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hp.gov.hk/files/pdf/599c_tc.pdf
**世衞新冠肺炎報告公布10大症狀 WHO:疫情地區須考慮復發風險
67.7%乾咳
38.1%倦怠
33.4%有痰
18.6%呼吸急促
14.8%肌肉或關節痛
13.9%喉嚨痛
13.6%頭痛
11.4%發冷
5%噁心或嘔吐
有三粒星就代表是香港永久居民。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