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葛洪先生說:「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現代人飲食講求口感,問題是「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多為殃」,加上長時間坐辦公室,情緒緊張,使便秘群日益增加。連幼稚園小孩也不例外。臨床上7天不排便的很多,還有14天、21天的,最長的是49天。毒素久積體內,能不作怪嗎?面上長痘,臉色黯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老人的便秘多因血燥,腸內津液枯少,和產婦生病後的便秘都屬於虛證,要補氣血。老人的虛秘,若用泄藥,很傷腸胃氣外也把精氣腎氣元氣泄掉,人會有很虛的感覺,排出的可能只有水沒有糞便。
兒童喊肚子痛,不太吃飯,有時是便秘造成的,排出便後就好了。有人一禮拜不大便,排出的便卻是軟便,這種人即使喝再多水,吃再多蔬菜水果也不見得會排便,這是因為氣虛,腸子無力蠕動的緣故。高血壓患者尤其要保持每天大便通暢,有患者在用力擠壓大便時中風。
越靠藥物排便,就越不會自己排便。排便時最好唇齒閉合,不要講話,雙眼向上看會排得比較乾淨。平時洗好澡,掌疊掌,雙手壓著肚臍,男向左、女向右的方向揉36下,再往相反方向揉36下,接著由左上腹向下推按到骨盆腔邊緣36下,再配合下列穴位的揉按,假以時日一定能改善。以下是這次要介紹的穴道:
支溝穴:位於手腕關節背面,小指直上向手肘方向四橫指的距離,在兩骨之間,三焦經的脈長行走於上肢前臂兩骨之間,如水行溝渠而得名,又名飛虎。可以使上中下三焦的氣機運化通於全身。治習慣便秘,尤其適合高血壓又便秘的人。
潤腸通便的支溝穴——氣虛型便秘的剋星
【穴位一點通】
標准定位:在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 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即:腕背橫紋上三寸,尺橈骨間處。)
便秘者每天清晨排便前,用拇指分別按壓雙側支溝穴,由輕到重,按摩指壓處有酸麻脹痛感, 10-15 分鐘後即感腸蠕動加強而產生便意,即可順利排便。若1 次效果不佳,可繼續進行直到排便。 10 次為一療程。
對於老人便秘和術後便秘可用灸療,選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 ~7 壯,約30 分鐘左右。每天或隔天一次,10 次為一療程。借艾的藥力與火的熱力給機體以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目的。
【特點總結】
1. 支溝穴是治療便秘的經驗效穴,還可治療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痛,嘔吐,泄瀉等症。
2. 支溝穴還可用於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如咽喉腫痛,神經性耳聾,視力下降,結膜炎。
3. 支溝穴還可用治一些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產後乳汁分泌不足等症。
4. 此外,支溝穴還可用於運動系統疾病,如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支溝應用廣泛,還可用於治療一些其他疾病,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痺。
支溝穴(屬「三焦經」)
(一)【支溝穴】效用
(1)此穴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認定 : 主治便秘的一個有效穴道。
(2)調理保健 : 耳鳴,耳聾,肩臂痛,心絞痛,
肋間神經痛,乳汁分泌不足,產後血暈。
(三)簡單取穴方法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重)(時間:左右各1~3分鐘)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大便閉結:支溝、足三里(胃經)、天樞(胃經)。
(2)心痛如錐刺:支溝、太溪(腎經)、然谷(腎經)。
(3)胸脅痛:支溝(左瀉右、右瀉左)、委中(出血)(膀胱經)。
(4)嘔吐:天樞(腎經)、支溝。
(5)乳汁分泌不足:膻中(任脈)、乳根(胃經)、支溝、足三里(胃經)。
(6)肋間神經痛:支溝、陽陵泉(膽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足三里穴:
位小腿外側,膝下四橫指距離,脛骨外緣處,陽明經多氣血的特質,可益血生血而潤腸,又健脾益氣而增強腸胃的蠕動力。很適合大腸急躁症的便秘。尤其適合氣血虛的便秘。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6/12/n2935637.htm#sthash.OswINXzc.dpuf
【常搓腳心治便秘】
足少陰腎經主幹起始於足小趾下,斜穿過足心,沿內踝後方,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小腿肚內側,到達膕窩後繼續向上,沿大腿內側後緣循行,通向脊柱。
在腎臟直行的經脈還向上進入肺和咽喉。此條經絡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的病證,如月經不調、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秘、腹瀉等。其中,湧泉穴和太溪穴對於日常保健很有好處。
湧泉:位於足底部,在第2、3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推搓湧泉穴俗稱“搓腳心”,需搓出熱感,對於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具體方法是用拇指從足跟向湧泉穴做前後反復的推搓,或用手掌輕緩地拍打,以足底部有熱感為宜。另外,還可用熱鹽水泡腳溫暖湧泉穴,水溫以自己能適應為度,每日臨睡覺前浸泡15~30分鐘。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採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點按或按揉太溪穴,以感到酸痛為適宜,能夠溫腎補陽,對於陽虛引起的怕冷、四肢冰涼有較好的療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