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 梁憲孫 : 糖尿病併發症


【認識三高疾病徵兆】三高,即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種疾病的統稱。

一、#高血壓Hypertension

你的血壓正常嗎?
早期罹患高血壓是無明顯自覺症狀的,常因其他病求診或例行量血壓,或經由健康檢查而發現,初期多數人有頭痛、脖子酸痛、肌肉神經痛等無特殊性症狀,因此常被忽視或誤認為其他疾病;高血壓是一種無形的殺手,當您感受到有全身怠倦、嚴重頭痛及失眠等不適,往往已對您的心臟血管等循環系統包括:心臟 , ,腎臟等器官受到傷害,是目前國內一般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

A、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抽煙習慣,鈉鹽攝取過多,運動不足,過度飲酒,體重過重,心理壓力,
高血脂,糖尿病..等。

B、高血壓的控制:
*高血壓的藥物控制:
趙藥師提醒:
若生活型態調整效果不佳,再考慮藥物治療。第一階段高血壓,除生活型態調整外,利尿劑(Thiazide-type diuretics )為大多數首選藥物,其它種降壓藥也可依患者病情給予治療:如併糖尿病患者可用ACEI ;冠心病或心臟衰竭者可用ACEI, β-blocker ; 攝護腺肥大患者可用α- blocker

*生活型態改善
•減輕體重(如果體重過重)
•限制鹽分之攝取
•規則運動
•避免過量飲酒
•戒煙
•攝取高纖低脂食物
•練習放鬆自己
 

二、#高血糖Hyperglycemia

糖尿病之症狀發病初期大多數人都沒有症狀,除非做健康檢查否則不易發現,病情隨時間加重血糖逐漸昇高才產生多喝、多吃、多尿(三多症)及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飯前血糖值大於140mg/dl或飯後2小時血糖大於200mg/dl即為糖尿病。糖尿病的臨床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而血糖控制的好不好,不能只看空腹或飯後血糖,一定要看長期血糖控制指標:糖化血色素值(HbAlc)

血糖控制不好,會有什麼影響?
長期下來糖尿病病人會視力糢糊、失明、腎功能不良及洗腎;腳部傷口不易癒合而被截肢者大有人在,所以不能不小心控制血糖!
 

三、#高血脂Hyperlipidemia

高血脂症即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脂升高超過理想值。每個人的理想值依個別的年紀、疾病史、個人史與家族史將有所不同。
高血脂即血中脂肪含量過高 ,包括膽固醇( Cholesterol ) 及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

造成高血脂的原因
先天性 : 遺傳體質。

後天性 :
•疾病因素 :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 肝病 ,糖尿病 ,腎病症候群
•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 , 飽和脂肪酸或膽固醇。
•抽煙 , 服用某些藥物。
「高血脂」是導致冠心病發生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積極控制血脂,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併發症發生機會!

高血脂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當體內的血脂肪過高時,它便會堆積聚集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漸漸硬化和變窄,因此如果是供給心臟的血管硬化了,就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產生,如:心肌梗塞、狹心症、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或腦中風。

現代人的「三高」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目前的治療方式也以藥物治療效果最好,但是藥品吃多總是會有副作用或毒性,所以預防之道還是要生活作息規律,飲食正常,多運動,才能夠延遲這些文明病的到來。


本港每10個人便有一人患上了糖尿病,情況嚴重。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非常重要,有助預防併發症或減輕其嚴重性。

糖尿病加速「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增加患冠心病機率,心肌缺氧引致「心絞痛」(angina pectoris),嚴重可引發「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導致心臟細胞壞死。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俗稱三高,風險更高。吸煙更屬超高危因素,切忌。腦血管硬化又增加糖尿病患者中風的風險,血管阻塞令腦細胞缺氧壞死,視乎受影響腦部血管位置,中風可引發多種不同神經功能缺陷。

糖尿病可影響視力,除白內障外,還導致視網膜病變,包括「視網膜出血」(retinal haemorrhage)及「視網膜血管增生」(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等現象。

糖尿病破壞腎臟血管,引致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蛋白尿乃早期病徵。糖尿病導致「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病者或因而需要長期進行「腎透析」(renal dialysis),又或要接受腎臟移植手術。

