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多餘無益的衣物柔順劑


記得小時候母親洗衫只用洗衣粉,大概到了我上中學的年代,洗衣粉悄悄退場,換上洗衣液,隨之而至的還有一樣名叫衣物柔順劑的新產品。電視開始不停播放衣物柔順劑的廣告,聲稱如果不用衣物柔順劑的話,衣服洗滌後會「硬掘掘」。說來奇怪,我從小就幫忙做家務,包括晾衣服,從來沒有發現衣物 「硬掘掘」。究其原因,香港的自來水屬於軟水,加上大部分家庭習慣晾曬衣物,再者香港天氣普遍潮濕,想衣物乾透都很難,更何况要其變硬?但是由於廣告的威力強大,母親多年來已經習慣購買和使用衣物柔順劑,無論我怎麼解釋此產品實屬多餘,她都堅持繼續使用,直至最近半年,母親的皮膚頻頻無故出現敏感痕癢的情况,我趁機告訴她以下資訊。

成分標籤無規管 或致敏感哮喘

衣物柔順劑的主要成分有 3 個。
季銨鹽化合物:能去除靜電、令衣物感覺柔軟,但有研究顯示其會引發哮喘和可能對人體生殖系統有害。
香精:我們家居經常使用的日用化工產品含有超過3000種不同的人造香精成分,由於香港沒有法例要求生產商列出成分,消費者對此無從稽考。洗衣液有香精、衣物柔順劑又有不同的香精,在洗衣機內「炒埋一碟」,可引致敏感、皮膚炎、呼吸困難和對生殖系統造成損害,對本身有哮喘和對化學品敏感的人的影響尤其嚴重。
防腐劑和色素:要液體狀態的衣物柔順劑在貨架上放幾年都不變壞,得加點防腐劑;要衣物柔順劑呈現可愛的粉藍、粉紅色或粉紫色,得放點人造色素,這些通通是化學品。其中,廣被使用的殺菌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可引起皮膚過敏,殺菌劑戊二醛更可引致哮喘發作。

消委會沒安全測試

以上資訊都是我搜尋英語網頁所得,這麼重要的產品安全風險,我以為消費者委員會及其出版的《選擇》月刊肯定曾對此作出測試和報告,不料經過反覆搜尋,都只能找到消費者委員會的「網上格價一覽通」, 告訴消費者不同牌子的衣物柔順劑在各大超市的售價。難道消費者委員會只管衣物柔順劑哪裏抵買,不理該產品究竟應不應該用?
經過我的勸喻,母親暫時停用衣物柔順劑(儘管洗手間的儲物櫃內還是放滿其他各式各樣的清潔用品,活像一個小型化工產品倉庫一樣),皮膚敏感會否得到改善,還有待觀察。
原文於明報刊登

轉貼文章 ~ 股榮 : 邊間保險最大鑊 一個表睇晒

今日港股焦點,非保險股莫屬。銀聯周六起正式落閘,碌卡買具投資成份壽險渠道會被阻塞。消息對保險股有負面影響,但影響有幾大,最簡單直接就是睇各保險商內地單的exposure。
保監處資料,今年上半年十大保險商新保單價值合共815億元,頭十大險商佔730億元或90%。最勁的,不是友邦(1299)、不是保誠(2378),而是國壽(2628)(見表)。
保監處將新單分為在岸及離岸,即係是否有香港身份證。在岸單,國壽跑贏一條街,原來各險商近年強攻內地客之時,國壽反而積極搶本地單,這是令人驚訝的發現。如計離岸單,保誠贏到開巷,半年涉及金額達107億元,佔整體離岸單28%。排第二是友邦,離岸單有72億元,佔比19%,第三就是滙豐人壽。

當然離岸單不單單是內地客,亦可能包括其他居港外籍人士,但有關數字與2014年上半年比較,差距極為龐大,有理由相信,離岸單中屬內地客的,比重相當之大。2014年上半年,頭三間做最多離岸新保單的險商,按次序是友邦、保誠及國壽,但金額只是18億、17億及11億元。兩年後,三間行離岸單分別飆升2.8倍、5.1倍及2.3倍。
銀聯落閘,對保誠打擊最大,其次是友邦。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險公司會制定新產品破招,但如果走資繼續停不了,正如有代理擔心中央有後續政策,最恐怖的情況是禁止內地客來港投保。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哈佛研究:這樣吃白飯,糖尿病風險多一成!

