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布「水果甜度與血糖高低認知自我評量」調查,六成受訪民眾誤以為水果甜度是影響血糖升降的判斷標準,其中七成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攝取量不到衛福部建議的兩份,有一成糖友平日不敢吃太甜的水果,水果選擇單調且重複性高。
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容易有飢餓感,減重或想穩定控糖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挑選低升糖指數(GI)水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水果的升糖指數並非取決甜度及含糖量,計算方式是與進食50公克的葡萄糖比較,食用50公克受試食物在2小時後的血糖增加比值,小於55為低GI;介於55到70間為中GI;大於70則屬於高GI水果。
(本文轉載自2017.6.27「元氣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糖尿病第六大併發症,牙周病勿輕忽! 27/5/2016
糖尿病會造成很多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心臟病變、血管病變、腎臟病變;此外,連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原來,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就是牙周病,糖尿病人可別輕忽口腔清潔衛生的重要性;否則,有可能因為牙周病而導致全口無牙。
牙周病與糖尿病關係密切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賴弘明表示,糖尿病人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低下時,牙周病就容易上身,而且牙周病也不好控制;此外,嚴重的牙周病與糖尿病也有著密切關係,因為糖尿病與牙周病有共同的發炎機制,兩者也都顯示前列腺素較多。
乒乓球效應互相影響
臨床上,有很多嚴重的牙周病人,全口無牙了,大多是有著糖尿病史;賴弘明理事長指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而且兩者就像乒乓球效應般,會互相影響,因為牙齒不好,會影響飲食,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會使代謝變差,糖尿病也會更加嚴重,身體會日漸衰退。
牙根面整平術改善病況
所以,賴弘明理事長呼籲,平常就要注意口腔衛生,預防牙周病上身,三餐飯後潔牙,使用牙線及定期洗牙;此外,由於牙菌斑會長在深部,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因為牙周病往往沒有自覺症狀,必須要以X光檢測,才能發現病灶,如果發現有牙周病,就要及早接受治療,進行牙根面整平術,才能改善病況。
糖尿病就吃藥一輩子?中醫建議日常保健 28/6/2016
夏日午後,平常笑臉迎人的張太太愁眉苦臉的進來,她是看更年期的,潮熱、盜汗、失眠的症狀也都調理得不錯,今天怎麼神情不太對了?
張太太一開口就說,早上陪她先生看醫生,竟然被診斷為糖尿病!她先生才剛50歲,醫生說要開始吃降糖藥,而且要持續吃一輩子,不然會中風、心肌梗死、眼睛會瞎掉、腳會爛掉、還要洗腎…說著說著她都快哭出來了…
我跟她要了檢查單一看,糖化血色素(HbA1c)7.1,的確是高了點,但還不至於不可逆轉…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特徵是患者血糖長期超過標準值。血糖的來源很多,最主要是吃飯後,從腸道吸收的葡萄糖。糖另一個路徑是從身上的脂類,經過重重化學反應,轉化過來。所以不是只有多吃米、麵等醣類才會得糖尿病,吃太油、吃太肥,也會得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等典型「三多一少」症狀。2型糖尿病剛開始時只有三多,沒有一少,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所以沒有健康檢查,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糖尿病!甚至是到嗜睡、昏迷送醫院時,才檢查出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或高血糖高滲昏迷,這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當你罹患糖尿病之後,醫生會要求持續檢查餐前、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餐前、餐後血糖容易了解,什麼是糖化血色素呢?平常葡萄糖雖然是漂浮在血漿中,但有些會黏在紅血球的血紅蛋白上,當血糖越高時,黏的越多,糖化血色素就是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佔全體血紅蛋白的比例。紅血球的生命週期是120天,測到的糖化血色素,代表這120天血糖的平均濃度。餐前、餐後血糖跟進食量關係很大,有的病人平常大吃大喝,看醫生前兩天才節制飲食,測出的餐前、餐後血糖不太準,但是糖化血色素是騙不了人的,這也是醫生喜歡看糖化的原因。
健康人的糖化血色素是4~6%,當糖化血色素>6.5%時,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研究顯示,若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內,就不容易有併發症。糖尿病慢性的併發症,主要是因為血糖太高,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受損所以導致。當腎絲球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腎病;視網膜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眼病,最嚴重會失明;當大血管受累,就引起心絞痛、心梗、中風等;足部末梢神經的損害,引起糖尿病足;這幾個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可怕吧!所以張太太的醫師說得真的沒錯,但難道張先生現在就得開始吃藥,吃一輩子嗎?有沒有別的方法呢?
