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香港年金計劃有9410宗認購意向登記 總認購額約49.4億元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旗下香港年金公司,早前推出終身年金計劃「香港年金計劃」,今日公布,首批次香港年金計劃共接獲9410宗認購意向登記,總認購額約49.4億元,平均認購額約52.5萬元。

香港年金計劃首批次發行上限為100億港元,由於是次香港年金計劃的總認購額在發行限額之内,可滿足所有申請人的認購需求,向所有申請人全額分配其認購意向金額,但最終可投保金額須待完成財務需要分析之後確定。

其年金計劃購意向金額分布方面:今次銷售有約30%的申請人(2854)的認購意向金額為100萬元,
54%的申請人(5126)的認購意向金額為50萬港元或以上。

至於申請人的年齡分布: 62%的申請人(5827)65歲至69歲,其次為70歲至74歲,約23%(2160)75歲或以上只佔約15%(1423)

香港年金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劉應彬表示,是次推出香港年金計劃的整體成效感到滿意,特別是今次的宣傳推廣活動,已成功引起社會對終身年金及其他退休理財產品廣泛的討論及認知。

香港年金公司將於917日起的一個星期内,向所有申請人出分配結果通知書,然後根據隨機抽籤結果,安排申請人上列的總認購額到代理銀行或香港年金公司投保申請處理中心,9月底開始辦理投保手續,並爭取整個銷售程序於10月底前完成。


逆按揭與終身年金「雙劍合璧」

  【大公報訊】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按揭證券公司近年推出為退休人士推出兩大保險產品,分別為安老按揭計劃及香港年金計劃。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出席國際慈善論壇的發言表示,安老按揭計劃與終身年金計劃「雙劍合璧」,發揮的效益比得上「長糧」。更重要的是,兩個計劃是商業和財務上可行,不涉及政府的補貼。
  陳德霖表示,這些以市場為本「自製長糧」方案能夠將退休人士在職時辛勤累積的收入和房產「活化」,提供終身保證的現金流。他舉例指,假設一對65歲的夫婦同時參加了安老按揭計劃和終身年金計劃,他們的住宅市值500萬元,在安老按揭計劃下,每月便獲得1.1萬元固定收入。
  另外,夫妻倆各自投保100萬元年金計劃,兩人合共每月獲發1.11萬元,連同安老按揭收取款項,每月合共收取2.21萬元。再連同他們年滿70歲時,可領取政府免入息審查高齡津貼,每月再收取2690元,這對夫婦每月最多可獲得2.48萬元或每年約30萬元,並且能夠繼續在自己物業居住至百年歸老。他們的每月收入將略高於香港兩人家庭每月2萬元收入中位數。
  陳德霖透露,安老按揭計劃推出至今,已獲得超過2500戶家庭參加。市民對這個計劃反應慢熱,推出初期參與人數不算多,但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和消化計劃的優點後,參與人數近年穩步上升。至於終身年金計劃早前接獲約一萬份申請,投保金額達50億元,目前仍在處理申請,預計大約在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第一批年金投保人將收到他們首筆「自製長糧」。
  他又指,終身年金計劃激活了香港年金市場的發展。2016年,年金業務佔香港私營保險公司的長期保險業務僅2%,但當金管局在2017年宣布推出終身年金計劃,市民對年金產品的認知和興趣顯著提升。保險公司大力宣傳下業務量亦急升。

年金難題 林昶恆(Alvin)