其他糖尿病併發症還包括「神經線病變」(neuropathy),可導致手腳麻木等病徵。糖尿病患者又易有感染,包括「肺結核感染」(tuberculosis)。因血液循環不良,兼且手腳麻木,糖尿病病人腳部易有「潰瘍」(leg ulcers)、容易受細菌感染,嚴重可能出現「缺氧壞死」(gangrene)現象,最後或需要進行截肢手術。

早期糖尿病併發症或沒有明顯病徵,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有助預防或減輕影響;必須定時服糖尿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飲食,緊密監察血糖水平,亦要小心雙腳衞生。若同時有高血壓及高血脂,應服藥控制,並切忌吸煙。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胡依諾醫生 : 防三高隱形炸彈 ABC開始      11/4/2018



身邊的一個計時炸彈,已經潛伏於超過一半香港人口的身上隨時爆發﹗都市人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導致身體累積脂肪。目前本地有一半人超重,造就高血糖、高膽固醇及高血壓隨處可見,增加日後患上心臟病、腦中風、腎病的風險,隨時致命。可惜三高是難以察覺的隱形炸彈,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往往併發症出現時才知問題早已潛伏多年。如果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併發症風險更會倍增。在香港,近六成人口有其中一項三高問題,當中過半患者未被確診。市民必須掌握好的健康「ABC」指數:


A」糖化血紅素(HbA1c),反映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人應該5.6%或以下;5.76.4 %算前期糖尿病;若然升至6.5%,便可診斷為糖尿病。

B」血壓(Blood Pressure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出高血壓最新指引,將血壓控制水平收緊至130/ 80mmHg。醫生亦要視乎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來判斷個人化的血壓目標。

C」膽固醇(Cholesterol)美國內分泌學會發佈新指引,沒有任何危險因素的健康人士,其低密度膽固醇應在3.4mmol/L以下。但只要有任何一個高危因素,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吸煙等,那麼便應控制至2.6mmol/L或以下。如果已經確診冠心病,更要降至1.8mmol/L

早期三高往往沒有癥狀,但要預防日後出現心臟病及中風,很多時要長期用藥才可「拆彈」避險;等於即使從來未經歷過交通意外的司機,每天駕車仍應該佩戴安全帶避免受傷。所以大家應該密切關注與性命攸關的「ABC」,才可保證健康不會出現虧蝕。


擔心「三高」戒口?竟然反造成營養不良 - Elize Chan

很多人都會認為老人家自然消瘦是正常情況,但很多時其實是營養不良的先兆!跟據美國營養學會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ND) 的定義,營養不良可能會引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上疾病的機會。身體組織修復機能下降,導致傷口癒合緩慢;骨質、肌肉流失,以致行動不便;容易疲倦,集中力不足;甚至有調查發現對比一般長者,有營養不良風險的長者的死亡率高出接近一倍。

很多時長者並不了解營養需要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差異,加拿大有研究顯示,五成的社區長者缺乏選擇食物的知識及錯誤的飲食觀念導致他們缺乏均衡的營養攝取。

長者營養不良可以有很多原因,其中食慾不振、牙齒或口腔問題、嗅覺味覺減弱等問題,會令長者因減少食量而引致營養不良。另一方面,部分長者亦因擔心「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在未經醫護人員指導下自行戒口或節食,導致營養失衡。

早餐有助啟動新陳代謝,提供足夠均衡營養,對長者健康極為重要。就長者早餐習慣及常見謬誤,香港醫護聯盟於201712月底走訪了多間長者中心,共訪問了268名長者。調查結果顯示,70%長者習慣在家進食早餐,可是選擇早餐時只有16%會考慮營養因素。

該調查亦發現,70%長者偏重碳水化合物類早餐(如麵包類、早餐穀類、米飯及粥類、麵類等),更有多達36%長者認為「因新陳代謝速度較慢,進食早餐時不用補充太多蛋白質及各類營養。」

其實,長者由於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對蛋白質的需求比年輕人更高。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元素,補充足夠蛋白質才能維持肌肉健康及身體正常機能。在補充營養方面,一般人平均每日需要吸收0.8/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一般長者則需要11.2克; 營養不良、患有嚴重疾病或受傷的長者則需要每天攝取2克蛋白質來維持身體所需,比年輕人所需高出約50%

註冊營養師陳玉儀指出忽略早餐的重要性可能會出現健康影響,亦為大家分析一般長者對早餐的謬誤及分享預防患上營養不良的健康飲食小錦囊。

謬誤 (1) - 早餐應該清淡?

