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陳先生的親友最近發現小便有泡,檢查後確診患上腎病。自此陳先生每逢如廁後都十分留意其小便,偶爾發現小便有泡便大為緊張,並前來求診,結果顯示他並沒有蛋白尿。
很多人誤以為小便有泡便等於有蛋白尿或腎病。其實小便流速、尿液濃度及廁所水中化學物質,均有可能令小便產生泡沫。一般而言,男性小便流速較快,或清晨首次小便較濃,較易出現泡沫,但這些泡沫往往會在數分鐘內自動消散。反之,因蛋白尿而引起的泡沫不容易爆破。所以,如發現小便持續地出現不易消散的泡沫,便應考慮就醫。
水銀面霜致腎小球發炎
另一個案是陳女士,她帶印尼傭工來求診。工人姐姐小便帶泡,一星期內發展至全身水腫,幾乎連眼皮也睜不開。醫生留意到工人姐姐膚色不尋常地白皙,細問下她才說出最近用了同鄉贈送的美白面霜,十分有效。檢查她的血液及尿液,發現水銀嚴重超標,同時美白面霜樣本也驗出大量水銀,而腎組織檢查結果為微小病變型腎小球發炎(minimal change disease),有可能由水銀中毒引起。經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及類固醇療法,病情在1個月內已經明顯好轉。
覆診期間,正當大家深感安慰之際,醫生卻留意到患有乙型肝炎及糖尿病的陳女士小腿腫脹。追問之下,陳女士承認她腳腫多時,但認為情况不嚴重,不以為意。經過醫生勸喻後,陳女士才願意接受檢查,結果發現她的乙型肝炎很活躍,病毒指數高,有肝炎迹象,而腎組織顯示為本港常見的免疫球蛋白A腎病,可以由乙型肝炎誘發。最後,她在接受複合類固醇及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治療後,情况改善。
年增千宗腎衰竭 近半糖尿引起
1. 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中蛋白質含量異常增多,超出腎小管可重吸收的負荷而出現蛋白尿,此多見於長者的多發性骨髓瘤,因血液裏有過多免疫球蛋白經腎臟過濾而出現於尿液中。
2. 腎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腎小球病變,腎小球濾膜未能阻隔蛋白質流失而形成蛋白尿。很多常見疾病都能引起腎小球病變,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等)、免疫系統病(紅斑狼瘡症、免疫球蛋白A腎病等)、重金屬如水銀(常見於不合規格的美白護膚品)及若干癌症等。香港每年平均新增超過1000名腎衰竭患者,並需要接受洗腎治療,當中接近一半皆由糖尿病引起,其次是高血壓及腎小球發炎等。
3. 腎小管性蛋白尿:泛指因腎小管受損,引致吸收蛋白質的能力下降,最常見於藥物引發,例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俗稱消炎止痛藥),過往亦曾有病人誤服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而引致蛋白尿及電解質紊亂。
在檢查方面,患者只需提供單次小便樣本便能準確計算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但太濃或太稀的尿液皆會影響測試的準確度。至於確診蛋白尿的成因,往往需要腎組織檢查,但每個病者情况不同,醫生會按照個別情况作出適當建議。
文:黃玉兒(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腎科專科醫生暨長者醫療外展服務高級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