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理論,神經根型頸椎病可由外感風寒濕邪、勞傷筋脈、氣滯血瘀、肝脾腎虧損等原因所致。
李杰霖表示,中醫治療以針灸、推拿及內服中藥為主,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止痛功效。低頭族平日可多做頭頸鬆弛運動,也可自行按壓頭部及手部的相關穴位,有助減輕肩頸不適。
他表示,病人通過推拿手法治療可鬆解黏連,調整頸部椎體間的動力平衡,增大頸椎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擠壓得以緩和,減少痹痛情況。
艾灸可加強療效
針灸則以局部為主,通常選取頸夾脊、風池、外關,再配合曲池、後溪、肩井、合谷、大椎、肩貞等穴位。
若症狀已出現一段時間,或疼痛日久、寒濕留滯經絡,痹痛較嚴重者,可配合艾灸以加強療效。
年輕人減少低頭時間,是預防頸椎提早退化的最有效方法,他提醒市民低頭使用各式電腦或電子產品,每隔45分鐘至1小時應稍事休息,並可進行一些放鬆運動,包括前後及左右轉動頭部,有助減輕頸部肌肉勞損,也可自行按壓在後頸附近的風池穴,有助去風通絡,按壓手部的合谷穴、裂缺穴及手三里穴,則有助止痛、除痹及疏通經絡,每次可按壓約30秒,或出現酸麻脹痛感覺時可停止。
《蘋果》記者
頭部鬆弛運動(由李杰霖中醫師示範)
1.分別向前及向後傾,每次維持30秒,每組動作做三次
2.分別向左及向右傾,每次維持30秒,每組動作做三次
3.分別向左及向右側屈,每次維持30秒,每組動作做三次
穴位按壓
按裂缺穴助通經絡
按合谷穴助止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