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八十後投機客: 買錯股票須砍掉重來

上回提到,及時止蝕有助避開熊市中後段的大跌。

很多大師級的投機者或投資者皆十分注重止蝕,回想筆者當年初初涉獵股票,亦只會想着買入這隻股票,我可以賺多少,但當時有一位前輩則跟我說,你要先問自己,買入這隻股票,你最多可承受多少損失?當時仍未明白這個道理的我,當然在市場上上了寶貴的一課,後來定下止蝕和留意注碼便成為筆者的口頭禪。

人其實並不喜歡止蝕,在行為金融學上有一理論名為處置效應,指出投資者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有盈利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而《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亦用數據證明,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相反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故此大多數人都不願止蝕,反而速速賣掉有盈利的股票,結果便是往往「贏粒糖,輸間廠」。根據中國基金經理趙學軍的研究,處置效應在中國情況更甚,筆者認為可能與中國人更愛面子有關吧!

強如筆者偶像傑西.李佛摩都十分強調止蝕和「溝上不溝落」。無論如何厲害的投資者亦不能完全控制市場,就如拖累霸菱倒閉的利森(Nick Leeson),作出大量日本日經指數的期指及期權交易,賭日股不會大幅波動,當神戶大地震發生令日經指數暴跌千點後,他非但不作止蝕更不斷加碼,結果大如霸菱銀行亦於一夜間倒閉。

另外瑞銀的阿多博里(Kweku Adoboli),面對一筆40萬美元的交易損失,不但不面對錯誤,更訛稱已經做了止蝕,結果瑞銀要為他賠上了20億美元。他們都曾經自以為可完全了解及控制市場,結果做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我們並非要控制市場,而是要透過不同方法去控制風險,而止蝕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止蝕的原則是要守住資本,一隻股票如果令資金虧損了10%,要追回虧損,是需要有11.1%回報,如果令資金虧損了五成,要令資金返回原本規模,更需要有一倍回報,要找到十多二十個巴仙回報仍有可能,要找到一倍回報,其難度與所需時間相信大家心中有數,一次失誤將令你需要很長時間才有翻身機會,這將大大減慢資本增值的速度。

就如同《男兒當入樽》內的安西教練說:「一個籃板球有4分的價值,因為可以少失2分,同時得到2分的進攻機會。」止蝕其實亦一樣,可以給予投資金雙倍價值。如果做好止蝕,不但可以避開繼續下跌時的虧損,同時保持資金靈活性,避免「短炒變長揸」,影響本身資金流,令資金失去機會成本,錯失了其他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