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超慢跑 輕鬆瘦身!達成最佳 燃脂 心跳率 健康2.0精華

歐洲研究:糖尿病人患大腸癌風險增

患糖尿病的人要提防大腸癌來襲,歐洲最近一項研究顯示,與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出現大腸癌風險的時間會提前5年,而有腸癌家族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就更可能提前12至21年。

該項刊載於《PLOS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超過1,261萬人的健康數據,結果發現,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但在50歲之前被診斷患上糖尿病的男性,大腸癌風險會提前5年;而沒有腸癌家族史,但在50歲之前被診斷患上糖尿病的女性,大腸癌風險會提前4年。至於有糖尿病和腸癌家族史的男性和女性,則是分別在32歲(提前18年)和38歲(提前12年)便達到普通人群在50歲時的10年累積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有關結果首次為糖尿病患者展示了最佳大腸癌篩查時間,並建議醫生將風險告知糖尿病患者,並鼓勵他們在適當的年齡開始大腸癌篩查。

https://www.am730.com.hk/news/%E7%B3%96%E5%B0%BF%E7%97%85/%E6%AD%90%E6%B4%B2%E7%A0%94%E7%A9%B6%EF%BC%9A%E7%B3%96%E5%B0%BF%E7%97%85%E4%BA%BA%E6%82%A3%E5%A4%A7%E8%85%B8%E7%99%8C%E9%A2%A8%E9%9A%AA%E5%A2%9E-248486?fbclid=IwAR2lVAEwrRYXAYEzYuk51ApmLwTx7Wjl5bW-ZzG-vdGJ_JrcrpcoX7HcZTU

Three-Hypers Series - Introduction


1. 認識三高疾病系列 入門篇 什麼是三高 ?

2. 什麼是三高 ?

3. 三高就是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4. 這五項死亡疾病的 危險因子就是和三高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5. 國人罹患三高情況

6. 三高就是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Hypertension

7. 什麼是血壓 (Blood pressure)?

8. 所謂血壓有 2 種: 心臟收縮,將血液經由大動脈送往全身時, 所產生的壓力,稱為收縮壓 ( 最高血壓 )

9. 所謂血壓有 2 種: 收縮的心臟放鬆,身體的血液回流到心臟時的壓力, 稱為舒張壓 ( 最低血壓 )

10. 血壓多少才算高 ?

11. 血壓分類 收縮壓 ( 毫米汞 ) 舒壓 ( 毫米汞柱 ) 理想血壓 120 毫米汞柱 及< 80 毫米汞柱 正常血壓 130 毫米汞柱 及< 85 毫米汞柱 正常但偏高 130-139 毫米汞 85-89 毫米汞柱 高血壓 第一期 140-159 毫米汞 90-99 毫米汞柱 第二期 160-179 毫米汞 100-109 毫米汞 成年人之血壓分期

12. 三高就是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Hyperlipidemia

13. 什麼是血脂 ?

14. 血液中所含脂肪簡稱血脂。

15. 血脂 1. 總膽固醇 2. 三酸甘油酯 3. 磷脂 4. 游離脂肪酸 臨床上一般只測定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16. 當血中的總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偏低以及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偏高等, 任一異常或多種異常情形均可稱為高血脂或血脂異常。

17. 血液中的脂肪濃度越來越高,將加速動脈硬化, 可能導致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血壓過高者將伴 隨著形成脂肪肝,長期演變成肝硬化。

18. 血脂多少才算高 ?

19. 中華民國血脂異常分類之建議 分類 血脂濃度 mg/dl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 TC )≧ 200 混和型高脂血症 總膽固醇( TC )≧ 200 三酸甘油酯( TG )≧ 200 高三酸甘油酯血 三酸甘油酯( TG )≧ 200 且合 TC/HDL-C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0

20. 三高就是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Hyperglycemia

21. 什麼是糖尿病 ?

22. 糖尿病是因為無法產生足夠的 胰島素, 使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血糖濃度就會升高。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到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 時, 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 " " 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

23.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24. 血糖多少算正常 ?

