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 勿輕視糖尿病神經病變 患者手腳麻木、疼痛宜立即求醫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嚴格控制病情只會任由健康被慢慢蠶食,當身體出現併發症,屆時後悔亦已太遲!糖尿病神經病變便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它主要分為四類形式來呈現,最常見會影響手、腳的感覺,更甚者會令感覺麻木、肌肉萎縮,突發性感到劇烈的肌肉疼痛或軟弱等,部分則會影響控制不同器官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徵狀。

高血糖損神經纖維
4類病變影響範圍有不同

養和醫院復康科專科周志平醫生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干擾神經傳送信號的能力,同時削弱毛細血管的血管壁,影響它提供氧氣和營養予神經纖維,損害人體的神經纖維,即「糖尿病神經病變」,影響範圍主要分為「周邊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神經根和神經叢病變」,以及「單發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四肢麻木、疼痛要注意

「周邊神經病變」在糖尿病神經病變中最為常見,最先受影響的是腳和腿,其次是手和前臂,病徵包括麻木、或感覺疼痛的能力下降;有刺痛感、燒灼或電刺激的感覺,晚間時病徵或會更明顯。此外,患者亦會在行路時感疼痛,而肌肉無力則導致行走困難;皮膚極端敏感,例如接觸牀單也導致痛楚;由於足部的末梢神經遲鈍,患者容易有足部潰瘍、感染等問題亦不自覺,小部分患者甚至有關節變形等問題。

自主神經病變:影響控制心臟神經致暈眩

自主神經系統是指控制心臟、膀胱、胃、腸、性器官和眼睛的神經系統,一旦發生「自主神經病變」,如控制心臟的神經受影響,血壓會不穩因而容易暈眩;腸胃神經受影響則令患者腸胃蠕動緩慢,導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吞嚥困難、便秘、不受控制的腹瀉或便秘與腹瀉兩者的組合;泌尿系統受影響會致尿頻、尿失禁或排尿不清,亦會容易有尿道感染;排汗系統出現問題則會令患者出汗過多或減少出汗;男性患者或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女性可能有陰道乾澀。

神經根和神經叢病變:肌肉軟弱、萎縮

「神經根和神經叢病變」會影響臀部、大腿或小腿的神經,它同時被稱為糖尿病性肌肉萎縮,或近端神經病變,這情况在二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較常見,徵狀通常集中在身體一邊,偶然亦會蔓延至另一邊身,特點是突然和劇烈的大腿臀部疼痛、大腿肌肉軟弱和萎縮、坐下後難以站起來、體重下降等。

單發神經病變:影響面部神經致單側面癱

「單發神經病變」則會影響面部、軀幹或腿部的神經,徵狀視乎哪一根神經受影響,如眼睛神經受影響,患者可能會難以對焦、重影或眼睛後感到疼痛;如面部神經受影響,或會有單側面癱;如腿部神經受影響則會有小腿或足部疼痛、大腿前側痛;軀體神經受影響可能有胸痛或腹痛等。
糖尿病患者出現雙腳疼痛 宜找內分泌專科、復康科確診
周醫生強調,一旦發現糖尿神經病變病徵,應從速求醫,由於患者常有雙腳疼痛病徵,很多時會見骨科醫生,他提醒如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宜找內科醫生、內分泌專科或熟悉神經評估的復康科醫生,安排神經傳導測試以確認是否病變。
附~ 
【糖尿病與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係一種睡眠障礙,患者睡眠期間會出現多次呼吸暫停同窒息,降低血液含氧量,患者會因窒息醒來,即使再入睡,可能過一陣又因為缺氧再醒來,令患者無覺好瞓。
講到呢度,大家可能會問,睡眠窒息症同糖尿病有咩關係呢?原來,睡眠窒息症會令糖尿病更難控制,因為當血液中嘅含氧量不足嘅時候,胰島素阻抗可能增加,血糖就可能上升。此外,睡眠窒息症會導致血壓上升,亦會增加患心血管病嘅風險。
如果懷疑自己患睡眠窒息症,可以同你嘅醫生傾下係咪需要接受睡眠測試,及早診斷同治療。
* 李家駒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Tom Jones live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用跑步機與路跑會出現什麼差別?

