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馬拉松】
【本報訊】跑手們在比賽臨近時毫無章法地拚命練跑,未必能提升成績,隨時增受傷風險,連專業跑手也不例外。本港馬拉松賽事一姐周子雁,過去六年專注練習跑步,令全馬成績快了近一小時,但過度操練的代價卻換來「周身傷」,令她未必能應付下月舉行的渣馬比賽。記者:梁麗兒 鍾麗霞
【本報訊】跑手們在比賽臨近時毫無章法地拚命練跑,未必能提升成績,隨時增受傷風險,連專業跑手也不例外。本港馬拉松賽事一姐周子雁,過去六年專注練習跑步,令全馬成績快了近一小時,但過度操練的代價卻換來「周身傷」,令她未必能應付下月舉行的渣馬比賽。記者:梁麗兒 鍾麗霞
進行適當的伸展及肌力訓練是備戰馬拉松的必殺技,因傷已停止了三個月跑步訓練的周子雁也是近年才明白這個道理,「近年先做番伸展同肌力訓練,以前覺得hold住唔郁做伸展,浪費咗30秒時間,𠵱家寧願跑少30分鐘,用嚟做伸展運動」。她過往日日操練,曾一星期跑足200公里,在長期過度操練下,兩年前開始受痛症困擾,筋腱及腳中掌患上炎症,連腰背也痛。現時只做肌力訓練如健身及游水,每日並做30分鐘伸展運動。
適當訓練「儲里數」
她提醒跑手不要「一放工就落街練跑」,適量肌力訓練可提升運動表現,例如腹背肌力不足可致跑姿出錯,常見「寒背」跑步可阻礙身體發力。腿部肌力不足,包括大腿的四頭肌、後腿大肌等,可致提不起腳跑步,運動前後缺乏伸展也增加受傷風險。
練跑的心理質素也很重要,「返工俾老闆鬧完,個人好煩躁,放工走去跑步,唔一定會跑得好」。跑步或可作壓力宣洩,但心情欠佳未必有助練跑。她說,長跑新手宜循序漸進,學懂先聆聽自己身體,出現腳痛勞損便要暫停,不要勉強「死衝」。
她建議,平日跑步應訓練「儲里數」,不宜只顧鬥快跑,要鍛煉耐力。10公里賽事為例,每日跑2公里,賽前一個月起,逐漸增加至每日跑6公里。同時每周抽一日做長跑課,即要跑10公里;半馬或全馬訓練模式相同。
周子雁曾任教中學體育科,其後放棄教學工作,成為全職運動員,六年間參加了15次馬拉松比賽,由最初3小時40分完成,縮短至只需2小時48分,足足跑快了近1小時。原計劃今年也參加渣馬的全馬賽事,但因受傷或要改跑半馬甚至放棄參賽。但她表示,並沒有放棄最終目標,即參加2016年奧運馬拉松賽事,為港爭光。
練跑的心理質素也很重要,「返工俾老闆鬧完,個人好煩躁,放工走去跑步,唔一定會跑得好」。跑步或可作壓力宣洩,但心情欠佳未必有助練跑。她說,長跑新手宜循序漸進,學懂先聆聽自己身體,出現腳痛勞損便要暫停,不要勉強「死衝」。
她建議,平日跑步應訓練「儲里數」,不宜只顧鬥快跑,要鍛煉耐力。10公里賽事為例,每日跑2公里,賽前一個月起,逐漸增加至每日跑6公里。同時每周抽一日做長跑課,即要跑10公里;半馬或全馬訓練模式相同。
周子雁曾任教中學體育科,其後放棄教學工作,成為全職運動員,六年間參加了15次馬拉松比賽,由最初3小時40分完成,縮短至只需2小時48分,足足跑快了近1小時。原計劃今年也參加渣馬的全馬賽事,但因受傷或要改跑半馬甚至放棄參賽。但她表示,並沒有放棄最終目標,即參加2016年奧運馬拉松賽事,為港爭光。
過度練跑警號
‧下肢肌肉或關節持續疼痛,甚至超過一周
‧身體疲累至覺得「唔願跑」
‧早上起床時心跳率越來越快
‧練跑後沒有精神振奮或提神的感覺
資料來源:賀鶴鳴醫生
‧身體疲累至覺得「唔願跑」
‧早上起床時心跳率越來越快
‧練跑後沒有精神振奮或提神的感覺
資料來源:賀鶴鳴醫生
【切勿急進】
骨科醫生指出,「跑到腳痛」很多時與訓練計劃過於急進有關,尤其從10公里提升至半馬或全馬的距離,隨時因身體未能承受突如其來的大運動量引發各種跑步痛症,呼籲跑手們切勿死撐,應盡早求診及休息療養。
