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稀少糖 4大迷思

最近有嗜甜朋友找到一個明正言順、肆無忌憚吃甜食的理由:「用稀少糖製作蛋糕、沖飲品,吃多少也不怕胖!」

事實上,稀少糖是否真的是減肥人士恩物,糖尿病人士又真的適合食用嗎?

甚麼是稀少糖?
稀少糖(Rare Sugar,又稱D-alluloseD-psicose)是自然界存在的單糖,並非人工製造,卡路里比葡萄糖低,可從天然食物如無花果、提子乾、大樹菠蘿和小麥中找到,可是含量不多,所以非常稀有。

近年,日本研發出把稀少糖大量生產的方法,並製造成糖漿、糖粉、糖水、砂糖等性質出售。因為稀少糖與一般砂糖味道較接近,而且高溫加熱也不會改變味道,比其他代糖更好味、健康,所以在日本大受歡迎。

迷思一:稀少糖零卡路里?

稀少糖幾乎沒有熱量,但大家在購買時要多加留意,因有些稀少糖產經加工後都會增加熱量,如有些糖漿每100g就有約300卡路里(一般糖每100g約有380400卡路里)。

迷思二:稀少糖有助減肥?

稀少糖有助減肥之說,是由於它熱量不但低,而且不能被身體吸收,並會自然排走。不過,它並不是一種神奇的「減肥藥」,吃了它不會令你瘦下來,只不過平時吃糖一定會肥,而稀少糖則可減低致肥的機會。


迷思三:稀少糖有助控制糖尿?

 稀少糖低卡,而不能被身體吸收,所以用它取代白糖可以避免血糖過份上升,並有助減低熱量吸收。不過,長期使用有可以令人產生依賴,而且越食越甜,變成無甜不歡,也難以抵擋其他沒有用「稀少糖」的甜食,增加變肥機會。

迷思四:稀少糖比其他代糖更健康?

 稀少糖是代糖一族。代糖也有分人工合成和天然食物代糖,稀少糖是由天然食物而成的代糖,會比人工合成代糖較為健康,也不用擔心致癌問題。

Text/Kio
資料來源:香港營養師學會認可營養師Annie Lee


http://www.healthyd.com/articles/weight_loss/%E7%A8%80%E5%B0%91%E7%B3%964%E5%A4%A7%E8%BF%B7%E6%80%9D-%E6%B8%9B%E8%82%A5%E6%8E%A7%E7%B3%96%E7%9C%9F%E4%BF%82work%EF%BC%9F?utm_source=healthyD&utm_medium=facebook&utm_content=201703&utm_campaign=feed

糖尿病併發症

由於糖尿病是慢性殺手病,幾乎一開始都沒有自覺症狀,因此許多患者即使已經診斷為這種疾病,仍然沒有積極進行飲食及運動療法,不願戒口,對於高血糖狀況置之不理,還是覺得不治療沒緊要。但事實上,糖尿病若不妥善治療,可以不久就會出現嚴重、甚至會致命的併發症。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這裡。

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併發症主要有?種,一種是胰島素絕對不足,導致血糖異常上升、激烈代謝異常的急性併發症;另一種是慢性高血糖所造成的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

急性丙酮酸中毒

無論是1型或II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機會發生急性丙酮酸中毒,這是由於胰島素不足令血糖高而造成的昏迷,簡單來說,血糖高企令葡萄糖無法正常地進入細胞被利用,更無法轉化為能量,這時,身體就會分解脂肪來產生能量,但這個過程同時會釋放酮體,當身體積存大量酮體時,血液中pH值呈現酸性,便造成丙酮酸中毒昏迷,嚴重會致命,這是糖尿病最危險的急性併發症。大部份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現這種?況才被診斷出患上糖尿病。

丙酮酸中毒昏迷前可以沒有明顯先兆,但假若?心留意,患者是可察覺的,例如患者會感到全身酸痛、口乾、疲倦、甚至口腔內有一股像爛蘋果般之氣味,這時就可能是體內積存大量酮體而引起的症狀,如有這些症狀,應即時作自我血液或尿液檢測丙酮值,或到醫務所求診。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接受葯物治療後發生的一種急性併發症,簡而言之就是身體經進食後所需胰島素量,與服葯或注射所補充的胰島素劑量極度不平衡所致,一般都是由於患者過量使用?物、運動量突然增加、超時進食或進食量過少而引起的。

當低血糖發生時,患者會有不同症狀顯示,初時會有肚餓感,但當血糖值低於4mmol/L時,患者就會出現心跳、出汗、顫抖、全身無力、頭暈、思緒混亂、發呆等,而患者應立即進食如果汁、糖果等高糖分食品,務求即時提升體內葡萄糖,一般進食150ml果汁後10分鐘,症狀就會慢慢減退,繼而回復正常;但假若患者將低血糖問題置於不理,當血糖值持續低下去時,患者會出現意識障礙,嚴重會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低血糖問題絕不能忽視。

由最先有症狀顯示至昏迷,可在短短20分鐘內發生,固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應該隨身帶備糖果,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應預先告知家人、同事、朋友等,及預備急救咭以顯示低血糖處理方法。

慢性併發症(四大併發症)

罹患糖尿病後,若血糖控制欠佳,長期的高血糖會使全身各器官及組織發生病變,而它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會嚴重損害全身各部位,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經組織等,初起時可以沒有任何症狀,最後影?健康狀況、活動能力下降、甚至殘廢、最後致命,這就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亦因此稱之為「慢性都市殺手病」。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主要分為四大併發症,分別是: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腎病變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眼病)

