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長者糖尿病要小心 慎防低血糖併發症

人老了可能要面對身體機能退化的問題,不少慢性疾病也隨之而襲。糖尿病一直都是長者普遍疾病之一。掌握好飲食,運動及藥物三大原則是控糖的重要關鍵。但服用降血糖藥時,不少人只擔心高血糖的併發症,而忽視低血糖的傷害。很多長者誤以為低血糖是服用降血糖藥物的正常反應,而不知自己出現低血糖症。
長者低血糖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血糖下降速度及身體差異有密切關係。長者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較弱,且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反應性能較低,會較容易出現不同的低血糖症狀。
在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上升時,患者會出現飢餓、軟弱無力、出汗、皮膚蒼白、心跳過速、手震、暈眩、心慌或焦慮等情況。
低血糖與腦退化風險
一旦長者出現嚴重低血糖後,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意識混亂、行為異常等。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暫性失憶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昏迷跌倒,更可引致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風,以致永久性腦部傷害。
如長者為避免以上不適的症狀,但與醫生缺乏溝通而自行調校藥量,甚至停藥,會導致無法合適地控制血糖水平。
血糖監測儀顯示血糖值低於4度,則被視為低血糖。一般而言,血液內糖化血紅素(HbA1c)的理想指標為7%或以下,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會較為寬鬆而調整至8%,以減少低血糖的機會。長期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系統已有某程度受損害,若反覆低血糖症發生,將增加老年患者腦神經受損風險,從而影響病者認知能力,增加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降血糖藥與低血糖症
治療糖尿病,主要以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針為主,但也要注意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某些藥物如一些抗生素,抗酸劑及酒精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的藥效而引致低血糖症。
不少糖尿病長者,由於肝腎功能衰退,部分傳統降血糖藥物服用後,需要較長時間分解及排出體外,容易產生低血糖症的副作用。故建議患者若有任何低血糖症狀況,可盡早求診,由醫生確定如何調節藥量或轉藥等方案。另外,部分長效型基礎胰島素有助減低血糖波幅,避免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沈中志醫生
老人科專科醫生




【糖尿病ABC:糖化血紅素】

控制好ABC指數,可以減少患上糖尿病併發症嘅機會。今次我哋由「A」學起,即係糖化血紅素(Hemoglobin A1c)。

當血液中嘅葡萄糖同紅血球結合,就會產生糖化血紅素,簡單嚟講,血糖越高,糖化血紅素嘅數值就會越高,而紅血球大概有3個月壽命,所以可以透過觀察糖化血紅素,睇到過去23個月嘅平均血糖水平。要預防併發症,糖化血紅素最好保持喺6.5%7%以下


管好血糖!大腦泡糖水就像醃蜜餞般易萎縮

血糖高升,不只影響全身健康,更容易干擾大腦功能,導致認知能力、記憶力變差。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助理教授賴建翰,與陽明大學、台北慈濟醫院、台北醫學大學、振興醫院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指出,血糖偏高時,即使只是在糖尿病前期病變階段,還沒惡化成糖尿病,大腦白質連結、傳輸狀況也會變差。

血糖偏高 影響大腦連結、體積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不只大腦白質連結、傳輸變遲緩,大腦有些部位灰質體積較會萎縮。當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大腦特定部位灰質體積也會受影響。

有關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的大腦白質變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核磁共振攝影期刊〉(JMRI)。另一篇研究則是有關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飲食對大腦灰質的影響,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醫學〉(Medicine)期刊。

研究作者賴建翰醫師表示,這些研究以糖尿病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只是血糖偏高,還不到糖尿病程度,這代表就算只是血糖偏高,還只是在糖尿病前期病變階段,大腦就可能受影響。

以發表於〈醫學〉期刊這篇研究來說,研究團隊以64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與53名控制組民眾進行實驗,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攝影檢視受試者大腦灰質體積變化,研究人員也請受試者記錄24小時食物攝取種類、份量,持續3天,以了解這些人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與整體熱量攝取情形,結果顯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與一般民眾的大腦灰質情況不太一樣,糖尿病前期患者部分大腦灰質體積有萎縮現象,患者的血糖、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與部分大腦灰質體積呈現負相關。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 雪上加霜

賴建翰醫師解釋,血糖偏高時,大腦也會受影響,大腦泡在糖水中就好像醃蜜餞一樣,很容易萎縮,大腦連結、傳送訊號速度也會變慢,一旦大腦連結、傳送訊號速度變遲緩,代表這人的認知功能、記憶力等都會衰退,出現憂鬱症、焦慮症、失智症風險也會跟著增加。當糖尿病前期患者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血管通透性更會變差,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賴建翰醫師提醒,民眾血糖升高時,即使只是在糖尿病前期病變階段,也要多留意血糖對大腦所產生的傷害,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也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食用太多碳水化合物。

專欄簡介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即日起「健康醫療網」將與「健康遠見」網站共同合作,將為讀者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深入、最樂活的多元健康資訊。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1906.html?fbclid=IwAR3iYPoqtEWDk8MLWJYdWGhr5k93M8pSdeRH1ZlfX1D_Kxu1QKSYjw5H_w8

