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人人都會老,如何預防「老年性體味」?

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搭公車或捷運時,身旁的老人家散發出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濃濃的體味久久不散,稱為油垢味或「加齡臭」,意指高齡者身上所產生的體味。這是一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的一種體味,算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都有可能會產生體味,如額頭、鼻頭、耳朵後方、胸背部等。其他地方包括皮膚皺摺處如鼠蹊部,也是體味容易累積不易散去的地方。
發作原因
隨著生理機能退化的影響,多數老人家的臟腑和皮膚新陳代謝變差,而每天分泌的皮脂能潤滑與保護皮膚,基本上並無任何臭味,然而若是與汗水或老化的角質混雜在一起,則會造成皮脂氧化的反應,產生2­壬烯醛(2­Ninenal),此物質被細菌或微生物分解之後,就會產生臭味。這種情形在冬天的時候更為明顯,因為天氣寒冷,老年人少喝水、不愛洗澡,如果又有慢性疾病,體味會更重,而因此不受歡迎。
因為加齡臭是源自於皮脂,舉凡皮脂旺盛的地方都有可能會產生異味。平時若吃油膩的食物,會促使油脂的分泌,也會在老年人身上產生奇怪的味道。所以老年性體味事實上是一種老化合併清潔的問題,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不好的氣味。
治療方法
由於老年性體味屬於老化的自然現象,治療的重點在於減少油脂的分泌及做好身體的清潔。每天以溫水洗澡,洗完後再用天然成分的乳液塗抹身體做保養,達到保溼效果,並適當地去除身體角質。
預防方法
1.  洗澡時不要用肥皂過度清洗皮膚,因為過度洗去皮脂會導致皮膚乾澀而引起更多的油脂分泌。比較好的方式是擠一點沐浴乳或肥皂,加一點水搓揉起泡,用產生的泡泡來清洗,這樣才能溫和地將皮脂帶走。
2.  飲食上要注意減少攝取會產生油脂的食物,尤其是動物性的脂肪如豬油、奶油等。多吃抗氧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和E、薑、堅果、大豆等。
3.  天氣變冷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老年性體味的產生,即使洗澡次數減少,也要記得更換衣服,同時也不要保暖過度,讓體溫升高,反而會增加油脂的分泌。
•  醫師小叮嚀
體味是老人家常會出現的問題,家人要有基本的認識,不要抱有嫌惡的態度看待老人家,給予他們衛教與協助他們清潔身體,才能減少體味。
(作者為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原文刊載於趙昭明《救救熟齡肌!跟著皮膚科醫師做好皮膚保健,從此不癢不臭不怕露》/三民出版)

安東尼新手上路 - 刮花牆身點算好?




牆面甩皮點算好?


牆面係屋企嘅面子,係日常生活當中,由於人為、天氣或油漆質量唔好等問題,好多時會出現牆面甩皮嘅情況,嚴重影響家居美觀及心情。以下裝修佬同大家分享牆面甩皮嘅解決方法及日常維護,一齊去文。

牆面甩皮點算好?
 
首先鏟走皺褶、突起嘅牆面,直到周邊通牆面緊致無得再鏟為止。 

用細油漆滾筒沾按比例配好嘅底漆,均勻油一次,等自然晾乾。 

將水加入適量白膠漿,再加底灰攪拌,用批刀上係底漆層上,批實、批平,因為第一次批底唔需要太過要求同周圍原本牆面接面平整,但唔可以凸出原本牆面,等自然晾乾後再重複一次。 

自然晾乾後用50#布砂紙磨平牆面甩皮部分,再用120#砂紙打磨平整,要求高嘅朋友可以用燈照牆面凹凸狀況,再選擇打磨凸起部分,再視具體情況批灰、打磨,牆面甩皮面積大又多可以考慮重新油水泥漆。 

牆面日常維護 

污垢要及時清理 

發現牆面有污漬要及時處理,如果係防水牆面可用濕布抹,再用乾毛巾吸幹即可。對於唔防水牆面可用膠擦或用毛巾沾清潔液擰乾後輕抹,要及時除去污垢,否則時間一長會留低永久斑痕。 

裝飾需注意 

牆面釘釘時會出現甩粉現象,可事先用膠紙粘係要釘嘅地方便可。如果牆上掛有字畫、相框等,擰走時,牆面上會留低痕跡,可係上面直接噴灑去污劑,若污痕較重難以去除,可用細砂紙,但擦時力度要輕。 