一直以來有不少跑者對於跑步機的看法通常很兩極:一種類型的跑者極力避免使用跑步機;另一種類型的跑者喜歡在室內的跑步機上跑步,不喜歡在戶外跑步。不過隨著跑步運動越來越盛行,而且戶外跑步容易受到天氣、環境和時間等等因素影響,再加上運動中心和健身房的普及,使用跑步機來運動也越來越普遍,因此大家對於跑步機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究竟跑步機跟路跑的差別在哪裡呢?

一、跑步機上跑步比較輕鬆?

如果善用跑步機的功能設定的話,在跑步機上跑步並不會比戶外跑步輕鬆。大部分體驗過跑步機和路跑的人都會覺得在跑步機上可以輕鬆跑完的距離,如果在道路上跑起來卻感覺困難許多,這是因為跑步機有一個不斷往後捲的輸送帶,實際上只要輕輕彈起雙腳並在空中交換前後腳就等於是在道路上邁出了一步,不像路跑還得用力將自己的身體向前推進;除此之外,在跑步機上完全不需要對抗風阻,因此跑起來就感覺輕鬆許多。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被科學家給解決了,其實你只要將跑步機的跑道調成上升1%的坡度,就可以模擬路跑的狀態,在相同的速度之下,兩者消耗的能量會一樣多,而且連最大攝氧量都是相同的。

二、跑步機上的跑姿會有不同?

跑步機上的跑步姿勢與路跑的確有不同。有一個學者是以高速攝影機來拍攝並分析跑步機上與道路上跑步的步態差異,另一篇研究則是使用表面肌肉肌電圖(將感應貼片貼在肌肉上以測量下肢各個肌肉收縮的程度)來分析比較兩者下肢肌肉使用的情況。這兩個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在跑步機上跑步時腳踝往上勾起的角度比較小。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一般跑者在跑步機上跑步,腳與地面的接觸時間較短、步距較短、步頻較高;但專業運動員在跑步機上跑,當速度增加的時候,卻是步距增加、步頻減少。

三、跑步機上跑步會較多運動傷害?

不見得會比較多,跑步的運動傷害通常是因為重複的動作,導致過度使用某些特定的肌群造成的,在跑步機上跑步比起路跑更加沒有變化,既沒有上坡、下坡,也沒有停頓、轉彎,可以說是更固定更重複的動作,因此有人認會這樣更容易導致運動傷害。然而,換個角度來說,路跑也有其好發的運動傷害,例如因為路面較硬造成足跟疼痛、崎嶇不平的路面造成腳踝扭傷、或者需要閃避人車造成的意外等。

