腸胃不適和飽脹、滯滿的感覺。
飯後不宜立即按摩 注意時間

可於飯後一小時,飽脹感輕微減退後進行有強度的按摩。否則還未消化,覺得脹悶、飽滯不紓時仍按壓腹部,可能會出現不適。

徐醫師解釋:

吃飯後,血液會走到腸胃幫助消化。若立即做按摩,會刺激該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血液走回被按的部位,令腸胃消化的氣血減少,對消化不好。

建議:早午晚可各做一次,有食飽後消滯,飯前助開胃和吸收的作用。

撰文 : 吳霆俊 TOPick 記者



肛門受壓 痔瘡大爆發
精神壓力像一種無形武器,可慢慢使一個人崩潰;而身體內的壓力,就會影響血液在體內的流動,有機會形成不同病症。如果不尋常的壓力經常出現在肛門,影響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惹人煩惱的痔瘡就會爆發,而每日正常的排泄,都會讓你的肛門折騰一番,到時真的是苦不堪言。
西醫:肛門血液循環差易出事
出現在肛門的痔瘡,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病症?找來外科專科顧問醫生李澤民一問,竟得出令人吃驚的答案。原來嚴格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有痔瘡!何解?李醫生表示,痔瘡的前身其實是肛門內一種名為肛墊的黏膜組織,每個人都會有,但如果肛門附近的血液出現長時間的不尋常受壓,肛墊組織就會因發生異常而充血,最終變成我們口中所說的痔瘡。
李醫生指出,增加肛門壓力的原因有很多,較常見的有長期便秘、排便時過分用力及時間過長、長時間坐下等,都會影響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此外,懷孕婦女的肚壓上升,肛壓也會一起增加,加上便秘,這都會使痔瘡容易出現。
分內痔外痔
痔瘡主要可分成內痔和外痔兩種,不過李醫生表示,大部分的外痔其實都是由內痔慢慢演變而成。他指出痔瘡一般會分成四期,第一期屬於內痔,只會在排泄時出現輕微的出血情況;第二期除了出血外,痔瘡在如廁時會輕微露出體外,但排泄後就會縮回體內;第三期,痔瘡同樣會在排泄時露出,但不能自行縮回,要用外力推回才行;第四期,痔瘡腫脹程度嚴重,會完全外露,變成外痔,疼痛程度加劇。
李醫生補充,痔瘡組織在排泄時受壓,會感到疼痛及出血,不過患者一般只會在如廁時才會感到痛楚,如果痔瘡患者坐下和走動時也感到疼痛,那麼其痔瘡的情況已算嚴重,有可能已引致併發症如血管栓塞。
此外,李醫生還指出,大便出血並不一定是痔瘡引起,癌症、息肉、結腸炎等腸道問題同樣可引致出血。痔瘡引致的出血,血液顏色較為鮮紅,而問題如出現在大腸或更上方的胃部,流出的血液便會較為深紅或排出黑色大便。不過,要留意肛門的其他病症如肛門癌同樣有機會出現鮮紅血色,因此,李醫生建議如發現大便時持續有出血情況,便應盡快求醫診斷。
先從生活習慣入手
談到治療方法,李醫生表示,大致上可分成四類。第一類是保守治療,即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平日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多飲水,減少過分用力排便及避免排便時間過長。李醫生指出,目前香港的痔瘡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可能與年輕人多習慣如廁時看雜誌、用手機打電玩,使如廁時間大大延長,增加患上痔瘡的機會。
而第二類是藥物治療,現時能使用栓劑、乳膏等藥物來紓緩腫脹或出血等症狀,另外亦有口服藥物改善痔瘡的血液循環,適合早期痔瘡患者,用以減低症狀。第三類是局部治療,透過橡皮筋結紮術,利用直腸鏡,將橡筋圈套於病變根部,令組織逐漸壞死,然後自然脫落。這方法不需住院,比較適合病徵不太嚴重的患者。不過外痔大多都會接近肛門的神經線位置,採用此方法會令患者非常疼痛,故此法只宜內痔患者使用。
第四類就是手術治療,若問題嚴重而前三類方法都未能處理,便有需要接受手術移除痔瘡。施手術後一般要留院觀察,復原時間需視乎手術種類及個別病情,通常約需23天。開刀雖然需要較長的休養及痛楚較多,但成效顯著,大部分患者都不會復發。李醫生還表示,如環狀脫垂的痔瘡患者,還可考慮進行俗稱「痔瘡槍」的痔瘡環狀切除手術,利用儀器於肛門齒狀線上進行手術,令傷口不反露,痛楚相比傳統開刀手術較少,復原也較快。不過當然痔瘡槍亦有其限制,仍須視乎個別患者情況才可作出選擇。
中醫:血氣瘀積易生痔瘡
在中醫的角度,痔瘡又是甚麼一回事?註冊中醫師黎碧玉指出,生於直腸末端的痔瘡,並非傳統瘡症,是靜脈薄弱失去彈性而成的一種靜脈曲張,因血氣瘀積,血行不暢而引致。此外,飲食不節,燥熱內生,下積於大腸、久坐、負重遠行、婦女懷孕等,都會引致結滯不散,引致痔瘡。黎醫師還表示,中醫亦有內痔和外痔之分,發於肛門齒線以上的就屬於內痔,以下的就是外痔,而外痔一般會稱之為「贅皮外痔」。
辨症分虛實
內痔方面,以出血症狀為主,黎醫師指出可按痔瘡體積和脫出的程度分成三期,第一期體積較細,色鮮紅,大便時可能會有點滴出血或如箭狀射出的情況。第二期體積較大,色鮮紅或青紫,排泄時痔瘡受壓較大,會凸出肛門以外,便血情況或多或少,不過痔瘡在如廁後會自動縮回肛門以內。第三期,痔瘡體積變得很大,呈灰白色,排泄時脫出不能自行縮回,或甚至走路、咳嗽、噴嚏、站立時都會脫出,而出血不多或不出血。
外痔方面,除了會感到疼痛和腫脹外,患者即使不需排便時,仍會有異物感。黎醫師指出治療方法也分成內治、外治,與西醫相類似。內治即服藥,先由醫師分辨痔瘡症狀的陰陽虛實才開藥。醫師主要會按出血、脫出、腫痛、便秘四方面辨症,除了脫出多為氣虛血虛外,其他三方面都有分虛和實兩種。而外治即塗藥薰洗,可使用栓藥或藥膏,與西醫類似。
對於痔瘡,黎醫師還特意建議了兩款預防湯水和兩款有助緩解症狀的食療,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預防湯水
五仁湯
材料:桃仁30g、杏仁30g、松子仁10g、柏子仁10g、鬱李仁10g、陳皮6g
煮法:先將5類種子稍為舂爛及混合,再加陳皮,按口味加入瘦肉或蜜棗,4碗水煲成1碗,約煲45分鐘。
功效:潤腸通便,適宜便秘人士飲用,孕婦忌服。
綠豆煲豬大腸
材料:豬大腸一段、綠豆200
煮法:先洗淨豬大腸,綠豆浸軟後釀入豬大腸內,加入5碗水煲一小時,適量調味後,即可飲湯及吃湯渣。
功效:清腸臟熱毒。
緩解食療
馬齒莧菜
材料:馬齒莧250g
煮法:內服,加水加薑片煮熟即可食用;外用,攪爛加水煲熱,可作薰洗。
功效:清腸祛風,亦有止血之效。
黑木耳煲柿餅
材料:黑木耳30g、柿餅50g
煮法:將材料洗淨,加入5碗水,煲1小時,飲用時喝湯並吃掉湯渣。
功效:止血潤腸,活血化瘀。