一般長者對早餐清淡定義不太正確。 清淡不等同於只食白麵包、白粥、 白飯。事實上,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必須補足豐富營養。經過一晚後,早上人體的血糖偏低,這時需要及時補充能量,早餐提供給我們一天活動所需的大約1/4能量9,讓長者醒神迎接新一天。

謬誤 (2) -食早餐時不用補充太多營養

其實,長者新陳代謝較年青人慢,反而更要注重每餐的營養攝取。註冊營養師陳玉儀建議早餐不單只偏重於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需注意攝入多種的營養素,特別注意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的攝取。

長者比年輕人更需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以維持肌肉質量,修復身體組織及維持活力,可多食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奶類、黃豆、魚類和瘦肉類。除此之外,長者由於胃腸道功能減弱,一次進食太多,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飲食需要少量多餐,適當地分配每日飲食,切忌過量或過少。

更重要的是,長者不要因為各種謬誤而減少食物的選擇,因為這樣不但減低飲食的樂趣,更會影響營養的攝取。註冊營養師陳玉儀建議: 「早餐可考慮全穀麵包加雞蛋或番茄肉片通粉配牛奶/全營養奶粉;另外亦以燕麥片加入含乳清蛋白質的全營養奶,亦是又方便又簡單的選擇。」

原文:經濟通

吃出來的「三高」與慢性疾病

心臟病、中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是怎樣得來?某程度上是病從口入,日積月累地進食不健康食物而吃出病來的。高脂肪、高鹽分及高糖分食物可嚴重影響血管健康及多個器官,引致過胖,並可誘發新陳代謝綜合症,因而大大增加患以上慢性疾病的風險。要避免病從口入,最重要還是依照「三低一高」:低脂、低鹽、低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

一高:高脂食物與心腦血管病

高脂肪飲食包括所有飽和脂肪,即大部分動物脂肪、動物油、動物內臟等,以及高膽固醇、油膩、煎炸食物等。經常攝取,這些脂肪性物質(包括由蛋白和脂肪結合而成的脂蛋白及膽固醇)會日漸在血液中凝聚,造成高血脂;同時它們亦會積聚於冠狀動脈血管內壁,影響心臟血管健康,引致動脈粥樣硬化,令血管欠缺彈性及逐漸收窄,血液因運行不暢順,可出現血管栓塞、冠心病、心臟病等疾病。同樣地,高血脂令血液黏稠,亦會影響腦血管健康,導致血液輸送大腦出現問題,大腦因缺血而引致中風,嚴重的話隨時可致命。

攝取過量高脂食物,固然會令體重增加,而過胖正是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對於正常體重人士,肥胖者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可增加23倍,而且亦容易誘發二型糖尿病。

所以要避免出現高血脂,應控制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量,脂肪攝取應佔總熱量的30%以下,避免進食動物性脂肪,盡量選植物脂肪、植物油(如芝麻油、葵花子油、菜籽油等)、瘦肉、家禽、魚類等;而膽固醇的攝取量則應在少於300毫克。剛提到宜選植物油,因這些油內含不飽和脂肪,可加速分解壞膽固醇,從而降低壞膽固醇,所以對心腦血管是有好處的。

二高:高鹽分食物與高血壓、中風、腎病

不少零食、餅乾、醬料、加工、醃製及燻製食品等,以及不少食肆的菜式都含很多鹽分。長期攝取高鹽分(鈉)食物,會令身體水分滯留,因而增加血液循環的負荷,久而久之令血壓升高,以致高血壓。

這病症會令血管壁硬化及增厚,血管內腔因而收窄,減慢血流,亦會造成冠心病或心臟病等。另外,嚴重的高血壓可令頸動脈形成血塊,當血塊流入腦部亦可導致栓塞性中風。鈉會增加腎臟排水的負擔,不但可導致水腫,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更會影響腎臟的動脈,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長遠可致腎衰竭。