我們的老祖宗兩千年前,就觀察到糖尿病了,黃帝內經中「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講的就是吃得太好,營養太過,導致糖尿病足的例子。但是古代沒有血糖檢測,也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古代的病名,叫做「消渴」。
古代醫家認為消渴的病因是過食肥甘、五臟虛弱、情志失調,病機是陰虛內熱津虧,並把消渴分成上消、中消、下消。《醫方集解》說:「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也。皆火盛而水衰也。上輕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則不傳下,腎消小便甜者為重。」上、中、下消對應的是糖尿病從輕到重的進程,先是多喝、然後多吃,到「飲一升、溲一升」多尿症的下消期,就是已經糖尿病腎病了。
西醫則認為2型糖尿病的病因複雜,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吃太多,體態肥胖。雖然西藥有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但對糖化血色素6.5 %以下,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西醫開的第一張藥方是:飲食、運動、減重。而認真運動、調整生活型態的病人,糖化血色素的確可以恢復正常!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有的病人反映,不是他們特愛吃,而是不吃消夜,常常會胃熱熱的,甚至翻來覆去睡不著。有的病人則反映,不是他們不運動,而是一動就喘,很難堅持。針對這種胃熱、濕阻、氣虛的狀態,很多中藥很有幫助!中醫講究藥食同源,提供幾個食療方,來幫大家節食與運動!
黃精玉竹飯
材料:黃精三兩、玉竹二兩,米兩杯。
作法:將黃精洗淨切片,跟玉竹一起放入一升半水中,大火煮開,小火煮30分鐘,取藥汁。將米洗好,與藥汁一起放入電鍋蒸,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黃精:「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是補腎填精的要藥。古代還有個故事,說吃黃精的人不容易餓,似乎補陰的同時還補到脾胃。玉竹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可以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糖尿病人病人常常覺得餓,我的經驗是,當病人同時服用黃精、玉竹時,餓得發慌的機率就大大降低,食量也跟著變小。
生山藥拌秋葵
作法:將生山藥削皮,切成長條狀。秋葵用鹽揉搓,除去表面細毛,清燙一下,不要過熟。沾薄鹽醬油。
功效:生山藥、秋葵吃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只要飲食中加入黏稠滑溜的食品,會包住碳水化合物等醣類,減慢醣類的吸收,抑制餐後血糖急遽上升,黏液還可保護胃壁。山藥塊莖中含皂甙、黏液質、膽鹼、尿囊素、多巴胺、山藥鹼、多酚氧化酶等;秋葵還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還有鈣、鎂、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都有益身體健康。
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特別是糖尿病前期,糖化血色素還不高,沒有血管、神經病變的患者。建議已患糖尿病,或是被醫師「提醒」的患者,每三個月測一次糖化血色素。平日在家買個血糖機,常常量血糖,正常人的標準是餐前血糖在70~100毫克/分升,餐後兩小時,血糖在血糖 ≤ 120毫克/分升。隨著你認真的調整飲食、運動,血糖真的會慢慢降下來喔!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助理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低熱量飲食八週,有效逆轉糖尿病 22/5/2016
目前全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人口約有4億2,200萬人,而台灣糖尿病罹患人數也飆破17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持續上揚,必須高度重視。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它所導致的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最終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此外,高血糖還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糖尿病患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長久以來,不管是醫界或一般人的觀念裡,第二型糖尿病一旦確診,便屬於終生性的疾病,無法治癒,只能經由注意飲食和持續用藥來控制病情。但是2016年3月底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患者如果接受兩個月低熱量飲食,竟然可以逆轉糖尿病病情,刷新大家的眼睛。
一般成年人,每日應該攝取約1,800~2,000大卡熱量,在泰勒教授的實驗中30名糖尿病患者,被要求每天僅能攝取約600~700大卡熱量,飲食內容包含3餐低糖的減重奶昔(diet shakes)與240公克不含澱粉的蔬菜,約莫等於一份午餐的熱量,對一般人而言,確實不容易做到,而且還要顧及營養均衡,以及病人有無身體不適,當然,若有使用藥物的人,也要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藥量。
在歷經兩個月低卡飲食後,接下來的2週雖然恢復正常飲食,受試患者仍被建議攝取健康食物與適當份量,攝食總熱量比實驗前減少約1/3。研究結果發現,30名受試患者中,其中有12名糖尿病病史少於10年的受試者糖尿病情出現逆轉,持續半年後再次評估,所有受試患者的體重並沒有復胖,且之前糖尿病情逆轉者,也都沒有再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此研究結果亦足以與泰勒教授在2011年的研究報告相互輝映,這項研究結果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喜悅!
