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膽固醇只是身體檢查報告上的一個項目,數字沒有「見紅」就代表達標,若「踩界」就注意一下飲食、做點運動。不過,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壞膽固醇是引發中風的風險因素之一,故切勿輕視將之當作數字遊戲,否則分分鐘為血管健康埋下計時炸彈!
心臟科專科陸毅康醫生表示,2018年的數據顯示,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能於短時間內傷害腦細胞甚至奪命,難怪很多病人聞「風」色變。「中風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超過八成個案也屬於前者。缺血性中風即腦部血管出現阻塞,當血液無法通過,腦細胞就會缺氧而不能運作或死亡。」陸醫生續稱,中風看似突如其來,但其實各種危險因素早已不動聲色地匿藏了一段時間,隨時一觸即發。「這些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壞膽固醇水平過高、高血糖、肥胖或吸煙等。年紀越輕,這些風險因素留在身體的時間就越長。以壞膽固醇為例,現時人均壽命有八十多歲,若三十出頭已超標又不正視,壞膽固醇就會停留在血管五十年,所以年輕時更值得加大力度去控制,
壞膽固醇指標 因人而異忌盲目跟從
治療中風就像與時間競賽,若能於「黃金3小時」內求診,對日後的康復有極大幫助。「部分病人於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其症狀與中風相似,包括頭痛、手腳無力、身體協調出現問題、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等,由於症狀於短時間內消失,病人大多不以為意。不過『小中風』其實已代表腦部有短暫缺氧情況,未來亦有機會出現嚴重中風,所以若有以上症狀應立即求醫,讓醫生以腦部掃瞄或磁力共振等檢查來評估腦細胞有沒有受損,亦留意有沒有高血壓 、高膽固醇、心房顫動、心律不正等其他風險因素。」
正如前述,越早控制風險因素越能降低中風機會,那大眾又應將壞膽固醇維持在什麼水平?「若年輕又沒有危險因素,壞膽固醇目標水平一般為3.0mmol/L或以下;患有10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壞膽固醇水平應維持在1.8mmol/L 或以下;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曾中風或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即通波仔)的患者就要把水平降至1.4mmol/L或以下。不過,以上的膽固醇指標只能作參考,因為每個病人的年齡、生活習慣及潛在風險因素也不同,例如一個體重超標又有吸煙習慣的中年人,即使指數維持在1.8mmol/L仍然存在較高風險,所以需要醫生為每個病人診斷再作評估。」
健康生活習慣 輔以藥物事半功倍
雖然壞膽固醇目標因人而異,但有一個事實可以肯定,就是透過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始終是控制風險因素的建議方法。「若能於生活習慣上積極作出改變,可有助降低壞膽固醇。不過,最常見的問題是病人不能夠持之以恆,故醫生要與病人溝通,商討一個可行又健康的生活模式。若飲食、運動仍未能達標,就要考慮以藥物輔助。」一提到藥物,病人始終會較為抗拒,陸醫生表示,處方藥物前會考慮多個因素,以長者為例,他們有一套牢固的生活習慣,要改變或要求他們進行高強度運動似乎不太可行,所以用藥可能會較有成效。至於年輕人能透過運動、飲食降膽固醇的幅度較大,若確診時指數並非嚴重超標,未必需要立刻用藥。
若決定服藥控制病情,藥物方面又有何選擇?「降膽固醇的一線藥物為他汀類,它能有助降低壞膽固醇,研究顯示亦可減少血管疾病的出現。不過,部分服用高劑量他汀的病人有機會出現肝酵素異常、肌肉酵素高、肌肉力量不足等輕微副作用,遇上這情況,醫生會考慮降低他汀的劑量,再輔以其它二線藥物如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一同服用,雙管齊下以把壞膽固醇降至更理想的水平。部分人服用後可能有輕微腹瀉、腹痛、胃氣脹或疲倦等,不過其實每種藥物也有利弊,臨床上藥物的副作用並不常見,反而慢性病控制不好會有更嚴重後果,絕對不能輕視。」
最後,陸醫生提醒大家不要以為膽固醇只是「數字遊戲」,不及早正視可能會引發連串嚴重後果。「膽固醇過高沒有什麼徵兆,也不像其他痛症般令人有所警覺,所以大部分病人也是心臟病發、中風等才後悔。要知道這些嚴重疾病有機會令身體機能無法復原,只能以復康角度治療,所以謹記健康沒有Take 2,發現有問題就要立即找醫生診治跟進。」
請注意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