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生酮飲食」

近來吹起生酮飲食風,建議大家應該事先做好相關體檢,再依據報告請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尤其是糖尿病患,不要擅自使用。

生酮飲食,就是把食物攝取的醣類降到非常低,只佔總熱量5%到10%,搭配適量蛋白質15%到20%,換算成體重,一公斤需要1~1.5公克的蛋白質,剩下70%熱量攝取自脂肪。

早期生酮飲食,用來治療癲癇症,身體完全缺醣的狀況之下,會開始燃燒脂肪,過程中產生酮體,當作能量的來源跟運用。而酮體只能透過人體自行製造,它是由肝臟分解脂肪產生的化合物,也是身體能量來源之一,無法從食物中攝取。

但過多的酮體會隨尿液流失,帶走大量鹼性電解質,造成電解質失衡。很多人就會出現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甚至噁心嘔吐「生酮感冒」的現象。

嚴重可能引起酮酸中毒,尤其是糖尿病患,缺乏胰島素做酮體調控,一但中毒有可能昏迷或休克。
執行生酮飲食後,很多人膽固醇和尿酸可能變高,請注意一定要攝取好的油脂,才不會影響健康。


生酮飲食與低醣飲食(低碳飲食)可能的好處與風險

                                        美國研究﹕唔駛吃藥, 90日就可以令血糖正常番?


