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 約翰.柏格 : 毋須喪炒1球也能滾出 760萬

  • 撰文: 馬健彰

  • 「股神」巴菲特是很多人的偶像,其投資哲學亦成為許多投資者的「聖經」,但原來股神心中也有一名英雄,他就是被譽為「指數基金之父」的約翰.柏格﹙John Bogle)!

  • 獲《財星》雜誌評選為投資界四大「20世紀巨人」之一的約翰.柏格,其投資方法一點也不複雜,明言散戶只要安安份份買入表現與大市掛鈎的指數基金﹙Index funds﹚,就算每年回報率「只有」7%,但借助複利的威力,100萬元的本金,30年後已能滾存到761萬元,升幅達到661%!難怪股神也稱︰「我認為最好的投資,就是長時間持續地買入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 股票市場,許多投資者自認英雄,一心以為能夠跑贏大市,每年賺取2成或以上的回報,倒不如先聽聽John Bogle的投資哲學吧!
股神心中的英雄--約翰.柏格,曾獲得過《財星》雜誌評選為投資業界四大「20世紀巨人」之一。(Vanguard Twitter圖片)
心法一、㨂中好股    猶如草堆中找一根針​
所謂指數型基金,其持股組合是完全根據某一市場指數的投資組合而變動,目的是為了要達到與該指數相同的收益水準,如香港的恒指、美國的標普500指數;由於指數型基金屬於被動式投資,毋須經常換股,所以基金管理費和交易佣金會比其他積極管理的基金低。
換言之,買入指數型基金,等於買入「大市」,省卻了揀選個股,自行建倉的功夫,一如柏格所說︰「與其在草堆裡找一根針,不如將整個草堆都買下來!」他的理由是,在股價爆炸性增長之前,投資者其實很難事先找到市場上隱藏中的「寶藏」,如Google,Apple或Twitter,而且又有下錯股的風險。因此,柏格建議投資者應該忘記在草堆中找尋細小的「針」(個別股票),而是整個草堆(指數基金)買下,優點是對整個市場或行業進行投資,可以減少揀選個股的風險,表現與大市同步。
中大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亦認同柏格的說法。他以facebook做例子,在盈利增長擁有爆炸性增長之前,往往都被大市及普通投資者所忽視,所以投資者都極難預先在市場上尋找機會。當盈利出現大幅增長過後,投資者就會錯過回報率最高的時期進行投資。
約翰.柏格提醒投資者不要抱有「快速變得富有」的幻想,同時投資者應明白「複息」的威力助你成富翁。(Vanguard Twitter圖片)
心法二、股市有回歸平均值的特性
約翰.柏格指出,回顧上個世紀﹙1901年至2001年﹚的美股市場,每年實際回報率(經通脹調整後)平均為6.6%,但過程中每年的回報表現卻十分極端,10年期回報率最高可以達到15%,但也有時段的回報率低至2%以下,甚至是負數。
不同時期出現不同的回報率,部分原因是經濟周期中,會有經濟繁榮和蕭條,影響到股市波動。另外,投資者情緒亦是另一個因素,有時候投資者的「貪婪」導致他們對股票估值估得過高,但有時候「恐懼」又引致他們用很悲觀的眼光來為股票做估值。外圍經濟及投資理非理性情緒的結合構成股市回報。
經濟表現反映於投資回報(盈利和股息)中,投資者情緒則反映在投機回報之中(影響市盈率的變動)。約翰.柏格指出,在統計的一個世紀,實質投資回報為6.5%,佔了市場回報6.6%的絕大部份,而投機回報只有0.1%。柏格指出,投機回報短期內推動市場,但長遠投資回報才是關鍵,所以即使有時股市大起大落,但最終建基於經濟現實,有回歸平均值的特性。
約翰•柏格指出,長遠而言,經濟表現決定投資回報,而非投資者情緒。﹙路透社﹚
心法三、「時間是你的朋友」
另外,柏格提醒投資者「時間是你的朋友,衝動是你的敵人」。他建議個人投資者應遠離因衝動而出現的投資,因為投資者不可能從每一筆交易都有錢賺,過於魯莽的決定會招致損失。柏格建議投資者每次都要做足功課,而不是一次過大手入市購買股票。
黃元山指出,香港人平時生活繁忙,未必有太多時間追蹤股票,相反指數基金不用花投資者太多時間,投資回報及處理時間均容易打理。
約翰•柏格其中一本成名作,譯名《買對基金賺大錢︰人人都能成為投資贏家》。(Matco Financial Twitter圖片)‏
心法四、每年回報率7.5%已夠 「複息」威力助你變富翁
不過,柏格提醒指數型基金不會令投資者「一夜致富」,投資者也不要抱有「快速變得富有」的幻想。
他表示,指數基金年回報率為7.5%是長期合理的水平,如果計及複式利率( Compound Interest)的威力,回報可以很可觀。舉例來說,如果你30歲投入100萬元本金,年度回報達7%,複式計算10年後已累積至197萬元,到你60歲時已滾存到761萬元!如果年度回報達12%,10年後已累積311萬元,30年後更去到3,000萬元!切記︰「時間是你的朋友!」
難怪科學泰斗愛因斯坦曾稱︰「複利的威力遠大於原子彈!」

心法五、指數基金跑贏絕大部分股票基金
約翰•柏格不單止在理論層面,在實際層面也有統計支持「刺蝟」(指數基金)也可以打敗狐狸(基金經理),主要因為基金經理收費太貴。
他將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與1970年市場上355隻大型股票基金的回報率進行比較,並在2006年為「截數日」。統計發現,在1970年市場上的355個股票基金中,經過36年後,只有24隻基金(6.8%)較標普500指數有超過1%回報率,其中只有9隻基金(2.5%)超過標普500指數至少2%的回報率。數據就反映,股票基金能夠跑贏指數基金只是非常少數,只要指數基金的投資期有足夠時間長度,回報率就可以比大部分主動型股票基金為高。

全文:http://bit.ly/2q3GBm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