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四大指標力證 新興國撐得住

金融風暴未成氣候

近月亞洲新興國股匯市場火燒連環船,先有印度、印尼,繼而是泰國、菲律賓,金融風暴再起之說不脛而走。提起金融風暴,港人無不提心吊膽。今期「投資導航」透過四大指標——經濟狀況、股匯走勢、外圍因素及資金流向,再配合專家意見,歸納出金融風暴其實未成氣候,為大家定一定驚。

指標一:各國赤字改善

亞洲市場近日面對的恐慌情況,有97年的影子,雖然近期各國經濟有惡化迹象,但較諸當年過熱場面,情況相對較易控制。例如各國的經常賬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較當年改善;另一方面,區內企業現時的財政狀況亦相對穩健。
受累資金流走,加上中國及印度兩大引擎轉慢,拖累區內國家經濟。馬來西亞早前就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介乎4.5%至5.0%,泰國上季更意外地陷入衰退。不過,如果與97年區內國家經濟過熱情況比較,現時的局面可控程度較高。
經常賬赤字方面,儘管印度及印尼等國家的經常賬赤字佔GDP比重近期轉差,但情況不及97年嚴峻,香港、菲律賓及南韓以至台灣等區內國家,更錄得經常賬盈餘。反觀97年,香港、印度、印尼、南韓、菲律賓以至泰國,當年的經常賬都錄得龐大赤字。

印尼股市調整屬正常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區執行董事王良享認為,今次未必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危機,美元流動性收縮下,市場開始擔心印尼財政赤字,借勢沽印尼股市,該國股市2009年3月至今升逾3倍,今次股市有調整屬正常,他認為即使儲局9月開始退市,情況亦不會加劇。
他表示,印度雙赤問題存在已久,但當地資本市場未完全開放,流出的資金是買債券賺高息或買股票,金額不算龐大。

指標二:亞幣難受狙擊


近期亞洲新興國股市匯市雖急劇下滑,但難與97年時的泡沫危機相比。當年亞洲經濟因熱錢流入出現泡沫,多數區內國家貨幣都與美元掛鈎,當時美元轉強令東南亞國家出口變得昂貴,令這些國家的經常賬惡化。匯率偏高加上與美元掛鈎,成為「炒脫鈎」的狙擊契機。
泰國經濟泡沫在96年時已達頂𥧌,至97年7月前三個月內,泰銖兌美元匯價累升逾6%,幣值被嚴重高估,埋下被狙擊伏線。97年7月初,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讓泰銖浮動,炒家索羅斯乘勢狙擊,令泰銖匯價急跌,菲律賓比索、印尼盾及馬來西亞令吉相繼成為炒家攻擊對象。其後新加坡元、港元及韓圜亦受到狙擊,東南亞金融風暴最終演變為亞洲金融風暴。不過,現時亞洲貨幣大部份已與美元脫鈎,貶值潮亦非新事物,就算印度盧比屢創新低,但其實貨幣貶值反而有助區內經濟重新起步。

羅家聰:債樓市更高危


股市方面,現今情況與97年時亦有明顯分別,當年外資熱錢太多將亞股舞高弄低,釀成金融風暴。雖然如今儲局退市造成資金撤離,但儲局多次強調會循序退市,令衝擊力大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出,97年金融風暴時主要是股匯下跌,但現時亞太匯率自由浮動,下跌亦是漸進式而非直線式下跌,因必要時央行會出手干預,現時股市的市盈率又不是十分高,相信債市和樓市出事的嚴重性會較大。

指標三:儲局掌控大局


亞洲新興國家近年外儲較97年時大幅提升,加上資金流向並非如當年般由金融大鱷狙擊亞幣作主導,反而是由穩健的聯儲局作「操盤手」,同樣減低亞洲金融風暴再爆發的風險。有專家更指,現時所謂的風暴,只是大戶興風作浪的把戲。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由泰國爆發,同年迅速蔓延至其他東盟國包括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南韓、香港和台灣其後亦遭殃。美國國會研究報告(CRS)歸納97亞洲金融風暴的三大主因,包括外儲短缺,令其股匯市不堪一擊;其次是新興國家金融體系當時發展欠成熟,以及美國剛從90年代的經濟危機復蘇所致。
反觀今年亞洲新興國資金雖然嚴重流失,但專家認為97年金融風暴危機重現機會微。回顧97年,大鱷沽空亞幣獲利,反觀今次區內走資,主因歐美經濟好轉和美國部署收水,推升美元,令資金回流。

曾淵滄:港股「冇肉食」


回顧97年,大鱷沽空亞幣獲利,反觀今次區內走資,主因歐美經濟好轉和美國部署收水,推升美元,令資金回流。大學教授曾淵滄認為,今次所謂亞太風暴,根本是大戶興風作浪,與97年金融風暴時突然爆發不同,危機最後的元兇其實是中國經濟差拖累新興國,但現時很多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已自由浮動,可借貶值谷經濟。另方面,現時港股估值較97年便宜,大跌風險有限,大戶都覺得「冇乜肉食」,故爆發97年時的危機亦相對減少。

指標四:資金未見急撤


東南亞各國近日資產市場大崩潰,分析隨即歸納為金融海嘯後持續湧向亞洲的資金,正要班資回朝,雖然多國最近一季股、匯、債資金流出情況明顯,但相關走資額相對08年後累計的吸資情況,佔比只有低至單位數的極小量,撤資之說仍言之尚早。

走資額佔熱錢比例細


若果單從股票市場來看,根據野村截至8月21日的資金流報告數據顯示,不少新興市場互惠基金最近一季開始走資,以股票市場情況最明顯,中國、印度及泰國等更由淨流入變淨流出,三者過去三個月走資額分別為58億、13億及7.6億美元。
另外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期內走資介乎1.6億至4.4億美元。大摩研究亦發現,在5月至7月期間,新興國央行儲備因資金流出而流失810億美元。
情況表現上看似誇張,但倘累計2009至2012年整體新興市場的股票基金,資金流入總額其實多達1,693.2億美元,相對上季大走資249億美元,令今年以來走資額約16億美元,後者佔比其實不足1%,反映目前的撤資情況其實微不足道,亦反映量化寬鬆後大量泊岸亞洲的熱錢,未有大舉撤走的迹象。
除股市外,整體債匯資金的流走情況亦毋須過份擔心。外國媒體早前引述統計數據指,過去四年環球整體湧進新興市場的資金高達4萬億美元,惟近月累積的走資額只以千萬美元計,比例仍然偏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