先講結論:低醣飲食法跟生酮飲食法都是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選項。低醣飲食法的爭議較小,在現行的糖尿病飲食建議中,近年趨勢在朝低醣方向靠攏,許多糖尿病飲食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降低精緻澱粉攝取量。但生酮飲食法的風險仍然較高,因此少被醫療人員主動建議。如果要執行特殊的飲食法,請務必與您的醫師、營養師密切溝通討論,並同時強化自我血糖監測。
低醣飲食跟生酮飲食近期吵得沸沸揚揚,但飲食法的爭論其實不是今天才有,幾十年來「到底怎麼吃」這件事情的論戰從來沒有停止過。醫師和營養師會做出的「飲食建議」,通常有非常明確,而且謹慎思考過後的理由。
上一篇文章標題造成了部分台客劇場的粉絲感到不舒服,但那並非我們寫文章的本意,讓更多人得到更完整的正確知識,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將會把標題以及可能會讓台客劇場粉絲感到不舒服的文字改掉。有關影片的疑慮我們在上篇文章已經提過了,今天這篇文章,沒有要說「誰對誰錯」,希望不管你是誰的粉絲,都可以靜下心來看完這些相關的機轉跟研究,和你的醫師跟營養師討論你的飲食計畫。
為了要讓大家理解,我們會盡力把複雜的生理機轉,用國中二年級左右能理解的程度說清楚。更深入的機制,我們會把使用的文獻放在最後,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進一步閱讀,甚至之後如果有能力,還會再把機制介紹得更完整些。要先聲明的是,人體的機轉真的「非常複雜」,這篇文章指出的是「大方向」,實際運作時,仍有更多複雜的因素在「微調」,但看懂這篇文章,你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如何運作,了解醫護人員的擔心,並有機會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廢話不多說,我們就開始上課囉!
生酮飲食與低醣飲食(低碳飲食)是怎麼運作的?先從吃下食物時,身體是如何處理講起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要知道,當你吃進食物之後,身體發生了什麼事。底下我們會用一些譬喻幫助你理解,但也會提到一定程度量的專有名詞,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著下面這張圖仔細了解,沒興趣的可以直接看粗體字的結論。
吃進食物到食物消化完畢的這段時間叫做「吸收期」。這段時間,身體會盡力把各種營養素分解成可吸收的型態,透過消化系統吸收,但血液中不適合堆積太多各種營養素,不然你想看看,血液裡面一堆超濃的葡萄糖啊、胺基酸啊、脂肪酸的,光想的不覺得就濃到快中風了嗎?因此你只能選擇接下來立刻用掉,或者是存起來之後再拿出來用。這道理很簡單,就像你今天去打工,賺了 500 元零錢,但你只有一個小零錢包,最多能裝 100 元零錢,你只能選擇先把一些零錢花掉,再更多的就要趕快存到銀行。
當你吃了醣類食物(米、飯、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或蔗糖、葡萄糖)之後,消化系統會先將這些營養素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到血液中,進入血液的葡萄糖就被稱作「血糖」。接下來這些葡萄糖在肝臟或肌肉中會被合成為「肝醣」,也可能在身體各種組織被拿來當能量使用,或者在脂肪細胞中被合成為脂肪組織。如果吃進的是果糖或乳糖,也會在腸道被吸收,吸收之後多數會在肝臟代謝成葡萄糖,再被釋放到血液中,或合成為肝醣和三酸甘油酯。簡單說,你吃進去的醣類,在吸收期會被直接拿去用掉,或者是儲存為肝醣或脂肪。所以即使你不吃大魚大肉,全都吃素,也還是可以胖的。
當你吃下蛋白質(奶、蛋、豆、魚、肉)之後,在消化系統中會以胺基酸或短肽的形式被吸收,在肝臟被拿來當作能量利用,或在其他所有組織中被拿來合成蛋白質。這些合成的蛋白質包含被用來維持人體運作的酵素,或長成肌肉的蛋白質......等等。簡單說,你吃進的蛋白質,在吸收期很少量會被肝臟拿去當能量用掉,多數會被拿去合成人體維持運作或生長所需的蛋白質
吃了脂肪之後,則會以三酸甘油酯的方式被肝臟進一步處理為特別低密度膽固醇 (VLDL),或在脂肪細胞中被合成為脂肪。簡單說,你吃進去的脂肪,會被肝臟進一步處理為各種膽固醇,或在身體的脂肪堆積處合成為脂肪
身體的細胞要維持運作需要能量,血糖就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但細胞要如何使用這些血糖呢?靠的就是「胰島素」。在上面一段,你已經了解,吃進去的醣類食物,主要會以葡萄糖這類的形式被吸收,導致血糖上升,但在正常狀況下,胰島素可讓血糖進入細胞內被直接使用,或者進一步在肝臟和肌肉細胞中被合成「肝醣」的形式儲存,或者在脂肪細胞中被用「脂肪」的形式儲存。不管是被用掉了,還是用什麼形式儲存起來了,這個過程都會讓攝食後升高的血糖濃度下降。
而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抗性胰島素分泌不足這兩種原因,導致細胞對血糖「看得到,吃不到」,因此血糖容易居高不下。
簡單說,你可以把胰島素想像成一種促進「使用」和「合成」的內分泌激素,它的存在就是要讓各種能量被使用掉,或者被合成另外一種可儲存的形式。看到這,你可能印象很不深刻,這張照片可以讓你更有感覺。
(Medscap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Insulin Therapy: Integrating the New Treatment Tools)
照片中的女孩,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年紀很小的時候胰島素就失去分泌功能。所以整個人骨瘦如材,也無法順利進入青春期發育(青春期是需要大量合成作用的)。但在接受胰島素治療後,身體明顯豐腴了許多。
看到這,大家應該可以深刻體會到「胰島素」在身體的作用了吧。
生酮飲食與低醣飲食(低碳飲食)是怎麼運作的?食物吸收完畢之後,身體如何持續供應能量?
上一段在講從進食後,一直到腸胃吸收完的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那在吸收完了之後呢?通常我們把食物吸收完之後,一直到下次進食的這段時間,稱為「吸收後期」。這段期間,血液中的營養素(葡萄糖、脂肪酸、胺基酸)已經被吸收得差不多了,但身體仍然要持續運轉,也需要能量,那能量要怎麼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著下面這張圖仔細了解,沒興趣的可以直接看粗體字的結論。
在吸收後期,血液中已經沒有高濃度的營養素可以提供身體使用,這時候就要開始吃老本了。你還記得之前人體把能量儲存在哪嗎?這時候就去那邊挖就對了。在吸收後期,整個代謝途徑的目標是為了「維持血糖濃度」。為什麼血糖這麼重要呢?因為太低,你就活不下去。所以這段無法從食物得到血糖的期間,身體透過肝醣的分解糖質新生作用來得到血糖。
大腦堪稱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吧?身體除了脊椎反射以外,所有的訊息處理都要靠大腦來運作,基本上就是人體的總司令部的概念。要維持高效率運轉,耗掉的能量是非常驚人的。雖然大腦只佔人體體重大約 2%,但卻要用掉一天所需的葡萄糖高達 20%,根本就是超級螞蟻啊!
但尷尬的是,這麼愛用葡萄糖的大腦,其實不會製造葡萄糖,也沒辦法儲存葡萄糖。但這其實也很合理,你不能叫一個指揮官同時兼任伙房兵跟庫房管理員還有運輸兵啊!當血糖過低時,大腦沒辦法運作,人就會昏迷,甚至是死亡。