四、跑步機與路跑,哪個鍛練更有效?
早於 1970 年,已有研究著手調查在地面上和跑步機上跑步對氧氣需求的分別。報告發現,在跑步機上跑步時,跑速與攝氧量成直線關係;在地面上跑步時,跑速與攝氧量卻成曲線關係。同時,團隊也發現當跑速作相同單位的增加時,在地面上跑步時的攝氧量高於在跑步機上跑步時的攝氧量。
研究團隊就把這差異歸因於風阻上,而這個論點亦非常有理據,因為風阻是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當速度增加時,風阻便越加緊要,能量的消秏也就越加厲害。正如報告指出,當跑速為 21.5 千米 / 小時(約 6 米 / 秒 或 67 秒 / 400 米)時,能量消秏約為 8%,但當速度增加至 10 米 / 秒(即 10 秒完成 100 米)時,能量消秏便倍升至 16%。
而另一份論文也引述了其他一些比較跑步機和地面上進行跑步練習的研究,以說明兩者的分別:
  • 以同一步速(如 6 分鐘 / 英哩)作跑步練習,在跑步機上進行時,無論心率或攝氧量都會比路跑步時為低。
  • 同一速度之下,在瀝青地面上跑步,比在跑步機上跑步要消秏多 10% 的能量。
  • 在低速度之下(3.35 與 4.88 米 / 秒,即 119 與 82 秒 / 400 米),無論在地面或跑步機上,運動員(大學田徑及越野賽代表)的步長都大致一樣。當速度增加後(6.4 米 / 秒,即 62.5 秒 / 400 米),跑步機上的步長比在地面上跑時要多出約 5%。在上坡跑的情況下,這種速度與步長的關係無論在跑步機(在 6.4 米 / 秒時,步長多出 8%)或地面跑也大同小異;但在下坡跑時,無論速度為何,跑步機或地面跑的步長卻無多大的差異。不過,在跑步機上作高速跑時(6.4 米 / 秒),步長的增加也同時換來步頻的下降。
  • 此外,在跑步機上跑步時,由於要在高速運轉的輸送帶上保持穏定,著地後支撐階段的時間也明顯延長,因為發力的時間較為充分,所以步長較大,但步頻卻相對地下降。
  • 至於初參與跑步人士方面,無論男女,當跑步機的速度增加後(4.85 米 / 秒,即 82 秒 / 400 米),步長明顯小於地面跑(男性短了 3.2%,女性短了 10.2%),但步頻卻明顯上升(男性高了 3.4%,女性高了 10.9%);所得結果與經驗運動員的表現剛巧相反。
  • 在 100 米短跑方面,地面跑所導致的氧債高於(多 36%)在跑步機上跑,反映出地面跑會消秏更多腿部肌肉的能量儲備,因而跑步完畢後需要更多氧氣重新儲備能量物質。另一方面,短跑運動員在跑步機上卻可以嘗試到比地面跑的最佳時間更快的步速(8.5 米 / 秒提升至 10.5 米 / 秒,相當於 11.76 秒 / 100 米提升至 9.5 秒 / 100 米)。
  •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見,不同水平的運動員在跑步機上進行跑步練習時,都會自行調整步長與步頻,以致跑步的力學和動作都有別於在地面上跑,在生理學及訓練學的角度看,這都會違返了「專項性原則」,從肌動學習(motor learning)的角度看,亦有礙學習(跑步機上練習)的轉移(地面上跑步的表現)。
  • 因此,著重爭取好成績的跑步運動員,除非訓練課的目的是嘗試感受或練習比自己最佳成績更快的步速,否則都應該盡量在地面進行跑步練習。當然如果情況真的不許可(惡劣天氣、缺乏山坡),跑步機也不失為可行的跑步練習設施。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轉貼文章 ~ 飲健怡汽水比普通汽水更高危,飲太多易導致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不少減肥又為食的人士,都愛以健怡汽水代替高糖汽水,滿足一下碳酸飲品喝下去刺激又清涼的快感。但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飲用太多碳酸飲料可能會增加嚴重糖尿病失明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易有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該研究是第一個評估健怡汽水和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之聯繫的研究。研究作者Eva Fenwick博士,是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的臨床研究員和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她指:「在我們的糖尿病患者臨床樣本中,每週飲用多於4罐(1.5升)減肥飲料會增加糖尿病患者患上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的風險達兩倍以上。」她表示,科學家還需要進行縱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來進一步闡明這種關聯及基礎機制。

每週飲超過4罐健怡汽水  患病風險高2.5倍

研究針對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於眼科醫院就診的609名參與者,其中73名患有1型糖尿病,510名患有2型糖尿病,26名患有未知類型的糖尿病。參與者平均年齡為64.6歲,來自糖尿病管理項目,主要是澳洲墨爾本的糖尿病患者。飲食調查問卷共有過百條問題,參與者主要會報告喝了多少汽水及汽水的類型,46.8%的人飲用普通汽水,31.2%的人飲用健怡汽水。飲用健怡汽水的人之中,幾乎四分一患有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研究人員發現,每週飲用超過4份12安士(360ml)健怡汽水的人患這種疾病的風險高2.5倍。研究人員調整了一系列會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因素,如糖尿病史的時長、有否吸煙和體重指數。這項研究沒有發現那些喝普通含糖汽水的人有相同的結果,表明常喝含糖汽水的人卻不太可能患上這種疾病。