25. 診斷糖尿病以測定血糖為主。 正常 ( 無懷孕 ) 成人: 空腹 血漿中血糖 <115 mg/dl 飯後兩小時 血漿中血糖 <140 mg/dl

26. 若有下列情況,也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靜脈血糖有兩次 140mg/dl 或以上。 隨時測得的血糖 ( 無論空腹與否的所謂隨機血糖 ) 200mg/dl 或以上,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 ( 包括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等症狀 )

27. 糖尿病症狀及併發症

28. 降三高刻不容緩

29. 三高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頭部 ( 腦、眼睛 ) 腦中風、腦出血、 視網膜病變、 青光眼、白內障

30. 三高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心臟、血管 心衰竭、心肌梗塞、 血管動脈瘤、血管栓

31. 三高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腎臟 腎臟病變 ( 尿毒 ) 腎性高血壓

32. 三高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泌尿系統 泌尿道感染

33. 三高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足部、神經 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

34.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 郭清輝醫師表示: 只要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中的任一高, 就必須同時留意罹患其他二高的可能性, 因為三高之間的關聯猶如三胞胎密切相關。

35. 預防及保健之道 1. 飲食原則 2. 日常保健 3. 藥物治療

36. 預防及保健之道 1. 飲食原則

37. 1. 限制含鈉量高的食物及調味品。

38. 2. 烹調選植物油,限制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9. 3. 選擇新鮮食物避醃製類。

40. 4. 均衡飲食,少用刺激性調味品。

41. 5. 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 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42. 6. 常選用富含纖維質之食物。

43. 7. 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 以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含油脂高的食

44. 預防及保健之道 2. 日常保健

45. 1. 維持理想體重。

46. (BMI) = (kg)/ 身高 (m)2 ( ) 18.5 - 22.9 (kg/m2 ) 23 (kg/m2 ) > 25 (kg/m2 )

47. 2. 避免抽煙、喝酒。

48. 3. 運動。

49. 4. 放鬆心情。

50. 5. 定期檢查。

51. 預防及保健之道 3. 藥物治療

52. 治療三高的藥物 降血壓藥物 ISMO-20 Amodipine Inderal cozaar Tamlosin fosinopril 降血脂藥物 Rosuvastatin ATORVASTATIN 降血糖藥物 ACARBOSE GLUCOPHAGE

53. 2011

54.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

55. 代謝症侯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 可怕的是它卻沒有明顯症狀! 腹部肥胖和血壓高、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 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並列為代謝症侯群的診斷標準 民眾若是上述五項有三項或超過三項異常, 即屬代謝症侯群。

56. 代謝症候群患者未來罹患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 無代謝症候群者的 6 4 3 2 ! 代謝症候群患者 罹患三高慢性病的機率遠超過一般人

57. 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的數值是 預防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 代謝症候群治療目標 項目 目標 體重 控制在理想範圍 腰圍 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血壓 130/80 毫米汞柱 血脂肪 總膽固醇 <200 mg/dl 三酸甘油脂 <150 mg/dl LDL <150 mg/dl HDL >45 mg/dl 血糖值 糖化血色素 (HbA1c) < 6.5

58. Back-ups


大腸癌篩查難預防早期癌症 陳家亮:用非入侵性檢測更有效偵測惡菌

過去整個星期都感到忐忑不安,腦海經常浮現那位不幸因大腸癌離世的年輕女士。才四十出頭,美滿的小家庭從此成追憶。我不斷在想: 可以避免這個不幸的故事重演嗎?

腸癌是少數可以完全預防的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進行檢查。雖然政府早年已為全港適齡市民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可是只有大約百份之十的合資格人士願意接受檢查。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為自己防患於未然?現今的大腸癌篩查分開兩個步驟,先以大便隱血測試決定是否有需要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雖然這設計合乎成本效益而受多國廣泛採用,可是它的技術有相當缺點,因此減低這計劃的認受性。

假陰性

首先,大便隱血測試不能夠偵測早期癌症 ,它於第一期腸癌的靈敏度低於百分之十,正所謂「擲公字」比驗大便隱血更準確! 因為瘜肉及早期腸癌往往都不會滲血,所以用隱血測試便會「走漏眼」。雖然大便隱血或可以偵測晚期腸癌,但往往發現一刻已需要動手術、化療或甚至為時已晚,所以現今的大腸癌篩查安排不能有效預防早期癌症。

假陽性

第二、大便隱血測試的假陽性非常普遍。很多情況例如痔瘡、肛裂、服用亞士匹靈、消炎止痛藥及薄血藥等都會令大便隱血測試出現假陽性,不少人因此做了大腸內窺鏡檢查,結果什麼問題也找不到。

新非入侵性檢測技術

其實現今醫學科技已發展了比大便隱血更精準的非入侵性腸癌檢測方法,例如偵測糞便中的致癌惡菌(gut microbiome markers)或腸癌的標誌物(tumor markers)。這兩種方法比大便隱血更有效偵測早期大腸癌,大大減少走漏眼(即假陰性)的機會。當然,兩種檢測方法也會出現假陽性的問題。