糖尿病性眼病變共有7種,視網膜病變、色素膜病變、白?障、視神經病變、視網膜脂血症、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變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白?障,而對患者影?最大的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它是導致患者失明的嚴重併發症。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併發症。由於神經分佈全身,如患者血糖長期偏高,就很容易引起神經障礙,糖尿病性神經障礙分為末梢神經障礙及自律神經障礙。

末梢神經障礙

是指知覺神經及運動神經發生病變,嚴重時會失去感覺,最常見發生於足部,當足部有傷口而患者因失去感覺而忽略,傷口一旦受細菌感染便會引致壞疽,繼而形成肌肉壞死,最後要被迫截肢,現時全球每15秒鐘,就有一隻糖尿腳被截肢。

知覺神經病變症狀:

手指與腳指指尖出現刺痛感、手腳麻痺或疼痛、手腳變冷或發熱。
運動神經病變症狀:手腳失去感覺、肌肉無力。

自律神經障礙

自律神經是不受患者主觀意識下控制心跳、腸胃消化、呼吸、汗腺及內分泌等腺體和血管,人體要正常發揮機能,就必須靠自律神經控制各器官及組織,因此,自律神經障礙絕對是威協性命的併發症,試想:假如在低血糖時而?有產生心跳、出汗等症狀,就是非常危險的,嚴重會致命。

自律神經障礙症狀:
異常發汗、起立時暈眩、排尿困難、小腿抽筋、膀胱病變、反覆腹瀉與便秘、勃起障礙等。

糖尿病性腎病

糖尿病性腎病,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是對糖尿病患者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疾病,病變可延及腎血管、腎小管和間質。常見的腎臟損害是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小動脈硬化症、腎盂腎炎、腎乳頭壞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腎臟併發症,臨床上稱為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腎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性心臟病,主要是由糖尿病引發的大小血管病變、植物神經病變相關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臟植物神經病變等。

其它

糖尿病性細菌/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受細菌及真菌感染,細菌感染如臉腺炎和疥瘡等,疥瘡常發生在患者的頸後、腋窩、腹股溝或臀部,會傷害患者的皮膚。而真菌感染如胯下搔癢、腳?、環形癬菌感染及陰道感染等,男性患者常發生胯下搔癢,會由外生殖器慢延至大腿兩側,至於陰道感染亦常發生在女患者身上。

糖尿病療法

主要分為三大類,飲食控制、運動及葯物治療。

飲食控制

無論你是那一種糖尿病,要血糖達到理想水準,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
糖尿病病因主要是由於在飲食過程中「糖代謝系統」失衡,因比患者必須按食物攝取量與攝取方法,以減輕胰臟負擔,維持正常血糖值。

飲食控制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患者必須要自律,選擇食物不應以美味為主,應該以健康為主要,儘量選擇一些低卡路里、高纖的食物,如紅米、麥包、疏菜、豆類、燕麥等,這些都是纖維較高的食物,進食後會在胃部停留時間較長,從而阻慢糖份吸收,令血糖較升幅平均,這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飲食原則。 前期糖尿病及II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可無須用葯,會先進行飲食控制並配合運動作冶療,但假如效果未見改善,就必須附加適當葯物控制了。

運動療法

持續進行運動,的確能改善胰島素不足問題,提高胰?素敏感性,簡單?,適當運動可降低血糖值,即使注射胰島素,效果也比以往更佳。

不僅如此,運動對於預防動脈硬化所導致的心臟病與高血脂症,都有明顯的效果。

運動可促進肌肉消耗體內的葡萄糖,因此具有降血糖的效果。若能在餐後進行三十分鐘或一小時有氧運動,可有效抑制血糖值上升,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運動亦可減低日常生活的壓力,糖尿病患者可因此減輕飲食治療限制的飲食造成的壓抑感,達到身心放鬆目的。

運動還可減少血液內部的中性脂肪,增加優質「高密度瞻固醇」,改善瞻固醇、高血壓等問題;預防肌肉衰老、強化末梢血管、心肺功能等。所以配合飲食療法進行的運動療法,除有效控制血糖,還可防止糖尿病各種併發症。

對於年長或行動不便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選擇步行作日常運動,只要持績步行30分鐘以上,已是帶氧運動之一,而且不受地方、氣候、經濟所限,絕對是最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

葯物療法

I 型糖尿病患者除了配合飲食及運動治療外,還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主要是由於患者的胰臟不能製做胰島素,因此必須直接注射胰島素代替,注射的劑量亦必須配合每餐的食量,方可達到標準的血糖指數。

II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會先進行飲食控制並配合運動作冶療,但假如效果未見改善,就需附加口服降血糖葯作治療。

口服藥分為三大類:

1. 胰島素分泌刺激劑 作用是刺激體內分泌更多胰島素。
2. 胰島素坑性改善劑 作用是提高體內胰島素敏感度,及抑制肝臟釋放葡萄糖進入血液。
3. 醣類吸收延遲劑 作用是在腸導抑制分解澱粉的酵素,延緩醣類吸收而降低飯後血糖。

醫生會針對患者病情提供處方,有時則配搭不同的作用的藥劑使用,因此每個患者葯劑都不相同,假如患者接受口服葯後血糖指數仍未理想,就需要注射胰島素輔助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會建議先進行飲食及運動療法,然後再按情況而定是否需要注射胰島素,口服降血糖葯並不適合孕婦使用。

http://www.aod.org.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sectionid=6&id=8&Itemid=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