「白米」是亞洲人最常選擇的主食,即使西方飲食文化逐年風行,大多數人仍然會有「沒吃到白飯感覺沒吃飽」的主觀印象,這固然是歷史悠久的飲食觀念所致,但過量攝取白飯,很可能是造成亞洲人罹患糖尿病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每多吃一份白飯,糖尿病風險上升10%
根據全球健康媒體《WebMd》報導指出,經常吃白米飯易升高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該篇研究表示,亞洲國家的人每天約吃4份白飯,西方國家的人每星期吃不到五份白飯,這項研究表明,每多吃一份白飯,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10%。

白飯升糖指數高且纖維低,每周吃1-2次為限
原因在於白飯的升糖指數偏高(約64分),容易導致血糖飆升,而且屬於低纖維食物,除了白色米飯之外,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條白吐司都屬於易引發糖尿病的食物。Sun醫生接受報導時如此表示,他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講師。

Sun醫師建議選擇全穀米以替換白色的碳水化合物,當然,這不表示禁止吃白飯,「每周一到兩次的白飯還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內分泌科醫師Spyros Mezitis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說全白的澱粉類食品易增高糖尿病風險,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糖尿病護理師Tracy Breen接受採訪表示:「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包括糖尿病也是,你吃什麼、做什麼,和你的基因,共同影響著你的健康。」

以全麥替換白米,降尿病機率降36%
傳統中醫也認為,將白飯改為五穀飯或糙米飯,減少精緻穀物的攝取量,是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的關鍵。

研究人員指出,只要將每餐三分之一的白米換成糙米,就可降低糖尿病風險16%,用大麥或全麥取代白米,可使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降低36%。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WebMd
【糖尿病7守則】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且法無根治的慢性病,
最擔心併發症的發生,
提醒大家,預防控制才是健康生活的好方法。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張維庭/編譯 : 地瓜這樣吃!不只改善便秘,促進消化修護腸黏膜

一年四季總可以看到路邊攤販賣起熱騰騰的烤地瓜,不需要特別調味,就有著自然的甜味和香氣,吃起來令人滿足,而大家都知道地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便秘,有著營養師身分的日本料理研究家田村佳子表示,地瓜搭配不同的食材,也有助於改善消化機能、活化腸道,修護腸黏膜,讓健康和美味都升級! 

現代人的飲食以肉食為主,導致腸內壞菌增加,腸道蠕動變得遲鈍、糞便減少,形成便秘問題。而地瓜中的藥喇叭苷(jalapin)能夠活化腸胃,根莖類特有的不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高,也能幫助排出多餘的中性脂肪,對於改善腸道環境十分有幫助。 

《地瓜這樣吃更好》 

地瓜+優格:改善便秘 

平時聽到吃膳食纖維總會想到能改善便祕,然而腸內的壞菌過多,壞菌產生的物質會讓腸道蠕動變鈍,這時即使吃了很多膳食纖維也無法改善便秘。 

而優格當中含有的乳酸菌能夠重整腸內酸性,抑制壞菌,提高腸道的活性。雖然乳酸菌到了腸胃就會因為胃酸而死亡,但分解的物質能成為腸內好菌的餌食,幫助改善腸內環境。 

 

地瓜+蘿蔔泥:胃燒灼 

常常消化不良、苦於胃燒灼等腸胃不適?想改善腸道環境,就必須先改善胃的消化機能,生白蘿蔔中的酵素,能減輕腸胃負擔,促進消化。日本酵素營養學權威鶴見隆史表示,白蘿蔔富含大量消化酵素,能分解堆積在體內的脂肪,磨成泥後可加速酵素散發,比直接食用白蘿蔔更多達10倍,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通便、排毒以及利尿的效果,是近年來日本十分流行的瘦身輔助食品。 

由於磨好的白蘿蔔泥會迅速氧化,酵素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磨好後要在15分鐘內吃完。 

地瓜+芋頭+豬肉:強化腸黏膜 

皮膚不好,眼睛、口鼻以及喉嚨也容易不舒服的人,腸道黏膜也不會健康。芋頭中含有的黏液素能夠促使黏膜正常化,保持黏膜健康。而肉和魚類含量豐富的維生素B1、B2、B6等營養素,能促進代謝消除疲勞,將地瓜、芋頭和豬肉一起煮成料理,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3424

葉峻榳 醫師 : 便祕多尿、腎衰恐與糖尿病有關!防併發症要注意4件事

【早安健康/葉峻榳(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相當的多,從腦部血管神經問題,眼底病變,心血管疾病,腸胃道失能,腎衰竭,泌尿系統問題到周邊血管疾患,從頭到腳幾乎是全面性的崩壞!不過,我們可以就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三方面來切入介紹。 