因此大家應控制食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我們每日應攝取5克或以下食鹽,如患心腦血管疾病,更應控制在4克以下。烹調時應少用鹽及味精,改用檸檬汁、香料、香草等來代替,菜式一樣美味。

三高:高糖分食物與心臟病、糖尿病

經常攝取高糖分的甜食、飲品(包括汽水、咖啡等),會令身體的血糖容易急升及出現高血糖毛病。甜食熱量高,亦容易致胖。高血糖會令全身血管受損和變硬,再加上肥胖,容易誘發二型糖尿病。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建議,每日的糖分攝取量應少於50克糖。還要注意少食精製的白砂糖,宜選原味穀麥產品,因為坊間很多穀類麥片早餐均含有高糖分,容易令人墮入高糖陷阱。

要預防「三高」及慢性疾病,除了低脂、低鹽、低糖飲食外,高纖飲食亦相當重要。因為高纖食物,如蔬果、全麥食品、粗糧等,均有高含量的纖維素,對降低血管中的膽固醇很有幫助,有助於血管健康。而運動亦不能缺少,因為運動能增加血管彈性,減低血管硬化的機會,控制體重,有效預防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晴報】飲食糖多鹽多熱量勁 「三高」年輕化

別以為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俗稱︰三高)是長者的「專利」。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三高」有年輕化趨勢。有醫生指部分人遺傳「三高」基因,因飲食高糖、高鈉及高熱量,令問題提早出現。營養師指,改善「三高」問題不能靠單一食物,應從整體飲食及運動着手。


遺傳疾病基因 不良習慣致問題早現

據2015年政府統計處調查顯示,在慢性疾病之中,港人患高血壓比率最高(12.6%),其次為膽固醇過高(5.3%)及糖尿病(4.8%)。與2013年同類調查比較,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所佔人數,分別是11%及3.9%,兩者均有上升,而糖尿病比率則微跌。

「三高」人士集中於55歲以上,雖然大部分為年長人士,不過仍可見30至50歲患「三高」的確診數字有上升趨勢。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指,「三高」年輕化與港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部分人遺傳家族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基因,從小就吃高糖份、高鈉及高熱量食物,令『三高』提早在20至30歲出現。」

唐解釋,高糖份、高鈉質及高熱量食物,令血液形成脂肪斑塊,斑塊會破壞血管,久而久之或引致心肌梗塞。「即使事後知道血管有斑塊,食藥及通波仔亦無法修復血管,因血管已受破壞。」而吃太多高熱量食物,胰臟機能提早消耗,多餘食物脂肪會轉化成腰間脂肪,腰圍脹大及體重增加。

宜減吃加工肉 外出食飯醬汁另上

「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黃鶯指,曾有35歲從事文職的男士一日三餐在外解決,引致高血糖、高血脂及輕微脂肪肝。「餐廳的食物多屬高脂高熱量,餐單則重肉類及澱粉質,纖維及其他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調味料及醬汁是導致高血脂元兇之一,如經常撈汁食飯,即使選擇食瘦肉類,脂肪攝取仍然不低。」

改善「三高」,黃建議首要減吃高脂加工食物如午餐肉及腸仔等,正餐多選可醬汁另上的餐單,避免醬汁撈飯。若已有7至8成飽,避免勉強進食剩餘飯菜。另選擇無糖無奶的低脂餐飲如「走甜」檸水,及自備蔬果在公司食用。

「三高」有迹可尋?唐俊業指「三高」人士易頭暈、小便頻多,「當肚腩愈來愈大便須留神,以成年人為例,男、女士腰圍不應超過35.5及32吋,如超過的話,宜做空腹血糖測試,看看血糖、血壓及血膽固醇等有否出現問題。」

坊間有說苦瓜、洋蔥及芹菜等可預防「三高」,黃鶯說單一食物不能改善或預防「三高」。「以上食物主要含高纖維,纖維有助減慢糖份吸收,減少肝臟的膽固醇製造量,以降低血脂及血壓。