蠟水保養方便清潔 

牆面上主要係灰塵,水珠等,清潔保養方法係經常掃去表面浮灰,定期用噴霧蠟水清潔保養,蠟水有清潔功效,可以係面層形成透明保護膜,更方便日常清潔。

本文章內容及圖片均由本專欄作者提供及上載,並不代表本公司立場,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本公司聯絡。

https://hkdecoman.com/article/51402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年長女性每天只需步行4400步,死亡風險就能降四成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預防醫學科流行病學李宜敏(I-Min Lee)教授,2019年5月29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一項針對年長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平均步行達4,400步者,比起每日平均步行2,700步的人,就能降低41%的死亡率,而每日步行8,400步者,更能降低死亡率達58%。精密計算後得知每日步行7,500步左右,死亡率即趨於穩定,也就是說,即使走到萬歩,效果攀升有限,因此如果運動時間緊張,每天只需走4,400步就有明顯效果了。
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從女性健康研究計畫(Women's Health Study)中選取研究對象,共有18,289位女性參與此運動步數的研究,每天除睡眠時間外,參與者都必需在髖關節處佩戴運動記錄器ActiGraph GT3X+,此記錄器除能記錄步數外,亦能記錄強度(速度)。且研究人員在篩選研究對象時,將罹患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自我評估評等低於優秀和良好等婦女均排除在外,並排除實驗開始第一年的觀察數據。因為之前的研究指出,運動會導致身體健康狀況在短期內提升,如血壓、血糖、血脂和炎症反應等指標。
之後,研究人員扣除記錄不確實的婦女後,最後只有16,741位婦女納入。她們的平均年齡為72 ± 5.7歲,總共分成四組,第一組平均走2718步/天,第二組平均走4363步/天,第三組平均走5905步/天和第四組平均走8442步/天,追蹤時間約4.3年,研究期間共504名婦女死亡。
運動步數最少(每天平均2,700步)第一組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最高,共275名婦女死亡,將此組死亡率訂為1,而運動步數適中(每天約4,400步)的第二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降低41%。隨著行走步數的增加,參與者的死亡風險也持續遞減;第三組每天約6000步,死亡率降低46%,每天走8,400步則可降低58%的死亡機率。另外,運動強度-即步行的速度快慢與死亡機率無關,所以年長女性只要有走路,降低死亡率和走路快慢無關。

目前尚未找到「每日一萬步對身體好」的科學研究數據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年長女性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建議每天只要先開始走4,400步就夠了,即使只是適中的行走步數,也能顯著降低年長婦女的死亡風險,同時也藉此鼓勵那些覺得每天無法走到一萬步者可以多走路,讓他們為自己的健康動起來。
在台灣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相信每天走一萬步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但哈佛大學教授李宜敏查遍所有科學文獻,完全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數據,唯一的可能是在1965年,東京舉辦奧運會,一位九州保健福祉大學的年輕教授,波多野義郎,發明了一台計算步伐數目的佩戴器,他用日文命名了這台小機器,叫做「manpo-kei」,翻譯成萬步器,波多野義郎只是天真的想要年輕一代的日本人,每天在既有4000~5000步的基礎上,多走一些,達到一萬步,這樣就能多消耗500大卡的熱量,減少肥胖。從此之後一天一萬步,促進健康的傳言,不逕而走,造成風潮,其實從科學的角度,到底死亡率和步數之間存在何種關係,並沒有科學家研究過。

不運動對身體的傷害,比菸害更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6月發布之報告指出,缺乏運動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超過200萬死亡人數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看到這個驚人的數字,讀者們是否該為自己的健康多負些責任!
此外,李宜敏(I-Min Lee)教授2012年7月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每年死於菸害者約500萬人,相較之下,全球2008年估計有530萬人死於不運動,顯示不運動比菸害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更甚。
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實光是步行就能對健康有所助益。2008年11月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Miyashita M博士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將15位健康男性分為三組,一組為不運動組,第二組是累積10次3分鐘的步行(每次步行間休息30分鐘)或是連續30分鐘快速步行運動。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連續30分鐘的步行運動及累積10次3分鐘步行運動,皆可改善血液中飯後三酸甘油酯增加的程度,兩者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改善情形,但兩組間的改善程度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就算是累積多次短時間的步行運動,效果與連續步行30分鐘其實不相上下。
根據2013年4月份的動脈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學期刊(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一篇研究發現,倘若步行與跑步消耗的熱量一樣,則步行(9.3%)能比跑步(4.5%)更能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鼓勵運動,不妨帶上「計步器」吧!

