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合報/黃安琪;圖:聯合報】
健康成人血壓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90mmHg就屬高血壓;但今年1月美國醫師協會與家庭醫師學會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研究,健康熟齡族逾60歲收縮壓達150 mmHg甚至更高,此時治療更能減少中風、心臟病風險,心臟科醫師指出,單一研究須更多實證經驗,治療仍依個人體質找出治療方式。
這份研究數據分析,針對60歲以上健康成人提高血壓治療上限,研究結果顯示,若積極治療反而益處較低,寬鬆些當收縮壓達150 mmHg以上時治療,卻能降低死亡、中風和心臟病風險。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炯仁表示,國內高血壓治療指引2到3年會進行調整,不同科別醫學會針對糖尿病、腎臟病或心臟病人等,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治療指引,目前單一研究結論基礎,白種人與亞洲人研究群體不同,國外標準也不宜直接套用在東方人身上,仍待日後實證資料累積,日後參考。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表示,多年前曾有調查顯示,台灣40歲以上高血壓發生率2成至2成5,不僅逐年增加,且統計不到3成的病人能將血壓保持在建議值140/90 mmHg以內。
但針對健康熟齡族,吳炯仁說,年過70到75歲因退化主動脈彈性變差,血壓上限可從寬治療,若收縮壓經常介於150 mmHg左右,依據個人狀況可先非藥物治療控制飲食、體重和戒菸等,後續再決定是否用藥。
不過,陳嬰華也說,另份研究顯示,針對有心血管疾病史、慢性病等患者,血壓控制在120 mmHg,會比原先建議140 mmHg來得好,積極治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症風險,但控制太低也可能帶來頭暈。
針對不同血壓建議值,陳嬰華認為,每個人體質不同仍需個別化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以目前建議值140/90 mmHg以內病人達成率已偏低,若再從嚴將更困難;但若有心血管疾病史等,經醫師評估,多吃2種藥也可嚴加管理至120/80 mmHg,而糖尿病、慢性腎臟衰竭病人控制在130/80 mmHg。
陳嬰華提醒,民眾量血壓若屬高血壓前期,介於120-139/80-90mmHg,可先調整飲食偏向清淡、一周至少運動3次、單次20分鐘以上、戒菸減重等,大多2到3個月血壓就可降低10 mmHg。
(本文轉載自2017.02.05「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350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