米糠油

一斤 = 十六兩 = 600g
     一兩   = 37.5g
     一錢   = 3.75g

藥典中看到「槐花散」能清腸止血,並將它簡化成「槐花茶」,喝了2天就有改善!

槐花茶

材料:槐花10克、甘草3克、熱水700cc         3=1

作法:將上述材料放入杯中,沖泡後即可飲用。

功效:槐花能清熱、解毒、瀉火、涼血,還有滋陰、軟便的作用;加入適量甘草可去除澀味。
就是這杯!中醫師自己也在喝的「槐花茶」改善痔瘡! 健康2.0

名醫話養生 20150518 獨門妙方治痔瘡
便便出不來,讓人超難受!專家表示,薑紅茶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但千萬別喝錯了!也可以每天早上吃一碗蘋果燕麥優格,補充膳食纖維,同樣有清腸排毒、解便祕的效果。

肚子總是咕嚕叫 喝薑紅茶改善腸蠕動

中醫師李嘉菱說明,薑紅茶可以改善水飲型便祕,水飲體質的人容易有水腫問題,肚子時常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輕摸肚子會感覺裡面有晃動感。這是因為水分堆積在腸間質,重量過重,因此影響腸子蠕動。這類型的人因為腸道吸收不佳,通常身材瘦瘦的。

她進一步說明,自製薑紅茶時,許多人習慣使用老薑,但老薑有溫胃的效果,可能導致身體太燥熱,愈喝眼睛愈乾澀、便祕反而更嚴重。正確的作法是使用嫩薑,使體內保持適當的溫度,有助於腸道裡多餘的水分「氣化」,變成水蒸氣,才能被人體運用、排除。

李嘉菱特別提醒,生薑不需要削皮,只要將外皮刷洗乾淨後,連皮一起削成薄片,放入紅茶浸泡即可。因為中醫認為薑皮有利水消腫的功效。

早上吃優格 神清氣爽一整天

北醫護理學博士許藍方也分享一套「懶人排便法」:每天早上吃一碗蘋果燕麥優格,只要運用簡易的食材和作法就能做到!燕麥片富含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食物;補充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進而解除宿便問題。

她進一步說明,蘋果果肉含有果膠,會減少腸液分泌、使糞便成形,適合腹瀉的人食用;至於便祕的人則適合連皮吃,因為蘋果皮上的膳食纖維,比果肉的含量足足多了一倍。

另外,許藍方也提醒,務必養成每日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也要記得多喝水。每天應攝取25003000cc的水分,不一定要白開水,像是茶飲、湯品等都包含在內。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05935


食極蔬果都便秘?

