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When I Look At You WILAY

女生到底最在意長度,硬度,還寬度? 最真實的答案!

Father-Daughter Duo & 'Moana' Star Auli'i Cravalho Sing 'How Far I'll Go'!

肥胖元凶是「糖」?「脂肪」?


肥胖的元凶到底是糖還是脂肪呢?

根據《台視新聞台》的報導,英國有一對同卵雙胞胎醫師親身進行實驗。在一個月內,其中一人進行高脂肪飲食而另一個人則進行高糖分飲食。實驗結果著實跌破眾人眼鏡。

實驗結果顯示,進行高脂肪飲食會使大腦記憶力、反應力以及計算能力變差,但進行高糖分飲食的的記憶力反而變得更強且反應速度更快。

以同樣熱量的餐點來說,高脂肪飲食較能提供飽足感,高糖分飲食相較之下卻容易使人感到飢餓。從體能方面來看,高脂肪飲食讓體力變差,進行高糖分飲食的人反而體力較好。

兩兄弟的體重變化更是令人驚訝。兩人不僅皆無增重,進行高糖分飲食的弟弟瘦了1公斤(0.5公斤脂肪與0.5公斤肌肉),而進行高脂肪飲食的哥哥更是減輕了3.5公斤(1.5公斤脂肪與2公斤肌肉)。

此外,一個月的高脂肪飲食竟讓哥哥的血糖飆高至5.9,差點達到糖尿病的6.1,但反觀吃高糖分飲食的弟弟的血糖值則為正常。

營養師李婉萍指出,澱粉、蛋白質和油脂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若是活動量較低的人,建議可降低澱粉的攝取、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最可怕的肥胖元凶其實是50%的糖和50%的脂肪食物(如蛋糕、甜甜圈、冰淇淋和餅乾)。

從實驗結果可得知,若希望能成功減重不傷身,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擁有均衡、健康的飲食與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點解白飯同蕃薯都係碳水化合物,但你地會話食蕃薯比起白飯有助減肥多d?

首先教大家認識咩係升糖指數,即係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當我食野之後,碳水化合物會經過消化同埋吸收,令血糖上升。

升糖指數就係反映食物點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和幅度。簡單d黎講,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令血糖快速上升,同時升幅亦較大;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就可以讓血糖既升幅較慢同平穩。

升糖指數高於70算高,55-69屬於中等,低於55則算低

雖然蕃薯食落比起白飯更加甜,不過係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數低,進食後身體需要較長時間來消化同埋分解,然後轉化做葡萄糖(glucose)

加上蕃薯,紅米,糙米,麥皮,粟米,南瓜等都屬於纖維高食物,能有效延緩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速度。而高蛋白質食物同樣可以降低消化率,屬於低升糖食品


相對,愈係精製既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白飯,蛋糕,糖果,白麵包等等,會愈迅速被消化同吸收,再轉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令血糖上升

↓↓↓點擊圖片即可播放影片↓↓↓
 http://healthylives.tw/article/3985

轉貼文章 ~ 立論: 美股12連升之真相

近期國際金融市場又再聚焦迭創新高的美國股市。周一晚美股12連升,破盡逾30年來最長連升紀錄。不過,年初至今美股只升6%,十足一副慢火煎魚格局,持貨的投資者恐怕在可見將來不會輕易離場。
日前巴郡主席畢菲特接受訪問時表現出對美股十足的信心。至於那句帶有玩笑成份的「道指長遠應值10萬點」言論,不過是誇張的修詞手法,只為加強其對美股前景極度樂觀看法。按周一收市價計算,標普500指數2016年度預測市盈率約18倍,若盈利派盡息率有5.5%,相對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約2.4%,仍然是遠為吸引。

