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包一世」年金

早前財政預算案建議的公共年金計劃,料於明年中出爐。按揭證券公司宣佈,首批年金規模達100億元,可供65歲或以上長者投保,最低入場費5萬元,上限為100萬元,內部回報率料約3%4%;即以投保100萬元計,長者每月最多可獲派5,800元年金,即每年收取近7萬元,且為終身派發。
記者:陳洛嘉 周家誠

目前本港65歲或以上人士約116萬人,不少長者退休後會提取一整筆強積金及長期服務金,但在低息環境,往往不知應如何投資。政府推出的公共年金變相銜接強積金,退休人士可因應需要,決定是否把儲蓄或強積金資產轉入年金計劃。







投保額最少5萬元

年金其實類近儲蓄產品,具穩定投資增值功效,長者一筆過繳交保費後,每月可收取固定現金,猶如「咬長糧」至百年歸老。不過,私營保險公司的年金計劃多有年期限制,而政府推出的計劃則終身受保。

金管局總裁兼按證公司副主席陳德霖指,首批年金規模預計為100億元,屬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長者一筆過繳保費後,會即時開始提取每月年金至終老。投保額最少5萬元,最高累計100萬元,即無論認購次數多少,只要投保滿100萬元便不能再參加。以每人投保上限100萬元作全數計算,首批年金至少可供1萬人投保。

公共年金的內部回報率定價介乎3%4%,按證公司執行董事余偉文稱,年金的投資政策初步參考外匯基金的「未來基金」做法,即投資組合及長期增長組合各佔一半,以往投資組合的平均回報率介乎3%6%,而長期增長組合由2009年至去年底的內部回報率達12%。即使最終出現投資虧損,按證亦會為年金包底,根據投保人的保單內容派發保證固定年金。
按證公司總裁李令翔就表示,有信心首批年金最終定價能爭取偏向4%的內部回報率,至於未來再推出時,不排除定價會調整,但強調中長線定價會維持穩定。

以內部回報率4%計,男性於65歲投保,每10萬元保費料可取得每月580元固定年金,投保100萬元即每年可獲派發近7萬元年金,年金率約7%。至於女性由於預期壽命較長,就算同於65歲投保,每10萬港元保費只取得每月約530元固定年金。

105%「身故保障」

由於公共年金為終身派發,理論上越長命越着數。不過,即使最終長者較預期早離世,公共年金亦設有保費105%的「身故保障」,即假設投保100萬元,至少可取回105萬元,以每年派發7萬元年金計,最少便可派發15年。假若投保人中途去世,其家屬可獲退還餘下期數的年金;反之,以65歲投保計,長者活到80歲以上仍繼續領取年金,基本上已有多賺。


另外,長者如有緊急資金需要,在未取得保費105%回報前,可根據現時價值折算率套回保費,提早退出計劃,惟折算率目前仍未公佈確實數字。李令翔續指,投保人除了繳交保費外,毋須再向按證公司繳交其他費用,但由於產品會透過銀行銷售,銀行或會有其他收費,推出前續會向銀行溝通。當局今年6月底前將公佈更多詳情。


適合不擅投資無子女人士

公共年金內部回報率為34厘,看似比港元存款利率高,不過抵買與否,須視乎投保人實際壽命而定,越長壽則受益越大。有理財專家認為,如不擅投資,年金屬不俗選擇;如有投資經驗,則購買債券及高息股亦是另一退休財富增值之選。

產品性質跟政府鬥長命

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指出,公共年金計劃好壞參半,好處是年金內部回報率或高達4厘,市面上較為匱乏,適合已退休卻不擅投資、膝下無子的長者;壞處是產品性質是跟政府鬥長命,「否則15年內身故,就只是剛剛好回本」。

張建議,若認為年金回報太低,可以選擇買高息股,例如中銀香港(2388)去年股息率達4.2厘,匯控(005)則高達6厘。至於息率達4厘以上的債券選擇多,例如內地國有銀行所發行債券,風險甚低。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建議可將一半退休資產放入年金為財富增值,而由於年金本質是對沖長壽風險,而且政府提供的年回報達34厘,估計大部份時間能夠抵禦通脹,實際是可以接受。

