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疊影幢幢、視茫茫 白內障悄悄找上你

作者/滕淑芬 攝影/蘇義傑 發表日期/2017/01/18


50歲的James是資深業務員,兩眼近視分別是900和1000度,平日外出太陽再大,也沒有戴太陽眼鏡的習慣。幾年前升為主管,不用再跑業務,但因為有投資股票,早上9點開盤後,就會一直緊盯著手機螢幕,直到收盤。下午工作也離不開電腦的他,一整天除了上廁所、喝水,幾乎目不轉「機」。
     最近他覺得眼睛霧茫茫,到眼科檢查,視力竟增加到1300度,水晶體已混濁,出現白內障症狀。白內障多發生在60歲以上長者,但James只有50歲,可見過度使用3C的中壯年,也會出現白內障。
     到底什麼是白內障?簡單說,眼球就像一部精密相機,水晶體就是調焦的鏡頭,鏡頭失焦,影像就會變得模糊。
     水晶體就位在調節光線進入眼球裡的瞳孔後方,是一個澄淨透明、前後雙凸的盤狀晶狀體,可將光線聚集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白內障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水晶體裡的可溶性蛋白變成不可溶性蛋白,水晶體變得混濁,以致光線無法穿透,眼前一片霧茫茫,就是白內障。
     若用雞蛋來比喻,正常的水晶體就像蛋清,混濁的水晶體就是不透明的蛋白,也就是很多人俗稱的「變熟」。
     白內障初期表現是近視度數增加,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雙重影像,對光線也很敏感,也會出現色覺異常,看到的世界偏暗或偏黃。
     因此有人推測,荷蘭畫家梵谷晚年作品都呈現灰黃色調,可能當時正深受白內障所苦。

高度近視是早發白內障主因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北市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表示,白內障屬於老化的自然現象,就像白頭髮、皮膚皺紋,年紀到了就出長出來。白內障患者中,60歲以上約占60%,70歲以上更達八成。但近五年來,50歲以下的患者也不少。
     55歲以下的早發性白內障,原因很多。翁林仲表示,包括高度近視、外傷(眼睛因撞擊或車禍受傷)、有代謝和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紅斑性狼瘡),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
     高度近視就是早發型白內障的主因之一,而高度近視八成以上來自父母遺傳。
     「近視愈早發生,高度近視的比例也會愈來愈高,白內障也會提早發生,兩者的邏輯很清楚,」翁林仲說,高度近視因眼軸距離拉長,就會妨礙眼內「房水」循環,進一步影響水晶體的養分與氧氣循環交換,就可能提早發生白內障。
     正值中壯年的白內障患者,如果又是工程師、設計師等需要精密使用眼睛的人,水晶體若嚴重混濁,就會影響工作與生活。
     書田診所副院長廖士傑說,早發性白內障的初期表現就是畏光、視力模糊、近視快速增加,每幾個月就換一副眼鏡,如果換了眼鏡還是看不清楚,可能就有白內障了。
     眼科診間檢查時,醫師會先以「裂隙燈」來檢查,這種顯微鏡可前後看透水晶體,觀察水晶體混濁的程度、大小、位置,並看看有沒有青光眼、虹彩炎、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其他眼疾。例如白內障與青光眼有密切關係,白內障形成時,晶體會膨脹,前房會變淺,可能造成眼壓上升,因此手術之前一定要測量眼壓。
     如果有其他造成視力下降的原因,例如合併黃斑部病變,那麼未來即使開了白內障手術,中央視力的改善可能有限。

