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將(麻雀)多年來是深受不少華人歡迎的娛樂活動,特別是春節、喜宴,麻將的熱鬧聲往往是節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期有研究指,香港麻雀活動不再普遍如昔,打麻將的人數都愈來愈少,到底背後原因是甚麼?BBC中文採訪了幾名麻將愛好者,問問他們的看法。
香港麻將愛好者的看法
「空間問題!」38歲的王先生直截了當地這樣回答。王先生任職市場營銷,自言十分愛打麻將,「享受與朋友大打一片的時光」,但由於他仍與父母、弟弟同住,不想花錢到麻將館或是雀會等地方消費,又想和朋友打麻將,便要等待家人不在家的時候才玩麻將。
「我的家人都不打牌,他們只是覺得很無聊……到外面打牌要抽水(即麻將館從嬴家身上抽取部分獲勝金額),哪可能可以打麻雀。」王先生說,假日他都只會在家中對著電腦,或是逛街。
另一個原因是噪音問題。王先生住在香港的公營房屋,隔音效果不佳。「除了害怕打擾家人,最擔心的便是有鄰居投訴。」他說。
香港法例中有一條《噪音管制條例》,訂明在任何時間於住所或任何公眾地方,因為進行任何消遣活動,發出的噪音「對任何人而言是其煩擾的根源」,即屬犯罪。根據香港環境保護署資料,有關條例沒有具體確定可接受的噪音聲級,一般是靠警方現場判斷。而因為打麻雀產生噪音而被罰,甚為罕見,一般警方會希望住客或大廈管理處自行處理。
「有時候也不是擔心罰款的問題,是鄰里關係的問題。」王先生說。
不過,對一些家庭來說,並不存在「土地問題」。梁太太也是住在公營房屋的麻將愛好者,她在下午丈夫上班、子女上學的時候,都會相約近鄰於四方城決戰,從來沒有人投訴噪音問題。
當聽說香港打麻將的人數減少了的時候,她感到很驚訝。梁太太問:「怎麼可能?我每周打幾天呢。」她說,打麻將是便宜的娛樂,「最多也只是輸幾百塊,哪一家贏了便請吃飯」,她認為打麻將是反映一個人性格的好方法,坦言如果麻將桌上合不來,現實生活中也不會「很搭」(合得來)。
「你沒有聽過劉德華講的嗎?人品好,牌品自然好。」她引述2002年香港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的經典對白:「我覺得大家是要學麻將,未來我女兒帶男朋友回來,我一定要求他跟我打麻將,看一下他人品。」
香港中文大學麻雀研究學會創會會長呂卓仁同學說,自小與家人一同打麻將,形容麻將是「聯繫年輕人、成年人、老人家」的工具。他在大學創立學會,致力推廣香港麻將,讓大學生有空間盡顯牌技,這個學會曾牽頭舉辦全港大專生麻雀大賽,有300多人參加。
學會總務、就讀文化管理系的季歆智認為,年輕女性在學打麻將的時候,欠缺男性的動力和好奇心。
她坦言,在念中學的時候,覺得麻將很複雜、規則太多,很難去學懂,一度想過放棄,但後來有同學鼓勵下才喜歡上打麻雀。她曾經在學校的宿舍,逐戶拍門邀請同學打麻將,一般而言,男同學對打麻將的反應比較熱烈,但她認為打麻將不分性別。
季同學提到小時候學打麻將,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家人認為沉迷麻將、賭博並非好事。她在大學時,認識了許多完全不會打麻將的同學,當時她感「十分驚訝」。但事實上,可能許多同學也有差不多的經歷,家人希望子女專心讀書,而沒有把麻將直接傳授給下一代。
女性地位提升
據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去年調查訪問了5000名香港人,發現香港各個年齡層每周均打麻雀的人數下跌,由五年前10%,跌至6%,其中跌幅明顯的是55-65歲群組,以前每月打麻雀人數高達四成,現在則只有不足兩成半,而年輕人中,僅2%表示會每周打麻雀。
益普索研究總監張懷樂對BBC中文表示,研究發現少了香港人打麻將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大家熱衷上網,是次調查中,受訪者在互聯網上的活動,例如網購、看新聞、影片等有錄得顯著升幅。不過網上游戲則沒有升幅,線上線下的麻將也許沒有關係。
這個研究沒有和「空間問題」直接扣上關係,不過一些有趣的數據同時顯示,女性地位提升,或改變了她們打麻將的模式。
研究顯示,女性每月喝酒的人數從2012年的25.9%,提升至30.8%,但男性則是由43.2%,跌至28.1%;其中,女性在每周酒精消費量上,大幅上升151%。調查亦指,女性賭博人數也較2012年上升兩倍。
張懷樂認為,這反映香港多了事業女性,衍生了不一樣的娛樂習慣。「打麻將本身主打家庭主婦,但今時今日女性上班時間也不夠用,不會花時間打麻將,反而會花時間在喝酒等社交活動上。」
以前在香港,女性好賭好酒也會被負面看待,甚至有「爛賭婆」等難聽的標籤。張懷樂認為,現在女性地位提升,也比以前有財政能力,社會上對於她們喝酒、賭博也持更開放的態度。
「香港麻將」會被取代?
