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糖尿與消渴

古羅馬醫師阿萊泰烏斯曾談及一種虹吸症(Diabetes),患者上端(口部)會瘋狂吸水,下端(尿道)則瘋狂排放,就像虹吸管一發不可收拾,當事人肢體肌肉亦會因此逐漸「溶解」。中國古代也有近似的消渴症,即《內經》所指「飲一溲二」、「癉成為消中」。

今天,我們知道大部份糖尿病也可納入消渴的範疇,糖尿病學名是Diabetes Mellitus,事源十七世紀醫學家威利斯一次開心大發現:「患者尿液的味道實在太美妙了,就如飲蜜糖(Mellitus)那樣。」其實早在唐代,中國人已知道消渴的尿是甜的:「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患者不斷排出糖份,結果引致尿崩和消瘦等消渴的表徵。

根據古醫學理論,消渴多為素體陰虛、情志不遂、過勞過慾所致,主要病機有陰虧燥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諸如此類,古代文獻更記述了過百補中益氣、養陰清熱的方劑,然而,視乎嚴重程度,消渴一般仍被視作不能根治之症。

相比下,西方醫學要到二十世紀初才能確認糖尿的病因,患者或是代謝失衡,或是缺乏胰島素,結果造成高血糖及相關的併發症,後者稱為一型糖尿,病人通常年紀較輕,從前患上便只有死路一條,直至班廷發現了胰島素,他的研究團隊還有醫學生查理斯和工學士詹姆斯。

班廷等人最初在狗隻進行試驗,證實胰臟提取物能控制糖尿,之後成功分離出胰島素,用於人類患者身上。

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此獲頒諾貝爾醫學獎──麥克勞德何許人也?他是部門的大老闆,趁暑期慷慨地借出實驗室和十隻狗,讓名不經傳的班廷等人進行研究。至於工學士和醫學生,他們雖與獎項無緣,卻沒自暴自棄,反而化悲憤為力量,最終修成正果,前者當上醫學院長,後者更取代了麥克勞德,接任部門主管。本欄罕有寫勵志和正面的題材,如覺突兀,懇請見諒。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化學人生 - 徐博士實驗,糖份入血速度快到嚇死你



減重光靠飲食就可以嗎?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減重光靠飲食,非常容易復胖,必須加上運動才能有效維持體態與體重。

『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少,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來源葡萄糖變少了,身體只好燃燒脂肪當能量,因此產生的代謝物酮體(ketone)濃度升高,酮體會造成身體酸鹼不平衡,利尿、脫水、增加腎臟負擔。

也因為這樣飲食大量攝取肉類與油脂,有些病例報告顯示,患者進行「低醣飲食法」後,體重減輕了卻罹患心臟疾病。』

作者: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陳燕華營養師
http://health99.hp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