骨科醫生指出,「跑到腳痛」很多時與訓練計劃過於急進有關,尤其從10公里提升至半馬或全馬的距離,隨時因身體未能承受突如其來的大運動量引發各種跑步痛症,呼籲跑手們切勿死撐,應盡早求診及休息療養。
跑街較易傷膝
骨科專科醫生賀鶴鳴表示,每年2、3月也是求診高峯期,與長跑有關的下肢痛症常見包括膝痛、大腿外側筋腱受傷、腳底與小腿內側痛,其中菠蘿蓋痛佔求診個案近一半,主要是由髕骨與股骨長期磨擦引起。
他指引發腳痛常見有三大原因,包括訓練計劃過急、跑步環境欠佳及裝備有問題。跑步訓練問題常見是太急進,例如跑了一周10公里,第二周已提升至練習20公里,「身體嘅忍受力好強,加長一倍距離跑一個月未必有問題,但跑到第二個月好多時就開始膝痛」。另外,同一時間加長跑步的距離、時間或練習次數,又或同時改變訓練場地,也會令受傷風險增加,應每次只變一項。
跑手選擇訓練場地很重要,他表示,跑街由於多彎、要避開行人或因交通燈轉換等原因,常要急停,較跑運動場易傷膝,跑山則因上落坡幅大,膝部負擔也較大。常穿的跑鞋若鞋底磨蝕嚴重,因失去吸震功能,也容易致受傷。很多跑手抱着「沒痛沒進步」(No pain, no gain)的心態練習,誤以為腳越痛越能提升成績。他表示,由增加訓練引發的身體疲勞,一般只需休息24至48小時便會消退,若關節或肌肉持續疼痛與疲累、早上起床時心跳率不降反升等,均是過度訓練的警號,若膝關節痛楚超過一周更是受傷的徵兆,應盡快求診。他說,參加馬拉松比賽一般需有六至九個月時間訓練,尤其長跑新手勿急於求成。
《蘋果》記者
強化大腿肌 護膝
【MONDAY FITNESS】
【本報訊】運動導致膝部勞損或受傷切勿輕視,隨時可傷及十字韌帶、半月板或膝蓋軟骨,後果可以很嚴重。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霍偉明表示,市民平日多做強化大腿肌肉的運動,可起保護作用,有助減低膝蓋受傷的風險。
記者:梁麗兒
【本報訊】運動導致膝部勞損或受傷切勿輕視,隨時可傷及十字韌帶、半月板或膝蓋軟骨,後果可以很嚴重。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霍偉明表示,市民平日多做強化大腿肌肉的運動,可起保護作用,有助減低膝蓋受傷的風險。
記者:梁麗兒
瑪麗醫院每年約有數百宗與運動相關的膝部受傷求診個案,當中各有約100宗,分別是因為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受傷要進行手術,例如修補半月板,顯示不少人運動之餘未有保護好膝部。他指出,因十字韌帶受傷要做手術的個案中,有40%與踢足球有關、30%與打籃球有關,其餘涉及滑雪、打排球或打羽毛球等。
雙腳落地忌伸直
足球及籃球屬於衝撞性運動,容易引致膝部急性受傷。他表示,常見當「頂頭槌」或「搶籃板」期間,跳躍落地時,膝蓋誤向內翻,或雙腳過份伸直,都會增加膝部壓力,甚至十字韌帶斷裂或半月板撕裂的風險。正確落地動作為雙腳應避免完全伸直,雙膝宜輕微屈曲,膝蓋不應前於腳趾,可避免內翻。另外,急跑時身體過份前傾,也可致失去平衡及膝部受傷風險。市民做運動時,要留意有關姿勢。
跑步的步姿出錯,也可引致膝蓋軟骨磨蝕,錯誤動作包括身體過份前傾、雙膝過度屈曲及膝部前於趾尖等,均增加膝蓋壓力。他建議可與人結伴跑步,由他人觀察跑姿有否問題。此外,跑步過度操練,有機會引致膝蓋勞損,如已出現膝痛,宜停跑休息,不應勉強運動。
