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 ~ 郁手郁腳急步行 養老又養腦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是腦部逐漸退化的疾病,腦部功能包括:記憶力、解難能力、思考能力及語言能力慢慢減退,影響患者情緒、行為及感觀等;不但影響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素,還增加照顧者的壓力。
認知障礙症不論在個人、家庭及社會層面都帶來相當影響及壓力,政府和社會各界近年來投放不少社區資源,合作提供支援。
認知障礙症,或稱腦退化症,種類繁多,超過100種病症都屬認知障礙症類,較普遍的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血管性腦退化症,其他還有利維體(Lewy Bodies)腦退化症及額顳葉型腦退化症等。當中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腦退化症分別佔整體病例約70%及20%,其他則佔約10%。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腦退化症,女性較普遍,徵狀逐漸發展;早期徵狀主要有短期記憶和學習新知識出現困難,甚至出現情緒問題如抑鬱和焦慮等。而血管性腦退化症多由腦中風及心血管問題導致,男性較為普遍,病情階段性發展(即腦功能受損程度視乎腦中風次數而累積),徵狀則視乎腦部受損位置而定。
可早於35歲發病

很多人認為認知障礙症是長者獨有,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年齡和基因等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過量煙酒、飲食不均衡,以及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三高和肥胖等,都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症風險。同時,情緒問題如抑鬱症亦是風險因素之一。認知障礙症的成因很多,年齡增長只屬其一,但並非必然。事實上,年輕人亦可能患病,如額顳葉型腦退化症,病人可早於35歲出現徵狀。反之,有些長者即使年紀很大亦沒有得病。據統計,年齡65至69歲人士中,每70人便有一個患上認知障礙症;而85至89歲的長者中,每4人便有一名患者。
 非正常老化過程
有人認為,認知障礙症不是病,而是正常老化過程。這說法並不正確。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研究指出患者腦部大量積聚一種引致病變的蛋白,令腦部組織受損而影響功能;然而在正常老化過程,大腦較少蛋白積聚。因此,腦退化症不屬正常老化過程。
至目前為止,只有部分腦退化症如血管性腦退化症,可藉健康的生活習慣減低患病風險,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控制三高、避免過量煙酒及控制體重等。但愈來愈多研究表示,恆常帶氧運動不但能夠健體,更可健腦。帶氧運動鍛煉心肺耐力之餘,還可促進心臟供血到大腦,提供所需養分。一般帶氧運動需達至中等強度,簡單來說,運動時有少許辛苦及輕微呼吸急促,同時亦不會因呼吸過於急促而無法說話。最理想是可維持這強度約20至30分鐘,每星期做最多5次。
帶氧運動需達中等強度
運動模式可視乎興趣及能力而定,簡單至在公園急步行、跳舞及踏單車等。但注意做帶氧運動前後,分別需要做熱身及冷卻運動各約3至5分鐘。以急步行為例,開始時應用慢速作熱身,並用3分鐘逐漸加速至中等強度約20分鐘,再以3分鐘慢慢減速至停止作冷卻。
雖然目前未有有效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患病並不代表人生完了,不同社福機構提供不同協助,患者亦可以活得精彩。當然,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給予患者及家屬理解及支援!
練腦動作:四肢協調 健體練腦
以健腦為目標的運動,給予腦袋足夠的刺激必不可少。介紹兩款四肢協調運作,除了靈活關節,亦有訓練腦袋之效。每個動作做15至20次為一組,重複做3至5組,每日依序練習。(註:視乎個人能力,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這些動作並不能代替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建議的復康運動。)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認知障礙症】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分鐘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準確度約84%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人罹患認知障礙症,而患者當中超過一半屬阿茲海默症,診斷方式不普及或具入侵性。中大醫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2分鐘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八成。團隊表示,新診斷技術應用簡易,冀縮短求診者輪候門診的時間,目標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可以臨牀應用。

「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 2分鐘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會過度積聚不正常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訓練人工智能,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和82%。求診者只須每隻眼影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便可在2分鐘內得出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牀專業顧問區頴芝表示,現時診斷需透過偵測澱粉狀蛋白的方法,例如正電子腦掃描或通過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等,惟仍不普及或具入侵性,難以準確診斷,而新技術診斷過程毋須接觸眼球,因此不會感到疼痛。