紐西蘭政府多年前曾發起一個叫「綠色處方」(Green Prescription)的計畫,對於習慣久坐的長者,醫生可開此處方要求他們運動,接著會接到運動顧問的電話,追蹤他們實際執行的狀況。而澳洲西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柯特教授(Gregory S. Kolt)2012年5月發表在《家庭醫學誌》(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期刊的研究發現,給長者們配戴計步器去散步,鼓勵運動的效果比他們自己一個人去散步還要好。
研究共收錄330位65歲以上被醫師開立「綠色處方」的長者,一組被告知一天要走少時間,另一組則是被告知要走多少步,並發給每人一台計步器,經一年後的調查結果,攜帶計步器組的長者利用閒暇時間每週可以多散步50分鐘,而另一組僅散步28分鐘。且柯特教授比較了步行運動一年前後的生理檢查報告,發現步行持續一年後,收縮壓皆下降10mmHg,因此應該鼓勵長者多運動。
無論是步行或是跑步,只要是運動都對身體有益,散步走路是最容易實踐的運動方式,也是推薦給沒有運動習慣者的最佳入門運動,任何一個空檔都是散步運動的好時間,例如提早1~2站下公車或捷運、飯後與家人一同散步、溜狗等,將走路融入生活中,就能輕鬆「走」出健康。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每天快走10分鐘可預防關節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快走10分鐘,可以幫助預防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或足部關節炎疼痛,研究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根據統計,美國大約有1,400萬名老年人患有膝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關節炎之一,而且大約有2/5的人會因此導致殘疾。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的預防醫學教授Dorothy Dunlop,與團隊分析了俄亥俄州近4年來1,500多名患有關節炎的老年人的數據。
研究發現,每週一小時中度至劇烈的體力活動可以降低殘疾發生;固定的體力活動可減少85%因行走速度太慢而無法安全穿越街道,以及45%日常活動困難等情況,例如在房間穿梭、洗澡和換衣服等。截至研究結束時,未參與每週活動一小時的人,因為走路太慢影響過馬路的比例占24%,難以完成日常活動的則占23%。
Dorothy Dunlop教授表示,希望這個研究能成為每周達成目標的動力,並成為被動族群們的墊腳石,願意開始努力活動。(健康傳媒 編譯組/外電報導)
(首圖/Shutterstock My Life Graphic;本文轉載自健康傳媒網站)

每天早上散步30分鐘,強健體魄還能降血壓!

每天走路30分鐘有助降低血壓!澳洲西澳大學團隊研究發現,比起每天久坐8小時的人,早上散步30分鐘有助老人家降低血壓,如果女性每半小時就站起來走動3分鐘,效果會更顯著。然而英國保健署(NHS)專家提醒,高血壓患者運動之餘,仍應按醫囑服藥。
久坐不動有害健康 探究運動與血壓關係
根據《新科學人》報導,團隊對67名(35名女性)55歲至80歲老年人進行隨機交叉對照試驗,觀察半小時散步對每天久坐8小時的人的血壓有何影響。受試者將會隨機進行3項實驗,每次進行1天,每項試驗相隔6天,全部測驗都在實驗室內監控。
這3項試驗分別是久坐8個小時,只有上廁所才能起身;先坐1小時,然後在跑步機上走30分鐘,接著繼續坐6.5小時;先坐1小時,然後在跑步機上步行30分鐘,再坐6.5小時,但每隔半小時起來走動3分鐘。實驗前後,研究人員都會測試他們的血壓和腎上腺素,並固定所有人的飲食。
每早散步30分鐘 有助降血壓
《科學日報》報導,研究顯示,當人們久坐8小時,當天平均收縮壓為120mmHg;若早上走路半小時,血壓平均下降了3.4 mmHg;如果每半小時起來行走3分鐘,血壓平均還會額外下降1.7mmHg,總共平均下降5.1mmHg。但是額外散步只在女性才有統計意義,男性無明顯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效應在收縮壓尤其明顯,其是心臟疾病的預測指標。但他們不知道實驗結果出現性別差異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腎上腺素對運動的反應不同所致。西澳大學博士Michael Wheeler表示,研究中的運動效果幾乎等同降血壓藥的療效。
高血壓患者勿停藥 配合運動效果更佳
然而,英國保健署專家指出,該研究只能代表一小群老年人運動或久坐對血壓的影響,不一定能代表辦公室久坐的年輕上班族。另外,運動實驗只進行一天,不確定微小的血壓變化是否有長期健康益處。但專家也表示,該研究為運動對於降血壓的好處提供更多證據,已經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可以配合運動獲得更大益處。
各國心臟協會都指出,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英國心臟基金會專家Chris Allen強調,每日早上運動30分鐘,可以同時加強心靈和體能,不僅能控制血壓,也是開啟美好一天的好方法。
•  參考資料:
4.  Michael J. Wheeler et al. Effect of Morning Exercise With or Without Breaks in Prolonged Sitting on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Overweight/Obese Adults. Hypertension, 2019;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8.12373.