胰島素混合腸泌素 控糖效果佳

糖尿病是常見的都市病,更是香港十大殺手之一,據香港糖尿聯會的數字顯示,現時全港約有逾70萬人罹患糖尿病,即每10人當中便有1人患病,數目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患者的血糖水平若長期偏高會破壞血管和神經系統,可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糖化血紅素過高 易誘發併發症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胡依諾解釋,糖尿病是因為醣類代謝異常引致血糖過高的慢性病。糖化血紅素(HbA1c)可以反映過去三個月之平均血糖水平,正常人的HbA1c應該在5.6%或以下;若然升至6.5%或以上,便可診斷為糖尿病。另外,可利用該指標預測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HbA1c每上升1%,出現併發症及死亡的風險就增加超過兩成。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最新指引,一般情況下控制HbA1c於7%以下可算及格;但如果糖尿病患者年輕,患病時間短,未出現併發症或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的共病,最理想是把HbA1C維持在6.5%以下。若每日的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兩者都控制得宜的話,HbA1c就自然較易達標。除了通過調節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外,更需適當藥物的協助,其中胰島素就是一種較常見的藥物。
胰島素、腸泌素是甚麽?
由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一種有助降低血糖的荷爾蒙,當醫生診斷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的時候,便可能會處方胰島素補充劑。「胰島素補充劑分為長效和速效兩類,長效胰島素通常一日注射一次,目的是提供身體基礎需要的胰島素,主要幫助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以往,餐後血糖升幅較大的患者可能會每餐於餐前注射速效胰島素,以控制該餐所致的血糖波幅。但速效胰島素可能需每天注射多次,劑量亦要個別調校,配合每餐澱粉質攝取量,否則容易引致血糖過低,甚至體重上升。」
胡醫生解釋,「腸泌素其實是進食後,食物接觸到小腸而分泌出來的荷爾蒙,它可幫助調節胰臟在餐後胰島素的分泌,減緩肝臟釋出糖分到血液,並減慢將食物排放到小腸,有效幫助餐後血糖升幅控制在理想水平。」
二合為一 雙管齊下
有臨床研究發現,若同時使用長效胰島素和腸泌素,相比選用長效胰島素配合餐前速效胰島素,使用腸泌素的患者少一半機會出現低血糖,體重亦有減輕。1
現時已有新型的二合一針劑藥,把長效胰島素和腸泌素二合一注射,其中一大優點是不需每餐餐前注射,一針已可以控制全日血糖,加上腸泌素會增加飽足感,亦有助協調胰臟在餐後胰島素的分泌,同時可自然調節進餐攝取量,對穩定血糖和控制體重有一定幫助。簡單而言,新型的二合一針劑藥集胰島素和腸泌素的優勢於一身,發揮更強大的藥效,助糖尿病患者更輕鬆控制血糖水平。
個案分享
年屆中年的A先生患糖尿病超過十年,之前已經一直服用兩種口服降糖藥及每天要注射兩針總共70多單位胰島素;但過去幾年糖化血紅素(HbA1c)一直未能受控,徘徊在8-9%,卻又時常出現低血糖的徵狀,而且體重幾年內由80公斤上升至86公斤,腰圍增至43吋。由於病情失控,他被轉介至胡醫生徵詢糖尿專科意見。胡醫生為他進行了24小時連續葡萄糖監測,發現多次低血糖紀錄,於是建議轉換一日一次的長效胰島素和腸泌素二合一針劑,亦逐漸將劑量下調至每天只需30單位,再配合改善飲食的方案,五個月內A先生的體重下降回80公斤,糖化血紅素亦降至6.8%。A先生對於能控糖達標同時減少低血糖症的出現,減去6公斤體重,及能夠由每日兩針減至一針感到非常滿意。
1Rosenstock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6;39:1318–1328.
(資料由胡依諾醫生提供 )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Eric Darius live: "If I Ain't Got You" by Alicia Keys - Cannonball Saxop...



                                                           ERIC DARIUS-if i ain´t got you.wmv.flv


                                              Eric Darius - Because Of You (Version of Ne-Yo Song)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久坐比跑步更毀膝蓋!