所以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會透過分解原本儲存在肝臟中的肝醣,來提高血漿葡萄糖濃度。但光靠肝醣是遠遠不夠的,肝臟還可以利用血漿中的乳酸(肌肉運動後的代謝產物,會讓你痠痛的東西)、丙酮酸、胺基酸、甘油等物質來產生葡萄糖,這個過程叫做糖質新生。簡單說,原本身體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肪相關的產物,都有機會被肝臟抓去合成葡萄糖
在禁食的狀態下,肝臟每日可以合成 180 克的葡萄糖,提供大腦 720 大卡的熱量。真的到禁食夠久的時候,腎臟也會加入進行糖質新生,但合成的量就比不上肝臟了。但每天一個成人所需要的熱量會高達 1500-3000 大卡欸,現在只有 720 大卡怎麼辦?摸摸你身上的肥油,這時候就是它們派上用場啦!透過脂解作用,脂肪組織中的脂肪會以脂肪酸的形式釋放,在一般細胞中直接被拿來作為能量利用,或在肝臟中被轉換成酮體,再提供給身體組織或腦部運用。大腦組織基本上是使用葡萄糖的,但當酮體濃度在血液中累積時,大腦組織也會開始使用酮體。
也就是說,人體在禁食狀態時,是傾向把好不容易透過糖質新生得來的葡萄糖省下來給大腦(神經組織)使用,而其他組織則儘量利用脂肪
這裡提一個番外篇,酮體只是一個總稱,其實可分為 acetone (丙酮), acetoacetate(乙醯乙酸), beta-hydroxybutyrate( β-羥丁酸)這三種成分。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丙酮,它也是一種有機溶劑,所以在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患者,或長期執行生酮飲食的人身上,有時候可以聞到一股特殊的丙酮味道。
生酮飲食與低醣飲食(低碳飲食)是怎麼運作的?吃了身體會發生什麼事?
低醣飲食法是將醣類攝取量降至介於 50-150 克/每日,而生酮飲食則是將醣類攝取量低於 50 克/每日。生酮飲食法這樣的醣類攝取量有多少呢?即使你去吃炸雞,外面那層麵皮都有澱粉,所以生酮飲食已經是逼近「只要看到醣類食物通通不能碰」的概念了。
有了前面兩段的概念,大家可以推估,人體在幾乎不攝取醣類(碳水化合物)的狀況下,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如果以攝取比率來說,生酮飲食是一種極低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5%以下),正常蛋白質攝取(15%~20%),高脂肪攝取(75%~80%)的飲食法。在這樣的飲食法下,人體的血糖幾乎沒辦法從飲食中直接取得,幾乎都要靠糖質新生來產生,至於其他的能量則要靠脂肪的分解,產生脂肪酸或酮酸來維持。這對人體來說,有點像是讓人體感到自己在吸收後期的狀態,或者白話一點講,像在禁食期間的狀態,使得脂肪被拿出來燃燒使用。
在這樣的狀況下,你的血糖幾乎都是靠糖質新生在撐,當然血糖的數值就會比較低。而脂肪的燃燒增加,自然也可讓生酮飲食者在初期達到不錯的減脂效果。這也是生酮飲食的採用者,在初期都能有很棒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你最擔心的問題:「血糖數值」還有「體重」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改善。
但是醫師、營養師在想的,其實還有更多。客觀的血糖跟體重數字,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但糖尿病治療的目標,是希望降低長期併發症的發生率,例如視網膜病變、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足等問題,或者降低疾病的死亡率。如果民眾在意的只有最近的血糖數字的話,那確實很簡單,不讓他吃任何澱粉一定會降下來但長期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這件事情,完整負責照顧你的醫療人員,很在意。
生酮飲食與低醣飲食(低碳飲食)的可能風險,醫師營養師回顧文獻告訴你
低醣飲食在減重以及糖尿病控制中,是被認為比較不具危險性的。因為每天食用的碳水化合物總量,再加上糖質新生的總量,維持基本的身體運作大致是足夠的。在相關的研究回顧中,確實可看出低醣飲食在短時間內對於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風險、降低血糖是有幫助且相對安全的。目前的相關研究也幾乎都指出,精製糖以及精製的澱粉是不好的醣類(碳水化合物來源),不管你採取哪一種飲食法,都應該要避免這些食物的攝取
但有以下幾種狀況,不建議使用低醣飲食:
1.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低醣飲食控制疾病是缺乏證據的。
2.  發育中的幼兒與青少年,有相關研究證據低醣飲食會影響發育,不應該使用。
至於生酮飲食,目前相關研究比較足夠的是用於癲癇治療的患者。在糖尿病治療中,相關的文獻並不充足,但在相關的文獻回顧中,長期使用生酮飲食治療癲癇患者比較常見的狀況如下,提供大家參考:
1.  腸胃道不適:拉肚子、便秘、噁心、嘔吐、胃食道逆流。在 4 篇相關研究中有近半數人回報過這類症狀。
2.  血脂異常:異常的血脂肪數值很常見,但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症或高三酸高油脂比較少見。
3.  低血糖:在開始治療的初期,低血糖事件發生率達 25%,特別是 2 歲以下孩童。但請不要覺得這是 2 歲以下孩童的研究,大人就不會。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調節能力,其實也跟孩童類似,比正常成人差。
4.  其他生化檢驗異常:高尿酸血症、低蛋白血症、低血鎂、低血鈉都不少見,應被注意。
5.  生長遲緩:多數吃生酮飲食的孩童有這個問題,因此發育中孩童非必要應該避免低醣或生酮飲食。
6.  腎結石:在研究中最高有 7% 的孩童產生這個狀況。但補充充足水分可降低此風險。
7.  硒缺乏: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生酮飲食的孩童在幾項研究中,最高有到 20% 回報此狀況,最嚴重會導致不可回復的心肌疾病甚至死亡。
如果正常人使用生酮飲食,雖然酮體的合成量會比一般人高,但是因為酮體累積過多而導致的酮酸中毒出現機率不高,但仍然是不能完全排除的風險。但糖尿病患者的相關風險發生率會比一般人高,應該要再更謹慎評估,畢竟一但發生,很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其他發生機率比較低的,我們就不完整列出。但聰明如你,應該可以猜出為什麼生酮飲食比起低醣飲食多出這麼多風險了吧?因為它屬於一種比較極端的飲食法,幾乎是把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完全排除。但在不同食物中,就有不同的營養素分佈,你直接把一大類的食物幾乎完全排除,自然比較會產生許多營養不均衡的狀況
目前醫學上會建議主動建議生酮飲食,多數是在孩童難以控制的癲癇。癲癇的孩童吃生酮飲食,是因為單用藥物控制難以處理了,因此即使有這些風險,但權衡之下利大於弊,因此醫師和營養師會在嚴密監控下進行生酮飲食的治療。但如果你是一般成人,其實不一定要這麼做。
有些人會覺得,這種營養不均衡,我再另外花錢去吃營養補充品就好了,但實際上許多研究也指出營養補充品的相關風險,如果你從正常的飲食中就有辦法取得足夠的營養素,真的有必要再多吃營養補充品嗎?