 

1. 大血管病變包括了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跟血壓異常。 

 

(1)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較正常人為高,如果合併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則風險更高 ; 積極控制多項風險因子,包括吸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與蛋白尿等,可降低風險。 

若懷疑有中風,牢記「FAST」口訣,把握「搶救的黃金3小時」 

-F 代表 Face (臉部):請病患露齒微笑,若表情不對稱,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A 代表 Arm (手臂):請病患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若有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S 代表 Speak (說話):請病患說一句簡單的話,若出現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現象,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 
-T 代表 Time (時間):Time is brain!懷疑病患有中風症狀後,要記下發病時間,迅速將病患送往醫院。 

(2) 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併發症不見得是單純因為高血糖,許多相關風險因子也有關係,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 吸菸、與蛋白尿等。所有糖尿病人,每年至少針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 子,進行 1 次評估!若有典型或非典型心血管併發症的症狀,或靜態心電圖有異常的病人,建議進行進一步的心臟檢查。 

(3) 周邊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可能的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年齡超過 50 歲以上的糖尿病人,和未超過 50 歲的糖尿病人且合併其它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因子 (例如 : 吸菸、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史超過 10 年),可考慮接受足部脈搏的評估跟篩檢。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一定要戒菸、規則的運動、控制三高,而且要每日評估足部狀況。 

(4) 血壓異常:早上起床後,上完廁所,坐在床邊量血壓,所得到的血壓數值會比較客觀! 高血壓除了按時吃血壓藥,也需要謹慎攝食鹽分,可參考美國最新飲食指南 2015-2020,腎功能不佳患者還要額外注意水分攝取量。低血壓可能導因於自主神經失能或藥物所致,加上目前血壓控制標準因人而異,若對血壓控制有疑問,需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諮詢! 

2. 小血管病變,以眼睛視網膜病變跟腎病變為主。


 

(1) 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病人,不論第 1 型或是第 2 型,都需接受眼底檢查跟視力評估!第 1 型糖尿病人,發病 5 年內,建議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 ; 而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在新診斷糖尿病時,就馬上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之後至少 1 年做 1 次視網膜檢查 ; 懷孕的糖尿病人,從懷孕起建議每 3 個月檢查 1 次,直到產後 1 年為止。 

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重要就是控制好血糖及血壓 ; 嚴重的視網膜病變,則需考慮雷射治療或手術 。 

(2) 腎病變:台灣是洗腎大國,腎衰竭也跟糖尿病密不可分。針對腎臟病變,得病 5 年(含)以上之第 1 型糖尿病人及所有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每年都做篩檢,檢測尿蛋白跟腎功能狀況。積極治療高血壓跟高血糖可減少或延緩腎病變的發生。無蛋白尿的病人,血壓維持在 140/90 mmHg 以下 ; 有蛋白尿的病人,維持在 130/80 mmHg 以下。 

3. 神經病變可分成自主神經病變、感覺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 

 

(1) 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對於心臟、腸胃道、泌尿道跟皮膚皆有影響。在心臟會導致心跳異常跟低血壓,腸胃道會出現胃癱、便秘、腹瀉等症狀,泌尿道則可能有陽萎跟膀胱排尿異常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都需要專業醫療人員評估並介入治療。 

(2) 感覺&運動神經病變:神經病變的篩檢,包括跟腱反射、單股纖維10g壓力之壓覺,頻率128-Hz 音叉測定足趾背部之震動感,針刺試驗,和生物振動感覺測定。第 1 型糖尿病人於進入青春期後或罹病 5 年後,建議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於新診斷時就開始篩檢,之後建議每年接受 1 次周邊神經病變的篩檢。 

目前並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建議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如果症狀嚴重,需尋求醫療人員進行治療評估。 

結論: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每個器官都有關係!平時在家要 均衡飲食,按時用藥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定期回診追蹤;最重要就是切勿聽信沒有醫學根據的偏方,有任何問題請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參考資料: 
1. 內分泌科教科書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3th edition. Chapter 33: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2. 2015台灣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飯後散步10分鐘 血糖降12

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十分重要,新西蘭有大學研究發現,飯後立即散步比其他任何時段散步,血糖下降水平更顯著。只要飯後散步短短十分鐘,已比其他時段散步卅分鐘,餐後血糖的平均水平下降一成二。研究人員更建議進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麵包或意粉後,應飯後散步。

效果勝其他時段行半句鐘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安排四十一名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為期兩周的測試,患者佩戴測量器計算身體活動及血糖。他們按規定先每日步行三十分鐘,之後的測試中,在每次餐後步行十分鐘。結果發現,餐後五分鐘內出發散步,只需步行十分鐘,血糖水平下降一成二,效果更勝在其他時間步行卅分鐘。

研究學者認為,餐後散步不但有助降低血糖,更可使患者減少依賴胰島素注射。餐後散步更有助維持健康體重,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進食主餐後,抽十分鐘到外面散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1025/00176_076.html


日本名醫的糖尿病自癒法:5方法這樣吃就會好!