泰勒教授目前已開始更進一步的大型臨床研究計畫,共有280人一起參與,而此研究報告的結果,即將於2018年發布,潘老師也會緊盯著,為大家報導最新的醫療資訊,請放心。
上面所提到的,2011年6月泰勒教授發表在《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的研究報告是:剛被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透過2個月低熱量飲食(Low-calorie diet),也就是每天僅攝食600大卡的熱量,可以降低胰臟和肝臟內的不正常脂肪含量(也就是脂肪胰和脂肪肝),進而使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
在持續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糖尿病症狀竟然可以痊癒,即糖尿病的病情是可以逆轉消失,甚至往後都不再需要服用任何降血糖藥物。顯然,脂肪胰是可以造成胰臟功能出現不正常,就像脂肪肝可以造成肝硬化及肝壞死一樣(雖然只是少數),看來內臟脂肪堆積,對人體是非常不好的。
這項2011年的小型研究,共有11名第二型糖尿病初期患者,其病史均未超過四年,他們平均BMI值約為33.6。低熱量飲食食譜,包括液態減重配方飲品(約含510大卡熱量),內含46.4%的碳水化合物、32.5%蛋白質及20.1%脂肪,還有維生素、礦物質和一些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其他則是3份不含澱粉的蔬菜,加起來每日總攝取熱量約600大卡。此外,參與試驗者被要求每天都要喝下至少2公升的水分或不含熱量的飲料,也被研究人員要求必須每天維持運動的習慣。
潘老師針對泰勒教授這兩次試驗的受試樣本,製表作一比較,讓讀者們更能一目了然:
(點圖放大)
實驗數據分別於低熱量飲食攝取1週、4週及8週後測得,而在低熱量飲食第一週後,受試者的空腹血糖濃度就已經全部回復正常。8週後胰臟的核磁共振造影(MRI)結果也發現,他們胰臟內脂肪含量從8%降至6.2%;肝臟脂肪量也從12.8%降至2.9%,成效相當顯著。結束兩個月低熱量飲食後,受試者隨即恢復正常飲食,但三個月過後,11人中已有7人不再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症狀。於是泰勒教授才接著進行第二步實驗,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30人實驗,結果依然令人喜悅與振奮。
除泰勒教授外,2015年11月由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納森(David M. Nathan)醫師,發表在《糖尿病與內分泌學》(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期刊,一篇長達15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對於預防糖尿病高風險群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節食與運動的生活型態(lifestyle intervention),其降低血糖的功效,更勝於傳統降血糖藥物metformin。
該研究調查分析1996年至2001年間共有2,776名受試者,包含體重過重、肥胖、血糖偏高的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並隨機分為3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每日服用兩次850 mg metformin組及對照組。試驗3年的期間,相較於對照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最後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大幅下降了58%,而服用metformin組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則是降低了31%;而15年後,和對照組比較,生活型態介入組和metformin組的糖尿病發生率分別降低了27%與18%。
那一定有人會問,除了少吃、多動,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要怎麼做,才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呢?潘老師有以下幾點建議:
1. 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加工肉品與食品,調整生活壓力、避免高壓環境,保持良好運動習慣。
2.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豆類含有更多的纖維素和蛋白質,且升糖指數(GI)也比白米飯低,故可用豆類取代部分米飯做為主食。
3. 2012年4月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多吃蘋果、藍莓和梨子等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水果,能夠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4. 2012年7月的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報告則顯示,食物中攝取較多硒(selenium)的民眾會比攝取較少硒的民眾減少24%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含硒的食物有海鮮、堅果、大蒜與海帶。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