國際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
看到這個數據,是不是頗感意外?每天坐著刷手機,坐著看電視,坐著吃飯,坐著看報,坐著打牌……這一天下來,似乎感覺身體很放鬆,但久而久之,關節就會像生了鏽的機器軸承一樣僵硬。
★久坐:離死亡最近的動作
而久坐的危害不僅只是傷膝蓋,從頭到腳都會深受其害,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久坐”列為十大致死致病元兇之一。
■1、久坐傷腦:致老年癡呆
坐姿保持1小時,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環作用減弱,腦供血不足,缺氧,容易頭暈,情緒低下,降低思維活力,甚至是老年癡呆的一個重要因素。
■2、久坐傷心:心臟機能衰退
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減緩,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對於患有動脈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環遲緩,還會誘發心肌梗塞和腦血栓。
■3、久坐傷血管:動脈硬化
長期久坐,脂肪燃燒減少,膽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臟、血管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久坐不動,鈣化物堆積在動脈,引起動脈硬化,每天多坐1小時,患冠狀動脈硬化風險提高12%。
久坐不動,腿部肌肉收縮減少,下肢血流速度減慢,增加血栓發生率。每天固定一個坐姿3小時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2倍,連續坐12小時以上,肺栓塞風險增加,特別中老年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長時間靜坐是潛在的可怕危險因素。
■4、久坐傷神:頭暈眼花
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表現為體倦神疲,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症狀。
■5、久坐傷骨:頸肩腰背痛
頸肩、腰背長時間處於緊張的固定姿勢,不僅會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還會導致頸肩腰背僵硬,酸脹疼痛,發生頭痛及頸椎病。
■6、久坐傷肺:影響心肺供血
久坐運動量小,肺部得不到有效鍛煉,會影響心肺供血。肺氣腫感染等常見的老年肺系統疾病,大都和肺功能降低有關。
■7、久坐傷胰臟:糖尿病
細胞處於閒置肌肉時,胰臟反應慢,易產生更多的胰島素,導致糖尿病,長期久坐,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112%。
■8、久坐傷胃:食慾不振
久坐容易引起腸胃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等症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症狀。
■9、久坐傷腸:結腸癌
久坐的人腸道、胃部蠕動減弱減慢,有害成分易在結腸內滯留,刺激腸黏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結腸癌危險。 “十人九痔”,長時間保持坐姿,也容易導致痔瘡。
■10、久坐傷命:肺栓塞
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針對12萬人、長達14年的最新研究結果,一天保持坐姿6小時以上可能增加早逝機率,女性風險更高。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坐著看電視超過4小時與少於2小時的人相比,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性增加80%,其他原因死亡的危險性增加46%。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美國大學研究:全脂奶較含添加糖脫脂奶健康 減中風致命風險

全脂奶易致肥,不少人避之則吉,改飲脫脂奶。但美國一間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攝取全脂奶及芝士等乳製品,有效減低患心血管疾病引致死亡的風險,包括減低患中風機會42%;相反,低脂乳製品或含較多添加糖,有損心臟健康。有本港營養師則透露,有男士常食餐肉公仔麵等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出現輕度中風。
飽和脂肪常見於蛋糕、朱古力及全脂奶品等,被認定為心臟病及中風的殺手之一。不過,位於美國波士頓的Tufts University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早前進行22年追蹤研究,分階段紀錄近3000名65歲或以上擁有健康狀況長者血液內、來自乳製品的三種脂肪酸含量,分析它們與死亡率及患心血管疾病機會的關係;3個階段分別為1992年、1998年,以及2011年。
研究人員根據受訪者生活方式、社會人口等因素作出調整後,發現三種脂肪酸與死亡率、心臟病及中風無顯著關係;其中,一種脂肪酸更與降低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有關,而當攝取的全脂乳製品愈多,人體內的脂肪酸水平愈高,患中風致命風險更可減42%。有關研究結果已刊於美國營養學會期刊。
領導有關研究的大學教授Marcia Otto表示:
結果證實,與社會認知相反,全脂乳製品並沒有增加長者患心臟病以至死亡的風險,是對愛食用全脂奶、牛油、芝士及乳酪人士的喜訊。
她稱,全脂乳製品含豐富營養素,比如鈣質、鉀質,有益身體健康。
研究人員提醒,低脂乳製品,比如朱古力奶及乳酪,多含大量添加糖,對心臟健康有不良影響。
Tufts University於16年亦曾進行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多飲全脂奶人士比一般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低46%。
澳洲註冊營養師劉惠汶表示,有關研究結果可作參考,但若有關人士整體攝取飽和脂肪量多,會增加身體壞膽固醇以至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指出飽和脂肪主要食物來源包括牛腩、排骨、加工肉等。她透露,近日曾有40多歲男士因長年食餐肉公仔麵等高飽和食物,致出現輕度中風。
她建議,市民宜少食高危食物,以牛油果、果仁等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取代,並多做運動以保護心臟健康。
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表示,有關研究主要針對全脂奶對出血性中風患者的影響,但出血性中風只佔整體中風患者一部分,高危者包括天生血管有問題人士、高血壓患者等。他認為,均衡飲食最重要,因引致中風的因素有多樣,比如家族遺傳、糖尿病及吸煙等。
更多相關文章: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119711/%E7%BE%8E%E5%9C%8B%E5%A4%A7%E5%AD%B8%E7%A0%94%E7%A9%B6%EF%BC%9A%E5%85%A8%E8%84%82%E5%A5%B6%E8%BC%83%E5%90%AB%E6%B7%BB%E5%8A%A0%E7%B3%96%E8%84%AB%E8%84%82%E5%A5%B6%E5%81%A5%E5%BA%B7%E3%80%80%E6%B8%9B%E4%B8%AD%E9%A2%A8%E8%87%B4%E5%91%BD%E9%A2%A8%E9%9A%AA?r=mcsdfb


即食、快熟、原片燕麥 點食最健康?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381794/%E5%8D%B3%E9%A3%9F%E3%80%81%E5%BF%AB%E7%86%9F%E3%80%81%E5%8E%9F%E7%89%87%E7%87%95%E9%BA%A5%20%20%E9%BB%9E%E9%A3%9F%E6%9C%80%E5%81%A5%E5%BA%B7%EF%BC%9F?mtc=10016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Stan Getz & Astrud Gilberto - Getz Au Go Go (1964).



