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
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老引起的病症,其實生活習慣影響甚大。香港中文大學調查426個男士和621個女士,得出三大退化性膝關節炎高危因素:體重過重(64%)、重複搬重物(56%)、膝關節曾受傷(26%);具備以上因素,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
減重10磅 膝關節退化率減50%
想避免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運動甚至步行,應由日常生活着手:
1. 減重: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
2. 防傷:日常需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如受傷需盡快由專業人員醫治,避免長年積患
3. 注意提重:需經常搬運重物人士,膝關節負荷比一般人大,需依從職安健規例,以及強化腿部肌肉,減低耗損
4. 運動:任何人都要注重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有效幫助膝關節紓緩負重壓力
較換全膝靈活 3日內可出院
當懷疑病人膝痛是因退化而引起,醫生一般會以X光或磁力共振了解退化情况,治療方法視乎病况而定。如退化較輕微,可利用保守治療,包括服用葡萄糖胺保健產品、藥物治療、減體重、強化及伸展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等,以減輕關節疼痛及改善活動能力。當痛症持續或病况較嚴重時,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長遠有效地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前者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後者則只置換損壞部分,保留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以更換磨蝕較多的內側關節為主。無論全或半膝置換術,都需要視乎病况決定全身或半身麻醉。
選擇置換術,除了視乎膝關節磨蝕程度外,亦可從創口、康復期、靈活度三方面考慮:
.創口:全膝置換術傷口15至20厘米,半膝置換術傷口約10厘米
.康復期:接受全膝置換術後,一般需住院7天;半膝置換術2至3天可出院,不少患者術後翌日已可下牀嘗試活動,適合需要盡快重投日常生活之人士
.靈活度:半膝置換術保留十字韌帶、軟骨等較多自然組織,術後關節活動能力較高,無論蹲下或日常步行的姿勢亦更為順暢,當中九成能達到「忘記」有問題的關節,意味着靈活度與原本活動能力無異;而接受全膝置換術患者則只有一半能達到「忘記」情况,有兩成未感滿意。
不過,半膝置換術只能置換局部退化的膝關節,患者需要有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健康組織;若病情過於嚴重,或關節有持續退化迹象,則可能需要置換全膝關節。
人工關節壽命可達15年
數據顯示,近年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而全或半膝人工關節的壽命相若,超過90%接受半膝置換術的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長達15年;而90%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達20年。惟需留意全或半膝關節置換會因人工關節耗損或鬆脫,或保留的組織開始退化而需要復修。
知多啲:機械臂切割關節組織 精準減翻修
接受半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期較短,術後關節靈活度也較高,活動更順暢,日常步行姿勢亦比較自然。然而,半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要保留較多組織,醫生施行手術時需更加精準,無疑增加手術難度。利用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令準確度、翻修率、術後痛感都有所改進。
機械臂系統引入香港逾10年,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普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其中一種相當成熟的機械臂輔助手術,機械臂有助醫生於切割關節組織角度、膝蓋骨及放置人工關節時,更加精準,減低人為錯誤。
傳統手術是由醫生人手切割耗損的關節組織,再換上人工關節,過程依賴醫生的經驗和臨牀判斷。利用機械臂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先用3D電腦掃描患者關節,經電腦分析,具體及精確地計算出適合患者的人工關節形狀、尺寸及位置,再利用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組織。
術後痛感減55.4%
研究顯示,超過99%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的準確度誤差少於3%,而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只有75%能達到這個水平,可見機械臂的確提升手術準確度。
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並設定截骨手術安全範圍,若手術過程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避免傷到周邊完好組織,令整個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健康的關節組織亦能保存得較好。當組織損傷較低,患者康復期亦能縮短。傳統半膝置換術後住院時間約3日,5年內翻修率為7%;而機械臂置換手術因精準度高,出院時間可少於3日,5年內翻修率下降至3%。又因手術準確度提升,延長了人工膝關節壽命,由15年增加至更長時間。
另外,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患者於手術後8星期內的痛感,機械臂置換手術比傳統手術減低了55.4%。新技術減低術後痛楚和創傷,部分病人可考慮兩邊膝蓋同時更換人工關節,節省住院、康復及手術時間。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杏林在線 💊➕ Medicine OnLine】《磨損的膝關節💥/肝癌療法💡》〖吳煒茵〗2023年9月1
日
超慢跑夯什麼?燃燒脂肪不傷膝蓋,減脂、甩肉、降三高80歲也可跑
台灣近年流行「超慢跑」源於日本,在家邊看電視、邊跟節拍器規律跑,不受時間空間與天候影響,能有效燃燒脂肪、而且不傷膝蓋,還可訓練心肺功能 、改善三高慢性病等問題,適合熟齡族、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作為運動入門款。
超慢跑、慢跑有何不同?超慢跑適合「全齡人」
超慢跑時速約4~6公里,比起慢跑時速7~8公里來看,不僅強度低、速度慢、步伐、步幅也較小,但因為步頻較快、每分約180步左右,對心臟負荷較小、不易氣喘吁吁,可以持續消耗能量。
體適能訓練課程教練徐棟英表示,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有氧運動,對於減重與穩定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俗稱三高)十分有效,不需受場地、天候、空氣品質不佳等因素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跟隨節拍器練習。
超慢跑能鍛鍊心肺功能,但若一味的追求速度,強度若過高、心跳率飆高易誘發心臟疾病,因此建議最大心跳率維持在60%~70,不僅達到運動效果,且也是最佳打擊脂肪的心率為,如何計算自己最佳燃脂的黃金心跳率呢?
公式:(220-自己年齡)x0.6或0.7=最佳燃脂心跳率
徐棟英分享,今年六月一名42歲司機開始練習超慢跑,第一週每天練跑1小時、第二週每天練跑2小時,再搭配168節食法,3個月內竟減去29公斤,原先104公斤超標體重也降下來變為75公斤;另一名醫護人員趁診間空檔練跑,靠著十幾分鐘小跑,每天累計90分鐘超慢跑,兩個月就減掉4.5公斤。
他說,患有三高的人更適合超慢跑運動,因為很緩和且很容易入門,能夠有效改善症狀與穩定數值,甚至有肌肉耐力不佳、肌少症的患者,經過長期練習逐漸恢復行走功能,再搭配核心肌肉訓練,更有加乘效果。
超慢跑四大要領,看電視邊養好健康
第一、前腳掌先落地,再腳後跟落地
第二、膝蓋為曲、不要伸直,保持彈性,降低膝蓋衝擊力。
第三、落地要輕,否則落地越重、阻力越大,肌肉越用力,會提高心跳,越跑越喘。
第四、小步伐、高步頻,維持在每分鐘180步
切記「不酸、不痛、不硬、不喘」4口訣,最後他提醒,練習超慢跑的時候應隨時傾聽身體反應,一旦感受到酸、痛、硬、喘,代表身體發出不適警訊、千萬不要勉強,應該要停下來短暫休息。
(本文轉載自《橘世代》,原文標題:超慢跑夯什麼?減脂、甩肉、降三高 80歲也可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