低醣飲食跟生酮飲食,確實可以是糖尿病治療的選項,但必須個人化完整評估。但完整的糖尿病照護飲食只是其中一角,運動、減重、戒菸、藥物治療等其他多個面向,缺一不可。
在台客劇場最新的影片中,林導演的父親有提到,醫界應該更大規模投入低醣飲食跟生酮飲食的研究,他也同意相關飲食法長期的風險未知。但其實不是醫界不想做這樣的研究,而是長期的飲食研究不容易進行。
飲食研究的方法大部分都是「自主回報」,這種研究方式常常因為記憶的偏差產生很大的誤差。不然現在問你,在記得過去一個禮拜每天、每餐還有點心吃了什麼嗎?因此要做比較嚴謹的研究,通常都是比較特殊的狀況,例如中風後必須靠鼻胃管灌食流質食物的患者,才較有機會完整準確記錄他攝取的營養量。或者某一個機會剛好可以把十幾甚至幾十個人關在一起,每天逼他們吃一樣的東西,這樣也較有機會精確完成實驗。但這類的研究也很難「長期」,畢竟你可以把一群人關在一起逼他們吃一樣的東西多久呢?
看到這,希望生酮飲食的支持者,不要覺得我們是在「全然反對生酮飲食」。醫療人員最重要的信念就是「不傷害」。這句話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先求不傷身體,再講究療效」這句應該聽過吧!因為生酮飲食的風險,仍然會讓醫療人員有不少擔心,因此你很少見到醫師主動推薦這種飲食法。畢竟低醣或其他例如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或隨著糖尿病患者狀況調整的均衡飲食或低醣飲食法,也都有一定幫助,而且風險小很多。
歷史上隨著環境、觀念的變遷,出現過各種飲食法,但極端的飲食法(非常低醣、非常低脂、非常低蛋白)往往沒辦法持續,最後主流仍是以均衡飲食法為主,並非沒有道理。目前全國手上治療糖尿病患者最多的游能俊醫師就曾說:所有的極端飲食手段,包括生酮、斷食,最大的挑戰,就是恢復一般進食後,幾乎都復胖。改變飲食的中庸之道,必須是安全、可持續、營養不失衡、生活中可準備、費用可付擔
會演進成第二型糖尿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除了基因遺傳以外,各種生活習慣的交錯影響,才導致最終血糖失衡的結果。七年之病,如果只想靠三年之艾來解決,有可能嗎?這也是糖尿病照護團隊的重要之處。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親友有糖尿病,建議可以上網搜尋「糖尿病共照網」或「糖尿病衛教學會」,尋求專業的醫療人員協助。
最後我們也深自檢討,我們還能再多做些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在前一篇文章比較不溫柔,用相對嚴正的態度明確指出幾個錯誤呢?因為我們相信,要長期控制疾病,最重要的是「良好的醫病關係」,彼此互信互重,但在台客劇場的前兩部影片,底下的留言就看到大量懷疑、不信任、責怪醫護人員的言論,這我們就不截圖了,看了大家都只是更難過而已。因此我們當時選擇用嚴正的態度來指出相關錯誤,或解釋不清楚易生誤解之處。造成任何人不舒服,不是我們的目標,透過正確知識的傳播幫助更多人,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我們衷心希望,如果你要使用低醣飲食或生酮飲食,可以先仔細看完這篇文章,了解身體是如何運作,並評估相關的風險。真的要執行的話,務必要跟專業的醫療人員討論,讓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畢竟身體是你自己的,怎麼吃也都是自己的決定。但飲食療法,是一種科學,不應該是儀式或信仰,當你堅信某種做法,但不去深入瞭解完整的科學資訊,或自身無法完整了解,卻不願相信多數醫療專家的意見,其實是讓自己冒著風險,卻不自知啊!對於任何願意傳播正確知識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接下來我們會針對飲食法,盡力再整理更多完整的知識,提供給需要的民眾。
祝福每位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夠更加健康、快樂!
以下整理可能的FAQ:
Q:我(我家人)最近開始吃生酮飲食,確實體重下降,血糖變好,所以我覺得生酮飲食沒有問題。
A:請看第文章的第三段。在生酮初期,確實對身體會產生類似禁食的狀態,增加脂肪燃燒,也讓血糖不容易升高(因為食物幾乎不提供血糖了,都要靠糖質新生)短時間很容易感覺到效果。但長期仍然有風險,請再看文章最後一段。
Q:你講這麼多我看不懂啦!
A:這真的沒這麼好懂,我們已經盡力將它簡單化。但人體其實真的就是這麼複雜,甚至我們講的已經是非常簡化的版本了。如果你沒辦法理解這篇文章,那建議還是避免極端的飲食法,因為你可能也無法理解或掌握相關的風險。或者最簡單的方法,去找真正專業的醫療人員給您建議或協助。
Q:我家人有糖尿病,但醫師跟營養師真的沒有主動提到低醣飲食或生酮飲食啊!
A:醫師跟營養師在衛教時,其實方向應該都是避免精製含糖食物以及精製澱粉,以均衡飲食為基底,依照患者的生活習慣、配合程度、經濟狀況等多方面考量,來提供飲食指導。即使他的建議已經是低醣飲食,也不一定要特別講這個名詞,因為對患者而言,名詞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能夠落實才重要。至於生酮飲食,因為上述的各種風險仍難以排除,因此除非特殊狀況,醫師、營養師比較不會主動建議。如果你堅持一定要這麼做,請務必跟你的醫師、營養師完整溝通。
有關吃精緻糖的風險,可以再多參考這篇糖商收買哈佛教授帶風向,吃糖壞處遭掩蓋50年!你還亂吃糖嗎?如果您想更完整一點了解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對醣類攝取的意見,可以回去看上一篇文章,就會知道主流醫學界對糖尿病飲食的看法,其實保有非常大的彈性,並非所謂的「食古不化」,反而是依照實證醫學的精神,謹慎、個人化在進行飲食建議。
•  Reference
1.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14th edition
2.  Medscap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Insulin Therapy: Integrating the New Treatment Tools
3.  Trends Neurosci. 2013: Sugar for the brain: the role of glucose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brain function
4.  Position statement: Low-carb diet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Diabetes UK
5.  Uptodate: The ketogenic diet and other dietary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6.  Nutrition, Dietary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as the first approach in diabetes management: Critical review and evidence base
(首圖來源:Pixabay RitaE
(本文轉載自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網站)
專欄介紹:
Medpartner是由一位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轉貼文章 ~ 62至65歲市民今可驗大腸癌