至於能承風險較高人士,溫指可認購債券或投資股票,投資比例多少則可以100減自己的實際歲數,若年屆70歲,風險較高投資僅可佔30%,而該比例應隨年齡增長而削減。

康宏理財服務行政總裁冼健岷稱,不少長者或對於公共年金有憂慮,如計劃有彈性退出機制,但實際上執行細節需清楚說明。


■記者周家誠

這項年金計劃有兩個缺點,一是上限100萬元可能太少,對中產階層而言不夠,最好加一倍至200萬元,依按揭證券公司的計劃,投保100萬元每月可得5,000元,若投保200萬元,每月得1萬元,生活才像個中產階層。該計劃第二個缺點是每月領取的年金不變,10年之後就會錢不夠用,應該把通脹的因素也加進去,逐年慢慢增加年金金額。  曾淵滄


~~~~~政府搞果個終身年金計劃我可唔可以理解成我投放100萬到最終回報金額只有105萬取回(包括利息15年間所謂收到7萬蚊利息)?

如果我以上理解無錯咁其實呢個計劃1D都唔吸引...15年時間連本帶利收番只有5%回報

係呀15年得5萬元利息,要長命過80,先叫做好D,90歲有175,多出75,

65歲買,66歲未夠死了,一期都未拎(7萬年金),後人可拎105,
如果66歲死,已經拎了一期,後人可拎105-7萬元=98
80歲後死,後人不會再有得拎, 終身年金係for長壽老人既 ^.^

試想像活到120!

活到90歲每月派錢只75%回報
當平均通脹3%一年, 25 都係75%

只剛剛平手...~~~~~(節錄於網上)


左丁山 : 政府年金




一班退休老友坐埋講退休規劃,講到政府年金,意見就多咯,究竟買唔買得過?坦白講,香港人嘅財富有幾百種分佈模式,幾難有一致性,冇話一個年金計劃可以啱晒所有人嘅。譬如富豪級數人馬梗係對政府年金計劃不屑一顧,如十幾年前詹培忠請左丁山在上海會食蟹粉翅就呻過:「原來每個月要使晒啲股息都好難,何況久唔久又可以在拉斯維加斯贏到一兩百萬美金!」好似詹兄過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香港不在少數,至於另一極端,每個月靠生果金、綜援與生活津貼過日嘅,相信起碼有幾十萬,餘下來在中間,能有一百萬元買政府(金管局屬下之香港按揭政券公司)推出之年金嘅,怕起碼亦有數十萬人。

按揭證券公司計劃推出退休年金,每年由五萬元起,至一百萬止,65歲或以上人士每買一百萬元,每月男性可得派發最高5800元,女性最高得5300元,銀碼有差異,係因為香港女士平均壽命長,今年65歲女士預期可活至89.75歲,65歲男性預期可活至85.37歲,精算師計過嘅嘞,計到尾,男女壽命完結前之總所得應無大分別。

買一百萬,每年攞番696嘅話,等於6.96厘回報,豈非好着數?非也,按揭公司計過,派發金額係連本帶利,並非純粹利息回報,男性如果真係收錢收足20年,共收回一百三十九萬元,算幾好賺㗎,何況呢類年金應該係近乎冇風險嘅啫!信唔信按揭證券公司會違約或破產關門?機會好微囉。


然則咪個個去買?咁又未必,定息回報年金之最大風險係高通脹、高利率,如香港80年代咁嘅通脹率,十幾年後,每月收到嘅5800元,根本冇乜購買力。

但所有退休人士如買定息債券都會面對相同風險,

買股票就可以對抗通脹,但十幾年前匯控過百元一股,現在匯控股價六十零蚊,股息低於4元,長期股東咪又係悶悶不樂!

買樓收租又如何?除非退休人士早有物業啫,今日揸住一百萬元,有乜資格買樓收租呀?根本冇得諗,何況收租會可能遇上租霸,要花錢維修,65歲以上長者幾難有精神去打理租務事宜

Reits收息又如何,係一條好計,但Reits市價亦會隨股市浮動,長者要識得管理風險。

買按揭證券公司嘅年金睇落幾唔錯,如有幾百萬元退休金在身,用一百萬買按揭公司年金,值得諗諗。


年金明益中產

昨日講起政府年金,左丁山認為幾適合
(一)65歲身體正常,健康無礙,好有機會存活到85歲(男性),87歲(女性)之人,