【早安健康/孫于琛】對於罹患糖尿病的人來說,食物的選擇不但要多費心思,計算卡路里及醣分,還得依賴藥物和胰島素。在日本,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醫生,靠著食物療法,控制醣類攝取,不用藥物治療,降低藥物對血管的傷害,顛覆醫學界對糖尿病的看法。


《「糖質オフ!」健康法 主食を抜けば生活習慣病は防げる!》(暫譯:排除醣類的健康法)作者江部康二,自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以漢方、針灸醫學作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京都高雄醫院擔任理事長,從事食療臨床研究。

他在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後,便開始研究對抗糖尿病的治療方式。藉由他研發出來的「限制醣類飲食療法」,成功克服糖尿病後,將自己的經驗結集成書,由於江部康二是藉由改變日常習慣,來治癒糖尿病,與一般醫界作法大不相同,在日本造成廣大迴響。

江部康二認為,生病的元兇來自於米飯、麵包等醣類,因此,比起在飲食上計較卡路里,倒不如做好以下幾個規範:

1. 控制澱粉比控制脂肪容易瘦

其實比起吃飯(1碗以150克約250大卡計),吃牛腰肉排(200克約1,000大卡)的減肥法較好,雖然聽來覺得彆扭,但是,「與其限制脂肪不如限制醣類」的概念,已經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醫生會期刊JAMA等承認。

2. 蛋白質與脂肪充分吃不用怕

我們每天吃的正餐當中,約有60%是主食,但在控制醣類的新比例中,必須盡量減少醣類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多從蛋白質或脂肪獲取熱量。江部康二推薦多吃魚、貝、肉類,此外,大豆類製品也是獲取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之一,脂肪類則建議從起司、橄欖油獲得。

3. 避免含有澱粉與甜味的食物

含有大量澱粉,如小麥製品麵包、麵類、蕎麥麵、米飯等要忌口,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芋頭、地瓜、馬鈴薯的菜餚都該盡量避免,而含有甜味的食品多含有高濃度果糖,或砂糖,尤其像拔絲地瓜,既是高甜度又高澱粉的食物千萬不可以碰。

4.飲料、牛奶NG

可樂、果汁飲料平均含有10%的砂糖或果糖,也就是500毫升的寶特瓶飲料中含有50克的糖分,相當於10顆方糖。
因此每喝一瓶瓶裝飲料,等於吃了10顆方糖。牛奶雖然被視為健康飲品,但因牛奶中有高含量乳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並不是理想的飲品。

5. 多食用蔬菜、海藻、香菇

蔬菜整體而言糖份都不多,像是甘藍、白菜、菠菜、油菜等,吃再多也沒問題。但南瓜、蓮藕、胡蘿蔔、百合鱗莖與蠶豆等包含較多的糖份,還是避免食用較佳。而像海藻、香菇都是糖分、卡路里極低的食物,很適合配合減少主食時多食用。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648