每張「眼底相」約800元 費用較現行測試大降

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表示,現時用作診斷的正電子腦掃描價錢約兩萬元,亦不普及,而每張「眼底相」則只需約800元。他期望新技術可減少求診者輪候門診約兩年的時間,目標於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以中大醫院作試點,在臨牀應用。

個案:變焦慮健忘 及早發現患輕度阿茲海默症

72歲的陳太於2019年起變得焦慮及健忘,經常重複說話,甚至忘記練習逾10年的太極招式。她於去年7月求醫並透過影「眼底相」,發現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她說過程中「冇乜唔舒服」,較其他需更衣檢查的方式方便。

https://tinyurl.com/ysl9p8gm

腦退化症患者每年增1000萬人 研究證1種水果防失智 3個月就見效

 腦退化症患者每年新增1000萬人 研究證1種水果防失智 3個月就見效

世衞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新增近千萬宗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病例,情況普遍,到底可如何預防?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連續吃1種水果可為健康帶來3大好處,包括提升年長人士記憶力,3個月就可見效!

 1種水果有效預防腦退化 3個月見效

老化與認知能力下降息息相關。以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EA)為首的研究團隊發現,1類水果對於「預防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作用,越來越受認可及重視。為了進一步驗證這種水果對年長人士認知功能及神經功能的影響,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12周的實驗,是次結果於2022年發布。

 甚麼是認知障礙症?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認知障礙症又被稱為「腦退化症」,人口老化會嚴重增加此症的發病率。認知障礙症早期/中期/晚期症狀如下:

 認知障礙症症狀

早期(第1-2年)

1.失去短期記憶

2.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3.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15

 腦退化研究過程如下:

參加者為605080歲認知功能正常的長者,沒有被診斷出任何形式的認知障礙症或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亦不曾出現腦損傷或中風。

參加者被隨機分成2組,一組被要求早晚各服食1小包凍乾蔓越莓(小紅莓),另一組則服食安慰劑。

參加者每日服食的蔓越莓粉大致相當於1杯或100g新鮮蔓越莓,經計算可提供281mg原花青素,每天增加20mg黃酮醇和59mg花青素。

研究人員要求所有參加者,除了提供的蔓越莓粉,不要變更任何飲食習慣及熱量攝取。

吃蔓越莓有助改善3大健康問題

為甚麼選擇蔓越莓?研究人員解釋,蔓越莓富含多酚化合物,例如花青素、原花青素、黃酮醇和羥基肉桂酸,以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而聞名。

 經過12周的實驗,研究人員為參加者進行了磁力共振掃描及血液檢查後,有以下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食用蔓越莓,令參加者的認知功能及身體狀態產生3大改善,當中包括記憶力。蔓越莓有助增強情景記憶表現和神經功能、降低膽固醇及改善肥胖情況。不過,研究人員補充,攝取蔓越莓並沒有對參加者的其他認知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和執行功能產生改變。

 他們指,該研究可為未來確定神經系統疾病療效的研究奠定基礎,包括研究對輕度認知障礙人士會否達到同樣的效果、停止攝取後功效可持續多久等。

 富含於蔬菜、水果之中,具有絕佳的抗氧化作用

 多酚是植物中具有特定結構的化合物總稱,於植物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產出,幾乎每一種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多酚成分,種類超過數千種。

 多酚的共同特徵在於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能保護身體不受活性氧傷害並防止細胞老化,所以可以預防各種生活習慣病和失智症。再加上有實驗報告指出多酚的成分可以防止腦內形成β類澱粉蛋白,並能分解β類澱粉蛋白,因此一般都認為具有預防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效果。

如何有效攝取多酚

 多酚是植物中色素、苦澀味道的來源成分,可以保護植物不受紫外線的傷害,因此大多存在於蔬菜及水果的外皮。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浮渣」中裡也含有多酚成分。

 若想有效攝取多酚,食用蔬菜時可以盡量連外皮一起吃,浮渣也盡可能不要撈得太乾淨。

 過多的多酚無法儲存於體內,因此不妨平常多加留意均衡攝取各種蔬菜。

 多酚種類與含量較多的食物

 花色素苷:茄子、紫蘇、紅皮栗香地瓜、藍莓、葡萄、西瓜

異黃酮:黃豆、黃豆製品(納豆、豆腐、味噌、黃豆粉等)

