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消渴症 vs 糖尿病丨陰陽失調 「三多一少」消渴纏身(醫食因緣)

 隨年齡增加,陰津逐漸減少,《黃帝內經》言:「年四十,陰氣自半。」如果身體不能適應陰血、津液不足帶來的變化,容易出現陰陽失調,造成陰虛內熱的虛火問題。當臨牀上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的「三多一少」徵狀時,患者體質正處於「消渴」狀態,證屬陰虛燥熱,需及時清熱育陰,調和陰陽。

「消渴」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在〈素問.奇病論〉篇認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指出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與消渴的形成有關。此外情志失調者,如經常動怒、焦躁的人,或勞欲過度者,都是患上消渴的高危族。

消渴特點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為陰津精血耗損的「消」,而導致虛火熾盛的「渴」。患者初期常見口乾、易飢、小便增多、消瘦;及後陰損及陽,可引發陽虛、氣虛、血瘀的變證,患者怕冷、肢體麻木、水腫、惡心嘔吐、視物不清、皮損難以癒合等。

消渴不等於糖尿病

雖然中醫消渴的徵狀和西醫糖尿病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屬不同概念,不要混淆。中醫的消渴是一種身體失調狀態,與血糖升高未必有關。要判斷一個人有否出現消渴,要根據患者臨牀表現。臨牀上,消渴病人或會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也有消渴病人的血糖值完全正常;而患上糖尿病的人,亦不一定出現陰虛燥熱的消渴病徵,所以不要將消渴直接理解為糖尿病。

中醫治療消渴的原則是滋陰降火,一方面養陰、生津、補血、填精治本,另一方面清泄虛熱治標。根據消渴病的臟腑失調性質和臨牀病徵不同,在《證治準繩.消癉》篇有「三消」之說:

● 以煩躁、口乾、多飲為主要徵狀者,屬「上消」,病機為肺熱津傷,治療要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常用中藥如天花粉、沙參、麥冬

● 以容易飢餓、多食、大便乾硬為主要徵狀者,屬「中消」,病機為胃熱熾盛、胃陰不足,治療要清胃瀉火、養陰增液,常用中藥有石膏、知母、生地黃、玉竹

● 以口乾而小便頻數、尿濁為主要徵狀者,屬「下消」,病機為腎陰虧虛,治療要滋陰固腎,常用中藥如山茱萸、枸杞子、黃柏

陰虛津虧可致中風、偏癱

對患上糖尿病同時具備消渴表現的人來說,除要透過藥物及改變生活習慣來保持血糖值正常,也不要忽視體質的調整。否則當陰虛燥熱失調日久,即使血糖值維持穩定,都可能出現變證,對身體帶來嚴重傷害。按中醫理解,持續陰損會導致陽虛、氣虛,是謂「陰損及陽」,出現體力下降、畏寒肢冷、身體浮腫、食慾不振、氣喘等徵狀。精血虧虛會導致精神不振、眩暈、耳聾、視物不清等。陰虛津虧亦容易導致痰瘀產生,或會因痰蒙竅閉、瘀阻經絡而出現中風、偏癱,影響生活質素。

日常養生:飲食宜清淡 忌躁、怒、憂

長者體質容易出現陰虛燥熱的消渴狀態。要預防,日常一定要注意保養陰津精血,防止過度消耗。建議多吃屬性平和、清淡食物,如青菜、瓜類、瘦肉、魚肉、五穀等。食材配搭宜均衡、定量,不可暴飲暴食。減少辛辣、煎炸、爆炒、肥膩多油等刺激食物,以及屬性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榴槤、荔枝、龍眼等。減少燒烤、火鍋及大量高糖甜食,提防上火傷陰。作息方面,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過度操勞,並妥善治理失眠。

長者體力下降容易疲倦,加上夜間睡眠質素或欠佳,如有需要可在午後小睡不超過1小時,補充精力。此外,盡量維持情緒穩定,避免長時間處於煩躁、憤怒、焦慮緊張狀態,有助減少燥火形成。

平時按摩有滋陰養血和清熱功效的穴位,也有助調節體質,防治消渴。常用穴位包括位於下肢的足三里、三陰交、太溪;上肢的陽池、合谷、曲池;背部的肺俞、脾俞、胃俞、腎俞等。以中等力度按揉每穴3至5分鐘,至有痠脹感為度,每日1至2次,有補益肺、脾、腎,以及養陰生津、清熱作用。

 分清虛證類別 切忌濫補

在食療方面,要改善陰虛燥熱的消渴體質,適宜養陰清熱,忌用藥性溫熱,較易助火劫陰的藥物。中醫雖然主張「虛則補之」,針對身體虛證宜以補益藥物扶正補虛,不過體虛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所用補益藥物的藥性有所分別。對氣虛、陽虛者來說用藥宜偏溫熱,對血虛、陰虛者來說用藥宜偏柔潤。而且運用補益藥物時要「中病即止」,不可濫補,否則容易出現不良副作用,如過度溫補導致上火傷津,過度滋補則妨礙脾胃運化和氣血運行。

 ■  防治消渴食療:生地淮杞牛膝瘦肉湯

材料:生地黃25克、枸杞子15克、淮山30克、懷牛膝15克、桑寄生20克、大棗(去核)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