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拆解SPAC熱潮.........

最近愈來愈多朋友詢問筆者「究竟美股SPAC係乜嘢」,通常筆者只要回應「類似借殼上市」,不少朋友便恍然大悟。太陽之下無新事,以往但凡有公司希望上市,除了直接向監管機構申請上市外,或會考慮買一間市場俗稱「殼」的已上市公司,來減省繁複冗長的上市審批過程及成本,這一種做法行內稱為「借殼上市」。

然而,自2019年證監會公布《有關證監會對借殼上市及殼股活動的方針聲明》,表示與聯交所緊密合作打擊借殼上市和殼股活動後,近年香港鮮有聽聞類似交易。

相比之下,SPAC在美國不是「借殼上市」,而是直接「造殼上市」。SPAC全名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中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是一種投資基金。

SPAC本身沒有業務,是純粹為了投資私募股權交易而製造,所以大家常把SPAC比喻為「殼」。然而,SPAC跟香港借殼上市過程有所不同,SPAC是先成立公司,然後才尋覓有前景但未上市的公司作併購對象,而並非一個「殼」被未上市的公司看中,成為被收購對象。

為了保障投資者,以及確保SPAC首次公開發行(IPO)所募集資金不會被濫用,根據市場慣例,85%至100%募集所得資金以信託方式持有,只供日後併購之用。此外,SPAC的公司章程亦會設定一個尋找併購目標期限,此期限通常為SPAC完成IPO後24個月之內必須完成併購交易,如有逾期,SPAC將被解散,而相關信託資產也會發還予股東。至於SPAC魅力何在,下期續談。

投資SPAC風險高

SPAC魅力何在,為何頓成美股市場熱話。事實上,SPAC在美國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早於上世紀90年代已出現,當中不乏家傳戶曉的代表作,例如漢堡王(Burger King)和創業界傳奇人物李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SPAC去年得以成為市場熱話,或多或少多得新冠疫情帶挈,疫情令全球經濟活動停滯下來,使IPO活動速度較以往緩慢,導致很多公司難以透過傳統IPO途徑上市。再加上傳統IPO的準備工作和審批程序煩瑣,不少公司惟有另闢蹊徑。鑑於透過SPAC上市,公司只需獲得SPAC收購團隊首肯便可,省時省力,所以去年SPAC成了公司上市捷徑,令SPAC炙手可熱。2020年美股合共248間SPAC上市,佔當地IPO總數約55%。

如果SPAC單是以量取勝,絕難令散戶上鈎,SPAC除了有疫情這天時地利之外,亦有賴人和因素,不少SPAC的贊助人星光熠熠,譬如港人熟悉的李澤楷、PayPal創建人之一彼得泰爾(Peter Thiel),以至近日熱傳的英國哈里王子及其妻子梅根也是當中之列,盡收名人效應。

雖則去年SPAC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但凡事太盡緣必早盡,皆因以SPAC形式上市的公司表現良莠不齊,不少SPAC股價只於上市初期急升,然後拾級而下。例如美股代號SPAK的SPAC ETF,自去年底成立以來,今年2月曾高見35.08美元,成為一時佳話,可惜無以為繼,上周五收報25.74美元,年初至今下跌逾8%。畢竟SPAC是私募基金零售版,投資風險較傳統股票高,投資者切勿盲目跟風。謝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