兒茶素:綠茶、煎茶等

綠原酸:咖啡馬鈴薯或番薯的外皮

薑黃素:薑黃、咖哩粉

可可多酚:巧克力、可可亞

芸香甘:蕎麥麵、洋蔥

檸檬黃素:檸檬、柑橘

槲皮素:洋蔥、綠茶、番茄、蘋果

早期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有新進展!瑞典研究顯示:準確度已達90%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藉由簡單的血液檢測,就能診斷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現在這項期待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研究人員 2024 年 7 月 28 日在美國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報告指出,血液檢查要準確得多了;同時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JAMA)刊出一項研究中說,在診斷阿茲海默症上,血液檢測的準確度已明顯高於醫師對認知測驗及電腦斷層掃描的解讀。

血液檢測準確率為91%,是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最新里程碑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症類型初級健保醫師的初步診斷準確率為 61 %,專家初步診斷準確率為 73 %,但在這項研究的血液檢測的準確率為 91 %,是科學家尋找平價簡便的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的最新里程碑。

瑞典這項研究發現,血液檢測在 90 %的案例中,正確判斷出有記憶問題的患者,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而認知症專家使用認知測驗加上電腦斷層掃描(不包括昂貴的PET掃描或侵入性脊椎穿刺),準確率為 73 %。若是施行上述測驗及掃描的是一般家庭醫師,而非認知症專家,準確率僅 61 %。

未來有望透過定期體檢驗血,檢查是否出現認知能力損害

目前全球超過 3200 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醫學專家說,上述發現讓世人更接近以下這種狀況──在定期體檢中接受驗血,檢查是否出現認知能力損害,就像如今人們驗血檢查膽固醇那樣。

要診斷一個人的記憶出問題,到底是否是由阿茲海默症所引起的,是件難事。這需要透過不易取得的腦部掃描以及不舒服的脊椎穿刺,來獲得該疾病的標誌性徵兆,也就是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的堆積,因此許多患者的確診診斷,都是根據其症狀和認知檢查而來。

近年來業界已研發出幾種阿茲海默症的血液檢測辦法,但那些主要是用來篩檢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還有些專家藉此協助找出患者的認知症是由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病症引起。

迄今為止,阿茲海默症的血液檢測主要都是用嚴格控管的研究環境中,但根據一項最新、針對 1200 患者所進行的瑞典研究,血液檢測是可以在現實的忙碌醫療環境中,為醫師提供幫助。

 7 月 28 日刊出的那項研究是由瑞典所做,專家提醒,若要在美國使用,其結果應在美國多元的人口中加以確認。

血液檢測應用在記憶力衰退,或有其他認知能力衰退症狀患者

專家強調,血液檢測應該只是篩檢過程中的一個步驟,最重要的是,血液檢測應該只用在記憶力衰退或有其他認知能力衰退症狀的患者,而不是用在那些認知能力健康的人,藉此預測他們是否將罹患阿茲海默症。

醫學專家還說,上述血液檢測應該在做過評估記憶力和思考力的各種測試及電腦斷層掃描之後才做。而且血液檢測的結果應由以下這幾種方法之一來確認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掃描脊椎穿刺,這兩種方法可測量一種稱為類澱粉蛋白的蛋白質,此蛋白質會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累積,並形成斑塊。

科學家對於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的潛力感到興奮,但這些檢測目前仍尚未廣泛使用,因為還沒有數據可以指導醫師,應該選擇哪種類型,以及在何時進行檢測。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尚未批准任何一項檢測,且願意給付這些檢測的保險也很少。

「我們可以相信哪些檢測?」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神經學家辛德勒博士(Dr. Suzanne Schindler)問到,她參與了一項探討這問題的研究計畫;雖然有些檢測很準確,但「其他檢測結果沒比拋硬幣的結果好到哪裡去」。

參考資料:

1. A Blood Test Accurately Diagnosed Alzheimer’s 90% of the Time, Study Finds

It was much more accurate than primary care doctors using cognitive tests and CT scans. The findings could speed the quest for an 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way to diagnose patients with memory problems.

New York Times By Pam Belluck July 28, 2024

2. Alzheimer’s blood test catches 90% of early dementia cases, study finds

CNN By Sandee LaMotte, Published 7:00 AM EDT, Sun July 28, 2024

3. Blood tests could help diagnose Alzheimer's, study finds

VOA By Associated Press July 28, 2024 7:17 PM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根治慢性病,只要強化粒線體。陳博士教你簡單做到。長期病人親身經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