比較兩種先進的糞便檢測科技,我個人意見認為偵測糞便的致癌惡菌(gut microbiome markers)比腸癌的標誌物(tumor markers) 優點更多。因為只有前者可以預測大腸瘜肉及瘜肉復發,加上透過改善腸道惡菌失衡,我們有望減低患上腸癌的風險。相反,檢測由大腸癌釋放的標誌物只能預測癌症,對於檢測瘜肉及減低腸道致癌物就沒有特別作用。以上只是個人從事多年腸道微生態研究的意見,相信不同的專家或者有不一樣的見解。

始終大腸內窺鏡是最準確的方法,結合檢測與治療於一身。但我亦體諒很多人害怕或不合適照大腸。無論如何,我希望先進的非入侵性檢測方法可以鼓勵更多表面上健康、無徵狀的人士接受篩查,它的作用並不是要取替大腸鏡,而是分辨出高與低風險人士,一方面減少低風險人士照腸之苦,同時讓更有需要的人可以及早照大腸。預防勝於治療,終有一天我們會把腸癌變成歷史,令這可避免的惡疾從人間消失。

及早篩查可以完全避免患大腸癌。全文:https://bit.ly/3NlWX1F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明報專訊】大腸癌為本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推行以來,約34.8萬人參與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大便隱血測試),佔目標群組(50至75歲市民)不足一成,參與率偏低。逾41,100人在首輪測試中呈陽性,約2400人確診大腸癌。確診個案中,1700宗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約57%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大腸癌在不同癌症期數,無論治療方法與存活率都不同。定期篩查是提高大腸癌存活率的關鍵。

衛生署數據顯示,2020年大腸癌新登記個案為5087宗,佔癌症新症總數14.9%;2021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為2298,佔癌症死亡總數15.2%。逾九成患者年齡逾50歲,男女患者比例為1.3:1。

大腸癌的成因跟生活和飲食習慣、年齡和家族史有關。大多數由良性瘜肉開始,經年累月慢慢演變成癌症,而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

大腸為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分為結腸、直腸和肛門。食物的水分和營養經消化系統吸收,剩餘殘渣形成大便經肛門排出。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指出,大腸癌常見徵狀包括:排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改變,例如腹瀉或便秘,並持續逾2星期;大便帶血或大量黏液;排便後仍有便意;腹部不適,如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等;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然而,徵狀不可一概而論,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病人可能先出現貧血,後有腸塞;若腫瘤在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大便會帶血或有明顯黏液分泌,或排便習慣改變,或排出糊狀大便而非成形大便」。

李續指,大腸癌不及早處理,腫瘤慢慢增大導致腸塞,病人會肚脹、嘔吐;癌細胞亦可能循血液、淋巴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多時會轉移至肝臟、肺和骨骼。這些器官功能慢慢受影響,導致衰竭」。他亦提醒:「大腸癌初期沒任何症狀,及早診斷能提高治癒機會。」大家應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發現任何徵狀,盡快找醫生檢查。

當懷疑病人患上大腸癌,醫生一般會用大腸鏡檢查,查看有否腫瘤和確認位置,同時切除瘜肉或抽組織化驗;其次通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有助確定癌症期數。「這非常重要。知道腫瘤期數,方可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設計圖片,SciePro、VectorMin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微創切腫瘤 造口袋無阻正常社交

早期大腸癌,主要以外科手術把腫瘤切除;而發展至第3期的大腸癌,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結腸,手術後亦要接受化療。當發展至第4期,由於癌細胞已轉移,治療方案一般是化療再配合標靶治療控制病情。

提及大腸癌手術,病人其中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工造口。李兆康指,近年大腸癌手術多屬微創手術,能縮短病人康復期和減低出現併發症風險;但很多時直腸癌病人需在手術後加裝臨時或永久造口,「現時造口袋很少會有異味產生,只要適當護理和清潔,病人亦能過正常社交生活,不用擔心」。

滿50歲定期照腸 少肉多菜戒煙酒

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因素,李兆康說離不開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日常飲食少菜多肉、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和吸煙;另外,50歲、男性、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大腸長期發炎等人士,患大腸癌風險亦較高。因此要預防大腸癌,年過50要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查,及早發現及切除瘜肉,減低病變風險;另外,均衡飲食、少肉多菜、恆常運動、戒煙戒酒。

大腸癌以TNM系統作分期(見主圖),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解釋:「 T是腫瘤(tumour),是指腫瘤大小及入侵範圍;N是淋巴(node),代表癌細胞是否入侵附近淋巴;M是轉移(metastasis),腫瘤是否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大腸癌存活率和治療因病情差異而不同。吳嘉恩指,「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提高存活率至為關鍵。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具體病情以制訂最佳治療方案」。

0期

T:癌細胞僅限於大腸黏膜,尚未擴散;又稱原位癌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主要採用內窺鏡切除手術

5年存活率:可達95%

T:

‧1A:癌細胞入侵至大腸黏膜下層,未到大腸壁肌肉層

‧1B:癌細胞入侵至肌肉層,但未穿大腸壁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腫瘤,部分患者或需要輔助化療

5年存活率:85%至95%

T:

‧2A:癌細胞穿透大腸壁

‧2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2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並到腹膜表面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加化療為主,部分患者需加上電療

5年存活率:65%至85%

T:

‧3A:癌細胞入侵淋巴

‧3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3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到附近組織,並至腹膜表面

N: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加上化療、電療,或標靶治療

5年存活率:約50%至65%

TNM:癌細胞轉移至1個或多個器官,如肝、肺、骨、腦或遠處淋巴

治療:以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為主,手術只屬輔助性質

5年存活率:約10%至15%

個案:手術+化療 運動強身

Helen在37歲時確診大腸癌,她回憶,有一天急步過馬路後嚴重氣喘,自覺身體有點不妥,決定看醫生。驗血結果發現貧血,她之後接受一連串檢查,包括大腸內窺鏡,發現大腸有腫瘤,醫生安排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病理報告,指1粒淋巴結有癌細胞,大腸癌屬第3期,需要化療。」

Helen共接受了8次化療,「治療後初期容易肚瀉,後來腸道適應了就沒問題。不過,化療後極怕風和怕冷,我已有兩年沒穿短袖衣服出街,手腳亦經常麻痹,曾經以為一輩子都會這樣」。但後來遇上新冠疫情,因無法外遊,Helen多了行山,「運動令我的身體狀况大有改善;人沒那麼怕冷,手腳麻痹也消失」。

https://tinyurl.com/27tn3tgv

降血壓免吃藥!英國研究:每天花30分鐘做「這件事」就有效

| 日期:2019-02-27| 責任編輯:廖思涵| 分類:有氧練習

 (研究顯示,當人們久坐8小時,當天平均收縮壓為120mmHg;若早上走路半小時,血壓平均下降了3.4 mmHg;如果每半小時起來行走3分鐘,血壓平均還會額外下降1.7mmHg,總共平均下降5.1mmHg。但是額外散步只在女性才有統計意義,男性無明顯效果。)

 Bignai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健康醫療網 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每早散步30分鐘 研究:助降血壓

 每天走路30分鐘有助降低血壓!

 澳洲西澳大學團隊研究發現,比起每天久坐8小時的人,早上散步30分鐘有助老人家降低血壓,如果女性每半小時就站起來走動3分鐘,效果會更顯著。然而英國保健署(NHS)專家提醒,高血壓患者運動之餘,仍應按醫囑服藥。

 久坐不動有害健康 探究運動與血壓關係

 根據《新科學人》報導,團隊對67名(35名女性)55歲至80歲老年人進行隨機交叉對照試驗,觀察半小時散步對每天久坐8小時的人的血壓有何影響。受試者將會隨機進行3項實驗,每次進行1天,每項試驗相隔6天,全部測驗都在實驗室內監控。

 3項試驗分別是久坐8個小時,只有上廁所才能起身;先坐1小時,然後在跑步機上走30分鐘,接著繼續坐6.5小時;先坐1小時,然後在跑步機上步行30分鐘,再坐6.5小時,但每隔半小時起來走動3分鐘。實驗前後,研究人員都會測試他們的血壓和腎上腺素,並固定所有人的飲食。

 每早散步30分鐘 有助降血壓

 《科學日報》報導,研究顯示,當人們久坐8小時,當天平均收縮壓為120mmHg;若早上走路半小時,血壓平均下降了3.4 mmHg;如果每半小時起來行走3分鐘,血壓平均還會額外下降1.7mmHg,總共平均下降5.1mmHg。但是額外散步只在女性才有統計意義,男性無明顯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效應在收縮壓尤其明顯,其是心臟疾病的預測指標。但他們不知道實驗結果出現性別差異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腎上腺素對運動的反應不同所致。西澳大學博士Michael Wheeler表示,研究中的運動效果幾乎等同降血壓藥的療效。

 高血壓患者勿停藥 配合運動效果更佳

 然而,英國保健署專家指出,該研究只能代表一小群老年人運動或久坐對血壓的影響,不一定能代表辦公室久坐的年輕上班族。另外,運動實驗只進行一天,不確定微小的血壓變化是否有長期健康益處。

 但專家也表示,該研究為運動對於降血壓的好處提供更多證據,已經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可以配合運動獲得更大益處。

 各國心臟協會都指出,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英國心臟基金會專家Chris Allen強調,每日早上運動30分鐘,可以同時加強心靈和體能,不僅能控制血壓,也是開啟美好一天的好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