轉貼文章 ~ 朱韻斐 : 本港10個糖尿8個肥 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7倍

  • 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本港有最新的研究指,10個糖尿病患者中8個屬於肥胖,而他們出現中風、冠心病、心臟衰竭等的風險較體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高出一成,死亡風險更較一般人高出7倍!有醫生指,減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並大大減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甚至死亡的風險,呼籲糖尿病患者持之以行奉行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周榮新(左)表示,糖胖症人士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7倍,胡裕初(右)指,減重能大大減低他們的死亡風險。(朱韻斐)周榮新(左)表示,糖胖症人士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7倍,胡裕初(右)指,減重能大大減低他們的死亡風險。(朱韻斐)
一間本地公立醫院糖尿病中心在2016年對3000多名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香港糖尿聯會主席周榮新醫生引述數據指,多達81%為糖胖症患者,即同時有糖尿病和體重超標或中央肥胖。周榮新續說,根據外國研究,糖胖症患者出現大血管病變如中風、冠心病、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較正常體重的患者多出12% ;他們出現小血管病變如糖尿上眼、腎衰竭的比例亦多達80%;糖胖症患者因中風、心臟病等原因,其死亡風險更較一般人高出7倍。
黎小姐今年6月開始每天做45分鐘運動,四個月內成功減磅4公斤,糖化血紅素指標並已回復正常。(朱韻斐攝)黎小姐今年6月開始每天做45分鐘運動,四個月內成功減磅4公斤,糖化血紅素指標並已回復正常。(朱韻斐攝)
病患決心減肥 4個月內減4公斤 血糖素指標回復正常
現年65歲的黎小姐自2000年已確診糖尿病,但因鍾愛煎炸食物和快餐而無法忍口,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身高157厘米的她體重達65公斤。黎小姐曾嘗試減肥,但一年後隨即回彈,其糖尿指數經常超標,每每覆診後醫生都要加大用藥劑量,令黎小姐感絕望,感覺「如患上絕症一樣」。後來其主診醫生更表示,若黎小姐的病情繼續反覆便要開始注射胰島素,黎小姐因抗拒打針而下定決心,今年6月開始每天做45分鐘運動,四個月內成功減磅4公斤,糖化血紅素指標並已回復正常。黎小姐建議其他患者可以由小小的運動開始,慢慢減磅。
周榮新指,糖胖症難以根治,除了因為患者難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部份傳統糖尿藥物或令病人會因出現低血糖反應而容易感到飢餓,繼而增加食量而不自知,導致體重上升;體重增加會進一步削弱身體調節血糖的功能使血糖指數反升,醫生需增加藥物的份量來控制血糖,造成惡性循環,容易打擊糖胖症患者的治療信心。

徐化普博士《化學人生》膽固醇與心臟病的真正關係,免被醫生誤導(第一集)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 ~ 鍾萍 醫師 : 中醫話體質

什麼是體質?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常有病人會問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寒底還是熱底?似乎中醫在體質的分類上只有寒底跟熱底之別,事實上,現代中醫在體質分類上,大體可分為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平和質(也稱為「健康體質」)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體形均勻健壯,面色紅潤,精力充沛,頭髮濃密有光澤,目光有神,耐受寒熱,睡眠良好,性格隨和開朗,平素患病較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
調節:飲食搭配適當,有節制。
 
氣虛質
總體特徵:疲乏,氣短,自汗,肌肉鬆軟不實,語音低弱,氣短懶言,精神不振,動輒汗出,易感冒,內臟下垂,康復緩慢,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調節:可食用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藥食。例如:扁豆、山藥、大棗、黃耆等。

陽虛質
總體特徵:畏寒怕冷,手足不溫,肌肉鬆軟不實,飲食喜溫怕涼,易患痰飲、腫脹泄瀉,不耐風、寒、濕、邪。
調節:可食用生薑、韭菜、核桃、羊肉、牛肉等具有溫陽效果的食物。忌西瓜、梨、香蕉、苦瓜、綠茶等寒涼食物

陰虛質
總體特徵:口乾咽燥,手足心熱,體型偏瘦,喜冷飲,大便易偏乾,易患虛勞、失精、失眠等疾病,不耐受暑、熱、燥邪。
調節:可食百合、雪耳、鴨肉、冬瓜等甘涼潤燥食物,食羊肉、韭菜、辣椒等燥熱食物。

痰濕質
總體特徵:體型肥胖,皮膚油脂多,多汗且粘,易患中風、胸痺等,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力差。
調節:飲食以清淡為主,可食白蘿蔔、荷葉、蒼朮、陳皮等化痰袪濕的藥食。

濕熱質
總體特徵:易生痤瘡,口乾口苦,身重困倦,大便粘滯不暢,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多偏黃,對夏末初秋是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調節:飲食以清淡為主,可食芹菜、綠豆、青瓜、冬瓜、薏苡仁等清熱袪濕食物。

血瘀質
總體特徵:膚色晦暗,皮膚粗糙,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易患癥瘕及痛症,不耐受寒邪。
調節:可食山楂、醋、紅酒、玫瑰花等理氣活血之食物。

氣鬱質
總體特徵:神情抑鬱,憂慮脆弱,悶悶不樂,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形體多瘦,對精神刺激難適應,不耐受陰雨天氣。
調節:可食金針菜、海帶等具有解郁效果的食物。多參加戶外活動。

特稟質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為主要特徵。
調節:居室宜乾爽通風,保持室內清潔,避免吃容易過敏食物。

  當然,體質的分類並不一定是單一的,很多人是屬於復合型體質,比如既有氣鬱質也有血瘀質的表現,既有陰虛質又有濕熱質的表現等等。體質並非是不可改變的,通過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規律的調整,或藥物的干預,體質是可以改變的。如需詳細了解自己的體質及注意事項,請咨詢你的醫師!

