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買外幣,貪其利率高,最好的情況是賺了滙價,也賺了利息。不過,他們未必會留意買入及賣出外幣時,差價會是這樣高的,買賣差價不只見於外幣,基金及股票也有買賣差價。而最壞的情況是輸了滙價,連利息也補不了,更要付上高昂的買賣差價。
買外幣的原因最好是與那外幣的國家有些聯繫,例如子女在英國讀書,便順理成章地買英鎊,經常到日本旅遊的便買日圓,因國內有業務或會定期到國內消費的便買人民幣。可是現實的情況是,不少買外幣的人與那國家沒有任何聯繫,因此面對相當大的滙率風險。
有人買了澳元,若澳元滙率下跌,只要當事人會花澳元,損失不會太大,因為其澳元可以用在澳洲花費。相反,當事人不會花澳元,他便要把澳元兌回港元,即時便有滙率損失。很多時候滙率的損失比起利息收入還要多,真是得不償失。
買賣差價與外幣流通量有一定關係,你可以到各大銀行的網頁查看買入價及賣出價,外幣的賣出價(即是我們買入)一定高於外幣的買入價(即是我們賣出)。
常見的外幣如美元、澳元、加元、瑞郎、日圓及歐元等的買賣差價都是 1%至 2%,如果滙價不變,只要利率高於差價,基本上是沒有蝕錢的。有些外幣的買賣差價則驚人,如泰國銖、新台幣、南非蘭特及馬來西亞元的買賣差價都有 7%以上。除非滙價升幅可觀,否則單憑一年甚至兩年的利息,並不足以抵銷買賣差價。
曾看見有港人在台北機場,把台幣兌回港元,我感到奇怪。除非你幾年內不會再到台灣,否則不應兌回港元,因為損失了不少的差價。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