可禍及心肝腎

「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黃鶯指,「三高」可引致心血管病、中風、腎病、肝病等疾病,由於「三高」是隱形疾病,難在日常中察覺到,需驗血檢查才可確診。
管理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註冊中醫馬琦傑指,近年觀察診症個案,患「三高」者有年輕化趨勢,部分病人30歲出頭已有血壓偏高或血糖偏高。「一位年約31歲男士,在26歲時已發現有糖尿病,他從事電訊業外勤工作,每日食無定時,三餐都在茶餐廳吃飯,習慣進食高鈉、高脂及多油食物。」
從中醫的角度,其實沒有「三高」的病名,因「三高」是西醫檢測出來的指數作辨病標準。馬琦傑指,中醫是以辨症狀為主,「三高」病人的心、肝、脾、肺、腎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臟腑的問題,且大部分患者的表面病徵不明顯,多見是有頭痛、頭暈、心悸、手腳麻木、易口乾、易疲累、大便易稀爛及痰多等。
馬解釋:「其中高血脂患者,多見痰濕積累,糖尿病的初期則有虛證、實證或虛實夾雜,發展到後期多見氣血兩虛。高血壓乃因瘀血阻塞經絡,影響血液流通,身體因而調高血管中的壓力企圖通過,而導致高血壓的出現。」
作息不定少運動 成因之一
「三高」屬於慢性綜合內分泌疾病,成因複雜。其中高血壓、高血糖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係,而都市人的不良生活習慣亦是造成「三高」成因之一。馬琦傑舉例,如作息日夜顛倒,夜睡又休息不足,工作及家庭生活壓力大等。他以上述的電訊業外勤員工為例,指他「每晚逾9時才收工,食完晚餐不久便睡覺,無時間運動,身體代謝廢物長年累月積聚在體內。」
此外,馬琦傑指飲食不定時、過飢或過飽,常吃高脂、高鈉等加工醃製食品,及生冷、過甜等食品,加上缺乏適量運動,也有機會造成「三高」問題。
中醫療法 按證型用藥
要預防或是對抗「三高」,從中醫角度來說可有方法?馬琦傑指出,中醫會因應「三高」不同證型,提出不同的治療原則。假如患者是瘀血阻絡,則多用活血袪瘀的藥物,例如丹參。痰濕內蘊的患者,便多用化痰袪濕的藥物,例如陳皮。除內服方法之外,中醫的針灸、拔罐、推拿等,亦有助血液循環,將體內積聚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都有助改善「三高」問題。
馬琦傑認為,要預防「三高」,市民要注意作息定時及規律,保持心境平和。結合適量運動及充足休息。飲食亦要定時定量,以清淡及新鮮食物,多菜少肉為主。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轉貼文章 ~ 三步驟超省時綠豆湯

綠豆湯是許多人喜愛的甜湯之一,擁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等功效。想要經常喝到綠豆湯,比起在外面買動輒40塊一碗,不如自己在家動手做,美味又衛生。

然而,想要煮出一碗綿密卻又不軟爛的綠豆湯,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獨門「撇步」,常聽到的是在煮之前,將綠豆浸泡在水中幾個鐘頭,再放進電鍋煮至軟爛,但除了綠豆泡水,還有沒有更方便、更快速的辦法呢?

根據【微信—零點養生】指出,只需要「3撇步」就能快速煮出綠豆湯!

步驟一:將綠豆洗淨
綠豆洗淨之後,將水倒出。

步驟二:放進冷凍庫
你或許會有疑問,綠豆放進冷凍庫不是更硬了嗎?但根據【微信—零點養生】指出,只要將綠豆放入冷凍庫至「完全結冰」,等想煮綠豆湯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拿出來煮了!

步驟三:等水滾了將豆子下到鍋裡


▲據零點養生公眾號報導,將綠豆先冰再煮更快軟(圖片來源:Tiny Urban Kitchen

2分鐘到了!鍋中的綠豆已經開花了,是不是很神奇呢?趕快學起來吧!

▲據零點養生公眾號報導,將綠豆先冰再煮更快軟(圖片來源:Healthy and Fit - 

美味綠豆湯,上桌!!!