 衞生署去年9月展開為期三年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涵蓋6671歲香港居民,資助他們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照腸鏡,已有共逾4萬名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發現率為6.5%。第三階段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今天展開,擴展至6265歲人士,預計有約38萬名合資格人士在此階段受惠。署方籲合資格人士參與,及早檢查預防大腸癌。

衞生署今起推出第三階段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19521955年出生(即6265歲人士)及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可參加。參加者須先約見已參與先導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報名接受政府資助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若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該醫生會轉介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血原因。參加者可自由選擇接受任何一位已參與先導計劃的專科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政府為參加者提供資助,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方面,基層醫療醫生一般為參加者提供一次診症,測試結果呈陽性時提供第二次診症,每次診症獲政府定額資助280元。

至於大腸鏡檢查方面,若沒發現瘜肉,政府會定額資助7,800元;若發現有瘜肉並切除,定額資助則為8,500元。此外,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化驗服務及病理組織化驗服務的相關費用亦由政府承擔。

大便隱血測試 97%醫生不另收費


截至1117日,共644名基層醫療醫生提供大便隱血測試,97%醫生不會額外收費;另有154名醫生提供大腸鏡檢查,若不需切除瘜肉,80%醫生不會收取額外費用;若需切除瘜肉,有68%醫生不收額外費用。另外,若醫生提供基本服務時需收取額外費用的上限為1,000元。


【6方法助你遠離腸癌】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項新研究發現,近20年來,腸癌發病率增加了17%。對此,美國斯坦福大學癌症研究中心腸道外科專家馬克博士總結出了6個習慣教您護腸道。
多吃漿果。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樹莓等漿果中的花青素和多酚類物質可抑制腫瘤生長。黑樹莓(又名覆盆子)中的花青素和多酚類抗癌物質比紅樹莓多40%。而且漿果冷凍幾個小時後食用,可獲得更多抗癌物質。

每天曬太陽10分鐘。加州大學為期8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助於改變腸道細胞生長,防止癌變。每天不抹防曬霜,曬10分鐘太陽有助於身體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冬天曬太陽機會較少的時候,每天最好多補充維生素D。
每天運動40分鐘。美國猶他大學研究發現,4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跑步、游泳、滑雪、騎自行車等)有助於降低胰島素水準,抑制腫瘤生長。此外,有氧運動還可促進消化,加速腸道排空,減少致癌物滯留的時間。運動時達到最大心率的65%~85%效果最好。
多吃玉米加黃油。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發現,玉米等食物中富含的纖維素成分可防止腸道腫瘤生長,保證細胞處於健康狀態。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發現,黃油也有防癌作用。每天吃一些高脂乳製品可使腸癌危險降低34%。吃玉米時可適當配點黃油。
每週吃一次咖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發現,咖哩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當腸癌細胞暴露於咖哩中時,每天死亡的癌細胞達25%。因此,每週最好至少吃一次咖哩雞、咖哩飯或咖哩蔬菜。另外,吃咖哩之後服用一小片阿司匹林,抗癌抗炎效果更好。
常吃海魚、喝白茶。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表示,要防止結腸癌,冰箱中應該有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魚類,如帶魚、黃魚等海魚。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白茶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比綠茶更強。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血糖檢驗「空腹」幾小時最準確?可以喝水嗎?

血糖檢驗「空腹」幾小時最準確?可以喝水嗎?





(空腹過度,甘油三酯、甘油、游離脂肪酸不減反增,因此空腹的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

Soonthorn Wongsaita / Via  shutterstock

是否還記得,做抽血檢查時,醫護人員總提醒你記得「空腹」不能吃東西,至於為什麼要空腹?為了不影響檢查結果,使得結果能夠更準確。

那麼所謂的空腹是從早上就開始不吃、還是前一晚就不能吃呢?

那喝水會影響檢驗結果嗎?

什麼是「超空腹」?


你真的搞懂了嗎?


根據《台大醫院醫學部》解釋:

抽血檢查中唯有「飯前血糖、三酸甘油酯測定」需要空腹檢測,其餘沒有規定必須空腹。


何謂「空腹」

時間至少 8 小時以上才叫空腹

前一天晚上任何食物都不能吃,但白開水(不宜大量)是可以喝的;其他藥物服用與否,都需遵照醫師指示。

然後空腹時間小於 8 小時的話,這樣驗出來的血糖值是不準確的。


何謂「超空腹」

根據衛服部《台灣e院》內科蕭永薰醫師說明:

以往醫院抽血報告幾乎都取自上午時段,所謂超空腹就是空腹時間超過8~10小時以上,超過太久的時間,正常人也會有低血糖現象,因此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可能血糖值接近正常,導致檢驗解果發生錯誤,因此還是不建議過度空腹!