(二)平時有積蓄,但又唔係有幾千萬元未開頭之人,譬如有四五百萬存款在銀行,
(三)平時不懂得積極投資、識賺日日鮮、認為自己炒股搵銀叻過陳德霖,
(四)已有公屋,或居屋,或私樓已供滿按揭嘅。

有齊上述四項條件,俾一百萬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揸住,每月穩定收番五千零蚊,其他三百萬元分別買高息股或商業信託或地產信託投資基金,每年收息起碼五厘,一共收回十五萬元股息,加近七萬年金發放,加埋有接近二十二萬元,即每月穩定收入一萬八千三,到70歲再攞生果金每月千三,到時都怕夠退休生活所用啩,如果唔夠,趁樓價高再搵按揭證券公司做埋逆按揭,每四百萬樓價可大約每月得一萬左右,於是加加埋埋每個月有三萬元現金,一位70歲長者夠唔夠用?


此乃中產階級退休方案,政府透過按揭證券公司向長者提供年金及逆按揭(安老按揭),係變相提供中產福利,其他如銀髮債券,ibond亦然,雖然唔係好大着數,但中產人士退休前交過咁多稅,退休後唔攞番啲通有福利,似乎對唔住自己。

其實政府即使通派,得益人數亦唔會有好多,好似年金咁,上限總額係一百億元,單位認購上限係一百萬元,即係一萬人就可以買晒!陳茂波司長話可以考慮擴大總額喎,仲未有定案,左丁山就認為年金一推出就會爆額,有意認購之人千萬不可怠慢。

記得幾年前第一次推出ibond,竟有投資專家唱淡,於是大手認購之人,獲配幾十萬,財息兼收,笑到四萬咁口,到第二批ibond推出嘞,一啲唱淡專家唔敢再出聲,於是申請踴躍,最多只得一手,變成冇肉食咯。今勻又聽到一啲社運界人士唱淡,話申請年金冇着數,壽命未必有咁長,買樓收租好得多,買高息股票仲有靈活性,通脹難以預測,隨時加息等等等堂皇理由。唔敢話佢地唔啱,事實上買年金係有通脹風險,但退休買年金並非一注押晒落去,而係從退休本金中分一百萬元買入啫,買其他產品咪一樣有投資風險!假若唱淡聲音愈來愈大,買年金係最好機會,梁振英做完五年特首,最大功勞係推高樓價五成及觸發小撮人搞港獨,呢次向中產退休人士臨別送禮,卻之不恭也。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411/s00001/1491846839150


年金及4%安全提取率非佳選

在規劃退休投資組合時,究竟應把提取率界定在多少才安全呢?退休者往往聽過的年金其實就是你們先付一筆錢給保險公司,然後該保險公司通常會為你的餘生每年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而在一些情況下,如果你在保險公司把錢給回你前過身,那剩餘的錢就回歸保險公司擁有。雖然也有別的年金會在你過身後繼續發錢或把剩餘的錢給回你指定的人,但這一種通常會比較貴。所以用另一種看法來說,購買年金就是跟保險公司賭長命,看你能不能活得比保險公司算的久。 ■東驥基金管理
年金其中一項好處就是為你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跟投資市場沒相關性的一項收入。股市升跌,你的收入都會維持一樣。所以這對於比較有錢的退休者來說可以是一項分散風險的超長期投資。
年金較長捆綁期欠缺靈活性
但是對於一些低收入或者沒什麽存款的退休者就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皆因年金往往都有一個好長的捆綁期(通常都最少要投資7年),而如果在這段期間有急事、另一些投資機會或醫療上的開支,保險公司都會罰你很大筆錢(有可能是高達7%,每年減1%)。到了退休年齡,很多時候會有一些突發性需要用到大筆錢的時候,如醫療,教育,或投資,一些資金沒那麽充裕的退休者,如果剛好在購入年金頭幾年需要用到這筆錢的時候,他們就很可能要被保險公司扣去一大筆錢。