動物本能炒熱氣氛
有讀者可能會問,既然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理論上美股上升速度應減慢,為何最近美股升勢,反而有加速迹象?最正路的解釋,是每次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都預示美國經濟持續改善,企業盈利增速看漲,只要每股盈利增長的速度快過加息的速度,股市其實不會怕加息。上述解釋,其實是非常「教科書」(理論多於實際)的看法,實際上企業盈利會否加速上升,仍然有待時間考驗。
現時推動美股上升的最大動力,很可能只是已故英國宏觀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指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即是市場的羊群效應,持續上升的市場氣氛,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看好行列,令上升中的美股升到唔捨得停。
美股這行高速列車,恐怕在可見的將來都很難停下來。從資金流向的角度考慮,美股強勢未必有利新興市場表現。港股作為其中一個市場流通量最好的新興市場,短線表現頗受國際資金流向左右,美股強勢或阻慢港股年初至今原本極強的升勢。
然而如應用畢菲特的相同邏輯,則港股現時市盈率只得11.9倍,全數派息股息高達8.4%。港元跟美元利率掛勾,港股與美國10年國債息率淨息差達6%。港股理論上應遠為吸引才對。

理論歸理論,基於不同原因(美國上市公司質素較高、市場慣性、市場流通性),實際上兩者估值差距一直存在,只是近年越拉越闊。投資者要問的,是究竟港股有沒有條件拉近與美股之間的估值差距。由於目前港股大多數股份盈利來自中國,估值差距要收窄,必須等國際與國內投資者(港人在港股市場的參與度早已被邊緣化)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重新變得樂觀。
近期國內宏觀數據持續改善,國內投資者早已積極入市,只差國際投資者重投港股懷抱。上周滙控(005)及渣打(2888)公佈業績雖然強差人意,影響了港股市場氣氛。昨日新地(016)卻為市場帶來驚喜。周三市場對新地業績的反應,對後市將有若干啟示。
(作者客戶持有新地股份)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轉貼文章 ~ 演算交易驗證股市必勝法

【財經專題】
坊間「股神」甚多,各有所謂心法,甚至開班授徒,究竟買股票有沒有必勝方程式?從事演算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系統編寫多年、山貓資本首席系統分析師王世楷,曾經為不同客人編寫逾千投資程式,亦曾經以數據驗證「名師」必勝策略,發現大部份賺錢率極低,即使是曾淵滄的「曾氏通道」理論,在買賣恒指上可行,但應用於個股並不能賺錢。
所謂演算交易,實際是將自身投資理念程式化,並將該程式接入券商買賣系統,不用人手操盤,減輕工作量之餘,亦減少人為錯誤,近年甚至有演算交易配合人工智能(AI),改善投資表現。

大部份針對技術分析


王世楷指,參與演算交易客人當中,有七成人針對技術分析,例如粉絲眾多的曾淵滄創立「曾氏通道」,若兩日平均線升穿19日平均線,現黃金交叉時買入,死亡交叉則賣出,自2000年至今,以恒指每點50元計,賺近94萬元,在恒指表現上不俗,但在個股上表現則未盡如人意。
演算交易亦可以監測港交所公開資料,例如持股變化,以金利豐證券代客持倉的兩隻股票為例,博華太平洋(1076)、華融投資(2277)去年無論射出、射入,股價兩周後均下跌,設立程式則可以提示變化。若果迷信天氣陰晴對股市有影響,雨天與恒指升跌關係亦可計算**,不過他認為背後未必有關係,不宜過份迷信。
*註: (當年我曾電郵X大師 我跟佢在雨天做沽,輸到Hi Hi.....當然唔會咁On 9啦 ! 另一問X叔; 點解佢咁叻 ,買賣位咁準, 港交所顯示只賣出2 千股,佢就話成功沽出X萬股, 勁贏......! 但至今都未回覆。呢件事, 好多網友都知 ,千真萬確 )
事實上,較廣義的程式交易,可以套用在一般程式化之基本分析、財技分析,未必牽涉買賣。王世楷舉例,有客人曾要求篩出財務總監40歲以下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如果要玩財技,就會搵傀儡揹鑊,通常都係較年輕。」
王世楷未有透露自己的投資方程式,僅指出有3個程式自動運行當中,每年表現最差的將會被摒棄,並會思考新策略取代之。多年來,究竟較接近必勝法的策略是甚麼?他指過往測試中,「春江鴨」突現、股價破位,是命中率最高的指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1/19943548