文章來源:微信—零點養生
http://healthylives.tw/article/4840

轉貼文章 ~ 咖啡竟會引發糖尿病?!作者 /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最近在一位朋友的臉書上看到這則分享:「油膩大餐+咖啡,血糖控制最糟的組合」。文中提到:「在享用一頓油膩膩的大餐後,很多人可能會喝一杯咖啡解膩。但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這樣反而會讓血糖加倍升高,甚至是從正常值升高到有糖尿病風險的地步。」
問題來了,媒體最近才在大肆報導新版美國飲食指引的修正,除了膽固醇的限制完全解禁之外,飲食指引還明確指出:每日3至5杯咖啡有助減低患上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機率。小編啊,你這是在跟大夥兒們開玩笑嗎?
史考特曾在【迷思】喝咖啡到底健不健康?裡提到這種狀況:新聞一下說吃OO好,一下又說吃OO不好,互相矛盾的營養學觀念在媒體上流竄,結果就是真相越辯越不明,大眾根本無所適從。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史考特要來替大家導讀幾篇科學文獻。到底咖啡會增加,還是降低糖尿病風險呢?
油膩大餐配咖啡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那篇油膩大餐配咖啡的研究是怎麼做的:2011年加拿大學者Beaudoin等人招募了10位健康的年輕男性,首先請他們喝下一杯特調,當作油膩大餐的替代品。這杯「特調」的組成物有棕櫚油、大豆油,用微波爐加熱後與溫水、乳化劑、還有人工甘味劑阿斯巴甜,聽起來根本美味極了,不知道Beaudoin付了這些受試者多少錢。
在捏著鼻子吞下油脂特調後的第五小時,他們喝下普通咖啡、低咖啡因咖啡、以及水(對照組),並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結果發現,喝咖啡的人血糖升得較高,胰島素分泌量也比較多。這反映出他們的胰島素敏感度變差了(註1)。如果您是一分鐘健身教室的忠實讀者,應該知道胰島素敏感度變差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不知道也沒關係,連結點進去就知道了。)
這並不是單一個案:2002年Keijzers使用最精準的測量工具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 clamp也發現,靜脈注射咖啡因可以降低胰島素敏感度達15%之多。看來糖尿病的兇手已經找到,就跟你說咖啡不能多喝吧!快放開右手那杯星X克,還有左手那隻肯X雞!
註1:本研究的10位受試者分別在五個不同時間裡重複進行這個實驗,如此每個受試者都可以作為自己的對照組,證據能力更強。)
登愣~矛盾出場
但如果我們把視野從實驗室拉遠到國家級的大規模人口調查,會發現事情長得很不一樣。
Dam與Feskens在2002年的Lancet期刊上發表一篇納入17,111位荷蘭人的世代研究。他們用問卷方式調查人們的生活習慣,當然,這包括了一天喝幾杯咖啡在內。
他們發現每天喝大於七杯咖啡的人們,產生糖尿病的風險是少於兩杯者的一半左右。Dam還進一步指出,咖啡喝得多的人往往更肥胖、更多抽煙者、教育水準更低、生活形態更不健康。有趣的是,將這些因子納入統計模型後,喝咖啡預防糖尿病的效果反而更加顯著(註2)
這絕對不是單一個案,綜合九篇觀察性研究,共19萬人的統整分析也認為:一天七杯以上能降低糖尿病風險達35%。
這麼一來豈不是要打架了?短期研究說咖啡不好,觀察性研究又說咖啡很好,我們到底該聽誰的?
註2:統計模型可以用數學計算去除掉體重、吸煙等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當然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法,但經過校正後咖啡與糖尿病的「負向」關連反而更顯著,讓我們可以更肯定咖啡保護作用的存在。)
16週的即溶咖啡挑戰
2012年來自日本的Ohnaka等人發表了一篇長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史考特認為能解開關於咖啡的爭議。
Ohnaka招募了49位中年男性並分為三組:
• 一天五杯即溶咖啡。
• 一天五杯低咖啡因的即溶咖啡。
• 不喝咖啡。
實驗進行到8週與16週時,受試者分別進行兩次口服葡萄糖加胰島素測試,剛好就類似史考特自己做過的那一種
結果出爐,喝咖啡的男性口服葡萄糖試驗成績明顯較研究開始時改善,低咖啡因與不喝咖啡組則沒有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在16週中,咖啡組的胰島素敏感度提升了。
雖然油膩大餐的研究告訴我們,喝下咖啡的數小時內胰島素敏感度會變差,但長期看來這個效果消失無蹤。
更值得一提的,咖啡組在16週時間內體重下降1.1公斤,腰圍縮小1.5公分(註3)。低咖啡因組體重反倒微幅上升。
註3:咖啡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可能來自腰圍與體重的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連續四個月每天喝五杯咖啡是不會害你糖尿病上身的。)
把全部兜在一起
以分鐘、小時為單位來觀察身體的變化,可能會跟以週、月、年來看得到很不一樣的結論。就像史考特之前談過的,低強度運動雖然在訓練中燃燒更多脂肪,長期看來與高強度運動的減脂效果其實差不多。
咖啡的爭議也是源自同樣情況:短期與長期的效果完全不同。
咖啡因進入人體會作用在Adenosine接收體上,Adenosine這個化學物質在腦部控管我們的睡眠,咖啡因就是藉由這層關係來阻斷我們想睡的慾望,進而提振精神。Adenosine接收體同時也參與體內的醣類代謝,阻斷它等於阻斷了醣類的代謝路徑。再加上咖啡因刺激腎上腺素的作用,也難怪喝下咖啡因的數小時之內,胰島素敏感度會下降。
但這是否會造成長期的傷害?根據現有的文獻來看,不會的。
跳脫「小時」的框架,從上述的16週研究,或甚至更長期的世代調查,我們看到了喝咖啡不但無害,還甚至能降低糖尿病風險。學者猜測,這是因為咖啡富含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能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進而提升胰島素敏感度。而咖啡中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s)成分,也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能降低胰島素與血糖。
把眼光放遠來看,咖啡其實是好物!
結語
科學文獻中結論的那個段落常常會寫:「關於這個疑點,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句講了等於沒講的陳腔濫調,其實反映出一個科學人必知的重要觀念:一篇文獻、一則研究,都只是一小片拼圖,不足以呈現事實的全部。以管窺天,或者說以一篇文獻來推斷,得到的結論往往會失準。由目前的證據看來,長期的咖啡飲用對糖尿病是有保護作用的,其詳細機制雖尚不明確,目前推測是與抗氧化物的作用有關。
另外提醒各位,瑞典研究指出黑咖啡加鮮奶或鮮奶油是可以的,但加入太多糖可就會抵銷掉咖啡的保護作用囉!
專欄介紹: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就深深著迷於健身運動,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8052.html