                  Ruud Brink & Astrud Gilberto

轉貼文章 ~ PNAS:胰島素注射時代或將終結!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口服胰島素!

轉化醫學網2018-06-29 09:23:17 

作者:Michael ,Zoe 

全球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被診斷為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尚可通過藥物及飲食控制維持人體的正常血糖,而1型糖尿病及嚴重2型糖尿病患者則不得不忍受多大每日3次的胰島素注射之苦。由於胰島素屬於蛋白質,口服後破壞原有的多肽結構,因此患者只能採用皮下注射的途徑給藥。來自哈佛大學的頂級研究團隊目前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口服胰島素製劑,該研究的最新結果發表於6月25日的《PNAS》雜誌。 

多肽藥物遞送的聖盃:

口服胰島素製劑 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夠研發一種既可以保證蛋白質和肽結構完整性,同時通又能通過胃腸道胃酸,腸道蛋白質降解酶,腸的粘液層以及腸壁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的藥物。如今,這一藥物終於誕生了!這種藥物用離子液體包裹胰島素,其自身被再被包裹進耐酸的腸溶衣中,這樣既可以保護其脆弱的有效載荷,同時又可通過胃腸道運送至血流。 

這種基於離子液體的口服胰島素製劑是由哈佛大學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開發。據這些科學家介紹,該配方不僅具備很高的安全性,而且還可通過有效地規避胃腸道屏障,顯着增強口服胰島素的吸收。   

成功規避腸道消化,降糖效果甚佳 

由西勒斯生物工程學教授Samiller Mitragotri博士和生物啟發工程Hansgersg Wyss教授領導的研發團隊評估了大鼠空腸給藥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該文章作者表示,他們使用膽鹼和香葉酸(CAGE)離子液體開發高效口服胰島素製劑,CAGE顯着增強胰島素的細胞外轉運,同時保護胰島素免受酶降解,並通過與粘液層相互作用導致其變薄。 

該配方具有生物相容性,易於生產,並且可以在室温下儲存長達兩個月而不降解,這比目前市場上的一些注射用胰島素產品有效期還長。與胰島素不同,低胰島素劑量(3-10U / kg)導致血糖水平顯着降低,其持續較長時間(高達12小時)。當使用口服強飼法將10U / kg胰島素-CAGE以腸溶包衣膠囊口服給藥時,觀察到高達45%的血糖持續降低。 

Mitragotri及其同事得出結論,CAGE是一種有前景的口服遞送載體,應當進一步探索口服遞送胰島素和其他目前以注射劑應用的生物製劑。   

意義重大!或為全球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口服胰島素不僅可以提高全球1千萬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減輕許多患者因未及時注射胰島素所帶來的併發症的發生。 

為了幫助糖尿病患者避免胰島素注射,許多研究人員嘗試了各種方法克服這些障礙 ,有的研究者通過重新設計胰島素分子,有的則將胰島素塗覆在保護性聚合物中或者引入抑制酶分解或增強吸收的添加劑。然而,臨牀上目前沒有口服胰島素遞送產品。 

Mitragotri接下來計劃對該製劑進行更多的動物試驗以及長期的毒理學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研究人員樂觀地認為,如果一切順利,獲得最終臨牀試驗的批准將變得更加容易。這將進一步加快該研究進入到臨牀應用的步伐。同時,如果進一步的研究按預期進行,該方法還將用於其他蛋白質的口服遞送研究。  

 參考文獻: Amrita Banerjee, Kelly Ibsen, Tyler Brown, Renwei Chen, Christian Agatemor, and Samir Mitragotri. Ionic liquids for oral insulin delivery 

本期主要內容: 

1、  PNAS:胰島素注射時代或將終結!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口服胰島素! 
2、  海普洛斯強勢注入B輪數億元融資,基因測序或能破解“談癌色變” 
3、  Science重磅!參議院小組批准NIH增加20億美元預算,佔比5.4%! 
4、由華人主編的《Cell Biologyand Toxiclogy》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https://hk.wxwenku.com/d/107686987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2分鐘揭穿乳品業謊言 Drones Expose Milk Industry Secrets




                                                                                       眾多科學研究打臉「牛奶強健骨骼」神話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ELVIS PRESLEY What'd I say

Astrud Gilberto ‎– That Girl From Ipanema 1977 (full album)

鄧達智 : 解便秘食療

就算醫生開藥,不論西藥或中藥,未必徹底改變長期便秘的困擾,那藥不過助瀉,瀉得大腸潤滑菌消失,隨後的便秘情況可能更嚴重。

幾年前郭寶賢醫生為我施手術,切除患腫瘤乙結腸;負責麻醉的歐國衡醫生不久前,用手比畫告訴我:為怕癌擴散,切去的大腸頗不短,閣下今日如能每天出恭,可喜可賀。

純粹依靠自身能力,未必得到大便順暢效果,手術完成初期嘗盡便秘苦頭,無奈明查暗訪偏方秘方,不論輕瀉還是勁瀉全皆助瀉藥物,如上段所說,破壞大腸自我調節的潤滑菌,輾轉試驗,以下幾種自然食物的確有奇效。