空腹過度,甘油三酯、甘油、游離脂肪酸不減反增,因此空腹的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


抽血檢查不一定每樣都要禁食,需視檢驗項目而定。因此,抽血檢查前若能確實了解檢驗項目內容,徹底詢問醫師的需求,則能避免不必要的餓肚子或檢驗風險。

圖片封面來源:Soonthorn Wongsait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http://healthylives.tw/article/iKPj9sSUuw1.html

【檢查大比併之空腹血糖】

之前同大家分析過糖化血紅素檢查嘅利弊(按此重溫:https://goo.gl/97gnGB),今次輪到空腹血糖檢查。呢個檢查價錢相宜,而且過程好方便,所以亦都係最為廣泛使用嘅一種檢查方法。可惜有部分糖友嘅空肚血糖可以非常正常,但係食咗飯之後血糖就會颷高,所以空腹血糖檢查只可以搵出大約七成嘅糖友。

如果你嘅空肚血糖值去到5.6mmol/L或以上,咁即係代表你已經有糖尿病前期啦,都係快啲向你嘅醫生查詢啦!

【檢查大比併之糖化血紅素檢查】

糖尿病可以透過3種方法來進行檢查:糖化血紅素、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測試(即俗稱飲糖水)。今次我哋先嚟講解一下糖化血紅素(HbA1c)。

糖化血紅素能夠反映糖友身體過去兩至三個月嘅平均血糖值,呢項測試嘅好處係結果唔會受短期生活習慣嘅改變而影響,糖友亦唔需要好似檢查空腹血糖咁餓住個肚嚟做測試,好方便就可以檢查到;但係孕婦或有嚴重貧血嘅人用呢個檢查的話,結果有機會會唔準,呢2類人士就要用其他方法檢查啦。

正常人嘅糖化血紅素應該低於5.7%,如果你嘅數值係介乎5.7%至6.4%,你可能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階段,高過6.5%的話,就表示你已經晉身成為糖友喇。糖友記住呀,你嘅理想糖化血紅素數值應該維持喺6.5以下。

空腹、飯後測血糖到底差別在哪?醫師用3個問題帶你一秒解讀「糖尿病」做個「糖糖正正」的人!

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可以反映糖友喺過去兩至三個月嘅平均血糖值,又唔需要餓住個肚嚟做測試,所以糖化血紅素係一種好方便嘅檢查。考吓大家,糖友嘅理想糖化血紅素數值,應該維持喺6.5%以上或以下?

【檢查大比併之糖化血紅素檢查】

糖尿病可以透過3種方法來進行檢查:糖化血紅素、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測試(即俗稱飲糖水)。今次我哋先嚟講解一下糖化血紅素(HbA1c

糖化血紅素能夠反映糖友身體過去兩至三個月嘅平均血糖值,呢項測試嘅好處係結果唔會受短期生活習慣嘅改變而影響,糖友亦唔需要好似檢查空腹血糖咁餓住個肚嚟做測試,好方便就可以檢查到;但係孕婦或有嚴重貧血嘅人用呢個檢查的話,結果有機會會唔準,呢2類人士就要用其他方法檢查啦。

正常人嘅糖化血紅素應該低於5.7%,如果你嘅數值係介乎5.7%6.4%,你可能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階段,高過6.5%的話,就表示你已經晉身成為糖友喇。糖友記住呀,你嘅理想糖化血紅素數值應該維持喺6.5以下。

與糖尿病同行 丁醫生補充:如果有糖尿病,一般以<7(6.5%以下為更理想)為治療目標。而正常血糖的人,糖化血色素HbA1c不會過5.6%;所以糖尿病人治療目標和血糖正常的數字是不同的。

想知多啲可以睇http://www.diabetes.org/diabetes-basics/diagnosis/



之前考過大家,究竟糖友嘅理想糖化血紅素數值,應該維持喺6.5%以上或以下呢?有87%嘅粉絲都答啱咗喎,就係6.5%以下嘞。如果高過6.5%的話,就表示你已經成為糖友喇,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睇緊啲呀!

「老年糖尿病患者 治療要訣」



目前,香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而且數目亦不斷上升,預計至2030年將增至92萬人,當中大部份都屬二型糖尿病患者。

雖說近年糖尿病確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患者仍以老人居多。身兼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員的老人科專科鄭戩毅醫生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身體機能衰退,加上伴隨多種疾病,病情較一般成人患者複雜,故治療目標及療程方案也有分別。

按長者病情 制定適當治療目標

事實上,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並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其引發的心血管、神經及腎臟等併發症可以十分嚴重,甚至增加死亡風險,故控制血糖在合理水平變得非常重要。不過鄭醫生指出,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血糖控制的目標也因人而異,特別是長者健康狀況複雜,糖尿病患者較易因不同原因出現低血糖問題,故制定血糖標準時應根據病者狀況而有所不同。其個人經驗認為,一般健康狀況良好的長者,其糖尿病治療目標應與成年患者相近,即維持糖化血紅素(HbA1c)7%以下。若身體較虛弱的長者,糖化血紅素的目標水平則較寬鬆,大約維持在8.5%以下已可接受,以減少因糖尿控制過嚴而導致血糖過低的風險。若患者已步入晚期,則糖尿控制應更寬鬆,並以預防高血糖導致的徵狀及防止低血糖症為原則。

