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點穴治療後,會有痠麻腫痛感覺,不可做劇烈運動
痛,往往是由疾病、創傷等引起的一種感覺,當感到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痛楚,這種滋味當然不好受。止痛的方法有不少,最常見是藥物治療。而在中醫學上,對付痛症亦有一套可行的方案,透過痛症點穴療法,可讓令人困擾的痛感得到紓緩。究竟中醫學對「痛」的看法是怎樣?註冊中醫師徐曉玲醫師指出,站在中醫的角度,表達痛症的最簡單概念就是「經絡不通則痛」。「痛症是由於外感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起居飲食不節及遭受某些外來傷害,造成經絡臟腑氣機不暢。氣滯血瘀出現在某一種部位,或某幾個部位不同程度的肢體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症狀。」她將剛才的內容歸納起來,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方面:
她強調,經絡是人體氣血、營衛、陰陽循行的路徑,是機體內外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其實愈來愈多臨床資料顯示,經絡參與人體生理、病理及治療的全部過程,能反應證候,感應傳導,調整人體陰陽、寒熱、虛實、表裏的平衡,具有防禦外邪、保護內在臟器組織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為順,在病理上淤滯而痛為病。」 一般而言,經絡不通,則氣血運行受阻,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等,而痛症經絡點穴療法,意思就是醫者主要以手、肘、膝等部位用點(亦包括按、壓或推)的手法,用於患者肢體的經絡穴位,以刺激相應的輸穴經絡,達到疏通經絡,通則不痛的一種治療方法。 人體布滿無數個穴位,當中有些與痛症的關係密切。徐醫師認為可根據以下規律取穴: 1.按照經絡的循行分布來取穴——例如肩鎖骨以及上肢內側前緣痛,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循行範畔,可取肺經的原穴太淵穴或沿肺經分布路線予以按壓。 2. 以痛為輸,取阿是穴——即那裏摸到痛點就點按那裏。此種方式簡單易學,主要用於經筋治療,多見於肢體的勞損而出現的攣急、抽搐等。 3. 按五行生克規律取穴——多用五輸穴(井、滎、俞、經、合穴)。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原則,不單只用於痛症的治療,還可以調整臟腑的病變,例如肝實則怒,出現口苦脅肋疼痛等症狀,應瀉其子穴行間或少府;肝虛則恐,亦有脅肋疼痛的症狀,要補其母穴曲泉或陰穀。此種取穴方式要通過把脈以及辯證取穴。 4. 按子午流注、靈龜八法按時取穴——需要配合天干、地支、陰陽、五行來推算逐日按時取穴。但此法一般人不易掌握,亦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來辨證取穴。例如月經不調、痛經,要在天干乙日的酉時取大敦穴;咽喉腫痛的病人要在庚日的辰時取商陽、陽溪穴等。 她補充,一般情況下,頭痛、頸肩痛、手肘痛、腰痛、膝痛、腳跟痛以及胃痛、經痛等都可以用經絡點穴治療。在通過第一次治療之後,病人會有痠軟欲睡的感覺,個別點穴部位會有痠麻腫痛、輕度皮下出血,以及以前出現過疼痛不適的地方有發出來的感覺,此時回家後不可做劇烈運動,一般休息1至3日可自行恢復。 【常見痛症簡單取穴法例子】 (1)前額頭痛可取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偏頭痛可取中渚(在手背部,掌指關節後方),與外關穴(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兩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同按,可同時治療由少陽經阻塞引致的肩頸痛。 (3)熬夜上火引起的兩邊腰痛可取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當第四趾骨間隙的後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處)和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縫紋頭端,蹠趾關節的前方凹陷處) (4)退化性導致中間位置的腰痛可取委中(在膝關節後面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不適合痛症點穴療法之人士
《香港經濟日報》 |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點穴療法紓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