曾氏通道及未來一年的位置(2019更新)

繼去年月的一篇《曾氏通道未來一年的位置(2018更新)》,並預估了未來一年(即今年)曾氏通道的位置(註1),預估的位置當然不可能準確,現在讓我們看看相差有多遠。

以下是由1992年開始的最新恒生指數曾氏通道圖(不同起始點會得出不同的曾氏通道,1992年開始是跟隨曾淵滄博士在一些書上的習慣,如果這方面有了改變,煩請網友通知):



下表為曾氏通道去年預估的位置,今年的真正位置,及未來一年的預估位置(括弧內為對應的恒生指數位置):

通道線
去年預估位置
30/4/2019
預期 30/4/2020
95%樂觀線
10.71 (44,700)
10.71 (44,700)
10.76 (47,000)
75%樂觀線
10.55 (38,000)
10.55 (38,000)
10.60 (40,000)
中線
10.32 (30,200)
10.32 (30,200)
10.37 (31,800)
75%悲觀線
10.09 (24,000)
10.09 (24,000)
10.14 (25,300)
95%悲觀線
9.93 (20,500)
9.93 (20,500)
9.98 (21,500)

今年是破天荒的紀錄,去年預估的曾氏通道的五個位置,竟然全部實現!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恒生指數大約在通道的中線附近移動,通道也就按照過去的軌跡伸延,去到今年預期的位置。

  
註:
1)由於上圖是由二十多年的數據造出,一年後的曾氏通道只是再加一年的數據,對於通道的位置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可以用當時的通道延長,預估通道的未來位置,相信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而少許的偏差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恒生指數在通道的大約位置。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吃了會瘦還能遠離糖尿病?低GI飲食精選菜單