牛奶:早晨空肚,先來一杯凍鮮奶,未幾確保腸臟蠕動,成功出恭。缺點只能用兩天,隨時第三天已失效,猶如輕瀉藥。

咖啡:不是Caffe Latte或Cappuccino,而是咖啡溝鮮奶,可每天早上喝,不同程度亦會刺激腸臟。

熟木瓜:生吃,不論本地還是舶來,一定要熟透才有效。

番薯葉:每次必須用上半斤或以上,盡量白烚,加丁點調味料即成。

紅菜頭:避用罐頭,買新鮮蒸熟切開加小量糖與陳醋。

羽衣甘藍:儘量買Organic生吃。但纖維略多,白烚煮軟身更佳。

金菇:白烚味寡,可用熱水灼過,加大量洋葱,用易潔鑊免油加兩三隻雞蛋煮成西班牙奄列,吃來味美又爽脆,似吃麵條。

雲耳或木耳:白烚攤凍,加入陳醋,涼拌吃。也可加日本焙煎芝麻醬。

火龍果有效,但必須吃紅肉的,白肉效果不顯著。

奇異果或汁多香橙連吃三個。

間或喝一兩羹橄欖油,幫助潤滑腸臟,有奇效。

以上食療必須輪替地吃,不然身體適應怕吃鈍,失去效用。

過去早晨喝兩大杯暖水推動腸臟蠕動,出恭順暢。現在已失正常功力,只好向前看,將食療視為美食享受。


一塊錢「讓你腹中硬大便通通滾出來」,腸子乾淨得像小寶寶,三天見效!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遭受便秘的一些痛苦,但是在便秘的時候,我們大家可能選擇直郵或者是吃水果的方式來治療的,其實這些只是治標不治本,現在就為大家介紹一個治療便秘的一個小方法,起的效果也是特別的好,三天就可以見效的。
資料:生薑一片、ok繃一個、兩個通明液體。
生薑可以和胃止嘔、辛散水汽。兩個通明液體是啥?一個是白酒,一個是白醋,白酒僅僅起藥引的效果,幾滴就夠了,知識把生薑的效果引到腎臟,推進腎臟的推陳出新功用,白醋主要是讓糞便軟化,排出來。
使用方法:
1、那一塊生薑,切一片,剁成粉末。
2、用棉簽蘸點白酒在肚臍處擦洗。
3、填滿生薑在肚臍處。
4、用棉簽蘸少量白醋,塗在生薑上
5、用ok繃封住就可以了。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間段貼好就可以了,睡覺就可以了。
若第二天便秘好些了,就可以把它拿下來,無好轉的話,一向貼到24小時再拿下來,一般,不超越三天,就會有效果。
通過上面的介紹,其實我們大家都瞭解了吧,當患者出現便秘的時候,其實我們大家可以適當的用生薑,還有就是ok繃的方式來治療的,把它貼在肚子上,這個效果也是特別的好,三天就可以見效的,所以有便秘的患者可以嘗試一下的。


張展鵬 : 夏威夷果仁 補腦益智 潤腸通便

夏威夷果仁是很多人喜歡的小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它的功效。人類腦細胞由60%不飽和脂肪酸及35%蛋白質構成,對於大腦發育來說,需要的第一營養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而夏威夷果仁中就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15%20%的優質蛋白質及10多種重要胺基酸。這些胺基酸都是構成腦神經細胞的主要成分,經常食用夏威夷果仁對改善腦部營養很有益處,特別適合孕婦和兒童食用。

夏威夷果仁營養豐富,含油量70%-79%,尤其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為特點;以油酸和棕櫚酸為主,光殼種夏威夷果仁的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為62,粗殼種為48;蛋白質含量有9%,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1B2及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以下為大家仲紹夏威夷果仁的四大功效:

調節血脂血糖

夏威夷果仁能有效降低血漿中血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經常食用夏威夷果仁有助軟化血管,降低心臟病、高血壓發病率的作用,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保濕又護膚

夏威夷果仁含有多種植物精華,對肌膚可以起到保濕及增加活力的作用。尤其富含日常飲食中缺乏的葉酸、核黃素,對女性保健美容有著非常顯著攻效。對人體有重要作用的葉酸、核黃素,對女性保健美容有顯著功效。

預防骨質疏鬆

夏威夷果油含有豐富油酸,能促進機體對鈣、磷、鋅和其他礦物質的吸收,提高骨質密度,長者經常攝取夏威夷果油,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潤腸通便

夏威夷果油能夠增加腸道蠕動,令腸道暢通,消除慢性便秘。

                        揮別小腹便便 清腸道遠離大腸癌-1 



                                             便秘谷到爆?3個動作瑜伽排毒大解放!

