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蹺腳時,一側腰方肌會縮短,久而久之出現長短腳狀況
對於蹺腳坐,你想到的會是──斯文?儀態?習慣使然?怎麼說都好,整體感覺都相對正面。但有脊醫提醒,蹺腳坐姿其實暗藏危機,因為長時間蹺腳隨時會蹺到人「長短腳」!事實上,正常人體雙腳長度,也可能存在輕微程度不一致,只是差距如在 1-3 毫米內,身體一般能夠調節適應,不致構成問題。但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陳允灝表示:「問題是當雙腳長短差距愈大,例如超過 1 厘米,這差距就會對身體結構造成壓力上的平衡問題,引發不同的痛症徵狀,而蹺腳坐姿會是加劇長短腳程度的因素。」
蹺腳會蹺到長短腳?驟耳聽來,任誰都會覺得「無乜可能」,但原來實質大有道理。「人體坐著時,上半身重量會沿脊骨落去盆骨,假若我們蹺腳坐,一側盆骨便會提起,變相仍貼著坐椅的另一側盆骨承受晒上身體重的壓力,這不單會增加該位置髖關節的退化勞損,同時該側腰部的一組大肌肉(腰方肌)亦會因而縮短,基於蹺腳通常慣性蹺向一邊的關係,久而久之經常因蹺腳縮短的腰方肌,便有可能就算你起身步行時也繼續縮短,令盆骨關節一側扯高,形成一隻腳的腳長較短狀態。」
他強調,人一蹺腳,一側腰方肌自會縮短,而縮短時間愈久,肌肉亦會愈難拉返長。「即是你只蹺腳幾分鐘,企起身行幾步路可能腰方肌已放鬆返,但很多 OL 一坐便半日蹺腳蹺足四、五個鐘,這便很可能起身活動多時,腰方肌仍然收緊,出現長短腳狀況。」而更弊的是,當下樑不正,上樑亦會歪。「脊骨是在盆骨這平台向上直上的,當人長短腳令盆骨這地基出現高低不平,為使脊骨對上的頭部能夠維持在正中,則脊骨自會隨之作出補償性的側彎,令致有可能造成脊椎側彎,且脊椎受力位置亦會容易有腰背痛,進而牽連至有髖關節痛及膝痛,或甚受壓一側的大腿梨狀肌收緊壓著坐骨神經,引致膝部對下位置有麻痺、針拮等坐骨神經痛徵狀。」
蹺腳原來可以蹺出咁多痛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而面對長短腳情況,大多數人更會以為只是天生腳長不一。「臨床病人因痛症求醫,照 X 光發現有盆骨高低的長短腳情況時,通常也表示過去買褲都知自己兩腳褲長不一,又或一隻腳時有踩褲腳的情況,但就以為長短腳問題是天生,不知到有可能是後天因為蹺腳蹺出來,有方法可以矯正。」
問矯正方法,陳允灝指重點是改善坐姿,最好由蹺腳變回雙腳踏地的坐姿。但如真的慣性使然,覺得「唔蹺唔安樂」,他指建議方法有 2:
1.要換腳:最起碼要提自己每 15-30 分鐘要轉腳蹺,使左右腰間的腰方肌可以輪替地縮短及伸長,減少收緊不能放鬆的可能。
2.蹺腳踭:更好的選擇是習慣由蹺膝頭變為只蹺腳踭,這改良版的蹺腳方式可確保人體盆骨能安坐在座椅上,令人不會再因為蹺腳出現盆骨、大腿單側受力情況。
「另外,針對蹺腳容易令腰方肌收緊的情況,有蹺腳習慣者最好每日多做運動伸展腰下方肌肉,以助放鬆及伸長腰肌,進一步減低左右兩側腰方肌力量失衡的機會。」
為減低腰部腰方肌因蹺腳收緊的情況,以下伸長腰下方肌肉的運動,有蹺腳習慣者最好每個動作每日練習 2-3 組,動作以維持 5 秒,重複 6 次為一組,完成後轉向再做。
《香港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