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靠完全不攝取醣類來甩肉,可行嗎?




每日健康/ 井上浩義(2008年起連續九年榮獲慶應義塾醫學系最佳教授)
完全不攝取醣類是相當危險的減重方法。然而,另一方面,我必須提出,普遍來說現代人目前的確是有「過度攝取醣類」的傾向。
午餐吃白飯份量加大的套餐、拉麵、義大利麵、便當等……放眼望去這些大家最愛的食物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零食點心也不能缺少含有滿滿砂糖的餅乾或巧克力,所以當然會過度攝取醣類。
就日本的情況而言,一般人明顯地過度攝取醣類,並非只是空穴來風。實際上有足以長篇大論的確實研究數據存在。
檢視二次大戰後到現在,日本人的卡路里總攝取量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數據,發現戰後的卡路里總攝取量下降,但身體質量指數卻在戰後慢慢地提高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前面曾經談論過,脂質的卡路里約是醣類或蛋白質的兩倍。如果過度攝取脂質是造成肥胖的原因,那麼卡路里總攝取量應該照理也會增加。
所以,依數據來看,代表著什麼意義呢?這表示日本人肥胖的問題增加不是因為卡路里增加,而是因為食物的內容改變了。
問題不在脂肪而在糖
更明確的說法是,攝取了超過供應大腦與半顆心臟運作所需的醣類份量。如果減重時過度限制醣類,限制用來推動人體最重要部位—大腦與心臟運作的物質,可是相當危險的。
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過度攝取醣類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應該避免白飯加大、選擇一人份拉麵或義大利麵,設計一些可以同時攝取到肉類與蔬菜的菜單……。
雖然沒有必要完全避免醣類,但是最好還是可以稍微有意識地加以「控制」。以營養攝取標準來看,建議比例為每日攝取的卡路里,其中碳水化合物佔50~65%、脂質佔20~30%、蛋白質佔13~20%。 
規定碳水化合物超過一半以上,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太多。不過,該注意的是不僅是飯類或是麵類等的碳水化合物中所含有的醣類。
 當然,吃了一些甜點當點心,醣類的攝取量肯定會瞬間提高,但是別忘了蔬菜中也含有一定的醣類。例如:根莖類(地瓜、芋頭)等醣類含量較高的蔬果。因此審視餐飲項目,以及會在無意識中攝取到的部分,一般人的確會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多的醣類。

作者:井上浩義 
以上內容為《世茂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體重合適嗎?

過胖或過瘦,恐減壽愈四年😱
BMI
:體重(公斤)÷ 身高(米)平方);在正常範圍內的朋友,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

 英研究:BMI太高或太低 恐減壽逾4

英國專家分析360萬名16歲或以上人士的長期追蹤數據後發表報告,指出從40歲開始,身高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平方)在正常範圍內偏高位置者,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BMI指數太高或太低(太胖或太瘦)的人,則恐減壽超過4年。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指出,健康的BMI水平範圍是18.525(香港的正常指標是18.522.9)。研究發現,除了交通意外,BMI關乎所有死亡因素。BMI偏高,會牽涉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肝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BMI偏低,則與失智症、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及自殺等有關。

研究發現,BMI2125者,罹患大多數疾病的風險最低。BMI超過25者,每增5公斤,患心臟病的風險便較基準多29%BMI低於21者,每輕5公斤,風險便增13%BMI倘在30或以上的癡肥男女,分別有平均折壽4.2年和3.5年的風險;BMI倘低於21,男女則分別平均減壽4.3年和4.5年。研究發現,從40歲開始,處於BMI標準範圍中偏高的人士,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

論文作者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統計流行病學副教授巴斯卡倫(Krishnan Bhaskaran)表示,最引人關注的發現是,BMI與幾乎所有主要致命因素都有關係。不過,他認為BMI並非完美健康衡量標準,例如運動員可以是非常健康而BMI很高。研究報告刊於《刺血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

(綜合報道)



BMI啟示錄】

BMI超過25,患糖尿病風險多於1成;超過30,風險近2成。這些數據不再隱藏糖尿病和肥胖的關連性❗️

減重第一步先要認知自己是否肥胖,第二步便是持有正確減重態度﹕

減重需要多方面配合及努力,你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註冊營養師等,在他們的協助下安全執行減重計劃。


減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記緊不要接受沒有科研實證的減肥計劃,如誘惑你不用運動節食或進食成份天然又不含副作用食物等。

BMI超過35就重度肥胖 糖尿病發生率高達10倍

10月11日世界肥胖日,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肥胖是慢性疾病」,務必在未到達「重度肥胖」前做好健康管理。李旻憲舉國健署資料顯示,十大死因中,有7項與肥胖有關,呼籲要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變化,做好健康管理。
李旻憲指出,BMI低於27的人,通常只要持之以恆控制飲食與運動,較能達到理想體重;但BMI超過35就是重度肥胖,過度脂肪堆積將引發骨牌效應,不但糖尿病發生率高10倍,大腸癌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2至4倍,更容易引發高血壓、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
李旻憲從事代謝減重醫療逾13年,觀察肥胖盛行率33%居世界首位的美國,對不可逆的嚴重肥胖問題,發展醫療介入方法,如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且合併肥胖引起的代謝疾病等重度肥胖人士實施腹腔鏡減重手術
李旻憲說,腹腔鏡減重手術分為胃繞道手術、胃袖狀切除手術、胃摺疊手術及胃束帶手術4種,視病人情況與需求做選擇。其中,胃繞道及胃袖狀切除手術效果最好,因飢餓感降低,約可減少超重體重的7成。胃束帶手術可減少超重體重的5成。腹腔鏡只需在腹部打2到3個0.5至1公分的小孔,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臨床追蹤的癒後與健康都能達到預期目標。
對於尚未達到重度肥胖的人,李旻憲建議,可諮詢代謝及減重專科醫師瞭解飲食與運動狀態,遵循醫師指導,控制飲食、力行運動,重拾身體健康,這才是世界肥胖日「肥胖走、健康來」的重要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