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它所引發的併發症才是可怕之處,從大腦到足部,都可以是糖尿病留下死亡印記的地方,失明、截肢、中風等都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據國際糖尿聯盟估計,全球每年約有460萬人死於糖尿病併發症,平均每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一點也不可看輕糖尿病的「殺傷力」。
糖尿上眼(視網膜病變)
雙眼是「靈魂之窗」,但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隨時都有可能被奪去視力,因為他們比起一般人有更高機會患上眼疾,俗稱「糖尿上眼」的視網膜病變就是「致盲原兇」,是香港第二大致盲原因!
糖尿病是由血管內過多的葡萄糖積聚所引起,以致血糖過高,破壞血管,損害身體多個器官;而眼睛的視網膜佈滿微絲血管,當高血糖妨礙微絲血管運作,就有機會造成視網膜病變。由於視網膜上的血管損壞,視網膜沒有足夠的氧氣和養份,就會自行製造新的血管以維持正常運作;可惜這些增生的血管結構不完整,容易在眼內斷裂,阻塞血液流通,因而造成血液滲出視網膜,導致水腫或出血,令視力逐漸減退;當新生血管逐漸「取代」原來血管的功能,就會形成「糖尿眼」,有失明的危機!
「糖尿上眼」後果嚴重,可惜一般患者都未能即時察覺。根據數據顯示,在確診糖尿病時,其實已有20%患者有「糖尿眼」而不自知,只因大部分患者對糖尿眼的認識不深,以為是確診糖尿病後才會逐漸形成糖尿眼,殊不知可能本身確診糖尿病的時機已遲,未能察覺出糖尿眼已潛伏在身體一段時間,因此患者在確診得病時,留意到視網膜上有一點點出血,都應馬上進行眼睛檢查,減低糖尿眼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糖尿眼的常見誤解,一起拆解它的「真面目」:
1. 雙眼視力清晰,就不會有糖尿眼?
答:糖尿眼初期至中期都未必有明顯病徵,患者較難察覺;直至視力出現問題,其實視力已受損。
2. 只要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就有較低機會患上糖尿眼?
答:患上糖尿病的年期愈長,就有較大風險有糖尿眼。據統計,患20年或以上的糖尿病患,75%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即使血糖水平保持穩定,仍有機會出現糖尿上眼。
3. 當視力變得模糊,檢查度數和配眼鏡時,就可以檢驗出糖尿眼?
答:單驗度數並不足夠,糖尿病患者要滴眼藥水放大瞳孔和拍眼底照,才可觀察視網膜的整體變化,因此察覺眼部不適時,應向專業眼科醫生求助,尋求徹底的眼睛檢查。
4. 只食糖尿藥就能醫治糖尿眼?
答:糖尿藥只能控制血糖水平,當視網膜嚴重病變,就需要接受眼內注射藥物、激光或手術等治療方法。
糖尿腳
糖尿病除了有機會導致失明,最令人畏懼的是得糖尿腳而要截肢。每每提起糖尿病,都會聯想起糖尿病人各種足部潰瘍的可怕照片,甚至截肢的嚴重併發症;在這些時候就會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甚至了解到糖尿病並不是「善男信女」,後果原來可以如此嚴重。
如果糖尿病患者察覺雙腳有以下症狀,就可能已有足部神經病變:
1. 腳部麻痹
2. 腳有燒灼刺痛感,尤其發生在夜晚或天氣寒冷時
3. 雙腳沒有知覺,感覺不到痛楚,走路亦感覺不到雙腳在動
4. 腳上傷口潰瘍,難以痊癒
