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 ~ 過度戒口缺維B 糖尿病人截肢

1/3患者周邊神經病變

【本報訊】糖尿病患者出現手腳麻痹或有被針拮的感覺,甚至腳踏地面如踩棉花般,小心或已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內分泌及糖尿病科醫生表示,糖尿病患者若持續血糖偏高,神經被破壞出現病變,又或因藥物及受飲食習慣影響,病人容易出現維他命B缺乏症,增加周邊神經病變機率,越早發現周邊神經出現問題,修復率會越大,日常多攝取維他命B亦有助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
記者:嚴敏慧
糖尿病併發症有很多種類,周邊神經病變是其中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醫生曾文和表示,香港有70至80萬名糖尿病人,糖尿病新症做檢查的病人,當中三分之一有周邊神經病變,估計全港七成糖尿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

神經受破壞會有一個過程,曾文和指,周邊神經病變開始時大多有輕微麻痹或針拮或踩棉花感覺,但隨着不同神經受影響,其他症狀亦會陸續出現,如感覺、壓力、震盪、痛楚、溫度等感應有問題,「感受唔到冷熱,會好痛,痛到着唔到襪,平衡唔到、行唔到甚至要坐輪椅」。

神經病變可怕之處,為患者最嚴重時腳部會完全失去感覺。曾文和稱,曾有病人因為神經受損導致腳底完全沒有感覺,「病人着住拖鞋上床,都唔知自己着咗,亦有病人腳腫,搵醫生檢查先發現被玻璃插到,因為冇感覺完全唔知」。糖尿病患者要截肢的其中一個常見原因,亦是腳周邊神經受損。

大量攝B12可減症狀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周邊神經病變,除了是因為血糖高令周邊神經受損外,糖尿病常用降血糖藥「二甲雙胍」也會阻礙維他命B12的吸收,若病人戒口過度亦會出現問題,「奶又唔飲,怕膽固醇唔食雞蛋,紅肉又唔食,(維他命)B12一定差」。維他命B1、B6和B12能傳送神經訊息及維持正常神經功能等,當糖尿病患者維他命B攝取不足,亦會增加周邊神經病變機率。

曾文和指,病人一旦出現周邊神經病變應做多些運動,「行多啲,郁吓啲手腳,等啲血氣運行得好啲」,亦會處方可令神經敏感度降低及鎮靜神經的藥物,但效用有限。維他命B雜過去一直是當作預防周邊神經病變的補充品,近年則有新研究發現使用大劑量維他命B12,可減輕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

