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轉貼文章 ~ 黃竹坑──日時建立,珍惜所成│袁樹生


黃竹坑坐向背山朝南,左為東面的山巒名地海灣,星羅滿布;右為香港仔等地。沿金馬倫山落脈,散亂非常,東來之炁,從聶高信山沖至,但斷續未明,僅受班納山的支幹餘氣,並無作為。

此地發展工廠,只適宜附帶生產,難以獨樹一幟。若從此地建設廠經營,除非附屬性質,否則必然日久沉寂,了無生氣。倘憑藉他山的力量,日久守而有成,應保持依賴母廠吸養,切忌另起爐灶,或擴充別地以圖謀拓展。否則,前之所成,會毀於一旦,連根拔起。故宜珍惜所成,保持生財有道,

日時建立,必達圓滿理想,富裕不難逹到。這是由於此地氣薄散亂,稍能結聚是比較困難的。能有所成,要候以時日,待之凝結,免洩元氣使其大傷。否則,無法補救,恨錯難返。

詩曰:
脈散地薄龍炁弱,結穴難求振聲成,
依相他家財富潤,珍惜所成護根基。



香港仔十五間 其實係邊度?

隨着地區的發展,不少過往大家曾經慣用的地名,都會慢慢因而消失。就好像香港仔的十五間。
早於香港開埠前,香港仔已聚居了不少漁民。後來更開始發展造船業,本港首個大型船塢夏圃船塢,便於1857年在香港仔落成,其後更變為本港四大船塢之一的黃埔船塢。此外,香港仔亦曾經是大成紙廠的所在,後因香港仔水塘擴建而結業。
60、70年代是香港仔是漁業及船業最興盛的年代,據1961年人口普查顯示,餘3萬的人口當中,9成上為漁民,而船廠數目則有最45間。當時的居民要聚居在黃埔船塢後面近香港仔舊大街一帶,由於該處有15間並排的石屋(現時業漁大廈一帶),因此居民都習慣稱將處為「十五間」,不少人都聽過的香港仔山窿謝記魚蛋,當年便是開設於十五間山坡旁一條狹窄的後巷擺檔,由於位置猶如走進山窿,因而得名。
至於漁民方面,則聚居於香港仔避風塘及黃竹坑近涌尾的海面,他們會經附近的紅燈橋(現時逸港居附近)登岸。此橋最初以木建造,到50年代改以水泥興建,橋尾設燈柱及紅燈,漁民出海歸航時,遠遠便能夠看到,可說是十五間的地標。直至1960年,由於涌尾河口的艇戶發生大火,政府決定開展涌尾明渠工程,過千戶的艇戶才分批遷往鄰近的田灣邨和石排灣邨。
十多年前因為黃竹坑邨搬遷,區內人口大減,而區議會選區一般按人口劃分,所以雅濤閣(本與淺水灣一帶屬於海灣區)、香港仔十五間及逸港居被劃入了黃竹坑選區,至今仍有不少居民覺得奇怪爲什麼十五間不屬於香港仔選區。

由於有十五間並排的石屋,因此大家都稱這裏為「十五間」。(互聯網圖片)

昔日的十五間即是現時業漁大廈一帶。(互聯網圖片)





漁民會經十五間附近的紅燈橋上岸,小朋友亦會在十五間前的空地玩,或由此步行到田灣上學。(互聯網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