如果你有多於兩種以上問題,已經有便秘問題:
‧需要費力
‧糞便呈硬塊
‧有排不乾淨感
‧有肛門或直腸阻塞感
‧需外力協助 (如用手指挖出糞便)
‧一周排便少於三次1
中醫角度看便秘分為虛實,腸燥,氣鬱,氣虛,血虛,陽虛等。不少人認為便秘只是因為「熱氣」,多食蔬果就可以解決,但不少人只食蔬菜都難以排便,中醫認為原因是體虛便秘,例如老人易陽虛便秘,食過多偏寒涼的蔬果可能令陽氣更虛。並不是不建議體虛病人多食蔬果,但如多食蔬果大便都未如理想,同時亦兼見面色晃白,肢寒身冷,可考慮多食蔥、薑、蒜、肉桂、薑黃、蕎麥、肉蓯蓉、韭菜或茴香等溫陽食物。

另外,果仁類食物有助潤腸通便,如火麻仁、黑芝麻、郁李仁或核桃等屬較溫和的潤腸食療,適合大部分人食用,切勿盲目服用峻下中藥如大黃或番瀉葉等。最後,一定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多運動,均衡飲食,飯後可順時針按摩腹部以助消化。
 (1Rome III Criteria羅馬III準則)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溫雅珺醫師


http://www.myhealthtag.com/%E6%97%A5%E6%97%A5%E6%8E%92%E4%BE%BF%EF%BC%9D%E5%81%A5%E5%BA%B7%EF%BC%9F%E9%81%8E%E7%A8%8B%E8%89%B1%E8%BE%9B%E4%B9%9F%E7%AE%97%E4%BE%BF%E7%A7%98/

【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但原來痔瘡與性別無關,女士亦有機會受痔瘡困擾,而且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原來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痔瘡出現初期未必會有明顯不適,但可能會有出血情况,當嚴重時痔瘡更會凸出,令患者感到無比痛楚。有醫生提醒,若痔瘡長期凸出,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切除後並非一了百了,為什麼呢?注意以下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痔瘡成因 肛門附近血管血液循環受阻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醫生表示,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而是肛門內鬆脫的組織,醫學上並未有確切原因解釋痔瘡的形成,不過臨床所見,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末端、肛門附近的血管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久而久之出現靜脈曲張,令血管膨脹和組織凸出,最終演變成痔瘡。

4類人士高危:長期便秘、懷孕、欠缺運動、長者

袁醫生指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是導致痔瘡的主因,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1. 長期便秘人士:特別是日常飲食缺乏纖維、長時間坐廁排便、大便時需要經常用力,都會增加腹腔壓力,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患上痔瘡的機會。

2. 懷孕女士:因胎兒會壓着腹腔,會導致血管受壓而引起痔瘡。

3. 久坐不動人士:經常坐、缺乏活動會令血液循環欠佳,增加血管壓力,是痔瘡的高危一族。

4. 長者:因他們一般較少活動,加上腸道蠕動較慢,較大機會患有便秘,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

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所致,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所致,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十個男人九個痔?吃辛辣食物增生痔瘡機會?

雖然有指「十個男人九個痔」,但袁醫生指出,醫學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男士有較大機會患上痔瘡,他們較多出現痔瘡可能與職業有關,例如其工作需要較多體力勞動,或者經常提舉重物,導致腹腔壓力增加,容易出現痔瘡。

至於進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會否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袁醫生表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但提醒刺激和辛辣的食物的確有機會影響消化,如果原本直腸內的血管已有凸出徵狀,再進食這些食物有機會加劇刺激血管的情况,導致發炎甚至痔瘡形成。

手指探肛、肛門內窺鏡檢查

大便帶血或肛門感痛楚的患者求診時,醫生會根據病徵追查背後原因,確定病徵是由痔瘡所致,並排除肛裂、大腸出血、性病等其他可能性,同時會詢問患者的身體變化,例如體重有沒有急降、大便習慣有否改變等。如果懷疑患者的痔瘡凸出,醫生也會進行臨牀檢查,例如手指探肛和進行肛門內窺鏡,檢查清楚痔瘡以外還會否其他疾病,如發現其他病徵,亦會建議患者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藥物紓緩徵狀 手術切除痔瘡

早期的痔瘡若果只是輕微出血,但沒有凸出,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多吃高纖食物、多做運動、減少腹部壓力,有助改善徵狀。袁醫生指出,治療痔瘡主要是針對其徵狀處方相應的藥物,一般會處方含有類固醇的外塗藥膏和塞肛藥物,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部分藥物有麻醉作用,有助減輕患者不適。較嚴重的痔瘡患者,例如痔瘡凸出,患者的痛楚感覺較強烈,有機會需要處方針對紓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減少血管膨脹。

改善生活習慣預防痔瘡復發

若痔瘡長期凸出,亦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袁醫生提醒,切除痔瘡後並非一了百了,如果不從根本改善問題,痔瘡仍有機會復發,因此患者應該從生活習慣着手,預防痔瘡出現:

・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

・定期運動

・避免長時間坐廁

・避免大便時經常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