不過,若周邊神經超過五成受破壞,仍然無法修復,曾文和稱,除攝取足夠維他命B1、B6、B12外,病人亦要每年進行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篩查,以及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研究顯示血糖水平控制得好,能減少三分之二的周邊神經病變。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130/20557734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其實那次我入院是被安排做小腸氣手術,沒想到術前驗血報告指我有糖尿病,而且已上眼及影響到腎…」55歲的黃先生,體重約180磅,平日較少做運動,亦沒有做身體檢查。身體雖然沒有出現任何患病的警號,但原來糖尿病已在無聲無色下潛藏於身體內。
養和柳慧欣認為,糖尿病患者倘控制飲食,加上適量運動,能有助控制病情。養和楊俊業醫生指,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都市病,約十人當中便有一個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多併發症
養和醫健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指,糖尿病是香港常見都市病,約十人當中便有一個患上糖尿病。而且不少患者像黃先生一樣,在糖尿前期全無病徵,直至發現患糖尿病時,身體內的血管可能已受到破壞,影響至其他器官,包括眼、腎及心臟功能等。假如破壞了的腳部血管及神經線,嚴重的更可能需要截肢。
一般人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應低於5.6度(mmol/L),如果超過5.6度已是患糖尿病的邊緣人,稱為糖尿前期患者。楊俊業醫生表示,有些患者如出現消渴現象,包括經常感到口渴、尿頻或體重驟降等病徵,病情已經不輕,血糖值更有機會達15度或以上。
糖尿病是血糖代謝失調的一種疾病。胰臟分泌出胰島素,其功能促進血液內的血糖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或轉成肝糖儲存於體內備用。但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未能發揮功能,因而使過多的糖份積存於血液內,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類,包括一型糖尿病及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體內產生胰島素抗體,令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胰島素無法分泌或分泌量不足。而患者多為年
青人,病發速度會較快。至於二型糖尿為常見的糖尿病,佔糖尿病患者九成半,患者一般較年長(中年以後)及體型肥胖。主要原因是與年紀漸大有關,因隨年紀越大,胰臟功能日漸衰退所引致。
糖尿病患者越趨年輕
令人關注的是,近年二型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香港中文大學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資料顯示,約有兩成糖尿病患者病發年齡僅30歲。楊醫生亦指,在他診治的病人當中,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年齡,由60歲降至30歲,甚至亦有20多歲的患者。這可能與市民飲食漸趨西化、進食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再加上缺乏運動,這些因素與引發糖尿病有莫大關係。
現時雖然仍未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若診斷已經患上糖尿病,患者可透過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但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能發現得早,病情有機會可以逆轉。因此楊醫生強調,除了藥物治療外,亦要密切監測血糖水平,每年定期做身體檢查,加上保持適量運動及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是控制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飲食控制得宜遠離糖尿病
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表示,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非常重要,因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會轉化成血糖,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揮不到搬運血糖的功效,久而久之血糖積聚便會誘發糖尿病。
不過她指出,不少患者對「控制飲食」一詞仍存誤解。有些病人認為,全戒甜食、戒食白飯或水果,便是最佳的做法。有些人則認為,午餐可多吃白飯,晚餐不吃任何飯麵也沒問題。其實這些是都錯誤的飲食習慣,因為偏食或一時間大量進食,只會進一步破壞胰胰臟負擔,對控制糖尿病沒有任何幫助。她又稱,糖尿病患者其實沒有什麼食物不可吃,只要患者能做到「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便是最理想的飲食習慣。
「之前我有個40歲的患者,體重約有220磅,血糖值接近15度,已即時接受多種口服糖尿病藥物治療。醫生認為要配合飲食治療,所以我從了解他每天飲食習慣開始,發現他原來每天又煙又酒,只吃一餐,又沒有做運動。最後我因應他的情況設計了一個健康的飲食餐單。於短短三個多月,他已減重達標,而平均血糖值亦已降至5度左右,現時已不用再食藥,每年只須覆診一次。」
柳慧欣強調,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只要患者按照醫生指示服藥,並配合營養師的健康飲食組合,加上做適量運動,保持理想體重的糖尿病患者由需要服藥治療,轉為減少用藥劑量,甚至不用服藥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轉載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20/2/2017)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不足或器官抗拒胰島素所致,抽血檢驗是最有效的診斷方法。養和醫健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表示,除了空腹血糖及飲葡萄糖水檢查外,進行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能夠反映病人過去二至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若重複兩次結果的數值相等或高於6.5%,即患有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血壓高、血脂異常、患心腦血管疾病、患卵巢多囊症、曾有妊娠糖尿、肥胖、缺乏運動以及年紀大,都有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有機會出現慢性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衰竭、心腦血管疾病,都會增加非創傷性截肢的風險。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及吸煙等問題,會令血管收窄,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由於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沒有病徵,楊俊業醫生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每三年接受血糖檢查,而肥胖等高危人士應更早開始檢查;亦需改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戒煙、多做運動和控制體重。只要糖化血紅素每降低1%,會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達兩成。
治療藥物針對不同病理
現時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主要針對不同的病理,常用於器官抗拒胰島素的藥物有雙胍類、格列酮類;用於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有磺胺脲類及腸泌素模仿物等。不同藥物的副作用各異,例如磺胺脲類會引致低糖症及體重增加。