自政府從上年中開始積極推廣年金產品,作為協助長者規劃退休入息的理想工具,香港退休理財的環境出現了變化,年長人士多了一種選擇。根據保險業監管局《2018年1月至6月香港長期保險業務的臨時統計數字》,今年上半年年金產品的年度化保費已達45億港元,這並未計算公共年金的49億港元,所以相對2017年全年的年度化保費73億港元,又是一個新的銷售紀錄,而相對2016年全年,當時政府還未開始積極推廣年金,當年的年度化保費只是26億港元,可想而知,年金的受歡迎程度在這兩年大大提升了。但與年金除外的人壽保險產品的年度化保費比較,還是有天淵之別,原因為何呢?
  愈長壽收益愈多
  外國有一個名詞用作形容人們偏低運用年金製造退休入息的現象,名為「年金難題(Annuity Puzzle)」,根據一些外國專家的文章分享,經濟學家曾指出運用年金製造的退休入息,較一些退休人士自己管理的投資組合所製造的退休入息更多,但為何又會出現年金難題的現象呢?
  根據分析,當中主要原因是考慮購買年金的人士將這種產品和其他投資工具,例如債券和股票等作比較,由於年金領取人所得到的收益,有可能受投保人的預期壽命影響,所以出現了回報不確定性,例如是身故後便停止收取入息的終身年金,如果投保人擔心自己的壽命比預期壽命低,到時能收到的累積退休入息便會比預期少,感覺是一種損失。相反,如果要「賺得多」,便要比別人長壽。可惜有誰可以估計自己有多長壽呢!由於理性投資者一般都會存在規避風險的投資態度,因此當他們發現回報不肯定時,便不考慮購買年金。
  不選擇年金或涉心理
  其實,其他投資工具的潛在回報又是否很確定呢?假如大家有參與任何潛在回報較銀行活期存款高的財富增值工具,都明白到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便是要得到高回報便必需承擔高風險,相反承擔了高風險後,又不代表一定能獲得高回報,因此,基本上任何有潛在回報高於活期存款的投資選擇都應該存在不確定性,所以不選擇年金的實際原因,可能並非因為投資回報不確定,可能是與投資者對產品的認識程度有更大關連性,這可能又是投資心理學的內容。
  話雖如此,這便是今天理財業界面對的現象,有否任何方法能夠改善這種處境,以協助年長人士有更好的退休現金入息規劃呢?
從投資角度看年金,考慮的唯一重點是回報,而傳統終身年金的回報與年金領取人的壽命掛鈎,而預期壽命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時,便導致購買年金的動力減弱。相反,如果從消費角度看年金,效果便很不同。根據研究指出,當考慮年金是一種投資選擇時,只有21%的受訪者會選擇投資年金,但從消費角度看年金,便有72%的受訪者會考慮購入年金!
  兩者的分別是什麼呢?假如從消費角度看年金,這種工具可按設計而能夠提供終身及穩定的收益,因此到退休時的消費預算便能夠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年金能夠提供終身收入,所以當退休人士年紀持續增加時,反而收入因安排了年金而不會明顯減少,降低他們對未來「人又老,錢又無」的擔憂,所以保證終身入息的特性正可以作為一種管理長壽風險的安排。
  美國年金專家Stan Haithcock提出一套適當運用年金的策略,名為「PILL」,中文就像我們所說的對症下藥:
  P=保障本金(Principal Protection)
  不少年金產品的設計都包括本金保障,就像政府推出的公共年金,投保人最少可收回本金的105%,但不同公司出產的年金產品各具特色,可以先留意是否會有本金保障。
  I=終身收入(Income for life)
  年金的最原始用途便是在指定時間開始提供終身入息,但當支付期愈長,能收到的定期入息便愈低,所以提供終身入息的取捨是要降低持續收益的金額,所以有部分產品設計是有支付期限的,能安排更充裕的資金在需要資金的時期中運用。
  L=遺產安排(Legacy)
  最簡單實際的財富承傳工具必然是人壽保險保單,但可惜有些人可能因年紀大及身體狀況問題而不能符合核保要求而未能購買這類保單,而年金通常沒有這個要求,但同樣能發揮分配遺產的功能,只要投保人在購買時設定未來受益人的分配方式,便能夠發揮遺產承傳的功能。
  L=長期護理(Long Term Care)
  由於年金產品較容易批核,所以需要接受長期護理的申請人亦能夠安排年金的保障,能夠按期望的長期護理需要而製造現金流。
  以上四項PILL的年金重點,並沒有包括任何增長概念,原因是年金特性實際是保證回報,平衡風險和持續收益,所以不要想歪了而失去為自己提供最理想財務規劃的安排。
  (作者為獨立理財教練,著有多本個人理財書籍)
http://www.takungpao.com.hk/231106/2018/1127/21168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