【糖尿病與便秘】
近年有外國研究發現,約60%糖友都有便秘問題。糖友之所以容易啲便秘,係因為高血糖會破壞引起神經病變,腸道嘅神經都會受到影響。
如果有便秘問題,當然要控制好血糖,亦要飲多啲水、攝取充足膳食纖維,同埋多啲運動。
如果改善咗生活習慣,便秘都係無太大改善,就要同醫生講,睇下係咪需要用藥物幫手,千祈唔好覺得難以啟齒。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iabetes/constipation-and-diabetes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抬腳


只要你想要健康。
只要你願意在連續二、三個月。
在睡前的十五分鐘抬抬腳。
只花你一點點的時間,就可以讓你精神倍增、尤其是女性只要有生理不適或男女性、便秘、胃腸消化不良、尿失禁等。會獲得改善。
***********************************************************
抬腳時的過程與反應:
一、在抬腳時前、後需各喝300西西溫開水,心平氣和保持輕鬆,自然呼吸、不可憋氣,靠腰力及丹田氣力來支撐身體下半部所受之酸。使身體與大腿成九十度、大腿與小腿成九十度。支撐至少十五分鐘以上
二、在抬腳時血液會迅速流回肝、腎,給予重新解毒排毒,此時新陳代謝增加,腰部以下會有強烈極酸的反應,為了排解瞬間增加毒素,人體腦下垂體自會分泌激素,激發潛能,加強排毒,最後在流汗中,將毒素予以排出。
三、在抬腳時可引濁氣下行排出,升清降濁正氣倍增,體內正常細胞大曾活躍,癌細胞自然死亡。
四、在抬腳時神闕(肚臍)及命門同運氣,打通任督氣血暢行無阻,毛細孔擴張,增加皮膚呼吸及代謝作用,因丹田訓練呼吸,減少肺部負擔胸腔之濁氣自可順利排出,解決心胸之鬱悶、心胸開朗氣沉丹田、心臟恢復正常功能,心理壓大降低、血壓隨之穩定。
五、在抬腳時因流汗,自可將體內酸性毒素排出,血脂肪自然燃燒。脾主四肢,所以血糖可以穩定,改善脾的功能,人的性情自然溫順和譪可親。
六、在抬腳時,大小腸自然會蠕動,膀胱更有力,男女生理功能更是增強奏效,何來秘便、月事不順、攝護腺腫大等失調症。胃腸消化、排便正常,何來肥瘦不均,胃口不開呢?
七、在抬腳時,脊椎保持水平,全身肌肉富有彈性,氣血順暢,各關節自會增生骨髓,脊椎兩旁神經恢復平常傳導作用,何來關節退化,或長骨刺的名稱,壓迫神經的病痛呢?
八、在抬腳時,因內臟全身運作,腦內革命,心理生理調適正常,何來睡眠障礙症。頭腦清醒、智慧、記憶力當然會增加,這是真善美的表現。激發意志力及吃苦耐力,方能突破酸的痛楚、障礙,達到流汗的過程,發揮抬腳的最終目:抬的愈久,活的愈久。




http://news.tvb.com/programmes/vitallifeline/5b55a467e60383f411dd1c0c

便秘 ( TVB)

神奇治便秘「魚際穴」 潤膚、通腸、健脾胃一按搞定

【每日健康/名醫專欄:邱榮芳,天莘中醫診所院長】

【神奇治便秘-魚際穴!】

今天邱醫師來和大家介紹一個簡單有趣的穴位,魚際穴!
該穴位於仰掌,第1掌指關節後方,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此處有肺經的滎穴,是專門治熱病的穴位,可起到清腸熱、化腸燥、通大便的作用。
按摩魚際穴的方法:
用一隻手的拇指用力來回搓另一隻手的大魚際,直到感覺發熱為宜,每次搓5分鐘,然後換手搓另一隻手的大魚際,時間也是5 分鐘。
搓的時間最好在排便之前,這樣更有利於緩解和治療便秘。
摩時力道要適中,不必急於求成。
脾胃虛弱的人,通常魚際底部會泛青,若將整塊魚際穴搓紅、搓熱能暫時緩解脾胃虛寒的症狀。

按摩魚際穴也可消除肢體疲勞。尤其是電腦一族多按摩魚際穴,以消除胳膊及手腕等肢體疲勞感。
因此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造成的「滑鼠指」、「拇指一族」人群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按摩的次數根據身體狀況決定,一般每天1~2次,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久病體虛及患慢性病的人,可適當增加按摩次數,按摩時力度也記得要適中。

邱醫師小撇步:
如果開會或重要場合,忍不住打哈欠、打瞌睡,也可以多多按摩,增加脾胃功能,可避免昏沉想睡。
魚際穴化肺經水濕,散發脾土之熱,所以也有瀉熱宣肺、散淤潤膚的作用唷。
 作者介紹
針到手抽筋中醫師邱榮芳,現為天莘中醫診所院長,專業領域於針灸技術、中醫食療、漢方療法,主治項目包含減重瘦身、婦科、男性生理疾病、整復推拿、皮膚專科、免疫性疾病等問題。
 本文經邱榮芳中醫師授權刊登,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https://healthylives.tw/article/LRNZLgMAzsE.html



