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研究發現:每週2杯乳酪,大腸癌遠離男士,患腸道腺瘤的風險減逾兩成。

俗語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在外國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每週吃乳酪同樣對男士有所益處!研究指,每週吃2份或以上的乳酪有助降低男性生腺瘤及患腸癌的風險。研究小組推測,乳酪中的益生菌可以降低腸道致癌物質的含量、提高結腸黏膜的抗炎作用,降低腺瘤及患癌風險



Photo from Google

研究為期27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早前於《Gut》期刊發表,分析了兩組研究數據——「醫護人員追蹤研究」內32,606名男性及「護理人員健康研究」內55,743名女性的飲食和腺瘤情況。腺瘤是大腸瘜肉的一種,有機會形成腺癌,也是患大腸癌的重要指標。研究為期27年,參加者於1986年至2012年間均接受過下腸道的內窺鏡檢查,而每四年就要提供一次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詳細資料, 包括食乳酪的情況。

結腸生瘤的風險降低了26%

研究發現,男性參加者之中約有5800宗腺瘤病例,女性則約有8100宗。與不吃乳酪的男性相比,每週吃2份或更多乳酪的男性患傳統腺瘤的風險降低了近20%,食乳酪的男性結腸生瘤的風險也降低了26%。由此可見,乳酪的攝取量與生腺瘤的風險存在著關聯。至於女性方面,研究員沒有發現食乳酪和生腺瘤之間的關聯。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是次研究是觀察性的,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仍待進一步驗證。曾有其他研究表明,攝取乳酪可改變腸道內細菌的類型和體積,故降低了患腸癌的風險。惟目前尚未清楚乳酪的攝取量有否與癌症前期風險降低有關。

乳酪提高結腸黏膜抗炎作用

腺瘤、腺瘤性瘜肉是在結腸或直腸內膜形成,是癌前病變的一種,有機會變成惡性腫瘤。研究小組推測,乳酪中常見的兩種益生菌,可以降低腸道致癌物質的含量;而結腸內生腺瘤或與腸道的低酸度有關,較易成為細菌的溫床。另外,研究人員指乳酪可提高結腸黏膜的抗炎作用,減少腸道屏障的「滲漏」,有助降低腺瘤形成的風險。

Source from GutScience Daily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明報專訊】「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眾所周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而死亡率亦是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查,作預防或及早治療。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普及使用。

驗血CEA預測大腸癌 如擲公字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https://health.mingpa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4%ef%bc%89%ef%bc%9a%e3%80%8c%e9%86%ab%e7%94%9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