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 眼底驗中風 港技術進軍灣區

五分鐘出結果 準確率逾九成

「全球每6人便有1人會於一生中不幸患上中風,疾病的潛在危險很大,但並非無法預防。」 香港中文大學徐仲瑛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一套全自動雲端健康篩查系統,只需分析視網膜圖像,便能在五分鐘進行中風風險評估,準確率達93%。此外,這套系統還適用於糖尿病指數、慢性腎病及認知障礙風險等疾病預防和提示,目前在全港已服務超一萬人次。為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徐仲瑛教授團隊目前已北上深圳註冊公司,該技術明年將有望服務廣東市民。

「普通人對於醫學的理解太過狹隘,很多人以為生病之後去到醫院診治才是醫
學範疇。其實預防醫學是醫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徐仲瑛教授對眼底血管和糖尿病、中風等多種疾病的關聯研究開始於十多年前。多年來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中心臨床試驗研究,研究領域包括開發生物信息學計算方法及利用生物統計學方法檢測與圖像分析相關疾病等。

中大團隊十年研究獲成果「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呈現一定規律性,這是常識。隨後我們發現其實眼底血管不止可以提示這一種病變。許多種心腦血管疾病都會改變眼底血管的形狀。」10年前,徐教授與一位來自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博士生在分析數據時發現,中風、冠心病、認知障礙和阿茲海默症等都可通過眼底血管成像發現。徐教授當即判斷眼底成像可成為醫生診治這些疾病的依據。

十年前,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都不夠成熟。眼底成像除用於糖尿病
相關診治外,並不被醫學界重視,這些發現也從未走出實驗室。近幾年,隨着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徐仲瑛發現,眼底成像分析可以做一套算法,在普通眼鏡店或者用普通鏡頭拍眼底血管圖像,把圖像用電腦傳上雲端。利用這套算法,可以呈現每個人得中風、認知障礙等疾病的幾率。拍攝眼底照片需兩分鐘,系統計算全過程需3分鐘,算下來整個判斷過程大約5分鐘。

記者了解到,香港醫管局此前已放開部分醫療數據給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
科學研究,基於大量病人數據,徐教授算法準確率可達93%,這足以令該技術成為醫學依據。

在香港、北美從事多年研究的徐仲瑛教授從未想過將實驗室成果產業化。香港
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告訴記者, 「香港之前的學術氛圍教授就是做研究的,跟生意沒有任何關係,教授也普遍認為做生意有 『銅臭味』,從未想過產業化的事。但現在創科界氛圍變化,因缺少產業化成果,香港創新力不如深圳、廣州。許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困在實驗室中,普通市民也享受不到科研成果。

已服務港逾1.2萬人次

因看準粵港澳大灣區完整產業化鏈條和市場機遇,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學設立眾
創中心,將本校區優秀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北上深圳幫助註冊公司,服務業界同時開拓市場。而廣東普通市民也可享受香港科研專業服務。

此前,徐仲瑛教授團隊在本港科學園成立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該技術已服務12000多人次。目前公司已在深圳註冊,正爭取拿到內地CFDA牌照。

據悉,康訊生物兩年前已開始與內地合作。深圳中醫院相關研究中,徐教授的眼底成像分析技術已被用在預防醫學研究領域。 「香港市場體量太小,一個醫生一年的門診量只有幾百個。而深圳的醫生可以多達7萬。」鄭漢其強調,大灣區的發展也可給徐教授提供新的機遇。

話你知

觀眼底血管見微知著

視網膜血管是唯一可直接以肉眼看見的血管,且眼睛的血管與大腦相連,藉由觀察眼底血管是否出現收窄、出血、阻塞,或者特別捲曲、分叉角度異常等特徵(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尤其常見的徵狀),便能評估腦、心臟、腎臟等器官血管的狀況,檢測中風、糖尿病、認知障礙症等風險。

中風會出現腦血管栓塞,當腦幹區域的血管發生梗死,支配眼球運動的神經受到影響,兩隻眼球外邊的肌肉幾乎失去收縮功能。當病人發生眼睛運動障礙時,往往提示有腦中風發生可能。

價格親民 盼在深率先推廣

【大公報訊】記者何花深圳報道: 「預防醫學的意義就在於,把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預防手段,例如中藥、飲食習慣改變、戒煙、鍛煉等,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徐仲瑛教授表示,現在內地很多人習慣一不舒服就跑去大醫院,這樣既不解決問題,也沒必要。許多疾病早期在身體內有提示及徵兆,他希望能將算法在深圳及內地其他地區的社區推廣。目前康訊生物正申請CFDA牌照,明年有望與深圳多家體檢中心合作。

香港不少富豪都是中風了才去診治。 「這種情況一般已經太晚了,發展到極
其嚴重的程度。手術治療,神經科藥物等都沒辦法了。」徐教授強調, 「疾病的治療、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診斷分為兩部分,眼底成像和算法分析。眼底成像部分與任何一個眼科所用技
術的成像過程和結果無任何差別,甚至普通手機鏡頭都可拍攝。算法分析部分此前在港定價400-900港元間,相比其他診療方法,價格很親民。 「醫療要服務於普通大眾,才更顯價值。如果只有富人能夠享用,便違背了醫者仁心的初衷。」徐仲瑛強調。康訊生物希望能先在深圳社區推廣,幫助市民預防疾病,包括中風、冠心病、艾爾茲海默症等。未來將推廣到眼病領域,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黃斑病變診治和預防。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81206/PDF/b11_screen.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