                               便祕與按摩


治便祕!中醫師教你按這穴位助快速排便 健康2.0


早晚這樣做!告別卡門,小腹婆掰掰



生活中相信許多人經常受便秘所苦,上班族以及學生,長時間坐著缺乏運動,貪圖便利的外食習慣以及不規律的飲食,每天攝取的水份與蔬菜水果份量不足,再加上熬夜、壓力等種種因素,都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要知道便秘對人體的影響甚為重大,腸內的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不但破壞身體機能,也會使皮膚變差、氣色蠟黃,若是依靠服用瀉藥、浣腸來緩解「一時之便」,會讓腸道產生依賴性,從此更加陷入百劫不復的深淵!
根據董氏基金會所做「全台腸年齡調查」,發現15-59歲青壯年的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11.3歲,腸齡老化程度10歲以上者高達7成。只要出現糞便乾硬、顆粒狀、排便費力、解不乾淨或一周排便少於 2 次等情況,就表示便祕已經找上你!
要改善便秘問題,除了從飲食習慣著手,還可以嘗試運動、按摩的方式,每天早晚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一做這些動作,刺激腸胃蠕動與伸展,不僅緩解便秘問題,更有助提升身體機能!
躺姿腹部扭轉式
這個仰臥腹部扭轉姿勢有幾個變化式,差異在其手腳擺放方式不同。梵文與英文翻譯也有數個不同的名稱形容本式及其類似動作,如:supta udarakarshanasana(仰臥腹部扭轉式)、supta matsyendrasana(躺姿扭轉式)、reclinedabdominal stretch(仰臥腹部伸展式)、reclined spinal twist(仰臥脊椎扭轉式)。
1. 呈仰臥姿;腳掌離地、雙膝併攏打彎,以雙手環抱膝蓋。
2. 吐氣,鬆開雙手往兩側延伸,掌心貼地、手臂與肩同高。保持屈膝、雙腿併攏,稍微收縮腹部讓脊椎、下背平貼地面,頭與脊椎在一直線上。
3. 吸氣,脊椎伸展,保持雙肩等高貼地,吐氣,脊椎扭轉、雙膝倒向右側地板,視線看向左手指尖。
4. 骨盆居中不歪斜,吸氣,雙膝回正於胸口上方;吐氣,膝蓋倒向另一邊,進入仰臥脊椎扭轉姿並停留等長時間。輪流按摩兩側下背及腰部,並注意呼吸和動作的協調。
【益處】
• 伸展下背部,舒緩輕微的背部痠疼和腰痛
• 增加脊椎彈性
• 按摩骨盆及腹部器官,如胃、肝臟、腎臟和胰臟
• 促進腸胃蠕動
【禁忌】
• 脊椎嚴重受傷者不適合本練習
壓腿排氣式
壓腿排氣式按摩骨盆、下腹、下背、並舒緩脊椎和內臟器官壓力,適合各種程度練習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對消化系統尤其有益,其名稱「排氣式」是指動作可排除消化道裡多餘廢氣。
學員可單獨練習本式,在此靜態、被動式地停留,或以其他動態方式進行,它也可以作為後彎與脊椎扭轉類型體位法的反向舒緩動作。
1. 呈仰躺姿,全身放鬆,下巴微收伸展頸部,雙腿伸直併攏,雙手輕鬆擺在身側。
2. 左腿在地板上伸直,足背屈勾起腳尖;吐氣,右膝屈靠近胸口,雙手環抱右腿。像這樣,一腿打彎靠近腹部,一腿在地上伸直,左右輪流換邊進行數回合。
3. 吐氣,雙膝屈,雙手環抱雙腿靠近肚子讓兩腿輕柔按摩腹部。
4. 抬頭,下巴靠近膝蓋,抱住雙腿貼緊胸口,但不緊繃肩膀,雙肩下滑遠離耳朵,頸椎拉長,停留,保持深長呼吸。
【益處】
• 矯正輕微骨盆外擴,修飾腰線
• 改善下背與腰部疼痛
• 伸展腰部、背部
• 舒緩脹氣、便祕、消化不良、生理期不適
【禁忌】
• 脊椎嚴重受傷、腹瀉、腹腔及骨盆腔發炎者與孕婦應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練習
嬰兒式
嬰兒式模仿孩子蜷縮在母體子宮中的動作,彷彿回到母親懷抱般,此式緩和了我們的神經系統、心跳立即穩定下來,此療癒姿勢可滋養情緒、使人感到舒適安心,也將我們短暫帶離俗世煩擾與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
1. 呈〔金剛坐〕。雙手自膝窩處將小腿肌肉往外撥,臀部坐在腳跟中間,雙腿併攏,大拇指互碰、腳趾朝後、腳底朝上。拉長脊椎與頸椎在一延伸線上,背部與地面垂直,下巴平行地板,雙手掌心在大腿上,閉眼調息,深長呼吸。
2. 吸氣,雙手高舉過頭,吐氣,髖屈前彎,額頭貼地於膝蓋前地板上,手臂打開與肩同寬且平行往前延伸,肩膀不適或肩頸較緊者可將手肘打彎置於小腿兩側地板上,掌心朝上、肩膀放鬆。胸部貼在大腿上,脊椎延長、放鬆舒展整片背部,在這裡休息一會兒後,深長呼吸,反向執行前述步驟直到回起始位置。
(POINT:高血壓、心臟病,高眼壓患者可將雙手握拳交疊,額頭墊高放在拳頭或瑜伽磚上,讓頭部高於心臟位置。)
【益處】
• 按摩腹腔臟器
• 促進消化吸收
• 改善脹氣與胃酸過多
• 放鬆肩頸、背部、脊椎
• 調節血壓與神經系統
• 舒緩生理期不適
【禁忌】
• 膝蓋或腳踝嚴重受傷、貧血、暈眩、失禁或胃食道逆流患者應避免此動作
• 孕婦應依個人需要調整動作,並將膝蓋打開,以免壓迫腹部
(原文刊載於Master Jitu、Master Inder《慢慢做到位的深層瑜伽》/寫樂文化)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6551.html


