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2月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字具有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正式進入春季,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時間逐漸變長,天氣也逐漸暖和。但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人體腠理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力減弱,應注意保暖。《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應順應天地陰陽之氣,給予適當調攝,使陽氣得以宣達。 初春時節寒氣並未消散,春寒時常來襲,人體猶如剛發芽的幼苗,氣血從內向外走,毛孔也逐步開放。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發散,以致產生「陽氣鬱」的現象,表現出咽喉乾痛、嘴唇乾裂、大便乾燥、食慾不振等上火症狀。所以立春後,我們應該採用一些方法來幫助體內陽氣發散,防止內熱產生。 食療助肝氣疏泄 適當地吃一些能補陽氣的食物如葱、蒜等生發性的食物,有利於肝氣疏泄。除此之外,春季最常見的生發性食物莫過於芽菜和韭菜了。《黃帝內經》講,「春三月,此謂發陳」。發即發散,陳是陳舊之意。《黃帝內經》把植物發芽的狀態叫做發陳,是因為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所以如果人體陽氣發散不出,可借助這些芽的力量來發散。 芽菜的正確吃法以涼拌、煮湯為佳,這些吃法最能體現它幼嫩、爽口的特點。綠豆芽和黃豆芽性寒涼,在做芽菜的時候,可適量放一些辛辣、芳香、發散的調料,如薑絲以中和其寒性。而綠豆芽寒性更重,易傷胃氣,脾胃虛寒和患有慢性胃腸炎的人不要多吃。韭菜辛溫補陽,有發汗解表、補肝陽的功能。如韭菜炒雞蛋可補肝腎、益氣血,韭菜與豬肝共炒,氣血不足者可以多吃。粵人喜以韭菜和綠豆芽共炒而食,既助「生發」又可中和寒溫。 此外,春季萬物發陳,空氣清新,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應該多去戶外鍛煉,不僅能怡情養性,還能使氣血通暢,鬱滯之氣疏散,減少疾病發生。 頭痛發熱傷於風 風是春天主氣。《黃帝內經》中說:「風者,百病之長也。」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但春天陽氣生發,皮膚的毛孔張開,肌膚腠理變得疏鬆,人體內的正氣抵禦外部襲擊的能力變弱,風邪容易「鑽空子」。而且風邪極少單獨存在,它總是與其他邪氣並道而行。立春時節,寒氣逼人,故多以風寒存在。 《黃帝內經》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這是因為風是陽邪,有生發、向上的特性,當風邪侵入體內後,最先受到損害的是人的頭部等,可引起頭痛發熱、惡風、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是出汗後受風,風邪更會趁機而入,感冒就不可避免。同時,因為風邪「善行而數變」,既能在經脈和肌肉之間肆意遊走,又能上竄抵達頭頂,來去迅速,變化多端,出現遊走性關節痛、皮膚風疹等。 梳頭助拒風邪 梳頭能將風邪「拒之門外」。《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中記載:「梳欲得多,多則祛風,血液不滯,髮根常堅。」《延壽經》也認為:「髮多梳能明目祛風。」 梳頭祛風還得從人腦後的風池、風府穴說起。風府穴位於腦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它是腦部最薄弱的易受邪之處。由於風府穴位於總督一身陽氣的督脈上,所以風邪從此處進入首先損害的是體內陽氣,輕則使人頭痛、惡寒、脖子僵硬,重則引發中風偏癱。 在風府穴外側兩寸許,各有一處凹陷就是風池穴。風池穴也是風邪入口,它位於足少陽膽經上,風邪從風池進入,會令人口苦、目眩。這三個穴位是風邪侵入人體的重要門戶,故中醫有「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的說法。如經常梳頭刺激這幾個穴位,通暢氣血,可讓風邪不得侵入。 梳頭時先從前額髮際向後梳到頸後髮根處,再俯身從後頸髮根梳到髮梢末端。然後從左、右耳上部分別向相反方向梳理。頭髮稀疏的老人可用手指代替梳子來梳頭,邊梳邊按摩頭皮。每個部位的動作可重複5-6次,整個頭髮平均每天梳理100次左右最為適宜。 還要注意到室外活動尤其是晨練時,出汗後不要立即脫衣,以免邪風突然侵襲。
|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立春養陽助生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