健怡汽水會「誤導」身體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飲健怡汽水比普通汽水更健康,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造甜味劑也可能損害健康。過去的研究將健怡汽水與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風險增加聯繫起來。有研究人員認為健怡汽水可能會「誤導」身體,以為攝取的能量比實際攝入的能量更多,可能會產生飢餓感和更高的卡路里攝入量。

Fenwick博士道:「由於少數高消費者,我們發現普通汽水與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無關。所以我們將高消費者類別與中等消費者類別合併,這可能掩蓋了真實的關係。」儘管研究結果必須在幾個限制的背景下進行解釋,愈來愈多關於健怡汽水對健康有影響(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症等)的研究被證實。鑑於健怡汽水被認為是普通汽水的健康替代品,臨床醫生和患者要意識到健怡汽水會有不少風險。

Text from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愈早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眼併發機率愈低」

糖尿病新症數字不斷攀升,現時本港就有約70多萬名患者,隨著人口老化及飲食習慣改變,醫學界估計到了2030年,糖尿病患者將會激增至92萬人。家庭醫生張國威表示,糖尿病個案有年輕化趨勢,如果管理不善,患者將來出現心血管疾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機會更加高。

糖尿併發多種疾病
由於糖尿病沒有明顯不適或痛楚,故部分確診的患者可能會掉以輕心,同時亦會忽略糖尿病可以帶來的嚴重併發症。「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糖尿腎、神經病變等,同時亦會增加各種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機會。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牽涉到多個身體器官,病人一旦確診糖尿病,醫生首要任務除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還要密切監察出現併發症的潛在風險。」
控制血糖降糖尿眼機會率
俗稱糖尿眼的視網膜病變為較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視網膜眼底因血管受到破壞而出血,其後更會形成黃斑水腫,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雖然糖尿上眼可透過傳統激光或注射抗血管增生藥物治療,但預防勝於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始終是將糖化血紅素(HbA1c)維持在理想水平。醫學界指引建議一般患者的糖化血紅素維持在7.0%以下,而年輕患者應控制在6.5%內。研究指出(ACCORD),嚴緊血糖控制組別(HbA1c平均值6.4%)和傳統血糖控制組別(HbA1c平均值7.5%) 比較,發現嚴緊控制比傳統控制可減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形成和惡化速度*。而糖化血紅素下降1%,引發視網膜病變風險可減少35%#
眼底檢查監測病況
張醫生建議患者應定期接受眼底檢查。一來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的風險,二來透過監測眼底能了解糖尿病對血管的破壞程度,讓醫生及早制定治療方案。「一型糖尿病患者應在確診後5年內進行眼底檢查;而二型糖尿病患者更應在確診時做全面眼科檢查,因為確診前可能已出現微血管病變,所以應及早監察。之後,患者亦需每年檢查眼睛一次,而嚴重患者更要每隔三個月進行眼睛檢查。」最後,張醫生提醒患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病人的指數達目標水平後,亦不應胡亂減藥或停藥,以免令病情惡化。

Blood, Sweat & Tears - You Made Me So Very Happy (with lyrics)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全球10大最賺錢公司】

以下圖表為使用《財富》雜誌的數據排列出來的全球最賺錢公司,以每日實際利潤排行出前10家企業中,中國、美國企業各佔4家,但拔得頭籌的是來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以每日約3.04億的利潤奪得第一,幾乎是第二名蘋果公司每日約1.6億利潤的兩倍,如果用分秒計算的話,沙特阿美每秒可達3,519美元利潤。


·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前10名公司與其每秒所賺的利潤(圖為每日利潤):

1.沙特阿美Saudi Aramco:3,519美元
2.蘋果Apple:1,888美元
3.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1,427美元
4.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265美元
5.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1,221美元
6.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1,030美元
7.Alphabet(Google母公司):975美元
8.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972美元
9.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893美元
10.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863美元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三高與中風】治療急性中風 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增康復成效 醫生教路做好3件事 減9成中風機會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任何人若出現或懷疑中風,應盡快求醫接受評估,以選取最佳及可以幫助病人治療的方法,減低中風後遺症。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又再一次提醒我們:中風是本港第四號疾病殺手,每年奪去3000至3500人的性命,若沒有及時救治後果可以十分嚴重!近年在治療急性中風的藥物和技術已有很大進步,如透過「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等都可幫助更多中風病人康復過來。決心要預防中風,何不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將中風的機會大幅減低八至九成!

