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淺中醫」是永恆的大道理。面對疾病,愈早求醫就愈有機會更有效控制病情。當發燒或感冒時,大家都懂得向普通科醫生求診;遇上皮膚敏感,也會向皮膚科醫生求診。但當出現糖尿病的徵兆,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專科醫生與病人又各自擔當什麼角色?
據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徐漢儀醫生解釋,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包括甲狀腺、胰臟、腦下垂體、腎上腺、睪丸及卵巢等,但凡與荷爾蒙有關的疾病也屬於內分泌科的範疇。「作為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除了糖尿病外,骨質疏鬆、甚至經期紊亂也可能與荷爾蒙有關,因此都屬內分泌科的專科範疇。」
「糖尿病是慢性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的供求不平衡所致。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出現抗阻,葡萄糖便會積聚於血液當中令血糖過高,而多餘的糖分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故稱為糖尿病。」徐醫生續稱,由於糖尿病的病徵並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能會有口乾、尿頻、體重下降或疲倦等徵狀,但更多人是完全沒有症狀,故最容易被忽略。作為專科醫生,徐醫生又會如何為病人確診?「其實有高風險因素人士可定期抽血檢驗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素(HbA1c),再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若空腹血糖值為7mmol/L或以上、糖化血紅素 6.5%或以上或服用75克葡萄糖後2小時抽血檢驗等於或超過11.1
mmol/L、就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自我檢查(資料來源: 香港糖尿聯會)
□ 家族有糖尿病史
□ 45歲或以上
□ 有高血壓或高血脂問題
□ 患有心臟病或曾經中風
□ 缺乏運動
□ 中央肥胖 (男性腰圍>35.5吋,女性腰圍>31.5吋)
□ 患多囊卵巢症
□ 曾患妊娠糖尿病
*若有1個或以上即屬高危一族,有較大機會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一旦確診,專科醫生需要花較多時間與病人溝通,從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專科醫生要瞭解病人的家族病史、是否曾有相關的併發症等,再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例如腳部有否變形、神經病變或心血管相關疾病等。」徐醫生補充,由於糖尿病沒有帶來不適或痛楚,故部分確診的患者可能會掉以輕心同時亦會忽略了糖尿病可以帶來嚴重的併發症。「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功能障礙、神經病變等,亦會增加各種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機會。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牽涉到多個身體器官,故專科醫生亦要與營養師、眼科醫生或足部治療師等緊密合作,確保病人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及早服用藥物
助減併發症
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影響深遠,故除非血糖只屬輕微「責界」,否則專科醫生也會建議盡早採用藥物治療。
「雙胍類是最常見的糖尿藥物,它可以抑制肝臟製造過多糖份,並增加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而DPP-4抑制劑或SGLT-2 抑制劑則可以作輔助,前者以促進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而且只會在進食後、即血糖升高時才起效,減少了傳統降糖藥物會引發低血糖的機會。後者則可以將多餘的糖份直接經由尿液排出,減少腎臟吸收以達到降糖效果。」
不過徐醫生補充,雙胍類藥物有機會令患者出現輕微的腸胃不適,DPP-4抑制劑則可能導致鼻咽炎,但臨床上不算常見,而SGLT-2抑制劑則有可能引致脫水及尿道炎。由於每隻藥物也有其特性,故專科醫生會按照病人的個別情況及需要而處方合適的藥物。
最後徐醫生補充,由於專科醫生不能每日貼身照顧糖尿病患者,故病人的自我管理就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的飲食控制也會影響血糖,故需要留意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奉行低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的三低一高飲食原則,每星期做3-5次的中強度運動,並每星期進行3-4次『篤手指』的方式監察血糖值。若病情穩定,患者可以每隔2-3個月覆診一次。」
研究:邊吃甜食邊喝水 血糖飆升更快 增糖尿病肥胖風險
不少人每當進食甜食後,都會馬上喝水解渴。然而有研究發現,一邊進食一邊喝水,比吃後不喝水又或吃後才喝水,血糖飆升都會更快,增加患上糖尿病及肥胖風險。
南美洲蘇利南共和國Anton de Kom University,研究進食與喝水時間對血糖的影響。研究人員將測試者分成三組,分別為只吃冬甩不喝任何飲料、邊喝水邊吃冬甩、以及吃完後才飲水,過程中監測他們的血糖變化。
結果顯示,邊喝水邊吃冬甩的血糖指數,比另外兩組測試高近兩倍,甚至比只吃兩個冬甩為高;而吃完冬甩半小時後才飲水,血糖升幅最低。專家指一般進食後,血糖都會有所上升,因水會令身體更容易吸收糖分。專家指,血糖過高會令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更容易存在脂肪,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風險。
專家表示,研究雖然只是對進食冬甩進行測試,但相信其他食物也會相似的結果。專家指,用餐後隨即喝飲料其實不是一個好習慣,建議在進食前,或進食後半小時,才可喝飲品,避免血糖急速上升。
(每日郵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