專業醫師破解不為人知的「咖啡真相」
喜愛咖啡的您知道咖啡對身體會帶來什麼影響嗎?根據《DavidWolfe》網站的報導,多數人知道咖啡會影響大腦並帶來提神的效果。但事實上,咖啡影響的可不只有大腦而已。

十分鐘
喝下一口咖啡的10分鐘後,咖啡因會開始進入血液。這會使心率、血壓和能量達到尖峰。有趣的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效應對男性最為明顯。

二十分鐘
20分鐘後,咖啡因會開始影響腺苷水平。腺苷是一種神經遞質,負責告知身體何時該進入睡眠。咖啡因的結構和腺苷非常相似,它會與大腦的腺苷受體結合並將其抑制。這會刺激大腦的興奮劑:多巴胺和谷氨酸,引起愉快的感覺。

三十分鐘
飲用咖啡的30分鐘後,咖啡因會刺激身體會開始產生更多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會進一步的增加身體能量的產生。它也會使氣管擴張並增加流向肌肉的血液。

四十分鐘
過了40分鐘後,會感到心情變好。這是因為咖啡因會開始增加大腦對血清素的敏感度(血清素是負責心情調節的神經遞質)。這種情況與非常類似於現代抗憂鬱藥物的作用方式。

六十分鐘
根據再生醫學Owen Bain博士指出,飲用咖啡一小時後,會讓人感覺到焦慮感降低、滿足感增加。這是因為咖啡因正進一步的提升大腦的多巴胺水平。

三小時
當到了這一個時間點,咖啡因對身體能量的影響開始減弱並讓人開始感到疲累。Bain博士表示:「這是因為事實上咖啡因並不會提升精力,它只是短暫的壓制了疲勞感罷了。」