除了在保險公司購買年金來製造穩定的收入來源,很多退休者都可能有聽過通過4%安全提取率這個方案。
開頭提取率過高存虧空風險
其實4%安全提取率講的就是指退休者以30年為期可以每一年在一個股票債券組合提取4%加通脹作為「年金」,而這筆錢有90%-95%幾率在30年之內不會用完。界定這個安全提取率其實需要權衡虧空風險與生活質素。如果退休者開頭提取率過高,他們就有可能面對過大的虧空風險,指的就是退休者餘生出現資金耗盡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提取率過低,投資者生活質素就有可能降低。如果退休者選用這種方式,他們在某程度上就是自製年金派給自己,但是他們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不會一次性提取過多導致資金耗盡的可能。
使用安全提取率的退休者很可能認為他們是在不用付錢給保險公司同時自製年金,流動性高而且沒有罰款期。但其實從這個策略的歷史數據來看,退休者其實是用流動性加上免罰款去購買5%-10%餘生資金耗盡的可能性。
急需一筆錢時或現資金耗盡
加上其實這種自製年金4%安全提取率跟傳統保險公司賣的年金面對着一樣的問題,如果退休者只有這筆錢而他突發性需要一大筆錢,那雖然沒有保險公司的罰款,但他們也很可能提取過後出現資金耗盡的可能。加上這筆錢都用在投資上,他們可能需要用錢的時候股債市可能處於一個低點,導致賣出價不理想的情況。
總括來說無論是年金或者是4%安全提取率都不是非常有用的投資策略。皆因該投資策略對於沒什麽存款或較為貧窮的退休者會帶來很大的風險(例如急需一大筆錢的狀況)。
對較有錢退休者吸引力有限
而對於較為有錢的退休者,他們除了分散投資,增加穩定收入來源的原因之外就不太需要這種投資策略。所以退休者購買年金前應該考慮清楚風險以及投資選項才買入。
(讀者請注意基金價格可升亦可跌。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基金買賣策略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私營年金30歲起月供 保費少政府6成

政府明年推公共年金,長者一筆過繳付保費後,每月收取年金直至終老,不過私營市場有另類方案。本港近乎唯一提供終身年金的保險公司美國萬通指出,若選擇30歲起月供900元模式,在供款期35年的複式效應下,退休後同樣可終身收取每月5,800元,整體所需保費較公共年金方案少六成。不過有專家提醒,須注意期間通脹或蠶食年金購買力,保障或因而減半。
記者:周家誠 陳洛嘉

政府公共年金只限一筆過付款,假設男性長者65歲時繳付100萬元保費,隨後每月最多可獲5,800元年金。而私營市場提供延期年金(deferred annuity)選擇,可於年輕時每月供款,退休後轉為年金收入。

須供款35
美國萬通首席營運總監葉嘉年接受專訪時指出,投保人若30歲起,每月供約900元,到65歲總保費為約40萬元,在複式效應下,其後終身派發的每月年金為5,800元,等同公共年金的效果,現時該公司月供年金計劃,亦較一筆過繳付受歡迎。由於總保費僅為40萬元,投保人一年則收取約7萬元,意味6年時間已經取回成本;相反公共年金保費為100萬元,約14年時間才能回本。
不過,由於收取年金的時間性不同,越遲支取年金,越易被通脹蠶食購買力。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解釋,上述私營年金計劃須供款35年,在通脹蠶食下,屆時每月5,800元年金的購買力將被削弱,對往後生活補助或顯得微不足道,而公共年金屬於即時領取,對通脹防禦力會較強。