香港愈來愈少人打麻將,也愈來愈少人打「香港麻將」。在香港,麻將近年經歷了很大的轉變,麻將館由主力經營香港麻將,逐步轉攻大陸市場。一些麻將館會以「祖國全衝牌」、「愛國深圳牌」(又名跑馬仔、推倒胡、杠牌)作招徠,甚至會為大陸旅客提供交通費。
麻將在各地均有不同的演變,北京、上海、四川、廣東、台灣以至日本、韓國都各有不同牌例,無論是打法、結算甚至麻將的數目也不一樣。據香港麻將權威簡而清所撰寫的《開台》,香港麻將源自廣東麻將,打法十分類似,不過在計算番數(台數)上有不同的規則。
曾在香港某麻將館工作二十年的張先生說,以前香港的麻將館均是打香港麻將,但在他退休前,已演變成打大陸麻將為主。他說,「跑馬仔」相較香港麻雀,是一種節奏明快、規則簡單的賭博活動,大陸旅客較為豪爽,所以麻將館樂於做大陸客人生意。他說,由於以往麻將館形像較差,所以無法吸納新的客群,多年來主打中年人生意,但「土地問題」同樣困擾香港傳統麻將館,要面對租金成本上漲等問題,所以主攻大陸旅客生意是無可厚非。
張先生不擔心香港麻將會失傳,他認為香港人打麻將的頻密程度減少了,但不代表他們不會打,只是花時間在其他活動身上。「過年時總會聽到麻將的聲音,有些人就是一年打一次,這樣就夠了吧?……現在年輕人都愛上網當宅男嗎。」
BBC中文聯絡了多間香港麻將館,全部拒絶接受訪問,但其中一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負責人向BBC中文強調,現在麻將館仍有部分位置預留給專門打香港麻將的客人,但人數的確比起「跑馬仔」的為少,而希望玩「跑馬仔」的不單止是大陸人,也有不少是香港人。
不過在香港中文大學創立的麻雀研究學會的呂卓仁同學,有不一樣的看法。這位資訊工程系學生說,他的學會有規定,不容許會員在學會內玩大陸傳來的「跑馬仔」。他解釋,這是因為「跑馬仔」的賭博性強、競賽程度較低,如果不賭錢的話,並不是「有趣」的活動,但相對其他麻雀,即使不賭錢,也是十分有趣。
而且,他認為,今時今日的香港麻雀反映了香港特殊背景,即使是源自廣東麻將,但經歷多年轉變,揉合了香港人獨有的思想和想法,只有香港人才會打的麻將。他成立學會的目的,也是要推廣香港麻將。
「這是香港人打的牌,為甚麼不留住它?反而要打其他牌種?我覺得不是很合理。」他對BBC中文說:「一旦被取代,香港麻將便會消失,我不認為是一件好事。」他說,如果長大後發現自己子女只會打大陸麻將,「我會好傷心」。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3043602?ocid=socialflow_facebook&fbclid=IwAR22HrrOuvL6W2tjr1pJFDrBm9bbsqgrBjQpsZCj9YC3iQUf6tJzS7iyXZ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