調節飲食輔以藥物 適度控制血糖

鄭醫生續指,一般處理長者糖尿問題會從調節飲食及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如避免進食太甜、太油膩的食物,以及進行帶氧運動和中低強度的對抗性運動來降低血糖水平;若仍未能控制血糖於理想水平,或已出現糖尿病徵狀的長者,則需要輔以藥物幫助。「由於糖尿病患長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有機會因糖尿而減弱,出現低血糖症時的常見反應如手震丶心跳丶冒汗等症狀可能並不明顯,有時甚至要出現昏厥時才被察覺,因此在制定糖尿治療方案時,應以長者的身體狀況為大前題,期望既合理控制高血糖水平之餘,又防止低血糖症的情況出現。」

慎選降糖藥物 留意低血糖症狀

適當地使用藥物是治療的關鍵,不過由於老年糖尿病患者較難察覺低血糖症問題,嚴重性也更高,故應謹慎選藥。現時,醫學界最常用的第一線降糖藥物為二甲雙胍(Metformin),它的作用是抑制肝臟釋放過多糖分及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以降低血糖水平。不過鄭醫生補充,嚴重腎衰竭患者是不能服用二甲雙胍的,因為有機會導致乳酸性酸中毒(lactic acidosis)這個嚴重的併發症﹔而部分患者服用此藥後或會出現腸道不適如嘔心、反胃等副作用,故長者應多加注意及有需要時請教醫生,而醫生會按照每個患者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若患者需要第二線降糖藥物,市面上有眾多選擇﹕如磺脲類(sulfonylurea),二肽基肽IV抑制劑(DDP-IV inhibitor),格列酮類(thiazolidinediones)或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inhibitor)等,當中以磺脲類及DDP-IV抑制劑較為常用。它們既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合二甲雙胍提升控糖功效。值得注意的是磺脲類糖尿藥較易令長者出現低血糖情況,而服用DDP-IV抑制劑則較少出現這個副作用,故此對較易出現低血糖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後,鄭醫生重申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或其家人應和醫生多作溝通,才可因應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反應制定出一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資訊)

(資料由老人科專科鄭戩毅醫生提供)


Q1. 吃太甜會得糖尿病嗎?
罹患糖尿病與甜食的攝取,沒有絕對關係

吃甜沒關係?
罹患糖尿病與甜食的攝取,雖然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甜食會刺激胰臟 分泌胰島素,如果長期過量食用,會使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負擔過重而退化,導致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
糖尿病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 的,遺傳、肥胖、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 慣、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患病的機率
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糖尿病或肥 胖,就要特別注意,每天應該做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多攝取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減少甜食的攝取量,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吃甜有關係!
如果已經罹患了糖尿病,調節血糖的能力就不好,更應該控制糖分的攝 取,要減少含糖量偏高的食物,如甜點或水果等,一餐水果的量不要超過一個拳頭的大小,醣類食物應該以穀類複合式的澱粉為主,具有明顯甜味的醣類, 不要超過醣類總量的10%。

Q2.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點心或飲料嗎?
可以,但一般點心、飲料多為高糖、高脂,應注意食用量

注意糖分的攝取量
一般市售的點心與飲料,多為高 糖、高脂,不利於糖尿病患者血糖與血脂的控制,應該減少食用量,可選擇低糖點心、低糖飲料。
每一餐要注意總熱量的攝取,在符合標準的範圍內,淺嚐是可以被允許的,一餐的果汁或含糖飲料不要超過150c.c.,每天總量勿超過300c.c.,點心不要超過半個拳頭。
如果糖尿病患者是甜食的愛好者,使用代糖的點心和飲料是另一個選擇,但要注意每日容許使用量。

Q3. 空腹與飯後的血糖值,代表的意義為何?
空腹血糖值了解基礎值;飯後血糖值判斷處理血糖能力

血糖的檢查依抽樣時間的不同, 分為空腹與飯後兩種。
空腹血糖正常值為70∼110mg/dl
空腹血糖是測量未進食狀態下、 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可了解一天之 中,基礎的血糖值是否正常。
標準的做法是禁食8小時,2小時之內不喝水,然後在早餐前抽血,正常值應該為 70∼110mg/dl,介於110∼125mg/dl則稱為糖尿病前期,超過126mg/dl則為糖尿病。
飯後血糖正常值應低於140mg/dl
飯後血糖的檢測,是為了判斷吃下食物後,血糖值上升後是否能迅速 回復正常。
在用餐結束後2小時抽血,正常值不應該超過140mg/dl,若介於141∼199mg/dl,則稱為糖尿病前期,超過200mg/dl則判定為糖尿病。
血糖值為飲食調整及療法的參考依據
由於飯後血糖在進食後2小時就檢測,因此常常比較會先出現異常。根據一項大規模的研究指出,飯後血糖異常的比率,是空腹血糖異常比率的2倍。
已罹患糖尿病的患者,除了測空腹血糖值,以了解基礎數值的控制成效之外;測飯後血糖,可以了解飲食組成是否造成血糖飆高,以及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以作為調整飲食及其他治療方法的參考。


作者簡介:
何一成 醫師

現職: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經歷:
世界抗衰老醫學會會員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前台北榮總醫師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
醫師高等考試及格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糖尿病就要這樣吃》,文章內容由人類智庫獨家授權每日健康刊登,非經許可,禁止任何形式之轉載與抄錄。

【封面圖片出處:keywordsuggest

飯後散步好過吃藥!