急性中風:出血性與缺血性 成因有不同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多與血壓高、腦血管畸形或藥物影響等有關;至於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則多因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及膽固醇高,導致血管出現粥樣斑塊而堵塞血管。
 注意心房纖顫致中風 致命及致殘率高
不過,吳醫生指,近年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值得注意一個新趨勢。「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纖顫等心律不正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也較嚴重,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若病人及早發現,服用薄血藥物已有助減低中風的機會。」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吳醫生表示,現時大部分急症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而治療關鍵時間亦由早期的黃金3小時有所延長,主要是針對一些發生大血管阻塞、掃描檢查顯示腦細胞未完全壞死的病人,可利用藥物溶栓,或以介入式手術取走血栓,令血管回復暢通。
 接受溶栓或手術取栓治療 康復見成效
他引述研究顯示,每6至7名病人接受溶栓治療,或每2至3名病人接受手術取栓治療後,便有多於一名病人可以康復至能夠自理而毋須倚靠別人照料的程度。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急救,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以阻止血塊增大,有助提高病人癒後康復的機會,並可減低死亡風險。
 急救錦囊:談笑用兵 注意小中風來襲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並要緊記「談笑用兵」的急救中風錦囊:「談」即出現言語不清;「笑」即面部表情不對稱;「用」即一邊手腳乏力和「兵」即立即求診,以便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救治。
 此外,部分病人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只是這類小中風的徵狀會於一、兩小時後消失,容易令人忽視,但吳醫生提醒,在出現過小中風的個案中,多達一成人可於3個月內發生真正的中風。
 「小中風其實已是一個提示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目前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及早接受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可以把中風機會減半。」
 醫生Tips:中風可以預防嗎?
吳醫生強調,要預防中風,只要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1. 要好好控制三高;
  2. 要提防心房纖顫;
  3. 改善生活習慣。
「有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便可以將整體中風風險降低八至九成。」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曾欣欣 ~ 馬鈴薯與甘薯兩者營養價值的6個重要分別

如果外出用膳,可以有薯仔或甘薯選擇,你會選擇哪一款?普通薯仔和甘薯均屬於球根類植物,兩者的分別除了外觀及味道,營養價值亦有分別。

  兩者其實出自不同的植物家族,蘊含不同的營養素,對血糖的影響也各異。 同屬根部蔬菜,但關係份屬遠房親戚。甘薯來自旋花科 ; 普通薯仔則來自茄科。

  典型的甘薯是皮啡肉橙,另有其他品種的肉心是紫、黃、紅等。至於普通薯仔的皮是啡、黃及紅色 ,肉心是白色或黃色。

  環顧世界,甘薯往往被誤稱為番薯,前者是sweet potatoes,後者則是yams,兩者根本屬於不同品種。 

馬鈴薯 vs 甘薯 : 5個營養分別

  大部份人都認為甘薯比普通薯仔更健康,那麼兩者在營養價值上有何分別?