積極治療才能降低風險


     不過,白內障的治療成功率高,患者不必太擔心。主要以手術移除霧化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水晶體替代。
     眼科醫師常被問及,是不是要等到「白內障成熟」才開刀?
     翁林仲解釋,白內障手術是眼疾中很常見、也很有效的治療方式,以往認為要等到「成熟」(視力小於0.1)才動手術的觀念並不正確。動手術的時機應依照醫師的專業判斷,例如若有引發青光眼、角膜等併發症的疑慮,或是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就需動手術。而現在的超音波乳化術,傷口小、恢復快,安全性高。
     翁林仲指出,水晶體混濁程度若太嚴重,容易引起角膜內皮細胞受損,導致角膜水腫,手術風險也較高。
     目前白內障手術時間只要數十分鐘,而植入的人工水晶體,琳瑯滿目,選擇多。差別在於有些人工水晶體可減少對老花眼鏡的依賴,或者具有同時看遠看近的多焦點功能,但價格差距大,從1萬多到7萬、8萬元。
     翁林仲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已相當好,可有效改善視力,因應生活所需;其他幾種,可視個人不同需求與醫師討論後選擇。
     由於白內障被視為老化的自然過程,因此也有醫師認為,並不是所有白內障的高齡患者都必須開刀。尤其是80歲以上老人家,對視力的要求差異很大,有些長者可以接受視力模糊,覺得吃飯看得到菜,行動自如就好;有些長者卻想看清楚這世界。
     但對高度用眼的年輕族群,視力卻攸關工作品質。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有位30多歲的工程師病人,近視度數高達3300度,非常罕見,視力僅有0.1。由於他的水晶體已腫得像顆核桃大,視覺朦朧之外,辨色能力也下降,夜間看不清楚,對比敏感度變差,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植入人工水晶體後,視力已恢復到0.8。
     至於白內障要如何預防?呂大文提醒,年輕型白內障除了高度近視族要注意,也與用眼習慣有關。他建議,在劇烈陽光下一定要戴太陽眼鏡,以免紫外線曝曬過多。另外,也要避免在黑暗處滑手機,眼睛長期吸收藍光,除了傷害黃斑部,水晶體也會過早老化。

【如何預防白內障?】


     1.出門戴抗紫外線的太陽眼鏡。在戶外瞳孔放大,會讓大量紫外線進入眼睛,容易形成白內障。
     2.戒煙,多攝取抗氧化、富含維生素A、C、E的深綠色、深黃色蔬果。
     3.控制三高,不要使用成分不明的藥物,使用藥物要遵從醫囑。
     4.外傷性白內障以年輕人較多,因此從事某些運動(例如衝浪、划船)和高危險工作(如建築工人)都要有防護,並提高警覺,避免碰撞眼睛,造成外傷。
     5.高度近視、有視網膜剝離、色素性視網膜炎等患者,要定期檢查。

【白內障高危險群】


     1.糖尿病病患
     2.有白內障家族病史者
     3.高度近視(600度以上)
     4.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
     5.眼睛曾受傷或發炎
     6.接受過眼科手術者

白內障 8 大成因

白內障,意味著雙眼朦朧、視野模糊。眼球內的「水晶體」變黃而混濁,令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表示,白內障大多是老年人的眼疾,但近年來35至40歲的白內障病患大增,接受手術的有4成是中壯年,二十多歲開刀的也大有人在!陳瑩山主任提醒民眾留意白內障8大成因,以維護視力健康!
白內障常見成因包括:
1.  老化
「水晶體自然老化」是白內障最主要的原因。隨年齡增長,水晶體中的蛋白質慢慢病變、老化,或水晶體水分含量變少,都會使水晶體混濁。
2.  藥物誘發
濫用類固醇藥水可能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或影響眼內的代謝效率,使新生的水晶體纖維產生病變。
3.  代謝型疾病
因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臟病、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間接使眼部代謝能力下降,恐使水晶體蛋白質產生病變。
4.  先天性白內障
除了遺傳,也可能是因媽媽在懷孕期間生病所造成。若發現寶寶的眼睛有混濁現象,或眼球不正常晃動、斜視等,建議盡快向醫師求診,以免拖延造成不可挽回的情況。
5.  併發性白內障
因青光眼、高度近視、視網膜色素病變等眼部疾病所引起,相關疾病若持續數年,可能因此傷害水晶體而誘發白內障。
6.  藍光
同樣地,藍光對於水晶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長時間緊盯3C 產品,是近年來使白內障年輕化的最大凶手。
7.  外傷
眼睛受到強烈撞擊、穿刺傷害,或曾受到高熱、化學藥品灼傷等,使水晶體纖維排列錯位,進而發生病變如混濁、硬化等。
8.  紫外線
長期在太陽下工作的人,得到白內障的機率將大幅增加!因此陽光猛烈的夏日出門玩,建議戴副太陽眼鏡以遮蔽紫外光的攻擊。
•  白內障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眼科」
•  專家諮詢: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陳瑩山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