轉貼文章 ~ 「低醣」比「低脂」重要的七大關鍵!

責任編輯:連阡淇



醣類即為碳水化合物,經多項研究證實,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對健康有極大的傷害,而在控制體重與多項疾病上,「低醣」飲食比「低脂」飲食的效果要來得好。精製澱粉與糖是低醣飲食尤須避免的兩大類食品。

有下列疾病者尤應遵循低醣飲食
  • 過胖
  • 第二型糖尿病
  • 代謝症候群

七個「低醣」飲食比「低脂」還重要的原因
  1. 輕鬆控制熱量
    低脂飲食常常必須計算熱量,但低醣飲食卻不然。低醣飲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吃得飽,又不容易過量,能達到降低熱量攝取的結果。實驗證實,攝取低醣飲食不必費心計算食物的份量,只要確認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便可放心地吃。
     
  2. 減重效果更好
    許多研究發現,低醣飲食有助大量燃燒腹部脂肪,換言之,攝取低醣飲食有助於減少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正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3. 降低三酸甘油脂
    研究證實,低脂飲食對三酸甘油脂不是完全沒影響,就是只能降下微量。反之,低醣飲食卻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
     
  4.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膽固醇」,是防止心臟疾病的關鍵之一。低醣飲食有助提升體內的好膽固醇濃度。低脂飲食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降低好膽固醇。
  5. 改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型態
    低密度脂蛋白即「壞膽固醇」,低醣飲食雖然無法直接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但卻可以降低它對人體的傷害。
  6. 降血糖
    醣類就等於是葡萄糖,而血液中葡萄糖過多,對身體而言是有毒害的。而低醣飲食也等於直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對於糖尿病患而言,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一但低,他們對降血糖藥物的需求自然就降低了。在某糖尿病的治療案例中發現,首日實行低醣飲食便能有效降低50%的胰島素,某些患者甚至在數週或數月的治療後便可停藥。即使如此,糖尿病患者不應自行停藥,應醫生諮詢過後再決定如何調整用藥與飲食
  7. 容易持續
    由於低醣飲食對飲食種類的限制較多,也因此有人認為低醣飲食比低脂飲食還要難以長期持續,然而實驗卻證實,低醣飲食比低脂飲食還要容易持續進行。
低醣食物列舉
  • 肉類:羊肉、雞肉
  • 海鮮:沙丁魚、三文魚、鱈魚、鮪魚、蝦子、龍蝦
  • 蔬菜:番茄、洋蔥、花椰菜、球芽甘藍、茄子、小黃瓜、香菇、蘆筍、芹菜
  • 水果:酪梨、草莓、奇異果、檸檬、柳橙、葡萄柚

原文出自:AuthorityNutrition 2-12-2
封面圖片出自:MediOne
http://healthylives.tw/article/2013

大眾認定的健康食品未必「有營」

撰文: 陳奕謙 發佈日期: 2016-07-31

吃麵包當早餐,健康。買漢堡包當午飯,不健康。晚上吃薄餅,不健康。飯後喝點紅酒,不健康。

每天吃甚麼、喝甚麼,健康與否,不少人也有印象。但印象歸印象,這種判斷是否準確,可能卻是另一回事。


美國公司Morning Consult最近問了超過100位營養師,就50種食品到底健康還是不宜多吃,參考專業意見。有趣的是,公司另外還訪問一般民眾,算是考考他們的直覺判斷是否可靠。

「靠估」是否可行?答案是,大致上也不錯。但有些食品,大眾可能「誤會」他們了。以為健康的,專家反說其實不然,有時是社會低估了含糖量。與此同時,有些食物較少出現在常見的減肥餐單,令不少人都以為應該少吃,但是營養師卻認為是相當健康。研究食物營養的學者莫扎法里昂教授(Dariush Mozaffarian)說,其實我們對於食物營養的認識不多,100分為滿分只得40分、50分。如果想追求健康飲食,或許還是不宜「靠估」或人云亦云。除了看食物營養標籤之外,不少人也會下載手機應用程式,掌握不同食物的成分、營養和卡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