香港人生活繁忙,很多人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定期做運動。除了做運動外,原來飯後散步也是一個有效預防肥胖,以及對身體好的活動。有專家表示,飯後45分鐘後,以每小時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鐘,熱量會比平時消耗得更快,更有利於減肥!
Text: Christie Lau | Photo: 網上圖片、健康雲

這個時間散步 比平時燒脂更快

在吃完飯後30分鐘內,胃部正在消化食物,因此要避免身體大幅度活動,以免影響消化。飯後30分鐘至1小時內,小腸便會開始吸收食物營養,導致身體的血糖濃度也會慢慢開始上升。在血糖慢慢上升的這段時間,就是瘦身的開鍵。有研究顯示,在飯後45分鐘的時候去散步20分鐘,會比平時消耗熱量的速度更快,是最具減肥效果的時間!而散步的速度也不能過慢,以每小時4.8公里散步20分鐘就最適合了。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降低餐後血糖 最少三個小時

根據《行為營養與體力活動的國際期刊》的研究,每天坐六到八小時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比平常人增加19%,因此飯後散步絕對能避免患上糖尿病。有專家指出,飯後30分鐘後,再去散步15分鐘,便能下降餐後上升中的血糖指數,而且效果可以最少保持三個小時!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飯後散步 4點專家建議

1.不能吃完就去

飯後散步是指在進食完20至30分鐘後才去散步,而非立刻。專家指出,飯後散步是適合一些平時較少運動的人,如果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則要等待餐後1小時後再散步,每次半小時,步速亦不要過快。他解釋,飯後立刻散步的話,會導致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從而拖慢了消化液的分泌,影響胃部正常消化,容易令到消化不良。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2.睡前2小時不要散步

專家建議,晚上7至9點這段時間去散步較好,皆因散步時會導致體溫上升,令到大腦會收到降低體溫的訊息,而體溫下降會使人放鬆,所以可促進睡眠。反之,如果在睡前兩小時散步,則會令時間不足夠令身體降溫,影響睡眠質素。另外,時間太夜的話氧氣會變得稀薄,而太早的街上又會空氣污濁,因此晚上這段時間就最適合。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3.上落坡時要注意

專家建議,散步時要先走上坡,再走下坡。不要輕看這個小習慣,皆因散步起步時走上坡,可以訓練挺胸、抬頭、腰膝鍛煉。而回程時走下坡,則可以利用慣性令全身有節奏地郁動,幫助全身放鬆。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4.散步時可以加強動作

在散步的時候可以嘗試擺動雙臂,有研究指出,這個動作可以有助於血液循環和增強心臟力量。飯後散步是一個對身體有益的活動,然而去散步前都要留意以上5個建議,以免用錯方法,反而會影響消化。
© 由 New Media Group Digital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腳仔麻痺點算好?】
如果糖友們有周邊神經病變嘅病徴,醫生都需要排除係其他類似症狀嘅原因,先可以確定係唔係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 維生素B12缺乏症(可能同使用二甲雙胍有關);
- 脊椎問題;
- 腕管綜合症;
- 甲狀腺問題;
- 酒精及其他原因。
因此醫生會根據你嘅情況,安排你去抽血、做神經傳導檢查、照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等等。
治療方面,醫生會按情況選用維生素B補充劑或α-硫辛酸(雖然缺乏大型研究支持)、抗抑鬱藥同抗癲癇症藥物,以助改善病情,想知道邊一種治療最啱你,快啲向你嘅主診醫生查詢啦!
【腳仔麻痺,有可能係......】
除咗糖尿心、糖尿腎同糖尿上眼之外,糖尿腳都係一個常見嘅併發症。糖尿腳屬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嘅一種,而最常見嘅糖尿病神經病變就叫做「周邊神經病變」。佢嘅正向病徵為疼痛,負向病徵則可以係麻痹同失去感覺。
想預防神經病變唔係無辦法㗎,記住你嘅HbA1c目標必須要低於7%,好好控制血糖已經係成功嘅第一步同埋關鍵嘅一步!




【當糖尿病遇上更年期】
女人喺更年期嘅時候,除咗雌激素水平會慢慢下降,女士嘅身體仲會有一啲微妙嘅變化,而呢啲變化,竟然亦同血糖有關!

- 更年期後,女性嘅激素變化可能會引起血糖水平嘅波動,造成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增高;
- 女性停經後體重可能會增加,導致血糖升高,或需要增加女糖友嘅胰島素或口服糖尿病藥嘅劑量;
- 停經之後,雌激素下降會令到泌尿道同陰道裡面嘅細菌同真菌,更容易繁殖,造成泌尿道或陰道感染;
- 潮熱同盜汗呢啲更年期病徵會令女士無覺好瞓,而無得瞓就可能會令你更加難控制血糖水平;
- 糖尿病會破壞陰道嘅神經腺,而陰道乾燥又係更年期嘅常見病徵,會令性生活引起疼痛而令到問題複雜化。

各位女糖友,如果你已經差唔多到更年期階段,一定要同你嘅主診醫生商量,同步控制糖尿病同更年期病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