  我就以兩種食物100克(連皮)重量作準,選出其中的營養素讓大家比較。



分別一:卡路里無分別

  如果你一直認為甘薯低卡些,那就錯了!從熱量、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比較,兩者的含量不相伯仲。

分別二:甘薯net carb含量較低

  如果你跟隨我三月的低糖低醣飲食,就可能會選擇甘薯較好。這是由於甘薯的膳食纖維較高,導致net carb含量較低。

分別三:馬鈴薯的鉀含量較高

  普通薯仔的鉀含量較多,所以如果你有高血壓,選擇普通薯仔或者會較好。不過要注意,鉀存於薯仔的皮,所以不要去皮。

分別四:甘薯的維他命A及C含量較高

  由於甘薯的果肉是橙色的,所以一般橙色食物含量高之營養素,包括維他命A (例如胡蘿蔔素)及維他命C的含量會高出許多。這些營養素對於皮膚健康來說會有正面影響。
分別五:顏色比品種更為重要 

  甘薯,包括紅色及紫色品種,均含有豐富抗氧化劑, 有助防止因自由基引致的細胞受損。事實上,不論是普通薯仔或甘薯,深色品種的抗氧化劑含量較淺色的高。科學家在 2018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紅色及紫色薯仔含有額外的花青素,其抗氧化劑的含量比淺色薯仔高2至3倍。

分別六:甘薯的升糖指數普遍較低,但煮法會有影響

  我一向都建議,增肌減脂者及患有糖尿病人士去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一般而言,甘薯的升糖指數比普通薯仔低,可是煮法會對最終的指數值有改變。例如,如果甘薯用烤焗的方法,其升糖指數比烚甘薯為高,原因在煮熟過程中澱粉轉變影響了最終指數值。

2020年鼠年12生肖運程








2020 年香港立春氣運(香港八字)《下》
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運程

2020 年香港立春氣運(立春八字)《中》
龍蛇馬羊 十二生肖運程

2020 年香港立春氣運(地母經)《上》
鼠牛虎兔 十二生肖運程

https://www.masterkl.com/78/2020-year-of-rat-fortune-of-rat/
 劉國偉【2020 鼠年運程】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縮胃與繞道手術 有助踢走肥胖治糖尿

肥胖糖尿病都是十分常見的都市疾病,兩者集於一身便會變成更難纏的糖胖症!患者常見的並非營養過盛,而是營養失衡,而且更易引發各種併發症,致病情更難控制,甚至可以令壽命縮短多達5至20年。除了服用藥物幫助控制病情之外,原來利用縮胃或繞道等消化道手術,或可改變身體能量控制失衡的情况,還增加根治機會,成為對付糖胖症的有效方法。

肥胖屬能量控制失衡 易缺乏鈣、鐵、維他命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醫生指出,飲食西化、少運動及腸道消化細菌變化等因素,令本港的肥胖人口有增無減,也令糖尿病更為普及。近年醫學界已把肥胖視為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原因是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超過200種,包括腎衰竭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等,對醫療系統造成巨大的負擔。
肥胖一直以來都被認為與吃得太多、不做運動有關,但唐醫生闡釋,部分病人是因為能量控制失衡而出現此問題,並且會影響營養吸收,加上肥胖患者偏愛吃一些高熱量但低營養的食物,導致他們外表看似營養過盛,實際卻是營養不良。
「常見缺乏的營養有鈣質、維他命、鐵質及一些微量元素等,肌肉量也偏低,導致患者多行幾步已覺得疲倦乏力。」

消化道手術:縮胃、胃繞道、袖裝胃加十二小腸空腸繞道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及臨床經驗顯示,消化道手術包括俗稱縮胃手術的「袖裝胃手術」、「胃繞道手術」,以及最新的「袖裝胃加十二小腸空腸繞道手術」,都可以有效處理一系列由能量控制失衡而引起的代謝問題。
唐醫生進一步解釋,縮胃可以減低飢餓感,食物亦可更快進入小腸以刺激胰島素分泌,而兩種繞道手術則可縮短小腸距離,減少吸收的時間之餘,也可更快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上述兩類手術都會改變腸道消化細菌的生態,因此可於極短時間內控制血糖水平。」