【三種蒸米飯】加料加健康,防癌降血糖
一、南瓜飯
南瓜的胡蘿蔔素含量居瓜中之冠,其中的果膠可以提高米飯的黏度,使糖類吸收緩慢,因此,南瓜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南瓜中的甘露醇有通便作用,可以減少糞便中毒素對人體的危害,防止結腸癌發生。
  
二、黑木耳飯
煮成飯或粥。黑木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膠質食用菌和藥用菌,含鐵豐富,賴氨酸和亮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氨酸含量尤其高。近些年來發現,它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對心腦血管疾病有明顯的預防作用。
  
三、芋頭飯
蒸成飯。芋頭質地細軟,易于消化,適合患有胃腸道疾病、結核病的人以及老人、兒童食用。便秘或夏天身上紅腫時,吃點芋頭飯尤其能起到通便、解毒的作用。不過,芋頭含澱粉較多,多吃容易脹氣,吃時應注意適量 。

三類人最容易便秘

便秘使廢物長期堆積在腸道,令腸道蠕動變慢,影響血液迴圈,不僅使人大腹便便,還會引起各種皮膚問題。提醒,以下三類人最容易出現便秘的狀況,並根據不同情況給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

腸下垂型:表現為運動不足、痛經嚴重、下腹部鬆弛或生過小孩、易疲勞、皮膚粗糙長粉刺。這類人腹肌力量較弱,小腸下垂,下端會進入骨盆,導致蠕動困難,從而引發便秘。

解決辦法:平時要由小腹下方往上按摩腹部,讓下垂的腸子回到正常位置,同時還應鍛煉腹肌。

腸道脹氣型:表現為腹脹、噯氣、泛酸、屁多、嗜肉少蔬,嗜好甜食。這類人蛋白質攝取過多,飲食不規律,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令廢氣堆積於腸道上部的橫結腸,引起排便困難。

解決辦法:可適度用力按壓小腹上部,通過促進打嗝、放屁的形式排出廢氣。注意要邊深呼吸邊用力按壓,壓時要吐氣發“呼”的聲。

腸堵塞型:表現為經常不吃早飯、喝水少、經常憋便、左下腹不適、大便幹硬、得過痔瘡。這是由於水分攝取不足,經常錯過排便時間,導致大便逐漸積累在腸道所致。

解決辦法:平時應重點按摩左下腹的“S”型結腸,用力適度,同時還要多吃蔬菜、多喝水,以幫助軟化大便,促其排出。

便秘吃香蕉更加便秘? 醫師:想大出來,請改吃5種水果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暐鈞
「便祕是許多人的痛,肚子鼓鼓的排不出來。」而一般人大都認為吃香蕉可助萌生便意,但據最新報導指出,醫師直指這是迷思,便秘者恐越吃越嚴重。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腸胃科醫師林捷忠指出,香蕉會加重便秘,要放到過熟才有順便效果。建議想改善便秘,可另選梨子、西瓜、木瓜、香瓜及火龍果等瓜果類水果食用,但也勿過度,否則恐腹瀉嚴重。
吃不熟香蕉,便秘越來越慘
生的香蕉含有較多果膠,不容易消化,吃了以後容易有飽足感,甚至可能引起脹氣。另外,綠色香蕉也富含抗性澱粉,難以被腸道消化,加上果膠有吸附水分的特性,而且綠色香蕉還含有鞣質,具有收斂性,這些要素有助改善拉肚子,卻無法幫助排便,反而有可能繼續便祕!
此外,香蕉富含鐵質容易便秘,多數人多誤認香蕉可軟便,讓已經便秘的族群多吃香蕉,結果完全連大都大不出來。 
熟香蕉可幫助便秘!
至於黃色熟香蕉,其中的果膠已經在成熟過程中,轉變為比較容易消化的形式,而且熟香蕉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較高,能幫助排便。此外,果皮上出現黑斑的黃色熟香蕉,含有果寡糖和山梨醇,確實對排便有幫助的成分,不過香蕉多在長黑斑之前就被食用,因此對便秘者似乎較無幫助。
林捷忠建議,有便秘症狀者,應少吃香蕉,蘋果也宜少吃。可選擇梨子、西瓜、木瓜、香瓜、火龍果等瓜果類水果食用,但也不要過度,以免腹瀉。
雖說醫師建議便秘者不要狂吃香蕉,但香蕉的營養價值、飽足度仍值得大眾喜愛,尤其減重者大多以香蕉作為輔助減重的食物。


如果出現便秘情況,陳醫師教大家可用以下3大方法紓緩:

1. 可用按摩油環繞肚臍順時針按摩

2. 可用熱毛巾等熱敷腹部

3. 可飲用普洱茶、陳皮茶或薑茶

陳醫師提醒,若嘗試以上方法仍然無效,或經常出現便秘問題,就最好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