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久病成醫? 專科醫生拆解糖尿病謎思」

 糖尿病是慢性病,病人要學習與它共處,第一步就是了解疾病。不過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隨手在網上也可以找到一些口耳相傳的「偏方」,部分病人甚至會「久病成醫」將之視為藥典,究竟當中多少真、多少假?

據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表示,糖尿病人的確有不少「謎思」,需要專科醫生解答。「像近日三十多度高溫,有病人以為流汗後要補充糖份,所以大量飲用高糖飲品。其實汗液主要成份是水及鹽,糖份不會從汗液排出,反而高糖飲品會令血糖飆升,而且流汗已令水份流失,若飲用後再增加小便量,隨時會有缺水危險。如果炎夏想喝一些飲品,可以考慮無糖飲品或加入水果片的冰水,也是不錯選擇。」

飲食謎思

提起無糖飲品,不少人會想起無糖汽水,這類飲品是否可取?「無糖汽水一般會加入甜味劑,糖尿病人需要留意這些代糖是天然還是人工合成,例如甜菊糖(Stevia)或稀有糖(Rare Sugar)就是從天然食物當中提取,而糖精(Saccharin)或阿斯巴甜(Aspartame)則是化學成份,對腸道的微生物生長較為不利。而且飲用任何代糖飲品要適可而止,不能代替清水。」

除了具有甜味的「糖」,碳水化合物中的「醣」分解後也會轉化成葡萄糖被人體吸收,那糖尿病人是否應完全戒絕?「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須能量,尤其大腦及心臟需要糖份才能正常運作,因此不能全面戒掉。其實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出現阻抗,若同一時間吸收過多碳水化合物,胰臟未能及時運作,血糖值便會上升,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將每餐攝取量減少,例如三餐正餐再加上兩餐小食,以少食多餐來平衡糖份吸收。」

糖尿病人為減糖絞盡腦汁,近期就有電飯煲聲稱可以「減醣」,其實是否可行?「減醣飯煲的原理是以內、外鍋將米及水分隔,米飯烹煮過程中內鍋會升高,飯粒外層的醣份就會被洗走。原則上這個方法可減去少部分醣,但米飯內層始終有醣份,故不建議病人購入後就放肆進食。其實想吃得健康,不如從米的選擇入手,形狀較圓的米粒含醣量一般較高,相反形狀修長的米粒含醣量則較低,所以印度米或泰國香米就比珍珠米低醣。若想監察餐後的血糖變化,最好還是『篤手指』作紀錄。」

藥物謎思

除了飲食上的謎思,袁醫生又提到不少病人也對藥物有所誤解。「部分糖尿病人抗拒用藥,一來是不想有長期病患的標籤,二來是擔心副作用。其實不服藥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嚴重,尤其是持續高血糖會破壞身體器官,例如腎臟一旦受損就無法逆轉,所以有需要的病人應及早用藥,縮短高血糖傷害身體的時間。」

即使病人肯服藥,但又會質疑劑量要愈吃愈多,難道是身體習慣了藥性?「病人有這種誤解可能是因為舊式的磺胺尿素劑是以刺激胰臟分泌為藥理,日子久了胰臟功能會每況愈下,可能就需要更大劑量才能達到相同效果。不過一線藥物二甲雙胍並沒有這個問題,而且二線藥物選擇也愈來愈多,例如DPP-4抑制劑就一般只會在進食後、血糖高時才起效,毋須長期刺激胰臟。至於SGLT-2抑制劑則是將糖份從尿液排走,直接減少體內糖份,臨床上都沒有發現兩類藥物有吃『純』了的情況,反而如果服藥後血糖控制理想,有機會可以將藥物份量減少。」

身經百戰,袁醫生自然聽過更多病人的「謎思」,所以她會多與病人溝通,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灌輸對方,也從病人身上長知識。「最好的醫患合作就是病人調節好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藥物方面就交由醫生處理,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以上藥物均為處方藥物,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此專欄由MSD支持印刷。)

HK-DIA-00107 Aug/2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