楊俊業醫生表示,新一代 SGLT2 抑制劑用作減少葡萄糖吸收,使葡萄糖直接經尿液排走,有助降低血糖、減肥、降血壓及尿酸。再者,SGLT2 抑制劑恩格列淨(empagliflozin)及針藥GLP1受體促效劑利拉魯(Liraglutide)是現時兩種有大型研究證實,能減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藥物。若患者血糖偏高,可能需先注射胰島素,然後配以口服藥物調節。楊醫生強調,患者須定時接受血糖測試,例如進行空腹或餐後血糖測試,有助自我監察及幫助醫生調校藥物分量;需要時亦須服用膽固醇藥,只要降低1%壞膽固醇,也會降低1%患心血管病的風險。
學習正確飲食方法
醫生會因應病情建議糖尿病患者見營養師,以制訂餐單及學習正確飲食方法。碳水化合物又稱為澱粉質或醣質,以 10 克碳水化合物計算,相等於半碗稀粥、半隻蕉、三平湯匙熟粟米粒、兩件細曲奇餅、四分一杯汽水、四平湯匙茄汁豆或 210 毫升鮮奶。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表示,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碳水化合物與升糖的關係,均衡攝取碳水化合物。
成年女士(低活躍程度)在正餐可吃40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50 克約一平碗飯),男士(低活躍程度)可吃 50 60 克,營養師會因應個人情況調校餐單及分量。

柳慧欣表示,粥粉麵飯會全數轉化為血糖,但不用禁吃只要控制分量便可。例如兩碗烏冬等同一碗半白飯,病人可自行替換食物選擇,只要以碳水化合物的分量作交換,血糖不會有很大變化。此外,要留意每餐的食物組合,例如一碗淨米粉、一碗菜及一份掌心大小的瘦肉或魚,餐後兩小時血糖測試的數值可比只吃一碗淨米粉為低。因為飲食中同時包括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蔬菜,會減慢消化及身體吸收血糖的速度。假若湯水有馬鈴薯、芋頭、紅蘿蔔或紅黃綠豆等材料,若不想減飯量,最好只喝一碗不含材料的湯水,而瓜及菜湯因不影響血糖,可多喝一點。
選合適食物且不宜過量
非水溶性纖維例如全麥穀類及蔬菜,有助腸道蠕動,令大便暢順等

水溶性纖維例如豆類、麥皮及水果,有助減低血液膽固醇和保持血糖水平正常。

柳慧欣建議病人每天嘗試吃兩個水果、兩碗熟菜、全麥及高纖五穀類,以攝取足夠纖維質及營養素。另外,要適量進食蛋白質食物,每日可進食四至七肉類;減少吃高脂肪食物如動物皮層及脂肪、煎炸食物及蛋糕等。用油方面則建議採用發煙點高及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例如茶花籽油、芥花籽油及花生油,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建議每人每餐最多兩茶匙油。


升糖指數是很多糖尿病人的參考指標,柳慧欣表示,進食後血糖升幅快,即屬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但即使低升糖食物,也要小心選擇及不宜過量,如經油炸的杯麵屬低升糖食物。患者應多吃糙米飯、大量蔬菜及以代糖取代砂糖
轉載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03/04/2017)


平時都會把能吃的都記下來,能吃一小點的也記下來,一點都不能吃的更加要記下來。
首先說一點都不能吃的各種糖和含糖的零食,精製澱粉零食,罐頭、果脯和加工
肉食,含糖飲料和調料,糖果,糕點,冰激凌,果醬,加工蜂蜜,色素,防腐劑
等。

能吃一小點的:
含澱粉比較多的南瓜、馬鈴薯、藕等,還有各種蘿蔔;
含糖量比較高的水果如葡萄、柿子、棗、芒果等,尤其是熱帶典型水果要少吃
含油脂熱量比較多的堅果類,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
喝的方面牛奶、酸奶、鮮榨果汁等;
肉類方面紅肉和油脂比較多的,如豬肉、牛肉、馬肉、羊肉、驢肉等;高蛋白
含量的海鮮等。

能吃的:
五穀雜糧,尤其是燕麥可以多吃;動物性食品,魚類,白肉類(雞肉、鴨肉等),
健康的植物油,各種蛋類;
植物性食品,綠葉蔬菜,新鮮豆子,各種瓜(黃瓜、苦瓜、冬瓜、絲瓜等),筍
類,蘑菇類,豆製品類,含糖低的水果等。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何驗證自己能否吃,可以測量餐前和
餐後血糖對比,波動不大的就說明能吃。多監測一些食物,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哪些
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千萬不要憑感覺來確認。
其實糖尿病人最難的是只能吃個半飽還要運動和幹活,這樣很辛苦,得靠自身的毅
力和自律。雖然辛苦但是血糖才能控制好啊!
現在自己很有自信的知道該吃多少什麼時候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時候運動,那就很簡
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