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運動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培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的習慣
高血脂的問題,除了改變飲食習慣外,加強運動同樣重要。
運動能增加好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脂肪代謝,並將血管裡的膽固醇帶回肝臟分解,使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
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長期持續最重要
每天運動30~60分鐘最適當,若不足30分鐘,只能消耗血糖,無法有效改善血脂。
且運動須長期維持,否則前幾天只是消耗血糖,1星期過後,待肌肉分解脂肪酶的活性增加,好膽固醇才會開始上升,三酸甘油酯則降低,約1個月後壞膽固醇及總膽固醇就會開始下降。
溫和的有氧運動如有氧舞蹈、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體操、跳舞等,可促使心肺輸送足夠的氧氣至細胞,使血脂順利轉換為能量,進而達到改善血脂的效果。
相反地,舉重、伏地挺身、快跑等無氧而短促的運動,及常保持不動、需屏息的運動等,則因肌肉無足夠的氧氣供應,並不容易直接消耗血脂肪。
走路也是很好的運動
走路是非常好的運動,隨時可進行,且困難度低、安全性高。
每跨一步,會活動到全身95%的肌肉;每天走1萬步,不但消耗熱量,並可提高體適能。
建議膽固醇過高、肥胖者,可詢問醫師排除各種不適合運動的狀況,並確定適合自己的運動種類及運動量。
最好的運動,是可讓40歲的人心跳控制在每分鐘120次;50歲的人每分鐘115次;60歲以上每分鐘110次以內為宜。
另一種檢測運動強度是否合宜的方式,是以微微喘氣,又能交談為標準。
若出現喘不過氣、胸口有壓迫感、頭昏眼花、臉色發白等現象,代表運動過於劇烈,應慢慢停下來。
作者簡介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醫師
「膽固醇超標 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8/09/03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提醒市民最有效預防膽固醇超標的方法是注意飲食、勤做運動及定期做身體檢查。
只有肥人才會膽固醇過高一直是大眾的既定想法,事實上瘦人也有機會超標。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指,沒有特定群組的人士較易膽固醇超標,有高膽固醇亦不會有表面症狀,所以容易被忽略。如果膽固醇持續處於高水平,有機會堵塞血管,隨時引發冠心病。所以,任何人士都應該定期檢測膽固醇水平,一旦證實膽固醇超標,必須嚴格控制飲食及改變生活習慣,甚至要配合藥物治療,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壞膽固醇堵塞血管
雖然膽固醇被認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但並非所有膽固醇都有害。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膽固醇(HDL),人體內的膽固醇可以製造及修復細胞壁,身體的荷爾蒙、維他命D及膽汁酸分泌,亦需要使用膽固醇來製成,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必要元素。至於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陳良貴醫生指它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兇:「壞膽固醇會在血管內壁積聚成斑塊而導致血管收窄,阻礙血液流動,如阻塞位置位於心臟的冠狀動脈,就會引起冠心病。一旦斑塊破裂,更有機會堵塞整條血管,令心臟病突然發作。」資料顯示,2015年因心臟病去世的人數有6,190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整體人數66.6%,即約4,100人,情況不容忽視。
港人膽固醇超標普遍
衞生署早前公佈的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膽固醇超標比率達49.5%,推算有290萬人膽固醇過高,較10年前增加100萬人,揭示市民的生活習慣普遍不健康。陳良貴醫生稱,膽固醇本身可由肝臟自製,而食物是另一主要的來源。當身體從食物當中攝取膽固醇時,大腦會發出訊息減少製造膽固醇數量以平衡體內的膽固醇水平,但當吸收過多膽固醇時,身體未必能有效調節,令到膽固醇過量積存。所以要控制膽固醇水平,首先從飲食習慣著手。「根據衛生署的建議,每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在250至300毫克內,應避免進食含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食物,除了蛋黃、魷魚、內臟、肥肉,其實點心、烘焙糕點同樣是高風險食物,市民應少吃為妙。」陳良貴醫生補充,運動對於降低膽固醇亦有一定幫助,建議市民每日進行最少30分鐘帶氧運動。
藥物治療有效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指引,人體的低密度膽固醇標準為3.4mmol/L或以下,總膽固醇則應在5.2mmol/L或以下,如超標人士在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後仍未能回復到理想水平,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藥物治療以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現時控制膽固醇藥物有他汀類(Statins),其作用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以降低壞膽固醇的含量。由於療效顯著,而肌肉痛、肝功能受影響等副作用在亞洲人身上並不常見,而且擁有較長歷史,所以是醫學界中最常採用的一線藥物。」如果服用他汀類後患者的進度仍未如理想,陳良貴醫生指可能會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處方多一種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是另一種常用的藥物,能阻止腸胃吸收食物中的膽固醇,配合他汀類服用,比起單純服用他汀類,能更有效控制血液中壞膽固醇的含量,又可避免高劑量他汀類帶來的副作用,有助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除了以上兩種藥物,亦有一種幫助肝臟清除壞膽固醇的針劑--新生物製劑。此藥主要針對因子「PCSK9」,以提升肝臟回收低密度膽固醇的能力,針對於對傳統藥物無效的高膽固醇人士。
