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心肌炎風險較高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透過分析大數據,研究不同群組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反應,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另分析922宗突發心肌炎病例中,發現接種兩針復必泰14日內出現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另發現首針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稍增,而滿60歲者接種兩劑科興後會增加過敏反應風險。團隊強調,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風險。


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 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本港截至昨晚(30日)的新冠疫苗接種總劑次已超過1860萬,而12至19歲3針接種率約53%,兩針則約96%。

就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團隊分析衛生署及醫管局數據後,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接種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的粗發病率為18.94,遠高於科興的5.22;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兩針復必泰較無打針 心肌炎風險高10倍



團隊另分析922宗心肌炎病例,發現打兩針復必泰發病率最高,接種14日內出現心肌炎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接種1針及3針的發病風險分別為4.48倍及4.72倍。以1019名突發心肌炎患者與逾萬名非心肌炎住院患者群組對照後,曾在28日內接種復必泰者,有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3.91倍,其中接種第1、2、3針患心肌炎風險分別為3倍、4.88倍及3.56倍(見表)。

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出現貝爾面癱總體風險增 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研究團隊亦分析去年2月23日至5月4日接種首劑疫苗者的情况,涉約98萬人,其中28名接種科興者、16名接種復必泰者出現貝爾面癱。團隊推算每接種10萬劑科興或復必泰後,分別會有4.8宗或2宗貝爾面癱個案。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兼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尹旭輝稱,結果反映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增加,但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心血管病風險未顯著增

團隊另分析62萬名年滿60歲長者接種科興後的數據,發現相關群組打第二針科興後,出現皮膚敏感等「速發嚴重過敏反應」風險增加每100萬劑有6例,而長者、糖尿病及多病共存者打針後出現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不良反應的風險無顯著增加。團隊表示,病人使用抗生素、接種流感疫苗也有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仍需分析更多數據。團隊另推算接種第4針的過敏反應會較低,重申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受個案因素、疫苗平台等因素影響。

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過去兩周至少有6名長者服用新冠抗病毒口服藥後,病毒量雖跌,最終仍病歿。醫管局呼籲,病人即使有處方服食新冠口服藥,亦應留意身體情况和服畢整個療程;另有家庭醫生提醒4件事,勿以為服藥後快速測試「轉陰」便無事,建議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多留意血氧量和心跳等,並要留意胃口、精神狀態,建議觀察一至兩周較穩妥。

處方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快測轉陰性仍要注意4件事

醫管局昨公布多13人染疫後離世,包括一名沒接種新冠疫苗的93歲老翁,他罹患多種長期病如高血壓、甲狀腺素高、柏金遜症和前列腺癌,上周一(22日)快測陽性和開始咳嗽,往私家診所求醫,其後核酸檢測陽性、Ct值11.3(病毒量高),獲處方5天療程口服藥。老翁本周一(29日)突昏迷,經救護車送院搶救後不治,院方於急症室替其檢測核酸,Ct值稍升至逾17,病毒量仍高。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老翁當初只有咳嗽、肺片沒花、血氧量正常,看不到需入院,但認為他得知染疫後及早求醫「已經做得好好」。劉家獻提到,部分病人未服畢整個療程便覺「冇乜嘢」而自行停藥,提醒應「準時食足咁多日」。服藥後亦應留意身體狀况,若嚴重喘氣、血氧下跌、持續發燒等應盡早求醫。

(新冠疫情)

新冠確診|染疫後患者要怎樣飲食?營養師教7招這樣吃 加速康復、減少後遺症

https://www.i-cable.com/%E6%9C%89%E7%B7%9A%E7%94%9F%E6%B4%BB/%E5%81%A5%E5%BA%B7/54354/%E6%96%B0%E5%86%A0%E7%A2%BA%E8%A8%BA-%E6%9F%93%E7%96%AB%E5%BE%8C%E6%82%A3%E8%80%85%E8%A6%81%E6%80%8E%E6%A8%A3%E9%A3%B2%E9%A3%9F-%E7%87%9F%E9%A4%8A%E5%B8%AB%E6%95%997%E6%8B%9B%E9%80%99/?utm_source=facebook_cable_health&utm_medium=facebook_link_organic&utm_campaign=54354_%E7%A2%BA%E8%A8%BA%E9%A3%B2%E9%A3%9F&fbclid=IwAR33GZKvryGe1JpC-

【中醫抗疫解碼】香港接連有兩名兩歲幼童接種科興疫苗後出現面部肌肉無力,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表示,面部肌肉無力有別於面癱或貝爾氏麻痹症,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或自行康復。

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起因於不正常的抗體攻擊了肌肉用來接受神經訊號的接收器,肌肉收不到神經來的指令,導致病人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可能會影響到眼皮、吞嚥、頸部、四肢肌肉、甚至呼吸肌肉。此病典型特色是休息後力量會改善。

在中醫角度而言,重症肌無力屬「痿證」範疇,多因勞倦、飲食不節等原因傷脾及腎,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腎虧虛所致。脾虛中氣下陷,氣血不足,四肢失養則無力;脾陽不足傷及腎陽,陽虛不能溫養,則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脾陰虛傷及腎陰,陰虛則精血虧損,肝腎耗傷,筋肉失養,則發為腠理證。或因先天腎氣不足,元氣虧虛,脾胃失於溫照而發病。
已故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以脾胃學說為指導,提出重症肌無力的主要病機為「脾胃虛損,五臟相關」,治療上應以補脾益損為主,並擬定「強肌健力飲」為治療的主方。他喜重用黃芪(又稱為北芪),南方亦有補氣藥物「五指毛桃」,被稱為南芪,鄧教授喜歡南北兼用。
【強肌健力飲】
組成:
黃芪30克、五爪龍(即五指毛桃)15克、黨參15克、白朮15克、當歸10克、升麻10克、柴胡6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
功效:補脾益氣,強肌健力。
主治:重症肌無力。其主證為脾胃虛損,證見眼臉下垂,四肢倦怠乏力,吞嚥困難,納差便溏,少氣懶言,舌胖嫩,齒印,苔薄白或濁厚,脈虛大或弱。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甘溫大補脾氣,以作君藥;五爪龍粵人稱之為「南芪」,與黃芪南北呼應,功能補脾益肺,生氣而不助火,與黨參、白朮同助黃芪,加強補氣之功。據「血為氣母」之理,用當歸以養血生氣,與上三藥共助黃芪以為臣,脾虛氣陷,故用升麻、柴胡司升陽舉陷之職;脾虛失運,且重用補氣之品,則須防氣滯,故用陳皮以反佐,達理氣消滯之目的,與升麻柴胡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調和諸藥,任使藥之職。本方源於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灸甘草1.5克、人參0.9克、當歸0.6克、陳皮0.6克、升麻0.6克、柴胡0.6克、白朮0.9克),但又有異於原方,李東垣用藥偏輕,意在升發脾陽,以達補益中氣,健運脾胃。鄧鐵濤之強肌健力飲中,參、芪、朮之用量較大,針對脾胃虛損而設,雖只增五爪龍一味,其益氣強肌之力倍增。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糖尿病人吃雞蛋要注意的三件事

三種糖尿病不可以吃的地雷食物

直播: 逆轉糖尿病的飲食貼士,另外現場運動示範及Q&A ☺️Live: Food Tips for Diabetes (Eng key points) and Exercise Demo

逆轉二型糖尿病有妙方… 做運動及適當飲食[Eng Subtitles] Exercise and Proper Diet to

 Reverse Type 2 Diabetes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

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

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