女人果然到了一定年齡以上,當新陳代謝降低時,真的在維持身材這條路上會加倍辛苦,加上我自己的血糖值偏高,更覺得在食物的選擇和飲食習慣上需要更加注意,如果想要輕鬆吃、健康瘦,一定要好好認識低GI這個名詞喔!幫大家簡單整理幾個重點,一起來了解低GI飲食吧!
(本篇文章已由專業營養師游乃嘉審閱)
什麼是低GI飲食?
低GI這個名詞是為了研究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而發展起來的,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病人必須嚴格控管飲食,以免吃進讓血糖量飆升的食物,所以低GI飲食就是那些不容易讓血糖忽然飆高的食物。高GI食物則相反,吃了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像糖果、巧克力這些的甜食,還有白米、烏龍麵、吐司等精製澱粉,都是高GI的食物
高GI飲食有什麼壞處?
大多數讓血糖飆高的食物,多半對身體不太好。因為血糖迅速上升時,身體因為來不及慢慢吸收,就會將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下來。所以,常常食用高GI值的食物容易堆積脂肪,也容易血糖升高而容易導致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非常恐怖呀!想要健康又想瘦,就要多攝取低GI食物。
低GI食物好處
低GI的食物可以增加飽足感,可以避免吃過多而造成體重上升。並且幫助血糖的控制,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對於一些慢性疾病的預防也有好處。當醣類的吸收減緩,也會讓脂肪的堆積也會減少。吃得沒有負擔,也健康多了哦。
哪些是低GI食物?
葉綠色蔬菜或彩椒等紅黃色的蔬菜,小番茄、葡萄柚、蘋果等水果,多是營養又低GI的食物,因此是女生們減肥的聖品,可盡量多選擇食用。不過水果也有高GI的種類喔,芒果、木瓜、西瓜、香蕉、鳳梨、葡萄、荔枝等都是,要小心不要吃過量才好。澱粉類的話,可選擇糙米、黑麥麵包、蕎麥、地瓜等未精緻澱粉。
大家發現了嗎?其實膳食纖維愈多,愈不精緻的食物,GI值就愈低,也對身體愈好。雖然這些天然食物,常因口味太原始,讓嘴巴被養刁的現代人吃不習慣。不過,只要靠著點石成金的料理手法,仍然可以吃到許多低卡低GI值的美味料理喔!
以下是KT推薦低GI飲食菜單:
若有糖尿病或想降低熱量者,則建議避免白糖使用,份數上建議每次食用半條即可。
味噌和無糖豆漿都是屬於黃豆類製品,比起肉類含有較多纖維,且不含飽和脂肪,也是低GI食物的良好選擇。
選用烤的料理方法,可以比炸豆腐降低熱量的攝取!
營養師專業提醒:
1.  會影響食物的GI值包含了食物本身所含的澱粉種類、食物營養素的組成、食物的完整度(果汁比水果的GI值高)、烹調方式、纖維的含量。因此食物製備選擇上,盡量以簡單烹調、食材完整食用的準則來執行。
2.  若食用白米飯、稀飯等GI值較高的食物,可以再搭配低GI的食物。建議再配上足夠的蔬菜,並且搭配豆魚肉蛋類等低脂蛋白質來源。大量的纖維質,搭配蛋白質且低脂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血糖上升過快,又可以達到均衡飲食的效果。
3.  「低GI食物」並不等於「低熱量食物」,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份量的攝取,吃過多還是會胖唷!
4.  若有腎臟疾病需要控制磷或鉀,則建議詢問營養師,依照病情調整此飲食原則。
專欄介紹:
謝凱婷,人氣料理網站「HowLiving美味生活」創辦者,是料理研究家,食譜作家和食物攝影師。成大工學院畢業,美國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職公關,產品經理及網路公司總經理。擅長中式,西 式和日式等跨國界料理,專注飲食生活和餐桌氛圍營造,並融合許多嶄新創意和個人風格作品常見於各大媒體和雜誌,並多次接受台灣和美國知名媒體的專訪。
目前經營「美味生活 HowLiving」料理網站, 並為《遠見雜誌》、《商業周刊》、《親子天下》、《蘋果日報》、《壹週刊》、《東森新聞生活雲》、《媽媽寶寶》、《早安健康》和《香港新假期》固定專欄作家。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女兒,定居北加州矽谷。著有《矽谷美味人妻一桌子幸福》、《矽谷美味人妻10分鐘幸福廚房》

轉貼文章 ~ 「吃醋」改善飯後血糖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先吃菜跟肉,可能是日本人保持身材與健康的秘訣之一。今天史考特要來分享在日本遊歷期間,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天天都在「吃醋」。每餐皆可看到用醋醃製的醬菜、醋飯,日本食物雖說清淡,在醋的加持下可還是相當美味呢!
吃醋會是日本人苗條的秘訣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幾篇研究,看看「吃醋」到底好不好!
醋的神奇功效
喝醋減肥法聽來可能像內容農場的過時老梗,但醋確實會影響血糖與胰島素!在2004年美國學者找來了健康、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等三群受試者,在分別喝下蘋果醋與安慰劑後,他們享用了一頓貝果大餐(附果汁XD)。
追蹤他們的血糖與胰島素變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健康的這群人......
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上,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
您可能想說,「喝醋」是一回事,吃醋醃的小黃瓜又是另一回事。再怎麼說,光醋的量就差很多吧!
這倒未必喲,在2001年的瑞典研究中,學者比較了
•  白麵包+牛奶+新鮮小黃瓜
•  白麵包+優格+醃漬小黃瓜
這樣兩餐對血糖的影響,結果:
學者推測,是優格與酸黃瓜中的有機酸成分,減緩了白麵包對血糖與胰島素的衝擊。
喜歡馬鈴薯沙拉嗎?在裡面加點醋不但美味,還能有效降低血糖及胰島素達43與31%之多
統整性研究
在2010年,喜歡吃醋的Johnston對醋的神奇效用寫了一篇統整性文章,結合了共四篇臨床研究的結果。他做出以下結論:
•  相較於安慰劑,兩湯匙的醋可降低碳水化合物20%的升糖能力。
•  與食物一起吃,比進食前五小時服用有效(恩......)
•  與小分子醣類(如蔗糖、玉米糖漿)一起服用時,醋降血糖的能力消失無蹤。這意味著醋的功效僅限於澱粉等「複雜碳水化合物」(對不起,可樂裡加醋一點用也沒有)
不過這篇研究也提到,目前吃醋降血糖的原理尚不明瞭。我們知道吃醋有用,但不知道吃醋為什麼有用。
結語
世界各地的文化有其各自獨特的飲食傳統與習慣,其背後往往都是先人長年累積下來的智慧,有時甚至與科學研究的建議不謀而合。
吃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日本傳統飲食習慣,剛好符合「降低胰島素」的概念,也難怪在大口扒白米飯的同時,日本人能享有健康以及標準的身形。
專欄介紹: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就深深著迷於健身運動,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7270.html