據本報統計,若果以通脹率2%計,35年後,每月5,800元年金購買力,只餘下2,900元,大削一半;若以通脹率3%計,更只得2,061元。
現時美國萬通終身年金的保證年回報為3厘,加上非保證回報,過去多年總年回報為4厘,未計行政費,水平與公共年金相若。而年金計劃至第20年起,每5年將會派發額外利息0.5厘。葉嘉年未有評論在美國加息前景下,總回報是否有機會上調,僅指出過去多年未有變動。該公司亦會於年金計劃第10周年起,每5年發放非保證紅利。
身兼首席精算師的葉嘉年解釋,年金設計本身須計算死亡率趨勢及投資回報,該公司會參考港人平均壽命、已發展國家人均壽命,並觀察醫療科技發展等,釐定預測死亡率,控制保險公司風險。投資回報方面,由於年金牽涉長年期投資,大部份資產將會投資年期匹配的長期債券,加上少量股票、基建項目、私募股權投資;再扣除部份行政費用,從而計算出派息比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指公共年金是由政府擔保,故較為安全。葉嘉年解釋,本港保監處對於保險公司財務健全有嚴格規範,過去數十年本港壽險公司未出現過事故;政府亦即將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故此難言保險公司與政府穩健度有何分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8/19993315
按揭證券公共年金  搶你棺材本 進貢共產中國
【文:球三】
即使盲毛都唔緊要,其實投資得一條法則:金融地產佬話好吸引的,就肯定呃錢。你諗下佢地返工為乜?梗係為錢,唔通為興趣咩。只有一些佢地唔力推又唔趕客的投資,例如樓宇按揭(不是樓宇本體)或平均法投資大國經濟指數(例如每月固定金額購入杜瓊斯指數全數成份股),才是真正適合大眾的融資或投資方法。
此理亦適用於按揭證券剛推銷的公共年金。先說結論:公共年金,是搶你棺材本,去進貢共產中國的計劃。倘若推行,政府工加官進爵,金融佬過水濕腳,社工代理聖約,剩低老野窮到無錢食藥。不論用心好壞,結局必然如此。
且看一干人等如何設計及推銷產品:按揭證券公共年金之下,65歲人一次過畀$1,000,000,就可每月攞返$5,800,直至終老,年回報有7%!嘩係咪好吸引呢?擺銀行年回報1%都無啊!
其實係詭詞,全部都係詭詞:
• 整個計劃,暫時觀察所得,其實全無保險條文。即是,除所謂內部回報率3-4%外,並無任何保證;
• 每月攞$5,800,係假設內部回報率為3-4%,並以平均人命約85歲計算(男約80,女約90,粗略估算);
所謂內部回報率,即是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並非年回報率,其計法與按揭類似,網上有計算機的,開夠廿年欄位(65-85歲),輸入一筆過流出現金($1,000,000),並輸入每年流入現金($5,800 x 12),即可算出結果(3-4%);
• 看破詭詞之一:第一年每月$5,800,好似幾好,但第二十年每月$5,800,根據近十數年共產中國資金清洗、樓價通漲暴走之勢,二十年後的$5,800,只是今天的$1,000左右,但因為有年金資產,到時可能連社會保障金都無,真正食得屎;
• 看破詭詞之二:年金IRR,係當一筆過流出現金時鎖定。而鎖定的基準,係計算當時基金的營運狀況。故此IRR不一定可達3-4%,可能更低也不定,也可以年年唔同。即是你第一年每月甚至可能收唔足$5,800,也許只收$4,000;
• 看破詭詞之三:鎖定左IRR,就真係鎖左,不加不減。別忘記,今日睇3-4%是不錯回報,但這也有點因為近十數年長期低息。記得二三十年前,試過做定期係9-10%架!當然樓宇按揭也試過10%以上。另方面,十數年長期低息之後,加上美國侵叔的本土主義,加息絕不出奇。到時七八十歲老人家,望住隔籬做定期都有一成回報,自己卻得聊聊幾千,千萬別後悔;