每日 6000 步走掉三大慢性病,但關鍵要這樣走!

走路對現代人來說是最經濟又實惠的養生法、是健康生活的象徵,也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但走路多了也傷身,據《科普中國》報導,大量暴走會讓身體無法負荷,易患上膝關節滑膜炎、腰肌勞損等疾病。
25歲的年輕男子每天走一萬步,週末暴走3萬步,一個月後,感覺腰部酸痛,直不起腰,到醫院檢查,發現患了腰肌勞損。
杭州的劉先生想通過暴走減肥,每天走的步數都在15000以上。沒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關節滑膜炎!
一位42歲的女性聽說大量走步可將骨刺磨平,每天走三萬步,半個月後不僅膝蓋紅腫,就連路都走不了,最後坐著輪椅到醫院就診。
那麼,到底走多少步最健康?
一、6000步可以降壓:讓血管運動起來
高血壓帶來的腦出血和猝死、心肌梗死是很恐怖的。對於高血壓症,除了正規服用藥物以外,堅持有規律的健身走是治療高血壓的最佳方式。
高血壓病人在參加行走這項運動時,應注意:
1.  行走時應腳掌著地,挺起胸,步速應以中速為宜。
2.  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
3.  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行走時,血壓會稍有上升,開始時一定要慢走,其速度約為全力走時的40%~50%。用30~45分鐘的時間走2~3公里的路程比較合適。行走的強度以達到汗液似出非出為標準。
二、6000步可以降脂:讓血液變乾淨
「走路」是維護人體內血脂代謝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天6000步對降血脂有很大影響,能提高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脂質的運轉、分解和排泄。
1.  建議高血脂患者每天應保持中等強度運動量,每天健走3至5公里的運動量,正好6000步左右。每天堅持,不出半年,你的血脂將大為改觀。
2.  建議平時還要多飲水,特別是早晨起床堅持空腹喝溫開水300毫升,能起到稀釋血液黏度和清洗胃腸道的作用。
三、6000步可以降糖:大量消耗葡萄糖
不少糖尿病人一旦得病,什麼運動也不敢做了。其實,走路也是降血糖的最好辦法,不僅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減輕患者服藥的劑量。
實踐證明,經常進行健身走的鍛練對糖尿病患者有以下益處:
•  健身走可以減肥。肥胖是促成糖尿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減肥後,體內許多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使胰島素的需要量減少,病情得以控制。
•  健身走能大量燃燒血液中的葡萄糖,加強糖代謝的調節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從而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  健身還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進行健身走鍛練時,不僅可以降低血糖,還可有效地保持下肢的血流量,對雙腳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  健身走可以增強體質,改善新陳代謝和心肺功能,以減少心血管的併發症。
6000步要一口氣走完!
但這6000步也不是隨便走走就行的!比如,不是說你早上起來10分鐘,下午10分鐘,晚上再10分鐘,這其中最好有一個連續6000步的過程。
其實你每天走一萬步,上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加起來就有4000步,但是,除去這4000步後的6000步是真正能夠改善大家健康的,而且這6000步最好一口氣走完。
如果健身走的同時又想要控制血糖,記住下列五個點:
1.  增加每一步的步幅
走路時要把背、腰挺起來,儘量做到挺胸抬頭,雙腳十個腳趾朝向行走的方向,每一步都要用腳趾發力,讓全身的肌肉盡可能地參與進來,要有把人彈起來的感覺。擺臂幅度要加大,盡力前後直臂擺平。
2.  用力走出每一步
經常堅持用走,可以預防多種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3.  每天步行時間要固定
糖尿病患者最佳鍛練時間為下午3點到晚上9點。
4.  每天的步頻要固定
每次步頻盡可能保持一致,可以小聲地喊「一~二一」有節奏地走。
5.  持之以恆
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過於勞累。
(本文轉載自2018.9.19「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研究發現:每週2杯乳酪,大腸癌遠離男士,患腸道腺瘤的風險減逾兩成。