轉貼文章 ~ 咖啡竟會引發糖尿病?!

作者 /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最近在一位朋友的臉書上看到這則分享:「油膩大餐+咖啡,血糖控制最糟的組合」。文中提到:「在享用一頓油膩膩的大餐後,很多人可能會喝一杯咖啡解膩。但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這樣反而會讓血糖加倍升高,甚至是從正常值升高到有糖尿病風險的地步。
問題來了,媒體最近才在大肆報導新版美國飲食指引的修正,除了膽固醇的限制完全解禁之外,飲食指引還明確指出:每日3至5杯咖啡有助減低患上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機率。小編啊,你這是在跟大夥兒們開玩笑嗎?
史考特曾在【迷思】喝咖啡到底健不健康?裡提到這種狀況:新聞一下說吃OO好,一下又說吃OO不好,互相矛盾的營養學觀念在媒體上流竄,結果就是真相越辯越不明,大眾根本無所適從。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史考特要來替大家導讀幾篇科學文獻。到底咖啡會增加,還是降低糖尿病風險呢?
油膩大餐配咖啡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那篇油膩大餐配咖啡的研究是怎麼做的:2011年加拿大學者Beaudoin等人招募了10位健康的年輕男性,首先請他們喝下一杯特調,當作油膩大餐的替代品。這杯「特調」的組成物有棕櫚油、大豆油,用微波爐加熱後與溫水、乳化劑、還有人工甘味劑阿斯巴甜,聽起來根本美味極了,不知道Beaudoin付了這些受試者多少錢。
在捏著鼻子吞下油脂特調後第五小時,他們喝下普通咖啡、低咖啡因咖啡、以及水(對照組),並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結果發現,喝咖啡的人血糖升得較高,胰島素分泌量也比較多。這反映出他們的胰島素敏感度變差了(註1)。如果您是一分鐘健身教室的忠實讀者,應該知道胰島素敏感度變差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不知道也沒關係,連結點進去就知道了。)
這並不是單一個案:2002年Keijzers使用最精準的測量工具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 clamp也發現,靜脈注射咖啡因可以降低胰島素敏感度達15%之多。看來糖尿病的兇手已經找到,就跟你說咖啡不能多喝吧!快放開右手那杯星X克,還有左手那隻肯X雞!
註1:本研究的10位受試者分別在五個不同時間裡重複進行這個實驗,如此每個受試者都可以作為自己的對照組,證據能力更強。)
登愣~矛盾出場
但如果我們把視野從實驗室拉遠到國家級的大規模人口調查,會發現事情長得很不一樣。
Dam與Feskens在2002年的Lancet期刊上發表一篇納入17,111位荷蘭人的世代研究。他們用問卷方式調查人們的生活習慣,當然,這包括了一天喝幾杯咖啡在內。
他們發現每天喝大於七杯咖啡的人們,產生糖尿病的風險是少於兩杯者的一半左右。Dam還進一步指出,咖啡喝得多的人往往更肥胖、更多抽煙者、教育水準更低、生活形態更不健康。有趣的是,將這些因子納入統計模型後,喝咖啡預防糖尿病的效果反而更加顯著(註2)
這絕對不是單一個案,綜合九篇觀察性研究,共19萬人的統整分析也認為:一天七杯以上能降低糖尿病風險達35%。
這麼一來豈不是要打架了?短期研究說咖啡不好,觀察性研究又說咖啡很好,我們到底該聽誰的?
註2:統計模型可以用數學計算去除掉體重、吸煙等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當然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法,但經過校正後咖啡與糖尿病的「負向」關連反而更顯著,讓我們可以更肯定咖啡保護作用的存在。)
16週的即溶咖啡挑戰
2012年來自日本的Ohnaka等人發表了一篇長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史考特認為能解開關於咖啡的爭議。
Ohnaka招募了49位中年男性並分為三組:
• 一天五杯即溶咖啡。
• 一天五杯低咖啡因的即溶咖啡。
• 不喝咖啡。
實驗進行到8週與16週時,受試者分別進行兩次口服葡萄糖加胰島素測試,剛好就類似史考特自己做過的那一種
結果出爐,喝咖啡的男性口服葡萄糖試驗成績明顯較研究開始時改善,低咖啡因與不喝咖啡組則沒有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在16週中,咖啡組的胰島素敏感度提升了。
雖然油膩大餐的研究告訴我們,喝下咖啡的數小時內胰島素敏感度會變差,但長期看來這個效果消失無蹤。
更值得一提的,咖啡組在16週時間內體重下降1.1公斤,腰圍縮小1.5公分(註3)。低咖啡因組體重反倒微幅上升。
註3:咖啡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可能來自腰圍與體重的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連續四個月每天喝五杯咖啡是不會害你糖尿病上身的。
把全部兜在一起
以分鐘、小時為單位來觀察身體的變化,可能會跟以週、月、年來看得到很不一樣的結論。就像史考特之前談過的,低強度運動雖然在訓練中燃燒更多脂肪,長期看來與高強度運動的減脂效果其實差不多。
咖啡的爭議也是源自同樣情況:短期與長期的效果完全不同。
咖啡因進入人體會作用在Adenosine接收體上,Adenosine這個化學物質在腦部控管我們的睡眠,咖啡因就是藉由這層關係來阻斷我們想睡的慾望,進而提振精神。Adenosine接收體同時也參與體內的醣類代謝,阻斷它等於阻斷了醣類的代謝路徑。再加上咖啡因刺激腎上腺素的作用,也難怪喝下咖啡因的數小時之內,胰島素敏感度會下降。
但這是否會造成長期的傷害?根據現有的文獻來看,不會的。
跳脫「小時」的框架,從上述的16週研究,或甚至更長期的世代調查,我們看到了喝咖啡不但無害,還甚至能降低糖尿病風險。學者猜測,這是因為咖啡富含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能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進而提升胰島素敏感度。而咖啡中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s)成分,也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能降低胰島素與血糖。
把眼光放遠來看,咖啡其實是好物!
結語
科學文獻中結論的那個段落常常會寫:「關於這個疑點,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句講了等於沒講的陳腔濫調,其實反映出一個科學人必知的重要觀念:一篇文獻、一則研究,都只是一小片拼圖,不足以呈現事實的全部。以管窺天,或者說以一篇文獻來推斷,得到的結論往往會失準。由目前的證據看來,長期的咖啡飲用對糖尿病是有保護作用的,其詳細機制雖尚不明確,目前推測是與抗氧化物的作用有關。
另外提醒各位,瑞典研究指出黑咖啡加鮮奶或鮮奶油是可以的,但加入太多糖可就會抵銷掉咖啡的保護作用囉!
專欄介紹: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就深深著迷於健身運動,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喝咖啡可以遠離糖尿病?
http://www.aod.org.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5&Itemid=1
喝咖啡可以遠離糖尿病?
喝咖啡可以遠離糖尿病?
喝咖啡可以遠離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