平日少做運動的人,突然「狂跑」或假日長時間行山,也是傷膝的元凶,他建議運動量低的人要量力而為,初次行山兩至三小時已足夠,中途要多休息,最好避免選擇太多斜路的路線,減輕雙膝壓力。平日要預防膝痛,可多進行強化大腿肌肉動作的訓練,有護膝部作用。
平日少做運動的人,突然「狂跑」或假日長時間行山,也是傷膝的元凶,他建議運動量低的人要量力而為,初次行山兩至三小時已足夠,中途要多休息,最好避免選擇太多斜路的路線,減輕雙膝壓力。平日要預防膝痛,可多進行強化大腿肌肉動作的訓練,有護膝部作用。
護膝運動
前臂按地,膊頭與手肘成90度角;左腳提起並維持20至30秒。
右腳站立,屈起左腳,身體坐低,膝不前於腳趾,再恢復原來姿勢。
雙腳輕微分開,盡量屈曲雙膝成90度;然後趷起後踭,慢慢向上升;重複做30秒。
右腳跨前,左腳後屈成90度,右膝不前於腳趾,再換腳進行;此為不斷前進的動作。
示範:霍偉明醫生
攝影:黃永俊
攝影:黃永俊
想跑快,先跑慢 8/3/2014
一陣追番
長跑比賽初段,見到有人爬過自己頭,不期然對自己說:「一陣追番」。這想法其實不科學,假設不認識爬頭者,我們憑的資料是爬頭者的外貌,包括面部表情、跑姿、呼吸聲量等。「一陣追番」的計算是,爬頭者前段太快,後段會慢下來,而自己pacing其實比爬頭者快,因此遲早會追上。這是不科學的假設,因為爬頭者的正常pacing可能是快過自己,外貌可以騙人。
Pacing可能是長跑最重要的技巧,奈何掌握pacing非常困難。長跑訓練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改進的過程,同一錯誤希望不會重犯,但pacing彷彿是永遠不能糾正的錯誤,犯完再犯。分隔開出色長跑者和普通長跑者,很多時就是pacing。
由1500公尺到馬拉松,每一項世界紀錄,不分男女,成績都是negative split,即是把比賽路程分開前後段,後段比前段快。普通長跑者成績通常相反,不論賽前怎警剔自己前段不要太快,結果都是快了,後段辛苦至捱回終點,時間當然是不消提。所有長跑者都知道pacing的重要,但學極學不好。
長跑者pacing做得不好,部分原因是策略錯誤,仍有不少人心態是「先袋落袋」,即使後段辛苦,因為前段錄得較快成績,總成績也不至太差。「先袋落袋」策略一定是錯,一次又一次實驗證明,前段賺幾多,pacing錯誤的話,都不夠後段輸突。不少長跑者後段慢至要行,各位試計數,前段跑得幾慢,也一定快過行。
策略之外,pacing做得不好,原因變得複雜,夾雜着心理和生理。比賽氣氛影響心理,比賽前製造的期待,加上起跑前的熱鬧氣氛,令長跑者異常興奮。起步初段,見到很多人步速比自己快,很容易打亂了賽前定下的pacing,興奮過後,發現時已太遲。
長跑pacing和生理之間的關係,有很多不同學派的研究,我傾向相信pacing是由不隨意意志控制。長跑者的腦袋是控制員,不停在計算,計算身體能承受的速度。人的腦袋思路客觀,處處以保護身體為出發點,跑得過快時,會向身體發訊號,提示身體應慢下來,否則遲些會出事,訊號是疲倦感覺。當長跑者感到不舒服,自然慢下來,腦袋首要目的是,保護身體。
讀者可能提出異議,以馬拉松為例,不管前段pacing是快或慢,最後幾公里,都是跑到想死。我相信關鍵是,經驗。腦袋不錯是死心塌地對身體好,但腦袋對掌握pacing能力,有高低之分,而最重要分別來自經驗。同樣是由不隨意意志控制,經驗豐富長跑者的pacing較可信賴,較能確保後段不會跑到想死。
跑得多不代表跑得快過人,但多數較能掌握pacing。每次能夠開心完成長跑,是從一次又一次跑到想死的經驗中累積回來。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