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據研究數字顯示,香港現時約有百分之九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即達70萬名患者,數目更有持續上升趨勢,社區中更不乏隱形個案。當患者的血糖長期超標或不受控,糖尿病的併發症便會無聲無息地出現,當中包括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王逸軒醫生引述本地研究指出,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上眼無聲無息 初期無病徵

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王醫生解釋,糖尿上眼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嚴重及非常嚴重等4個階段,「醫生會為患者檢查並進行評級,再決定風險程度、致盲風險有多高,從而釐定治療方案、覆診頻密度等。」

輕度患者:可以毫無病徵,視力未受顯著影響;這類患者需控制血糖水平、定期覆診和接受眼底檢查

中度患者:部分患者仍沒有病徵,持續觀察,但有需要會進行預防性的治療

嚴重/非常嚴重患者:視力已受到一定影響,眼底視網膜表面甚至會增生一些纖維膜,應接受藥物或激光治療以控制病情,若嚴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大部分已屬挽救性的治療

糖尿上眼的4個階段
糖尿上眼的4個階段

糖尿病影響微絲血管

糖尿為什麼會「上眼」呢?王醫生指,糖尿病會引起不同的病變,微絲血管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以下3種:

。結構精密、滿佈微絲血管的視網膜;

。由精細血管組成的腎臟;

。神經線,特別是手腳部位。

以眼睛為例,當血糖水平長期不受控,會令血管內壁受損,令微絲血管受阻塞,視網膜也會有缺血或缺氧情况,導致視網膜出現病變,「糖尿上眼不單會令患者視野模糊,嚴重時更會令患者突然失明。」王醫生說。

病變模式包括糖尿黃斑水腫 隨時可致盲

王醫生強調,糖尿上眼的病變模式有很多類型,例如糖尿黃斑水腫、視網膜增生血管,這些增生血管更有滲漏的機會,會導致突然大量出血,令患者視力下降,必須立即求醫接受治療。

他引述個案指出,曾有長期在外地居住的糖尿病患者,被當地醫生診斷出糖尿上眼,決定回港治療,經檢查後發現左眼內部已出血,屬嚴重階段,遂進行手術清除瘀血,以及注射藥物抑制情况惡化,數月後情况見好轉,便離港回外地。惜不足數月,患者的眼睛再次出血,並需再次回港接受手術及激光治療,前後經歷近一年半時間,病情才慢慢穩定下來。

嚴重病情易反覆 手術後視力恢復三、四成

王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糖尿上眼,尤其是已屆嚴重程度,即使接受治療後病情也容易反覆,必須定期作密集式的跟進和治療。「一般糖尿上眼都會同時影響雙眼,只是程度或有差別。以上述個案為例,眼睛出血後其雙眼視力僅餘一成視力,經手術、藥物注射及激光治療後,視力亦只能回復到三至四成。」

針對嚴重程度的糖尿上眼,王醫生指病人需進行的手術會較為複雜。「要先切除玻璃體,再移除在眼底增生的纖維膜,配合激光治療;有需要的話,更要在眼內注射藥物以控制病情。」有研究數據顯示,本港約有千分之三的糖尿患者有即時致盲的風險,故糖尿病患者時刻不能掉以輕心。

預防基本3法 由控制血糖、三高開始

要預防或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糖尿病患者首要從根本做起:

第一,有效控制血糖

第二,控制風險因素,包括其他「三高」情况:血壓高、膽固醇高等,還要戒煙

第三,定期篩查及約見內分泌、糖尿科和眼科專科醫生。眼底檢查十分重要,透過瞳孔放大可以及早發現視網膜有否出血或局部功能受損等情况。

「一般輕度糖尿病患者,可每年進行篩查,中度或以上則最長半年一次,以及早發現問題和接受治療。」王醫生強調,近年政府、私家醫院或醫療機構都設有眼睛篩查計劃,即使一些未有任何糖尿上眼迹象的人士,都可以每年定期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一旦視網膜相片反映出糖尿上眼迹象,便可轉介至眼科跟進。

https://health.mingpao.com/%e7%b3%96%e5%b0%bf%e4%b8%8a%e7%9c%bc%e5%88%9d%e6%9c%9f%e7%84%a1%e7%97%85%e5%be%b5-%e5%ae%9a%e6%9c%9f%e7%9c%bc%e5%ba%95%e6%aa%a2%e6%9f%a5-%e6%8e%a7%e5%88%b6%e8%a1%80%e7%b3%96-%e6%b8%9b%e4%bd%8e/

211陣型:蔬菜量是其他食物2倍 糖尿病患者飲食有技巧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指出,「211陣型」飲食技巧是指每一餐都進食2份蔬菜、1份肉類及1份澱粉質,蔬菜分量是其他食物種類的兩倍,假設糖尿病患者進食半碗飯及半碗肉,便應在同一餐進食一碗蔬菜。恆常並嚴格遵循此飲食技巧,有助令血糖變得穩定。

GI低食物選擇外 靈活換算澱粉質組合

有患者可能會擔心攝取澱粉質對血糖控制有大影響,想更嚴謹控制血糖。鄭智俐表示,可考慮選擇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低的食物,例如全麥包、糙米、紅米、藜麥等「粗糧」,來代替半碗白飯的分量。此外,如患者想在米飯之外有多一點選擇,其實只要靈活運用澱粉質的換算,其實可選擇以一碗湯麵、或一碗意粉或通粉等代替半碗飯;如果不想吃粉麵,亦可選一條烚粟米或兩條日本蕃薯來代替,構建不同的「211陣型」組合。

戒澱粉質只吃肉和菜副作用多

不少人或以為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高,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澱粉質,或採取類似「生酮飲食」的飲食技巧,即只進食大量肉類及蔬菜類,但不攝取任何澱粉質。鄭智俐解釋,此舉雖然可減少熱量吸收,初期可達至減重效果,降低血糖,惟長期應用反而會令血糖偏低,並產生一系列副作用,例如加快出現飢餓感、頭痛及頭暈等;來自肉類的過量蛋白質攝取,則會提高生腎石及膽固醇超標的風險,有可能得不償失。

一日只吃兩餐壞處多

亦有人或以為只要將每日三餐減成兩餐,每餐吃多一點來防止熱量超標是可行,惟鄭智俐強調,此舉會令胰臟需在同一時間分泌大量胰島素,有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問題,反而令血糖水平更不穩定,長期更會提高出現內分泌失調的風險,因此少食多餐會較佳,能減輕胰臟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