兩病例:縮胃手術後分別減血糖、血壓藥

唐醫生分享兩個病例,其一是年僅32歲已確診糖胖症的患者,體重指數(BMI)是35,需要服用5種降血糖藥,包括2種針劑及3種口服藥物。他在接受縮胃手術後三天出院,只需服用一種口服降血糖藥物便可。另一患者同時有高血壓,服用兩種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接受縮胃手術後,已毋須再服用降血壓藥。
不過,並非每一個糖胖症患者均適合進行消化道手術。唐醫生強調,此方法尤其不適用於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他們的胰島細胞本身已失效,手術未能有效刺激細胞分泌胰島素。病人要符合以下4個篩選條件,可提高消化道手術的成效。
糖胖症患者注意:消化道手術的4個篩選條件
  1. 病人愈年輕,胰臟功能愈好。
  2. 體重指數(BMI)超過27.5,指數愈高手術效果愈明顯。
  3. C-肽值愈高,代表胰臟功能愈好。
  4. 患糖尿病年期愈短,最好少於5年。
唐醫生表示,經篩選、適合的糖胖症患者可以大大受惠於消化道手術。「惟部分糖胖症患者明知道手術有助治療病症,卻因為害怕或種種原因而拒絕進行手術,延至多年後回心轉意,但可惜胰臟功能已變差,一切已經太遲!」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日本大廚靠洋蔥成功降血糖 40年不復發食譜大公開



洋蔥是常見的食物,多被當作配料使用,但原來洋蔥有抑制血糖的功效。日本一名患糖尿病的餐廳店長,鑽研食療,聲稱研發出特製的「降糖洋蔥湯」,並成功降血糖,40年來也血糖水平都沒有反彈。有營養師指出,洋蔥具強力抗氧化及抑制血糖的功效。

日本一間知名法國餐廳的店長、兼日本天皇御廚的弟子窪田好直今年已86歲,他於40年前罹患糖尿病,當時沒有注射胰島素及服食降血糖藥,希望透過食療降血糖,遂結合自己的煮食經驗研製出一款特製洋蔥湯,每天飲用以控制血糖。一段時間過後,他的血糖水平從200跌至130左右,直至現時八旬高齡也沒有反彈。

註冊營養師張展鵬指出,現時有不少醫學研究證實洋蔥的健康功效,其中的激糖素、槲皮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槲皮素更有超強的抗氧化效果,且不會因受熱而被破壞。此外,洋蔥中的有機硫磺化合物硫代亞磺酸及環蒜氨酸都有抑制血糖的功效。

店長之降糖洋蔥湯食譜

材料:洋蔥4粒、昆布適量、大蒜半瓣、煙肉510片、豉油1茶匙、醋1茶匙、胡椒適量及水1,200毫升

做法

1. 洋蔥去皮洗淨

2. 洋蔥及煙肉切塊,大蒜切碎

3. 把全部材料放進鍋中煮30分鐘


食用方法

早、晚各1碗即可,建議當成用餐前菜食用。

放在雪櫃可存放一星期,可依照這比例自行增加分量。

不過店長窪田好直亦指洋蔥湯非藥物,無法立即見效,提醒應聽從專業醫師建議才進行食療。



水有助身體吸收葡萄糖,會令血糖飆升得更快。

水對於健康的重要性相信沒有人會懷疑,在甚麼時候喝水都是有益於身體的--真的是這樣嗎?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吃甜品或其他甜食時喝水,會令血糖升得更高。

南美 Anton de Kom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員在吃甜食前後喝水對血糖水平的影響,研究團隊以冬甩(doughnuts)作為研究材料,對35名測試者在他們進食前、進食時、進食後喝水及不喝水的血糖水平改變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在進食時喝水的血糖升幅最高,幾乎是其他情況的兩倍。而且吃一個冬甩時喝水,比起吃兩個冬甩的血糖上升率更高。而血糖升幅最低的組別則為吃完冬甩半小時後才喝水。

在正常情況之下,人體進食會令血糖上升,而水就有助於身體吸收養份,當中就包括了葡萄糖,導致血糖上升率大幅增加。血糖過高會令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更容易形成脂肪,同時亦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團隊亦指,雖然此次研究只以吃冬甩作為測試,但他們相信吃其他食物的情況亦一樣。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進食前或後才喝水,以減少對血糖水平的影響。

Source by DailyMail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