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iBond不宜二手市場買入


已反映通脹預期
【明報專訊】上一批iBond(4208)首日掛牌即升6.7%,即日獲利都得益不少,但若持有至今,計及債價與首次派息6.08厘,回報率更近10%。雖然都是有贏無輸,但不少投資者都踟躕,既然本港通脹有望逐步紓緩,是否應採取短炒策略呢?亦有投資者擔心,二手市場沽貨可能未必容易。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由於債價無法預計,提前沽貨亦或持有至到期宜首先考慮相關成本,譬如短炒要關注銀行的二手買賣交易費或券商的佣金收費,長期持有則須留意代收利息費。匯豐、中銀香港(2388)、恒生銀行(00011)、花旗等不少銀行一早已宣布「五免」,其中包括豁免二手買賣交易費及代收利息費。券商推出的優惠以免息孖展見長,到期前沽貨的佣金收費各異,如輝立、時富的費率為0.15%,致富及信誠(網上交易)為0.125%,海通為0.25%。
通脹預期 左右債價
iBond回報與通脹掛鈎,債價亦隨市場通脹預期波動。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指出,一般香港政府3年期債券的回報為1%左右,以市場預期通脹3.5%計,即市場認為iBond每年賺2.5%,相當於債價107.5元。
換言之,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決定了二手市場上iBond的債價,投資者決定是否中途沽貨要視乎其對債價及未來通脹的衡量。
OTC交易透明度低
黃元山強調,當市民未能於認購時獲分派iBond,便不宜於二手市場入貨,因無論是場外交易平台(OTC)或是在港股交易平台上買賣的iBond都不再具備回報與通脹掛鈎的特點,其收益率取決於未來通脹與現時通脹預期之間的差額,若再計入相關手續費,可能不及年息2厘多的人民幣定存來得吸引。
不過他稱,投資者毋須擔心在二手市場上沽不出貨,雖然二手iBond對散戶投資者失去吸引力,但機構投資者仍有吸納這部分資產的投資需求。
次輪iBond沿用上次「一債兩市」的做法,但其於OTC(俗稱「暗盤」)平台交易與在港交所買賣存在價差,投資者須留意相關風險。首輪iBond上市初期的價差頗大,OTC每單位報價較港交所低近5元。OTC交易的好處是,手續費低、一定獲莊家接獲,不過其透明度較低,亦未有平台可以取得相關價格參考。
券商銀行不同市場
實際操作上,通常於銀行認購就在OTC場沽貨,在證券行認購則於港交所買賣。倘若投資者在銀行認購後欲在港交所平台交易,需要向銀行申請轉倉,並支付轉倉費及等待3個工作天。此處需要提醒市民,不少銀行推出的「五免」、「四免」費用豁免優惠中並未包括轉倉費豁免。以匯豐、中銀香港為例,轉倉費最低為100元。
明報記者 王小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