• 看破詭詞之四:年金是未來基金的一部分!還記得未來基金嗎?那是政府歛財太多,無處可用,又心諗國民都是蠢貨唔識使錢,於是設立未來基金,將盈餘儲起,謂供未來之用,即包括養老。另方面,未來基金又是外匯基金的一部分。外匯基金主要係用來維持港幣對美金7.78的。而外匯基金的收入,係靠投資所得,過去一直的投資組合,多以債券為主,股票為副,即是穩中求勝。但近年藉詞投資失利,加入長期增值組合。
所謂長期增值,其實係有賭未為輸咁解,即是買些危險的投資,甚麼國家甚麼人都可以,當然包括毫無信用的共產中國啦。然後好彩贏錢就金融佬領功,不幸輸錢就聲稱蝕頭賺尾。大家熟悉的香港迪士尼、廣深港共溶高鐵、港豬噢大穚、機場小三跑道、雷神新空管,就是長期增值的例子。即是話,保障香港老人生活安定的年金,係分分鐘與漂移的港豬噢大穚同生共死的。係咪好刺激呢?
以上種種詭詞,實是稍為有金融知識的人,都會有所猜疑,卻偏偏所有相關政府工(或公職人員)、金融佬、社工(包括學者),都拍手歡呼,齊唱年金是義舉,平靚正云云。無他既,計劃成功推行,政府公職人員即可領功,幾年後就關人忍事,早已升職走左;金融佬又賺夠退休;社工學者更係舔左幾道光環,可以賣稿賣書上電視選政客去也,FB講句早晨都有十九幾萬LIKE,唔使好似我咁乞人憎。我也不是陰謀論,只是利字當頭,人性如此,尤其當香港人丟失國格和道德文化禮教之時。
也許大家做奴隸太久,早就忘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生活穩定,是政府的基本責任,唔係要個政府來做乜?誠然,當香港老人增加、年輕人減少,養老是難做的。那樣政府就鼓勵生育、泵錢畀年輕人多作嘗試,創造新產業、禁止共產中國每年送五萬五千個唔知乜人過來啊、同時拉少幾個年輕政治犯入冊啊!係難做架,唔難做,又使乜政府來做?
以下係參考文件。歡迎各路金融才俊指正:

https://thestandnews.com/finance/%E6%8C%89%E6%8F%AD%E8%AD%89%E5%88%B8%E5%85%AC%E5%85%B1%E5%B9%B4%E9%87%91-%E6%90%B6%E4%BD%A0%E6%A3%BA%E6%9D%90%E6%9C%AC-%E9%80%B2%E8%B2%A2%E5%85%B1%E7%94%A2%E4%B8%AD%E5%9C%8B/


退休所需資金

匯豐策劃指標列出退休所需資金,坦白講我感匯豐只是紙上談兵,看來編寫那位人兄自己都未退休。

若然你相信IBOND所指inflation只有1.38%一年就當然好辦,但事實並非如此,你現有1000萬元以為夠退休,但若不善投資,十年後你必然要大幅降低生活質素。

退休資金當然愈多愈好,這道理有誰不知,但若然到高齡被迫退休仍末達標,也是無可奈何,說來也無用。
所說的應是提早退休,即不用工作也可生活如常,其一是你自信投資有道,就算資金不多,也能從投資中賺到足夠的被動收入,其二則是已有相對足夠的資產,能提供自然收入,也夠日常生活開支。

個人認為應有一所供滿的自住物業,另加650萬元以上的流動資金,其中450萬元買入穩陣股收息,每年應有20萬元股息收入,另200萬元就可用來作量力而為的投資。

55歲可將自住物業做逆按揭,到65歲則套用資金買入年金,單這兩份收入應每月有兩萬多。

退休後,交際應酬、交通費、甚至服裝開支都會減少,但最難估計的是醫療問題,年輕時去買醫保當然輕易,但年長續保會貴得多。

不過吃完息可吃本,吾通人就在天堂,本金就存在銀行。

當然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你若有長輩和後輩要供養,就要預多些才好提早退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