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高血壓是指在靜止狀態下,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超過九成高血壓沒有明顯成因,稱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十分普遍,本港15歲或以上人士約兩成七患有高血壓,而75歲以上患高血壓比率超過七成三。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
高血壓初起時一般沒有明顯徵狀,或只是出現輕微眩暈、頭疼等非特異性不適,患者可能在體檢時才發現血壓偏高,或到出現併發症才驚覺自己患上高血壓。所以高血壓常被稱為「無聲殺手」。高血壓的危害在於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腎臟損害、視網膜病變,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因此對血壓調控,使之長期保持正常水平就顯得格外重要。
現代醫學在降壓藥研究十分成功,常用降壓藥有不同種類,包括利尿劑、鈣離子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以及交感神經抑制劑等。醫生根據患者血壓和各種合併症等處方不同降壓藥,一般都能有效降低血壓。既然西藥有效控制血壓,中醫藥在調整血壓上還有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少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後,藥物療效下降,需逐漸加大劑量,或合併兩三種降壓藥才能獲得理想降壓效果。血壓也由前期容易控制在理想水平到中期出現波動,再到後來控制不理想,甚至高居不下,進而出現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根據臨牀經驗,如在服用西醫的同時,結合中藥,更有效長期控制好血壓。另外,有一部分患者頭痛眩暈、煩躁失眠等徵狀沒有因為血壓得到控制而減輕,合併中藥能有效紓緩這些不適。
中西藥配合 效果更佳
中醫根據高血壓主要徵狀,如面紅目赤、頭暈頭脹頭痛、視物昏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脈弦而有力等,常將高血壓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痰瘀互結等證型。治療上常採用平肝潛陽、育陰熄風、活血化痰等治療方法,使機體達至陰陽平衡。我採用一張治療高血壓的通用處方,臨牀上取得較好降壓效果,如與西藥配合,效果更佳。
高血壓通用處方:
生石決明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生代赭石30克(先煎),生珍珠母3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玄參12克,天麻9克,鉤藤12克(後下),杭菊花10克,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丹參15克,葛根15克,甘草3克
生石決明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生代赭石30克(先煎),生珍珠母3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玄參12克,天麻9克,鉤藤12克(後下),杭菊花10克,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丹參15克,葛根15克,甘草3克
加減:如形體肥胖,痰多,舌苔厚膩者,加瓜蔞10克,膽南星6克,橘紅6克,法半夏9克
如血壓控制不佳、波動較大、頭痛眩暈、失眠煩躁較明顯者,每日煎服一劑,建議複煎,早晚分服。若徵狀不太明顯,可以每劑藥分兩天服。如與西藥合併使用,則應先諮詢家庭醫生。但須留意,高血壓證型不止上述一種,臨牀需根據病人不同證候辨證施治,才能取得療效。
減輕頭痛眩暈煩躁
控制血壓是一個長期工作,堅持長期煎藥對患者和家人都是很大考驗。現在有免煎中藥顆粒供應,免去每日煎藥的麻煩,增加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另外,如果血壓控制已經較好,符合上述的證型,可用中藥經典複方天麻鉤藤飲顆粒劑,每日服用,幫助減輕頭痛眩暈、煩躁失眠等徵狀,也有助於維持血壓的長期平穩。惟該中藥複方為註冊中成藥,須由註冊或表列中醫師開處。
最後需要指出,生活作息、飲食、情緒的調攝對預防和調控高血壓十分重要。清淡飲食(主要是低鹽飲食)、充足睡眠、避免緊張的精神情緒、適當體育運動,都在防控高血壓及其併發症不可或缺。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