糖尿病人長期控制不好血糖,容易導致神經病變和影響血液循環,以致比起一般人較大機會出現足患。糖尿病患者的腳部神經被高血糖破壞,引發神經病變,令到足部感覺遲鈍,甚至無知覺,難以感受到痛感或壓覺;即使腳部被尖銳物品刺傷,或被鞋內的小石頭磨損腳皮,出現水泡,都未必感受得到;再加上,高血糖減少血液流向腳部,血液循環較差,皮膚因而容易受損,傷後難以痊癒,易出現潰瘍。當血管逐漸硬化、被阻塞,令到組織壞死,完全無法被血液流過,又或腳部傷口被細菌感染,就可能有截肢的需要。
走到截肢一步並非必然,糖尿病患者其實有很多方法避免出現最壞情況,最根本就是要控制好血糖,維持合理的水平,另外糖尿病人日常生活亦要留意腳部情況,好好護理雙腿,盡量保持腳部皮膚沒有破損和傷口,預防糖尿病腳。
糖尿病人5個日常護理腳部貼士:
• 每日檢查雙腳,查看有沒有皮膚破損、水泡、發炎、紅腫等
• 定期剪指甲,兩側邊角不要剪得太低,而且最好在浸完腳後,趁腳甲還軟時剪
• 若皮膚乾燥,擦些潤膚露,並按摩雙腳,促進血液循環
• 洗腳後擦乾足部,尤其是指縫間
• 穿著舒適、寬口的鞋子,通風較好,而且不時留意鞋內有沒有異物
無論糖尿病併發症有多可怕,只要糖尿病人控制好血糖,就能避免以上的併發症!
原文:經濟通
芒果的6個健康之處,甜甜的口味卻可以降低血糖?
【經濟日報】研究發現糖尿病人間歇性禁食 可令血糖水平降至正常
禁食可醫糖尿病?英國醫學雜誌(BMJ)上周刊登一項研究,指3名患2型糖尿病的男子以「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成功扭轉他們對胰島素的依賴,且體重減輕,高血糖水平的情況亦有所改善。本港糖尿病專科醫生指出,減重確可控制病情,但暫未有任何方法及藥物可「根治」糖尿病。
加拿大多倫多的強化膳食管理診所(Intensive Dietary Management clinic in Toronto,
Canada)進行了一項糖尿病研究,3名分別40、52及67歲的糖尿病男患者,於10至25年前確診糖尿病,其中2名患者隔日(每隔24小時)禁食,餘下1名患者則每周禁食3天,禁食期間他們可飲用低熱量飲料,如茶、咖啡、水或肉湯,晚上亦可以吃低熱量的食物。3人在數月後成功減重,平均血糖水平亦降至正常值。
參與是次研究、專門醫治糖尿病患者及肥胖的加拿大腎科醫生Jason Fung指出,糖尿病是一種有關飲食的疾病,大多數人都以藥物來醫治2型糖尿病,並認為糖尿病是不可逆轉的疾病,但在研究中,3名男士的血糖,並沒有出現過低情況,證明間歇性禁食,可顯著逆轉或消除糖尿病對藥物的需求。
然而,專家指出,糖尿病人禁食可能出現其他風險,包括頭痛,疲勞,噁心及失眠等,對孕婦及服用其他藥物的病人來說,禁食也可能不太安全。
波士頓喬士林糖尿病中心首席醫療官Robert Gabbay亦認為,是次只是3個病人的成功,且他們只屬於「緩解」,而非「治愈」糖尿病。
本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減重後,均可以控制及改善胰臟功能,但不能改變基因,難以「治愈」糖尿病。他解釋,遺傳是糖尿病的成因之一,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如重達90公斤的病人減至只有60公斤,胰臟負荷大減,可即時改善胰島素的分泌。
他續稱,大多數病人減重後病況均可獲改善,如打針的改為食藥、食藥的改為不需服藥。不過,即使糖尿病患者可以維持數十年良好飲食習慣及適量運動,都只是「控制」病情,當病人年紀愈大,胰臟功能愈差,屆時糖尿病亦會「返發」,他強調,糖尿病是長期病,暫時沒有方法根治,他打趣說:「如果出現一種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能夠治癒全球數以億計的糖尿病患者,發明者應該要獲頒諾貝爾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