俗語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在外國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每週吃乳酪同樣對男士有所益處!研究指,每週吃2份或以上的乳酪有助降低男性生腺瘤及患腸癌的風險。研究小組推測,乳酪中的益生菌可以降低腸道致癌物質的含量、提高結腸黏膜的抗炎作用,降低腺瘤及患癌風險。

研究為期27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早前於《Gut》期刊發表,分析了兩組研究數據——「醫護人員追蹤研究」內32,606名男性及「護理人員健康研究」內55,743名女性的飲食和腺瘤情況。腺瘤是大腸瘜肉的一種,有機會形成腺癌,也是患大腸癌的重要指標。研究為期27年,參加者於1986年至2012年間均接受過下腸道的內窺鏡檢查,而每四年就要提供一次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詳細資料, 包括食乳酪的情況。
結腸生瘤的風險降低了26%
研究發現,男性參加者之中約有5800宗腺瘤病例,女性則約有8100宗。與不吃乳酪的男性相比,每週吃2份或更多乳酪的男性患傳統腺瘤的風險降低了近20%,食乳酪的男性結腸生瘤的風險也降低了26%。由此可見,乳酪的攝取量與生腺瘤的風險存在著關聯。至於女性方面,研究員沒有發現食乳酪和生腺瘤之間的關聯。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是次研究是觀察性的,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仍待進一步驗證。曾有其他研究表明,攝取乳酪可改變腸道內細菌的類型和體積,故降低了患腸癌的風險。惟目前尚未清楚乳酪的攝取量有否與癌症前期風險降低有關。

乳酪提高結腸黏膜抗炎作用

腺瘤、腺瘤性瘜肉是在結腸或直腸內膜形成,是癌前病變的一種,有機會變成惡性腫瘤。研究小組推測,乳酪中常見的兩種益生菌——,可以降低腸道致癌物質的含量;而結腸內生腺瘤或與腸道的低酸度有關,較易成為細菌的溫床。另外,研究人員指乳酪可提高結腸黏膜的抗炎作用,減少腸道屏障的「滲漏」,有助降低腺瘤形成的風險。
 Source from GutScience Daily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膽固醇藥 (1) (三藩市中信福音中心醫學講座 ) 粵語


https://medicalinspire.com/web/posts/41453

轉貼文章 ~ 

【心事直播-資訊篇】膽固醇標準收緊.請注意

繼上集搜查出微蛋白尿、腎病與心臟病關係密切,Carmen與詩詩繼續努力「緝凶」回答《心事直播》觀眾各種心臟科疑難。今集提提大家原來心臟病另一「原凶」壞膽固醇的安全標準更新了……

今集檔案 – 膽固醇標準收緊.請注意

數年前曾「通波仔」的觀眾問:
「數年前曾「通波仔」 LDL 保持在1.8 mmol/L , 有朋友告知好像在新標準下已超了標⋯」
以為試過中風、做過「通波仔」或者「搭橋」手術的人,才會容易有壞膽固醇超標的問題?大錯特錯!心臟科專科醫生張仁宇指出,除了曾患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病的患者,吸煙、肥胖、缺乏運動、高血壓等因素都會增加壞膽固醇超標的風險。
 
根據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正常風險的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指標應為3.0mmol/L以下;極高風險病人則要控制在1.4mmol/L以下及至少50%降幅,各位「高危一族」記得留意張醫生的貼士,堅決向壞膽固醇說「不」!
 
 
 
References:
  1.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2. 衞生防護中心 膽固醇攝入量不再受限制?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41.html
(Accessed on 14/10/2019)
本版面由賽諾菲製藥支持
SAHK.ALI.19.10.0561 (10/2019)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糖尿病與牙周病「共病關係」,醫:糖友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牙周病與糖尿病,兩個看起來沒有關係的疾病,實際上卻常是難兄難弟,屬於共病關係,牙周病專科醫師指出,長期高血糖引起免疫體質改變,導致牙周病感受性增加及病情容易惡化。就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顏瑞瑩指出,牙周病機轉為細菌分泌毒素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牙周組織破壞,也就是「牙周病是一種感染也是一種發炎反應」。
顏瑞瑩說,長期高血糖引起免疫體質改變,使得糖尿病患者對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也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這些作用機轉與牙周病,可說是不謀而合。
研究發現,高血糖確實增加牙周病風險,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且牙周病的嚴重程度也比一般人嚴重。若口內有植牙,發炎感染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
顏瑞瑩解釋,糖尿病患者因膠原蛋白代謝異常,導致傷口容易惡化,且復原能力較差,一旦罹患牙周病,病情進展較為快速,比一般人嚴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有牙周疾病,治療時必須嚴格進行血糖控制。
相關研究還發現,罹患嚴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更難控制血糖,這也會影響牙周病治療效果,因此,患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用藥,並至牙科接受牙周治療。
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三大併發症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罹患牙周病,顏瑞瑩強烈建議,糖尿病患應該定期至牙科接受檢查,檢查是否罹患牙周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讓血糖得到更有效地控制。(健康傳媒 陳如頤/台北報導)
(本文轉載自健康傳媒網站)