六小時
到了這個時間點,咖啡對大腦基本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了。但對於身體來說,咖啡因會開始作為利尿劑,刺激腎臟形成尿液並幫助身體排出體內毒素。注意應適當的補充水分以防脫水。


適量

咖啡因的負面影響是它會從人體系統中代謝掉營養素,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試著降低咖啡的攝取量或是改為飲用低咖啡因含量的飲品。一杯咖啡並不會使太多的營養素流失,但是若每天喝數杯咖啡,可能會對健康非常不利。

飲用咖啡的益處

當然,咖啡並不全然都是壞處。咖啡能提供比任何水果或蔬菜更多的抗氧化劑,能幫助預防和減輕某些疾病症狀,如:
  • 皮膚癌
  • 結腸直腸癌
  • 心臟疾病
  • 多發性硬化症
  • 帕金森氏症
  • 2型糖尿病

對飲酒的人來說,喝咖啡可以改善肝臟健康。它也已知能夠促進大腦健康、降低壓力以及調節情緒。因此,只要適量,飲用咖啡其實對健康是頗有幫助的。
咖啡對我們有哪些好處或壞處呢?
人們經常熱烈談論咖啡,有的人非常喜愛,有些人卻對咖啡保留懷疑態度。咖啡帶來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呢?我們將可靠的資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並自行判斷。
•  咖啡因就是咖啡鹼,兩者是完全相同的化合物。因語言約定俗成,咖啡鹼這個名詞留存至今,有許多人仍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  咖啡有利尿和促進排便的功效。
•  咖啡因只需大約五分鐘就可以抵達大腦,發生作用。咖啡因的半衰期(即身體將所攝取的咖啡因代謝至一半分量的時間)約三到五小時不等,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咖啡因所產生的作用會減半。
•  咖啡因能刺激胃酸分泌,有助消化。
•  飲用咖啡要適量!
咖啡是一種藥物嗎?答案是否定的。但習慣大量飲用咖啡的人(每天攝入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要是忽然停止喝咖啡,就會產生頭痛與暫時性疲勞等神經刺激的症狀,並且會持續三到五天才消失。
•  據說咖啡因能幫助預防特定疾病,例如減緩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或是改善阿茲海默症所引發的記憶退化。咖啡中的多酚不僅具有抗氧化功能,也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有超過60份研究報告顯示,咖啡有助於預防特定的癌症,包括膀胱癌、口腔癌、結腸癌、食道癌、子宮癌、腦癌、皮膚癌、肝癌、乳房癌等。
•  咖啡令人亢奮!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也是世界上最被廣泛使用提神劑,具有使人振奮甚至感到刺激的效果,讓人感覺變得較為靈敏、提升心跳頻率、改善認知功能、減輕疲勞感並減緩生理反應的時間。
•  要是飲用咖啡過量(每天攝入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或是在接近就寢時間喝咖啡,會造成入睡困難,甚至出現失眠的情況。過量的咖啡因也會引發心悸和焦慮症狀。
•  一般來說,滴濾咖啡比濃縮咖啡含有更多的咖啡因:單杯濃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為47-75毫克,而一杯(馬克杯)滴濾咖啡則含有75-200毫克的咖啡因。
•  如果咖啡的壞處是會染黃牙齒,那好處就是咖啡因和多酚(酚類化合物)的抗菌功效讓人比較不容易蛀牙。
•  咖啡因有助於將脂肪轉化為能量,能強化體能表現,尤其是體能的持久性。正因如此,一直到2004年之前,世界反禁藥組織都還將咖啡因列為賽前禁藥成分。
(原文刊載於陳春龍、賽巴斯汀‧拉辛努Sébastien Racineux《我的咖啡生活提案》一書/三采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思考不同的角度、接納改變的氣度、涵蘊文化的深度、創造流行的彩度。
我們不曾懷疑,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全世界。出版的路不會有侷限或終點,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作者、創作者合作,激盪更多出版的可能,創造更美好的閱讀感悟。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