最後,陳良貴醫生提醒市民,由於香港深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不少日常吃到的食物都是高脂、高膽固醇的類別,長期過量攝取容易令膽固醇超標,大大提升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預防膽固醇超標的最有效方法是注意飲食、勤做運動及定期做身體檢查。如果證實有膽固醇超標,應及早咨詢醫生意見以免阻礙治療效果。
CARD-1256523-0000
05/18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
(資料由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提供)
膽固醇超標,心血管嚮警號
香港人工作繁忙,習慣快餐文化,一餐進食大量高卡路里、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加上經常加班,缺乏運動,容易出現膽固醇超標問題而不自知。據調查顯示本港約一半45歲以上的人士膽固醇超標,情況嚴重。香港浸信會醫院招顯洸心臟中心主任余卓文醫生指出,膽固醇超標若不妥善處理,過剩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壁,堵塞血管,最終可引發冠心病、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膽固醇好壞兩面睇
不少人都誤以為膽固醇必定危害健康。事實上,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它更加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重要成分。余醫生解釋指,血管中的膽固醇主要可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C)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C)兩種。好膽固醇就像血管的清道夫,將血液內多餘的壞膽固醇帶走,維持心血管健康,故水平愈高愈好。相反,壞膽固醇含量過高的話,就會積聚在血管內壁,造成粥樣斑塊,令血管內壁收窄甚至栓塞,阻礙血液供應,導致心臟肌肉出現缺氧情況,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如堵塞腦部血管,更有機會導致中風,因此若能平衡體內好、壞膽固醇的水平,可以有助保持身體健康。
一般而言,低至中度風險病人的壞膽固醇水平應低於3mmol/L。余醫生指出,膽固醇水平會因人而異,必須把個人的風險因素計算在內,以制定控制壞膽固醇的目標。「針對有單一危險因素,如吸煙、三高等的高風險人士,建議將壞膽固醇的目標指數降至2.6mmol/L或以下;若曾經罹患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或有多個危險因素的極高風險人士,則會建議進一步將壞膽固醇調低至1.8mmol/L或以下水平。」
高風險人士 難靠戒口、運動降壞膽固醇
余醫生續指若初期發現膽固醇超標,可以先透過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包括避免進食肥肉、雞皮、煎炸及經高溫烹調等高膽固醇、高反式脂肪及高脂肪的食物。同時維持適量的運動,並做好體重控制,幫助踢走壞膽固醇同時提升好膽固醇。不過,若本身已屬高風險人士,或未能透過節制飲食將膽固醇控制於理想水平的話,可能需及早輔以降膽固醇藥物,雙管齊下來減低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他汀可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藥物方面,坊間最常見治療膽固醇的一線藥物為他汀類藥物(Statins),它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按醫生指示服用,可將壞膽固醇降低百分之三十,或最多接近百分之五十的水平。不過余醫生指出,他汀功效雖然佳,但亦要注意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尤其當服用到中至高劑量時,患者有機會出現腸胃不適、肌肉酸痛或肝酵素異常等副作用。對於出現以上問題,或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患者,用了高劑量他汀也未必帶來理想療效,將膽固醇降至理想水平的話,就可考慮使用二線藥物如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余醫生解釋指,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能在小腸直接阻止身體吸收膽固醇,副作用包括腹部疼痛、腹瀉、腸胃氣脹及感覺疲倦等。當配合他汀服用,不但可避免服用高劑量他汀引致的副作用,同時可從不同的途徑控制膽固醇水平。有研究顯示,他汀加入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使用,可以令病人的壞膽固醇水平進一步降低至百分之五十六。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新指引不設膽固醇上限 不等於任食
對於最近有新指引指「取消攝取膽固醇的上限」,是否等於可以任食高膽固醇食物呢?余醫生認為大家對此說法有所誤解,「取消攝取膽固醇的上限」只適用於膽固醇水平正常、相對較為健康的人士。但本身膽固醇超標,或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人士,都應該嚴格跟隨現有醫學上膽固醇處理的指引,來減低膽固醇的攝取。余醫生提醒,壞膽固醇很多時來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尤其一些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過量攝取會增加血管栓塞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選擇食物時應小心,盡可能避免進食含有這些成分的食物。
(資料由香港浸信會醫院招顯洸心臟中心主任余卓文醫生提供)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
CARD-1240002-0001 1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