糖尿病第六大併發症,牙周病勿輕忽!


糖尿病會造成很多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心臟病變、血管病變、腎臟病變;此外,連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原來,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就是牙周病,糖尿病人可別輕忽口腔清潔衛生的重要性;否則,有可能因為牙周病而導致全口無牙。
牙周病與糖尿病關係密切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賴弘明表示,糖尿病人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低下時,牙周病就容易上身,而且牙周病也不好控制;此外,嚴重的牙周病與糖尿病也有著密切關係,因為糖尿病與牙周病有共同的發炎機制,兩者也都顯示前列腺素較多。
乒乓球效應互相影響
臨床上,有很多嚴重的牙周病人,全口無牙了,大多是有著糖尿病史;賴弘明理事長指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而且兩者就像乒乓球效應般,會互相影響,因為牙齒不好,會影響飲食,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會使代謝變差,糖尿病也會更加嚴重,身體會日漸衰退。
牙根面整平術改善病況
所以,賴弘明理事長呼籲,平常就要注意口腔衛生,預防牙周病上身,三餐飯後潔牙,使用牙線及定期洗牙;此外,由於牙菌斑會長在深部,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因為牙周病往往沒有自覺症狀,必須要以X光檢測,才能發現病灶,如果發現有牙周病,就要及早接受治療,進行牙根面整平術,才能改善病況。
專欄簡介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即日起「健康醫療網」將與「健康遠見」網站共同合作,將為讀者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深入、最樂活的多元健康資訊。
瞭解更多資訊,可至健康醫療網官網查詢:【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據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約有超過2億人口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預計至2025年,患病數目將會增至38千萬。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者,即佔總人口的1成,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糖 尿 病 會 增 加 患     、    、 足 部 壞 疽 、 視 網 膜 病 、 腎 病 及 神 經 系 統 疾 病 的 機 會 。

慢性併發症則主要是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過高引致 ;
俗稱糖尿腎病: 捐壞心血管 (心臟病、中風) 和微血管和神經系統 - 引致腎衰竭,;
俗稱糖尿眼: 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引致失明;
俗稱糖尿腳: 足部循環及神經系統病變,感染、潰瘍、壞疽而導致截足 。

糖尿病是甚麼?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分、澱粉質等)時,經消化後會變成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血糖值的標準

血糖水平
正常血糖水平
( 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
空腹: <5.6 mmol/L
空腹血糖異常
(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
空腹³ 5.6  < 7 mmol/L
餐後兩小時: <7.8 mmol/L
血糖耐量異常 
(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
空腹: <7 mmol/L 
餐後兩小時³7.8< 11.1 mmol/L
糖尿病
(Diabetes)
空腹³7 mmol/L;或
餐後兩小時³11.1mmol/L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糖尿病?
·         經常口渴 / 小便頻密
·         容易肚餓 / 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由於人體中的硫辛酸其實非常少量,再加上會隨著年齡而減少,所以一定要從體外攝取才行。馬鈴薯、菠菜、花椰菜、蕃茄、紅蘿卜等蔬菜及肝臟等肉類雖然含有豐富的硫辛酸,但只吃這些東西對硫辛酸的攝取速度還是太慢(30g的菠菜也僅含0.005mg的硫辛酸),因而才有了營養補充劑的出現。額外補充的硫辛酸,或有助平衡血糖。

                              再談糖尿病 (1) (三藩市中信福音中心醫學講座)(粤语)

                             再談糖尿病 (2) (三藩市中信福音中心醫學講座)(粤语)
                                                                                    蒜的好處 黑蒜功效 薑的妙用 顧小培
                                                                        黑蒜好處 糖尿病 脂肪肝 高血壓 陽痿 顧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